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篇
第一章 亲社会行为概述
第一节 什么是亲社会行为
儿童从出生后便处于各种社会关系和社会交往之中。当他开始对母亲的爱抚报以微笑或动作时,社会性行为就表现出来了。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的生活范围日益扩大,社会经验日益增多,其社会性水平也不断提高。亲社会行为是指人们在社会交往中所表现出来的谦让、助人、合作和分享等有利于别人和社会的行为。利他性是亲社会行为的重要特征。
亲社会行为这一概念最早由美国研究者威斯伯在《社会积极形式考察》一文中提出,他将“亲社会行为”概括为所有与侵犯等所有否定性行为相反的行为,包括同情、慈善、分享与帮助等。马森和艾森伯格认为,真正的亲社会行为是指行为者不为期望奖酬,不为避免惩罚而试图帮助他人或为他人利益而行事。亲社会行为包括任何有助于社会、有助于他人的行为。艾森伯格等心理学家认为,利他行为是出于自愿而有益于他人的行为,而亲社会行为一般指有意帮助他人而不考虑动机的行为。一种亲社会行为,例如分享可能是出于利他的原因,也可能是出于移情或者遵守内化的价值的结果。利他行为是动机最高的亲社会行为,通常表现为在短时的交往中,行为的发生是为了使他人受益,却不指望任何酬偿。
亲社会行为是人与人之间形成和维持良好关系的重要基础,是一种积极的社会行为。它受到人类社会的肯定和鼓励。儿童亲社会行为的产生和发展是与他们的道德行为的产生和发展相一致的。亲社会行为发展成为儿童的心理品质的过程,就是儿童道德认识水平提高,道德情感日益丰富,在活动中有效地掌握帮助别人的知识、技能及锻炼自身意志的过程。因此,人们也常常把亲社会行为的教育当作是儿童道德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
我们一般从分享行为、助人行为、合作行为这三个维度来研究亲社会行为。
一、分享行为
分享指个人拿出自己拥有的物品让他人共享从而使他人受益的行为。分享的特点是使交往双方共享物品拥有者的资源并使双方受益。人们在群体生活时把属于自己的物品、权利、某种思想或积极情感与别人共同享用的行为,是亲社会行为的突出表现,是亲社会行为的另一个重要范畴。
幼儿的分享行为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增加,这与幼儿认知、情绪水平随年龄增长是一致的。4岁的幼儿年龄较小,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他们还不能准确地理解他人的情感和态度,也不能正确地评价自己的思想和情感。而5—6岁的幼儿的认知情感水平与4岁幼儿相比较有进一步的发展。同时,此时的幼儿正处于皮亚杰所说的前运算阶段末期,向具体运算阶段过渡,开始逐渐地去自我中心化,这对于他们理解他人的心理状态及情绪有很大的帮助,促使他们表现出更多的分享行为。
随着年龄的增长,幼儿的身体、思维能力等都在迅速地发生着变化,认知水平在不断提高,但是道德水平还处于较低阶段,辨别是非往往以自己的观念、感受为标准,经常因为自制力差而出现道德认知与行为脱节的情况。另外,低龄幼儿自我中心意识较强,过分溺爱又导致幼儿遇事总先想到自己,等等,这些都是幼儿缺乏分享行为的重要原因。
二、助人行为
助人行为是指无私地关心他人并提供帮助的行为,是亲社会行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助人行为包含助人者、受助者和情境三个方面。
在助人者方面,幼儿助人行为的产生受到多种因素影响,主要有直接因素和间接因素。
直接因素主要指幼儿的情绪、道德发展水平和道德判断、移情对幼儿的影响,以及观点采择能力等其他认知因素对儿童的影响。间接因素主要来自环境方面,包括社会文化、家庭、榜样和同伴关系及学业成绩等。
影响助人行为的又一个重要因素是受助者。一般来说,弱者(如老人、小孩、女性等)较易引发儿童的同情心而获得更多的帮助。同时,他们更倾向于帮助同性别的被助者。
除此之外,情境也是非常重要的影响因素,主要是情境的性质和被助者的特征。张向葵等通过设置两类实验情境(非紧急情境,如问路和紧急情境,如急救病人求助)测查儿童助人行为的发生。研究发现,不同情境对儿童助人行为的发生产生极大影响。在紧急情况下,受能力所限及自我保护心理的提示,儿童助人行为明显减少。廖凤林、廖桂春等也发现情境的不同影响着幼儿的助人观念及其行为的发展,幼儿在冲突情境中的助人观念及行为普遍少于无冲突的情境,且两者的关系既不匹配也不平衡。
三、合作行为
合作行为是指不同个体为达到共同目标,相互协调和配合的行为。合作行为是一种重要的亲社会行为,是儿童社会化的重要方面。所谓合作行为,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个体为达到共同的目标而协调活动,以促进一种既有利于自己又利于他人的结果出现的行为”。与合作行为相对的是竞争行为,是指希望超过他人而获得承认的行为。
研究发现,当儿童意识到个人利益的获得必须通过与他人的竞争才能实现时,他们更倾向于彼此竞争;而当面对共同目标时,儿童认识到个人利益与群体利益是一致的,只有彼此合作才能使个人利益得到满足,会产生合作行为。
在出生后第二年,当交往的同伴开始能够围绕共同的主题进行角色转换和角色轮流时,绝大多数18—24个月的婴儿可进行合作游戏。同时,他们也表现出更多的与成人合作的倾向。随着年龄的增长,交往经验的增多,儿童间合作的目的性、稳定性逐渐增强,他们能够为实现共同目标而努力。另外,他们的合作范围不断扩大,逐渐由两人间的合作发展到三四人之间乃至更多的人之间的合作。
研究也发现,随着年龄的增长,幼儿合作行为认知的水平也逐渐提高。无论在自然情境还是问题情境下,知道与同伴合作共玩或通过合作解决问题的幼儿人数都逐渐增多。同时,幼儿结果归因所占比例逐渐提高,而客观条件归因、规则和权威归因则逐渐减少。在结果归因中,共同利益归因所占比例增长迅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