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旗下的演讲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传统文化和核心价值观

同学们、老师们:


早上好!

现在全社会都在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我们学校也开展了多项活动,我也多次在演讲中谈到如何从中华传统文化中汲取智慧做到诚实守信、从善如流、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等等。因为我们深知重点高中学生思想行为动态,实际上预示着未来二十年甚至更长时间内,社会主流人员的价值取向。所以对我们大家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十分必要、十分紧迫的事情。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要“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所以,我们学校一定要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对师生核心价值观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源泉,它能使我们认知和亲近中华五千年的灿烂文明,切实增强我们对民族文化的自信、自觉和爱国热情。

如“群体重于个人”的思想有利于激发我们大家的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在中国历史上,一向不乏将国家前途、民族命运和自身的奋斗紧密结合的仁人志士。例如孟子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岳飞的“精忠报国”等等,都曾激励着一代代人胸怀祖国,勇于担当。

所以,国家利益至上,民族利益至上,集体利益至上,要化成我们每天的日常行为规范。多用“仁爱”来处理自己和他人的关系。我们大多是独生子女,自觉遵守道德规范和履行社会义务十分重要,意义重大。

还有如“以义导利”的价值取向有利于培养我们的正确的义利观。今天的社会“义”和“利”的冲突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表现尤为激烈与明显。中华传统文化向来强调精神生活优于物质生活,道德生活高于物质利益,重义轻利、以义制利。“义”是古代君子的固有修养。正如孔子讲的“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要“义以为上”和“见利思义”,凡是符合道义的正当利益才可以考虑,而不符合道义的利益或不正当的利益,一定要自觉舍弃。

再如“天人合一”思想能够帮助我们树立正确的人文价值理性和生态文明意识。在我国文化史上,天与人不是对立关系,而是和谐一致的关系。孔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但是同时他也强调“畏天命”的必要性。孟子则更加明确了“天人合一”思想,要求人们充分觉悟、发掘、扩展人的本心,认识自己的本性,把握天的本质。所以我们当秉承“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精神,在火热的学习和社会实践活动中为民族复兴、国家进步做出贡献。要继承“天人合一”思想中认为的人是大自然的一部分,讲究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和顺应天时,对自然抱有一种敬畏的态度,顺应自然才能更好地使社会存在和发展。

同学们、老师们,“德性”修炼需要建立在“学问”基础上,两者是相得益彰的。有此两者才能但得起社会主流价值观的引领者作用。我这里反复讲实际寓意大家是明白的。“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学如不及,犹恐失也”“学本是修德”,修德性、明道理是建立在求学问基础之上的,是相辅相成的。而且从中华传统文化中汲取价值观营养,那真是一件十分有意义和快乐的事。

当然我们深知,当代青年学生的价值观状况,主流是积极、健康、向上的。如果我们还善于从中华传统文化中汲取更多的营养,可以切实增强我们对民族文化的自信、自觉和爱国情感。

谢谢大家!

2015年9月2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