北大15堂创业课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3课 海闻:经济发展新阶段与创新创业

导师简介

海闻,男,1952年出生,1982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经济系,美国加州大学(戴维斯)经济学硕士和博士。现为北京大学教授、北京大学校务委员会副主任、北京大学汇丰商学院院长。兼任中国世界经济学会副会长、中国经济学年会理事会理事长、商务部经贸政策咨询委员会委员。主要研究领域为国际经济学、发展经济学。

主要著作包括:《国际贸易:理论、政策、实践》《管理中的经济学》(与林双林合著)、《转轨中的俄罗斯经济》(主编)、《国际经济学译丛》(执行主编)、《国际贸易和投资:增长与福利,冲突与合作》(海闻等著)。

今天讲的题目是经济发展新阶段与创新创业,说实话,这个题目对我来说有点难,因为我不是企业家,没有创办过企业。不过,我倒是创办过几个学会和机构。这在某种意义上也算是创业,只是这种创业可能和大家想象的不太一样,更多的是在教育事业里的研究机构或非营利组织。

今天我想更多地讲一讲中国经济的发展趋势。这对创业很重要,尤其到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不但要有创业的精神和能力,更要懂得看创业的方向。俞敏洪讲创业要有理想,我认为不但要有理想还要有方向,要尽量搞清楚你在哪个方向更能做出成绩。

我们那个时候有一句话说“不要光低头拉车,还要抬头看路”。“抬头看路”是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努力拉车”和“抬头看路”,两者缺一不可;光整天看路不努力拉车,肯定不会前进;而另一方面,你只顾很努力地干,却不注意方向,一旦方向错了,那么你再努力也不会成功。比如诺基亚手机,我一直觉得诺基亚手机非常好,又轻便又抗摔,我回国一直用的是诺基亚手机,但是现在我也背叛诺基亚去用iPhone了。就像诺基亚总裁说的:“我们并没有做错什么,但不知道为什么,我们输了。”诺基亚的失败,就是因为他们没有不断地去寻找新的方向,或者说采用新的技术去创新,结果诺基亚手机被别人赶上了,被市场淘汰了。所以说,创业也好,创新也好,了解经济发展的方向很重要。

我今天想介绍一下中国未来十年的经济发展方向。对未来的经济,我们称之为“新常态”。怎么理解新常态?可以概括成三个“新”:一是新速度,二是新结构,三是新动力。新速度,指的是中国经济的增长速度会从过去三十多年的“高速”变成“中高速”;新结构,指的是产业结构会出现新的变化,会从制造业为主逐渐变成服务业为主;新动力,指的是推动经济发展的动力会从资源投入为主逐渐转向改革创新和提高效率为主。

一、中国未来经济发展的新速度

先谈“新速度”。中国经济在过去发展得很快,年平均增长率为10%左右,现在我们要变成新的增长速度——“中高速”。但“中高速”到底是什么?现在有很多争论,争论“中高速”将来会是多少?我看过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一份研究报告,他们预测会直线下降,每年递减,到2020年GDP增长降至5%左右。我觉得这可能有点悲观,“中高速”不等于速度降低很多,因为经济增长速度是有规律的,不可能从10%左右一下降到5%,这种降法可能对整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是不利的。

所谓“中高速”要从两个方面理解:第一,不要再期望经济能高速增长,不要有闭着眼睛也能被风吹上去的感觉。以前那种投资任何一个企业都能获得收益的机遇,今后可能不会太多了。第二,对政府来讲,将来的宏观经济政策调控底线要下调。前两届总理宏观政策的底线基本上是“保8”,即保证不低于8%的经济增长率。朱鎔基当总理的时候出现了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1998年的目标是保8,国家通过各种各样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刺激经济。温家宝当总理的时候遇到了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政府在2009年出台了四万亿的刺激政策希望能保8。现在中国经济也是处于下行的状况,不同的是现在我们不再保8。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变化,从中我们可以理解,今后经济增长率在8%以下都是属于正常的,是新常态。

但是,到底多少是正常的?没有一个绝对的数字,但是就我现在看到的大概7%左右是底线。政府并没有明确说要保7,但是我们感觉到,当GDP增长率接近7%的时候,政府开始着急了,开始出台一系列政策来稳定经济。2015年第一季度是7%,总理召开座谈会讨论经济,我也参加过一次。各地的经济状况很不一样,广东还不错,转型比较好的地方经济增长还是比较平稳的,但是国内确实有些地方的经济很不景气,增长率都不到5%。这种情况下,中央开始不断地出台宏观经济刺激政策。这些政策都表明,我们的经济增长率不能太低,如果低于7%,可能会出现很多问题,包括大量的失业等。

因此,经济虽然到了“中高速”的新常态,并不意味着中国经济的增速会降低很多,从平均10%的增长速度不可能一下子降到平均5%。那么,新常态下,经济增长率多少算是比较正常呢?换句话说,目前中国的经济增长速度是否正常?是否属于“新常态”?为此,我们必须了解和分析近几年经济增长放慢的真正原因。

本次的经济下行主要有三个原因。一是“新常态”,即经济发展到了一定阶段后,总量不断增大,增速会逐渐放慢,这是正常的。二是宏观周期,每个国家只要实行市场经济,增速都会有周期性地放慢,大概七八年或十年左右会来一次。这次的经济下行,实际上是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所造成的经济衰退的延续。三是产业结构调整,中国所面临的不仅仅是长期放慢和周期波动的问题,恰恰又遇到了“中等收入”期间的产业结构调整。昨天我与北大企业家俱乐部的校友们一起见了胡春华书记,我觉得他讲得非常到位,我们现在遇到的不是简单的宏观问题,还面临着中等收入陷阱的问题。什么是中等收入陷阱?大家在报纸上也经常看到两个现象,第一个是经济增长速度放慢,另一个是贫富差距扩大。但这是现象,现象不等于原因。真正的原因是产业结构没有及时调整。昨天春华书记特别强调:中等收入陷阱其实是“产业结构陷阱”。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以后,需求在不断提升,但是产业结构没有及时做出调整,这时就会缺乏增长的动力,新兴产业供不应求,过剩产业被淘汰,不同产业的收入差距扩大,贫富差距也就扩大。所以,目前中国经济增长放慢的重要原因之一是产业结构处在调整期。

了解了当前增长速度放慢的原因后,我们可以知道,“宏观经济周期”和“产业结构调整”都只是短期因素,一旦库存消耗或产业结构调整得差不多了,经济增长速度会比现在更高。即使在新常态下,中国经济仍应有超过7%甚至8%的增长率的年份。

二、中国未来经济发展的新结构

(一)中国产业结构的变化和走向

我们再谈“新结构”。在谈这个话题之前,让我们先回顾一下过去三十多年中国产业结构的变化。在改革开放初期的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我们首先要解决的是温饱问题,那时的产业结构是以农业为主。哪些人容易成功呢?从事农业生产的人!第一批发财的人是农民。在农村改革以后,各地,特别是江南一带的农民首先盖起了瓦房和楼房,因为当时人们解决的首要问题是温饱,这是社会需求决定的产业,农业在这时候最重要。到了80年代中期,温饱基本解决了,人们的需求转向了服装、自行车、收音机等,于是轻工业逐渐成为主要产业。当时有一个著名企业家叫步鑫生,他是服装厂的厂长,把服装做得很好,成为了成功的企业家。到了90年代,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需求又发生了变化,需要耐用消费品。90年代发展最好的产业是家电,电视、电冰箱、洗衣机、空调等。进入21世纪以后的最初十年里,人们的需求达到新的标准,需要住房、汽车。于是,房地产和汽车业成为拉动中国经济的主要动力。从农业,到轻工产品,到耐用消费品,再到住房、汽车,这个需求的转变和提高不是中国特有的,几乎所有的发达国家都是这样一步一步发展起来的。

住房汽车基本上得到满足以后,下一步的需求是什么?与之相适应的产业结构又是什么样的?可以说,在住房和汽车以后,人们的物质需求基本上得到满足了,接下来追求的将是生活质量。与物质需求不同,对生活质量的需求很多是软性的,包括环境、健康、金融、法律、文化、教育这类产业。即使是对物质的需求,也跟早期不同,人们更关注产品的质量、品牌、性能、式样等。当收入达到中等以后,需求发生了变化,人们越来越需要高质量、高科技的制造品和各类服务业,产业结构也必须随之转变。如果我们的产业结构由于各种原因没有及时调整,就会出现两个问题:一是经济增长缺乏动力,质量差的制造品卖不动了。比如山寨手机,十年前市场非常好,现在几乎没有市场,送人都没人要,因为人们有了更高的需求。有需求的产品和服务又缺乏相应的生产能力,出现供给不足,以致经济增长放慢。二是出现了结构性失业。低端制造业逐渐出现失业,而这些人又无法在高端制造业和服务业就业。比如,以前的玩具、服装、鞋子等产业可以使很多人就业,但进入中等收入后这些产业增长速度放慢,一些低端企业逐渐被淘汰。很多工人高的工作做不了,低的工作找不到,出现失业,收入成为问题,贫富差距就会扩大。所以说中等收入陷阱不是收入分配的问题,是产业结构不能及时调整的问题。

产业结构的及时调整,不仅取决于一国的经济体制、经济政策,还取决于教育水平。在战后起飞的南美和东亚的一些国家中,不少南美国家跌入了“中等收入陷阱”,但是一些东亚国家,如韩国、新加坡等的经济发展就很好,成功地跨越了中等收入陷阱。这一方面是因为市场经济和金融的发展让企业能够及时转型,另一方面是因为这些国家和地区重视教育,为产业转型提供了人才,为劳动力在新兴产业的就业提供了知识和能力。李光耀去世后,人们充分肯定了他对新加坡发展的贡献。纵观新加坡的发展史,他们在经济刚刚起飞的20世纪60年代初就开始重视教育,这为90年代后期的成功转型打下了基础。韩国和我国的台湾地区也一样,教育的发展帮助了产业结构的成功转变。几年前北大代表团访问台湾,宋楚瑜做了一个关于台湾经济起飞和发展经验的报告。他提到,台湾的经济发展一个很重要的经验是注重教育。他说,现在台湾每个县至少有一所大学。由此可见,发展教育培养人才是产业结构成功转型的必要条件。总的来讲,中国正处在一个产业结构调整的时期,在新常态下将会有一个以高端制造业和服务业为主的产业新结构。了解这一点非常重要,尤其对创新创业者来说,创新创业必须了解未来的需求,否则必然失败。

(二)高质量制造业和服务业是未来发展的增长点

如果我们的产业结构能够调整得比较好的话,我认为中国仍然会有一二十年较好的增长前景。大家应该有信心,不要认为前一辈的人有机会,我们没有机会了。以前有步鑫生、张瑞敏的机会,现在有马云、马化腾的机会,再过五年十年还会有很多新的机会,同样会出现类似的成功,可能会在不同的行业,因此行业的选择也很重要。中国目前仍处在经济“起飞”初级阶段中,还需要二三十年的时间才能真正完成起飞。是否完成起飞有两个重要标志:一是产业结构是否变化。起飞刚开始时产业结构基本上以农业为主,起飞过程中以制造业为主,起飞结束时应该是以服务业为主。二是社会结构是否变化。起飞前大部分人住在农村,起飞中农民逐渐进城,到起飞结束时绝大多数人都住在城镇,从事非农业生产。所以,起飞的过程就是工业化和城镇化的过程,中国现在还远没有完成这个过程。

这个过程需要多长时间呢?每个国家不一样。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起飞的东亚和南美的国家中,东亚的国家和地区是比较成功的,用了将近四十年的时间完成了起飞。中国这么一个大国,发展也不平衡,我看没有五十年的时间是不可能完成的。现在也就三十来年,从这个角度来讲,我对前景也非常乐观。大家不要认为中国经济的机会没了,更不靠谱的是美国有人说中国经济要崩溃,我们不仅不会崩溃,还处在起飞阶段,仍然会有一个相对高的增长速度。再看看韩国和中国台湾地区,20世纪60年代起飞后的前三十多年里差不多平均每年有10%的增长,后十年仍然有平均8%的增长。所以,对此我们要充满信心,特别是年轻人,你们可能是未来的马云、马化腾、俞敏洪,他们是这个时代的成功者,你们应该是未来的成功者。你们要看到的是未来二十年的情况。未来的二十年中,一部分地区还在满足物质生活,但更多地区在追求生活质量,大家把这个作为关注和追求的重点:怎么样来改善生活质量?我要强调的第一点是,我们虽然有了新的速度,不像以前那么高了,但并不意味着中国的经济没有机会。第二点是,中国产业结构正在发生变化。低质量的和产能过剩的制造业会被逐渐淘汰,中小规模的制造业会遇到发展的瓶颈。制造业企业在创业初期规模小一些没关系,但是规模始终很小就会有问题,因为我们现在强调的是高质量的制造业,高质量制造业需要很多科研方面的投入,没有科研方面的投入,就达不到高质量,就会被逐渐淘汰。

除了有规模的高质量制造业外,另一个会大力发展的是服务业。服务业为什么前景广阔?这是由人们的收入和消费结构决定的。农业虽然非常重要,但随着人们收入的提高,用于农产品消费的比重会越来越低。美国的农业很发达,耕地比中国还要多得多,劳动生产率很高,是世界上主要的农产品生产和出口国。但是,这么发达的农业在美国的GDP中只占1%!你可以想象美国其他行业的发达程度。中国的农业现在占GDP的比重已不到10%,还在不断下降。美国的制造业也很强大,包括它的飞机、汽车、设备、军工等。但你知道美国的制造业GDP占比多少吗?20%!美国的制造业占GDP的比重只有20%,美国将近80%的GDP来自于服务业!欧洲国家的服务业也都占到了70%多。这是一种趋势,如果我们的收入进一步提高,就能发现用于服务业的消费比重会越来越高。

我们现在的制造业正在萎缩,尤其是低端制造业在在被逐渐淘汰,我国现在的服务业占到将近50%,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我们来看一下一个韩国发展过程中的产业结构的变化。韩国是60年代开始的经济起飞,当时的农业占到40%,然后开始逐渐下降;制造业是先升后降,一开始占到20%左右,然后涨到40%左右开始下跌;服务业一直处于不断增长的状态。

千万不要小看服务业对经济的拉动作用。首先,服务业的发展可以大大促进消费。最典型的例子是阿里巴巴等互联网平台的发展,淘宝、支付宝等的出现大大提高了人们的购物能力。与之相适应,顺丰等快递物流业的发展也极大地提高了消费的便利性,从而促进了经济增长。其次,服务业的发展会提高制造业的附加值。除了生活服务以外,服务业还包含了大量的生产服务。我们还不太重视这一点,而比较看重技术对产品附加值的贡献。其实,生产服务可以使产品的附加值增加很多。我们的制造业要提升,质量是要提高,但是还不够。同样的一件衣服,如果要讲质量,中国完全可以做到最好的质量,但是为什么卖不到国外同类衣服的价格呢?关键在于品牌!买一件T恤,如果上面多一条鳄鱼,多一个打马球的,这个价格就不一样。不是因为绣那条鳄鱼或打马球的制造成本很高,而是它们所代表的商品品牌。LV包,从技术上说,中国不是不能生产出那样的包来,但缺乏的是产品背后的品牌管理和市场营销等。LV包能卖那么贵,很大一部分是来自于服务业的附加值,这就是服务业给予产品的增值。有人也专门统计过,说同样一个制造业,比如说手表,当从工厂生产出来时,值100元,美国企业家可以卖到160多元,服务业的增值是60%以上。日本呢,能卖到130元左右,30%的服务业增值。中国呢,就只能卖到105元。

我们现在都说要提高产品的附加值,但如何能很好地挖掘潜力?一方面,是通过技术提高产品质量,更重要的,是通过设计、营销、物流,甚至金融、法律等服务,提高产品的附加值。人们在比较穷的时候,产品的物美价廉是最重要的。人们不在乎产品的包装、外形、品牌,只要有使用价值就行了。可是当人们富裕到一定程度以后,决定产品价格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偏好(prefer-ence)。偏好对产品价格的影响作用越来越大。为什么做广告啊?广告就是在改变人们的偏好,企业通过很多广告以期创造需求。所以我们在创业创新的时候要研究人们的需求,他将来可能会有什么样的需求,然后你去创造这种需求。

人们可能没有想到,法律服务也能提高产品的附加值。我的专业是国际经济学,所以参与过一些跨国公司的研究项目,比如戴尔、宝洁等,美国的高通公司也联系过。高通公司是做研发的,但是据说他们聘用的律师比科研人员还要多。我们的公司可能从来不会想到,法律服务对一个企业的重要性,法律服务对企业产品附加值的增加和保证都会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一提创新创业,我们不要只想到设计,想到技术,想到制造,还要想到营销,想到法律,想到物流,等等。这些领域也是属于我们创新创业的部分。从经济发展规律的角度,我们应该看到中国未来经济的增长点在哪。服务业无疑是一个重要领域。去年中国的GDP增长只有7.4%,前年7.7%,但服务业的增长都是超过8%的。批发和零售业,前年是10.3%,去年是9.8%;金融业前年10.1%,去年9.7%。而电商的发展使它们在过去五年里的平均增长速度都超过25%。抓对产业对创新创业的成功非常重要,马云、马化腾都是成功的例子。我认识马云是1999年,当时他就在搞互联网,在北大的论坛上发言讨论中国互联网对外开放的问题。当时也没想着马云能做那么大,他确实是抓住了行业的发展趋势,这一点很重要。抓住机会,坚持不懈,到了一个适当的时候,就发展起来了。

三、中国未来经济发展的新动力

最后谈新动力。我们最早的发展动力主要靠资源的投入,主要是土地、劳动、资本的使用。这种扩张性的投入已经到了瓶颈:劳动力成本越来越高,可开发的非农业用地也越来越少。这种情况下,靠什么成为我们未来的增长动力呢?一个是靠改革和创新,一个是靠国际新拓展,比如现在搞的“一带一路”。以前是引进来,现在是走出去,让这些成为新的动力。俞敏洪曾讲过创新创业要靠企业家。其实企业家也是一种资源,而且是一种宝贵的稀缺资源。最早的经济学教科书讲的生产资源主要是三种:土地,包括所有的自然资源;劳动力,包括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资本,包括物质资本和货币资本;传统的生产主要靠这三种资源。80年代后教科书发生了变化,增加了第四个资源叫企业家的精神和才能(entrepreneurship)。为什么企业家精神和才能会成为一种单独的资源,而不仅仅作为人力资源来考虑呢?确实,企业家和一般的劳动力是不一样的,企业家的任务是组织土地、劳动力、资本等资源来进行生产,是不同于一般劳动投入的一种特殊资源。我举个例子:俄罗斯在前苏联解体后,很长一段时间经济发展不好,什么原因呢?俄罗斯的土地等自然资源绝对是非常丰富的,比中国好得多,土地肥沃,森林覆盖面积大,人口稀少;劳动力中受过高等教育的比例非常之高。作为曾经的超级大国,资本雄厚,科技领先。90年代以后也采取了市场经济的体制,对国有企业进行了较为彻底的私有化改造。照理说,资源丰富,机制有效,俄罗斯的经济发展应该很快。但是,为什么俄罗斯的经济远不如人均土地和资本都相对不足且改革仍在进行中的中国呢?其中一个主要原因是缺少企业家!从1917年社会主义革命后的七十多年时间里,俄罗斯的企业家就逐渐消失了。国有企业中有很多非常优秀的管理人员,但管理人员跟企业家是两回事,经理不等于是企业家。企业家的最大特点是有冒险精神和创新精神,当然同时也要有能力,领袖的能力、组织的能力、带领大家一起干事和干成事的能力。企业家是一种稀缺资源。通过创新创业,我们希望更多的人能成为企业家,这是未来中国更加需要的。

(一)动力之一——改革

当然,中国能否产生更多的企业家,企业家能否更好地发挥作用,还取决于体制和政策。近年来,中国的劳动力越来越贵,人口红利没了,土地红利没了,那么下一个来推动发展的“红利”是什么呢?李克强总理讲了一句非常重要的话,“改革是最大的红利”。这可能是经济学家和科学家不同的地方。科学家关注资源技术,经济学家更看重机制体制。有一年我参加总理的经济座谈会,有另外学校的教授讲,我们现在资源不够了,环境污染了,所以建议政府控制GDP的增长。我不太同意用抑制增长来解决资源不足和环境污染的问题,而认为是要通过制度改革来解决。一个不好的制度机制,资源再多也没用,反之,一个好的体制,可以使稀缺的资源变得充裕。我举的例子就是中国的农业。其实在考进北大以前,我在东北当了九年农民,即下乡知青。为什么这么多人要去当农民呢?一个原因是粮食不够吃。那时的中国人都吃不饱,而我们受到的教育是,中国人多地少,挨饿吃不饱是正常的。中国这一代领导人都当过知青,都有过挨饿的亲身经历。所以习近平上任以后就说,我们要提倡“光盘”运动,我相信他一定有过光盘的经历。我也有过,1969年3月下乡不久,县里开了一个知识青年积极分子代表大会,我也参加了。吃饭时十个人一桌,上来一盘菜,没等第二盘菜上来,这个盘子送回去都不用洗的,被舔得干干净净,只要还有一点汤,就用馒头去蘸,真正的光盘!那时候真的没有吃的,饥饿啊!可是现在你们看看,宴会上十个人一桌,盘子送回去时,几乎没有不剩的。为什么从吃不饱到剩余?不是资源问题,我们的土地没有增加,农业用地还大大减少了;我们的人口比那时几乎翻了一番,也没有进口多少粮食,这么这么多的粮食,那么多的鱼肉是从哪来的?是改革!改革把农民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农业生产就上去了。很多是由于我们制度的调整,让本来稀缺的资源变得不稀缺了,本来没有的动力又有了,这就是我们现在最为需要的。最近提出的创新创业问题,实际上更多的是要挖掘潜力,把有限的资源通过机制的改革使之得到更好的利用,发挥更大的效率。

中国的改革还有很大的空间,我就讲几个方面的改革吧,最主要的有三个方面。第一个方面的改革,就是促进市场发展的改革。政府要改革,在经济发展上不要老是当婆婆,什么都管。政府改革包括政府功能的转变,要从政府亲自抓经济,转变成政府创建一个很好的制度环境,让企业自己去发挥。大众创新,万众创业。政府只需要对创业降低门槛,对创新给予保护就行,而不是亲自去搞创新创业。政府要让企业有更多的创新创业的积极性。再就是加快国有企业的改革,国有企业主要应该做民营企业不愿意做的或不能做的事情,搞市场经济就是要让民营企业发挥更大的作用。财政税收体制的改革对促进市场经济的发展也很重要。财政税收体制的改革与完善不是仅仅为了税收,更是调节经济和促进改革的重要杠杆。

第二个方面的改革,就是促进城镇化的改革。城镇化本来应该是与工业化同步进行的一个自然过程,而中国的城镇化是滞后于工业化进程的。我们的工业化可以说已经完成三分之二了,但是我们的城镇化走了一半都不到。中国的农业产值已经不到GDP的10%了,而我们还有40%多的人口居住在农村,至少还有30%的劳动力还在从事农业生产。中国城镇化滞后的问题主要是因为存在着特有的制度障碍。一个是城镇的户籍制度,阻碍着农民进城安家落户。没有户籍,农民在城里就不能得到应有的待遇。另一个是农村的土地制度,有使用权但没有所有权的小块土地拽着农民,让农民舍不得彻底离开农村。与此相关,出现了两个特有的问题,“农民工”和“留守儿童”。为什么叫农民工?进城了从事制造业或建筑业就是工人啊,为什么叫农民工呢?外国人就很奇怪,我给他们解释,因为他们是以农民的身份做着工人的事情。另一个问题是“留守儿童”。中国现在有六千多万留守儿童,长期与父母分居,是个严重的社会问题。这两个特有的问题是与特有的制度有关的,所以必须通过制度改革来解决。

第三个方面的改革,是促进服务业和社会发展的改革。服务业发展和社会发展,两者相辅相成。服务业如医疗、教育、文化等的发展,既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经济发展的需要。文化、医疗等其实都是重要产业,在发达国家的经济中占的比重都很大。美国、日本、韩国的文化产业在GDP中的比重都超过15%,而我们还不到5%。目前,中国的这三个领域都是政府管得比较严的,需要进一步的改革与开放。

(二)动力之二——创新

除了改革之外,创新也要成为新常态下经济增长的新动力。什么叫创新?经济学家熊彼特认为,“创新就是要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引进从来没有过的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这句话比较抽象,简单来讲,创新就是做一些以前没有的事情,生产出跟以前不一样的东西。这里面有两个可能,一个是生产出以前没有的东西,一个是用不同的方法来生产,这都属于创新。创新不等于技术发明,创新重在怎么把发明商业化,从而形成生产能力,这是创新的特点。我们天天在实验室发明新的东西,还谈不上是创新,创新一定要形成一种新的生产能力。

创新包括哪些呢?首先是技术上的创新。大部分的企业和个人搞的技术创新多是应用方面的。但从国家的层面来讲,要支持基础科学研究的突破。中国作为一个大国,仅仅局限在应用方面的创新,是远远不够的。医疗技术、IT技术、航天技术、生物技术等基础科学的突破非常重要,这是引领应用技术创新的源头。基础科学的突破需要有很大的投入,同时也需要人才的培养。人才培养有很多方式,除了学校培养外,还有自己的学习和钻研。要做个大企业家,想创新创业,不能只是躺在那里做大梦,必须要有积累,包括知识的积累。

创新还包括商业模式的创新,这一点也很重要。许多情况下,技术并没有多大变化,但企业家把很多技术用新的方式组合起来,创造了许多价值,形成了新的产业,这就是商业模式的创新。阿里巴巴其实就是一个典型的商业模式创新,通过互联网把传统的销售、支付、储蓄等整合起来,形成了新的产业。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我们有了很多新的机遇。市场更加拓展了,不像以前那样受到地理位置的局限,企业现在可以通过互联网把产品卖到全国,卖到全世界。有很多利用移动互联网创新创业的案例,比如我前段时间听说,一个大学毕业生针对一些白领员工搞了一个“美女私房菜”,通过手机点菜,做好后送到办公室。规模虽小,但成本也低,还能提供个性化服务,顾客满意。在人们收入不断提高,开始追求生活质量的时候,这种新的商业模式很容易成功。我们商学院也有一个学生,毕业以后自己创业,搞了个有特色的沙拉店,也很成功。这些实际上都是商业模式的创新,通过网络找到市场,找到客户,并能直接掌握客户的信息。通过网络,企业知道哪些人群喜欢订他们的菜,点什么样的菜,每天都能确定会有多少人订他们的餐。这个市场是相对稳定的,也可以不断扩大,这就是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机遇。从生产的角度说,移动物联网的发展也提供了很多以前不可能有的合作方式。广州有一家服装厂,我去参观了,觉得非常有意思。他们原来也做服装的设计、生产、制造,但设计的人手有限,服装产品的种类也不多。进入互联网时代后,他们充分通过网络进行合作,设计不再只是依靠自己有限的团队了,通过网络,任何人都可以参与他们的服装设计,参与设计者也可以分享产业的成果。比方说有个中学生设计了一款衣服,可以传给他们,他的设计一旦被采用了,那么这个中学生就会获得一定的利益。这样一来,服装设计就不再局限在公司的小团队里了,而是扩展到了全国。他们每天都可以收到很多不同的设计,把很多中学生,甚至小学生的创新能力都激发和利用起来了,公司变成了共享共赢的平台。在互联网时代,企业不但可以打破传统销售范围的局限,在生产合作方面也大大拓展了空间。现在的创新创业机会很多,关键要敢于尝试。吴志攀校长在天津的北大校友会上讲了很多故事,很有意思,他很了解北大的这些学生。很多看上去不可能的事情,经过努力都成功了,这就是互联网时代的特点。但另一方面,互联网时代也加剧了竞争。你能做到的,别人也能做到,你能利用网络,别人也能利用。各种地域之间的保护也不再存在,当你可以进入到别人领域的时候,别人也可以进入到你的领域。因此,只有做得更好才能胜出,否则只能被淘汰。

(三)创新创业需要注意什么?

进入互联网时代,每一个企业都要不断考虑如何调整自己的发展战略。对于已经有企业的人,一定要懂得如何确定企业的定位或者再定位。首先要有产业定位,有些产业随着技术的进步或需求的变化逐渐变成了夕阳产业,另一些产业则随着经济的发展越来越热。做企业当然要尽量选择新兴产业。但在一些夕阳产业中也并非没有前途,在新兴产业中也不一定能成功,这就需要产品定位。比如做服装的,并不是做服装的什么前途都没有了,关键是要做出不同的服装来,做出自己独特的品牌来。另一方面,热门产业也不能保证企业的成功。如果产品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技术再先进也不会有市场。很多人现在在搞互联网金融,这是新兴产业,市场很大,但很多人照样破产。为什么呢?主要是产品没有特点,同质产品竞争非常激烈。工业和服务业多数是垄断竞争的市场,产品同类不同样。企业对自己产品的品牌有一定的垄断能力,比如说啤酒,有燕京啤酒、青岛啤酒,各有各的特点,这是企业对自己产品的垄断。但是,因为都是啤酒,所以竞争依然存在。如果燕京啤酒做得不好,人们就去喝青岛啤酒,逐渐人们就喝青岛啤酒了。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必须根据自己的比较优势对产品进行定位,体现出跟别人的差异化,其生存与发展的几率才能越大。同一行业有了不同的产品定位,企业才不容易被淘汰。我们办学也是同样的道理,怎么定位?怎么差异化?北大在深圳办学,我们就要想,我们跟本部有什么不同?凭什么学生要选择到深圳来上学?差异化不等于二流,而只能是不同。不能说考不上本部的人再到深圳,那深圳校区永远是二流,一定要做成不一样的精彩。北大本部有本部的精彩,深圳校区就要有深圳的精彩,学生则可以根据自己的偏好来选择。比方说,要选择热闹的、有未名湖博雅塔的,那只能到本部去;但如果想选择国际化的,选择创新的,学生就可能选择到深圳。

再一个就是企业专业化和规模经济的问题。中国为什么缺少高质量的制造业?为什么缺少国际级的品牌?原因之一是中国的企业太多太小太分散了。市场经济之所以效率高,其核心价值是专业化与分工交换,而我们还在用自给自足的经济理念做企业。以前是小而全,现在大一点的是大而全。中国的每个行业都有很多企业,而每个企业又涉及很多行业。一些企业家经常很得意地给我介绍他们公司的业务:“这是机械板块,这是地产板块,这是金融板块,这是文化板块……”一个不大的企业做了很多板块,精力分散,没有一个真正的强项。我们再去看看美国的企业,多数非常专业且规模不小。辉瑞是美国的制药公司,过去二十多年里不断地兼并别的制药厂,规模很大却很专业。企业实力强,每年能拿出收入的近100亿美元来做科研,从而进一步加强了企业在行业中的领先地位。我们现在哪有企业有这种实力啊?创新也是要有实力的,成熟企业的创新需要集中精力,需要专注。只有专注,才能做出成绩来。

我要谈的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是,创新创业一定要有理想,要有梦!这个梦具体是什么?这个梦有多大?开始时并不重要,因为可以不断调整。梦一定要有,而且越大的梦成功几率就越大。我非常喜欢乔布斯。乔布斯一生中有很多经历是很有意思的,是值得我们学习的。他说,人的生命是短暂的,所以我们要尽量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他不断创新的目标是要改变人类的生活,而不是为了谋取金钱利益。乔布斯不仅有一般企业家所没有的远大目标,同时还有比一般企业家更加踏实的工作作风。诸葛亮有他的缺点,但是诸葛亮关心小事不一定是个缺点。乔布斯也关心小事,连产品背后看不见部分的设计他都要求做到完美无缺,每一个苹果的专卖店他都要亲自参与,亲自参与不断试验直到满意为止。所以,要想创新创业,要想办好企业,要想事业成功,高远的理想和踏实的态度,缺一不可。最后,我想用我的座右铭来作为对各位的寄语,“海阔天空地想,脚踏实地地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