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 保险国际化问题的相关研究
由于保险国际化的兴起距离现在并不久远,目前,中国和国际有关保险国际化问题的研究数量较少。尽管如此,仍有不同国家的学者针对其所在地区的保险国际化现象进行了研究。
Eppink & Rhijn(1988)探究了荷兰保险业在20世纪中后期,为顺应保险国际化潮流逐渐走向国际的发展过程。短短20年内,大多数荷兰保险公司改变了其经营策略,以更好地扩张境外市场。它们的国际化途径采取了多种方式,而非只局限于和境外企业合作。同时,这些保险公司为了进入国际市场,还改变了组织结构,以应对中央控制与地方责任之间的冲突。
Rietbergen(1999)则对整个欧洲保险市场进行了研究。在他看来,尽管欧洲保险业尚未合并,但保险公司的并购浪潮正带领这一行业走向统一。对此,越来越宽松的保险相关服务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欧盟内保险公司的国际化行为。此外,Rietbergen认为,保险行业国际化的快速发展得益于先进技术对国际服务竞争的刺激。而学者Kubo(2012)根据日本保险业的情况,提出保险公司在境外扩张的过程中更应注重推进本土化以及人力资源国际化。
与上述只针对保险国际化的研究不同,Hellman(1996)同时考察了芬兰银行和保险公司的国际化,发现与偏好国际金融中心的银行相比,保险公司的国际化更依赖于其与制造业的紧密关系。
除了定性分析保险国际化,Wu & Strange(2000)还使用1992—1996年138个外资代表处的样本,利用条件Logit模型,实证分析了中资保险公司在境外的区位选择因素。
此外,中国有关保险国际化的研究大多着眼于中资保险在国际化趋势下所面临的问题与挑战,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如袁力(1997)、冯展宾(2003)、成丽英(2008)等人均指出中国保险业国际化存在人才队伍不足、风险管控薄弱及服务贸易逆差增长过快等问题,对此,中国应大力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加快保险人才队伍建设并建立健全的保险监管体系。其中,裴光(2000)结合了理论与实证分析,从六个角度对中国保险监管政策提出了建议。唐金成等(2014)则在此基础上,从中资保险公司个体的角度,补充了其在向外扩张过程中还存在着国际化发展意识不强、路径选择不合理等问题,提醒这些公司积极转变观念,科学选择境外扩张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