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杜鹏程短篇小说英雄人物的创造
“我们的生活比我们的书更英雄”,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的作者奥斯特洛夫斯基在谈创作经过时,说过这样一句耐人深思的话。今天,我们生活在一个伟大的英雄时代,劳动人民正以冲天的干劲、昂扬的斗志和排山倒海的气慨,从事着前无古人的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伟业,英雄人物像夏夜的繁星不断涌现。可是,正如奥斯特洛夫斯基所说,在我们的文学作品中却反映得还远远不够。塑造劳动人民的英雄形象,宣扬、讴歌他们伟大的创造精神和高尚品质,从而真实地反映我们崭新的时代面貌,以共产主义精神教育人民,就成为当前文学艺术的首要任务和义不容辞的神圣职责。而作为最能迅速反映现实的文学样式,文学武器之一的短篇小说,就更有责任抓取瞬息万变的生活中最感人的事件,创造出值得做别人仿效对象的先进人物的艺术形象,引导千千万万人民群众不断前进。
在这方面,《保卫延安》《在和平的日子里》的作者杜鹏程同志是作了不少努力并获得了比较显著的成就的。
杜鹏程在写作长篇、中篇小说的同时,写了一些短篇,数量虽不多,但每一篇都扎扎实实,很有分量,在报刊上发表以后,立即引起了注意,给读者留下了深刻难忘的印象。作家在海涛般喧腾的充满活力的铁路工地的背景上,带着一个个建设者向我们走来:身穿深红皮夹克与黄军裤、一刻也不能安静的青年司机王军,满脸络腮胡子、左臂挂着绷带的高大的杨方同“像冬天的火炉似的吸引人”的赵志群,手提安全帽、脚着草鞋、忙得只能在车上睡觉的总指挥同朴实、敦厚而又狡黠可爱的司机老赵,炎夏严冬一直守着开水锅的饱经风霜的平常的女人郑大嫂,风尘仆仆而精神抖擞的老黑同他的身兼十几职的老伴,以及那凝望工地坚守“岗位”的纯真的小孩成渝……他们是这样平凡而又高大,在各个短篇中,他们像是一个个壮美的青铜塑像,合起来,就是一幅相当完整的雄浑动人的工地的巨幅油画。正是通过对这一群工地建设者英雄形象的描绘,杜鹏程的短篇小说,阐明了一个共同的崇高的主题,即反映祖国一日千里飞速发展的建设面貌,歌颂无产阶级旋转乾坤、改造大地,创造新世界的雄伟气魄和豪迈的共产主义风格。
在劳动人民推翻了阶级敌人的统治夺得政权之后,摆在无产阶级面前的任务就是要把我们的祖国尽快地建设成为一个强盛的社会主义国家。建设,同样是一场战争,且还是更复杂更困难更深刻的战争。它不仅碰到残余阶级敌人及其遗留下来的敌对思想的破坏,更遇到了自然界这生疏而强大的敌人的阻挠。杜鹏程短篇小说英雄人物创造的第一个特色就在于:把人物放在向自然界进军的第一线,为建设社会主义而斗争的中心,让人物在困难的任务面前,在艰苦的斗争中,经受严峻的考验,突出地显示英雄人物性格最光辉最本质的方面,呈现出英雄心灵的全部美丽。
《第一天》写于1958年大跃进的热潮中。它描写两个复员军人来到工地的最初的经历。杨方,这是个身经百战的老战士,在游击斗争和抗美援朝战争中,他曾率领战士们在战场上创立功勋,现在,他带着一只胳膊来到建设的岗位,接受了开山凿岭、挖通一座“中国最长的隧道”的艰巨任务。没有住处,没有工具设备,更没有技术经验,有的只是山谷里的冰块和暴风雪,有的只是一千零一只手跟十来把磨秃了的十字镐。在这个陌生而十分困难的任务面前,杨方起先感到惶惑、急躁,并因此而对于刚刚离开的部队生活格外地依恋。他在心里沉重地慨叹:别了,廿年的战斗生活!但他并没有回避、躲开,他厉声批评战士,同时也是鞭策自己:“一张口就是打仗!打仗!要是世界上没有战争,咱们还失业不成!干,用牙齿啃也要把雪山啃通!”
正在杨方烦躁得不知从何着手的时候,另一个复员军人赵志群走来了!战士特有的旺盛的战斗热情,使他们立即找到了共同的语言。他们共同回忆起战争的艰苦的岁月,他们怎样学会了战争和制胜敌人,从不熟悉到熟悉,从没有经验到有经验,从没有路的地方开辟出一条路。赵志群说:“哦,你是问我带来什么,我嘛,带来一双手,一双手,这就是起家的本钱,过去现在都是如此噢!”他们是这样一种战士:“虽然肢体上缺了一部分,但是直到闭眼睛那天,谁也休想听到他们叫唤:把肩上的担子减轻一点吧。”力量从灵魂里唤起了,于是,他们制住了这“第一天”,坚定地踏上新的战斗的里程,“在暴风雪逞威的战场上,毅然不息地向前走去”。
杨方和赵志群,挺立在风雪之中,任寒冷袭击,任风雪吹打,也不能丝毫动摇,这种坚强刚毅、百折不挠的性格,在这样一个特定的环境中,得到了突出有力的表现。
在《第一天》以及杜鹏程其他的短篇中所描写的环境,是具有深刻典型意义的。高山激流,狂风暴雪,山塌雪崩,洪水泛滥……自然界暴君带来的种种障碍和技术条件、原材料的缺乏,所有这些,正是我国建设途程中所经历的困难的真实而集中的写照。毛主席说我国六亿人口的显著特点是“一穷二白”,“穷则思变,要干,要革命”,正是这种特殊的环境,我国劳动人民铸造了自己艰苦奋斗、突破一切困难、冲不垮打不烂的钢铁般的性格,杜鹏程正是在这种典型环境的具体描绘中,在人物与困难的搏斗中,突出地塑造了英雄人物刚毅不屈、奋斗不息的典型性格。
在短篇中,这一性格的表现,不是千篇一律的,更不是概念的化身与图解,它是作为饱和着血肉的各种不同的鲜明的个性存在于作品之中的,无论是男的女的,从工地党委书记到烧水女工,从汽车司机到爆破手,从年老的职工到七八岁的孩子,他们都有自己的职务,自己的声音笑貌,更重要的,他们都有各不相同的个性和形成个性的各不相同的经历。
就拿同属于领导者形象的总指挥,赵志群与杨方来看。赵志群风趣开朗,既负责“指挥”,又深入工地,为工作废寝忘餐,但忙而不乱,对同志随和而严厉。他中等身材,粗壮而结实;杨方则英俊、高大而伟岸。性格也有差异,杨方性格勇猛,但有时显得暴躁、坚强,但还不够沉着;而赵志群则是一个典型的党的政治工作者的形象,性格爽朗热情,有股吸引人的力量,他随时把自己的心灵向别人坦露着,同时他又能透视到别人内心的深处,诱导别人,鼓舞别人,给人以信心和力量。
这各个不同的个性面貌,在艰苦斗争和繁难的任务面前,通过人物烙印着性格的态度、行动异常鲜明地刻画出来了。
《记一个年轻的朋友》里的王军是个利落机灵的小伙子,在险峻的坡路上,他巧妙地绕过山上滚下来的石子飞速行驶,表现得非常勇敢机智,但在犯了过错以后,他却那般心事重重,为自己的鲁莽深深苦恼。看看在他被张师傅“钳子一样的眼光”从驾驶台“钳”出来之后他的一副尴尬相吧:“他规规矩矩地站到那里,满脸通红,用手指在自己的车头引擎盖上,一道一道地乱画起来”,这个活蹦乱跳、有那一股子猛劲儿的小伙子,一下就变得这般少有的安静,像个犯过失的孩子那样在父亲面前胆怯心虚,充满纯真和稚气。在爱情上,他又那样诚挚,富于幻想。而到了紧要关头,他可以为旁人拿出自己所有的一切,在坍方的千钧一发的时刻,死亡已罩到头上,他还镇静地指挥司机们抢救职工家属,最后以致为了抢救一位老太太而负伤。这个动人心魄的与自然灾害斗争的场面,栩栩如生地描绘出了一个智勇双全舍己为人的英雄形象。
新时代的英雄生长在时代的战斗生活中,没有斗争,就没有英雄,英雄行为是在斗争中体现的,只有在严峻的斗争的旋涡中,才能显示英雄的本色。杜鹏程正是在人与自然,意志与种种困难的冲突中,合理地突出人物一个或几个最本质最激动人心的方向,使人物具有鲜明个性,像浮雕一般突现在读者面前,激动读者的心灵。
我们时代的英雄人物在革命斗争的火焰中,在与困难的斗争中成长成熟,他们具有丰富的精神世界,这一世界集中了人类一切最新最美的素质。真实而富于说服力地揭示促使人物完成英雄行为的原动力,深刻发掘人物内在的精神美,把英雄的精神世界提高到理想的共产主义境界,这是杜鹏程小说人物创造的第二个特色。
在这几个短篇中的英雄人物都经历过苦难生活的煎熬,或是经受过时代风雨、革命斗争的洗礼,党的培育、阶级的教养,是他们成长的决定性因素,也是他们区别于过去时代英雄的明显标志。作者虽没有在短篇中完整地反映他们的全部成长过程,但却指出了人物性格发展的关键和规律,使读者自然地走进小说所展开的人物的内心世界。
在这点上,《延安人》无疑是最优秀的一篇。我们怎么也不能忘怀吕有怀所回忆的那个片断:小黑带着游击队执行运送伤员的任务,当剩下最后一批伤员时,敌人压过来了,小黑焦急得不知所措,老黑却带着老伴悄悄地来接应了。子弹在头顶呼啸,他毫不慌张。我们看他教训儿子:怕甚哩!天塌下来有大个子招架!老黑威严地命令儿子掩护,自己领担架趟河爬山逃出险境,老黑的勇猛沉着在这里已给了人明显印象,但紧接着的小黑负伤之后故事的展开,人物的思想就进入了更高的境界。
小黑负伤,敌人扑上来,伤员危险,小黑更危险,正是到了只能抓一头的时候,他毅然作出决定,先救出十二个同志,然后再救小黑,当小黑妈骂他狠心时,他冒火地反问:一个重要还是十二个重要!
作者把人物提到了斗争的焦点,也是感情的焦点上,父亲对儿子的骨肉感情谁也会有,何况这是他唯一的儿子,老黑是想到了这“一个”的,但是他更想到了“十二个”革命同志的生命危险,党的嘱托,共产党员的责任感,正是从党那里他获得了强大的精神力量,在此决定关头,他作了一个共产党员应作的一切。在这一富有特征的情节中,我们看到了共产党员美丽的心灵,充满阶级爱、同志爱的人类值得骄傲的伟大的心灵。
这一可歌可泣的英雄行为写得逼真、自然。因为作者在前面以人物生活历程提示了我们:穷困生活的重担磨硬了他们的双肩,在刘志丹和红旗面前的宣誓,使他敢于豁出生命为革命尽忠,这些描述奠定了英雄性格形成的牢实基础。
在革命斗争中从不计较个人得失,出生入死,在和平建设中又毫不吝惜精力,为人类解放事业毕生辛劳。老黑像个虎彪彪年轻后生似地工作着,一年四季,没日没夜,为了搞材料,几乎“呕尽心血”,日夜奔波,在他与他的老伴的灵魂里,“党”“国”与“家”完全是同义语,党是他们的生命,党的事业就是他们唯一的事业,为党工作就是他们唯一的义务。小黑妈在深夜“鬼迷了心窍”似地要老黑去看仓库、小黑妈对儿子关于浪费材料的拷问与批评,这些情节有力地刻画了老人的内心世界。
“任劳容易任怨难”,当材料困难,埋怨声一片时,作品中有这样一段对话:
老黑说:“着啊,整天吵材料,这反映了我们国家的整个情况,我们是白手起家啊!”
黑永良反问:“你为啥不把你这道理向干部们说说?”
老黑用小旱烟管拍打着手掌,说:“我说什么?说没材料不怪我这材料主任,只怪上级?永良,咱们不作难叫谁作难?咱们不顶住一切困难叫谁顶住呢?”
在这段看来平静的对话里,一个质朴、忠厚、坚韧的老人内在的精神美,像火光一样腾地升起来,我们仿佛可以触摸到他那颗热气腾腾的共产党员的心!作者透过这段对话,使人物的精神升华到最崇高的境界。
《一个平常的女人》中的郑大嫂,在丈夫牺牲以后,隆冬寒天,步行五六百里,穿过雪山森林,来到深山工地,有人劝她光景过得去,不必到这天寒地冻的苦焦地方,作者写道:
她抬起头,眼睛红肿,眼睫毛还挂着点点泪珠,蛮厉害地盯着文化教员的胸脯:“老郑殁了,铁路可修通了?”
流着热泪,但她并没有被悲痛压倒,她怀抱着深沉的爱和坚定的信念。这爱,有如山一样不可摇撼的信念,支持她忘却一切疲累。烧水工的艰辛劳动并不能使她满足,她又自动地拣石子打道碴,当她把挑选的美丽的小石子寄给小儿子时,读者可以清晰看到她那颗袒露的“工人的心”, “母亲的心”,这时我们看到的还是这个平常的女人,但在我们心里,她却从事着不平常的事业,她是个具有无边毅力和坚韧精神的英雄形象。
杜鹏程短篇中的人物大多看起来很平凡,他们有的刚开始走进工地战斗的行列,有的一再遭到困难的磨折,且都还没有创立什么丰功伟绩,得到褒奖,即使是总指挥、工程队长、党委书记,他们也都是普通劳动者,是普通工人中间的一个。但他们都具有工人阶级的骨骼,共产主义战士的眼光、情感、理想和憧憬。高尔基说过:“个人生存的意义是在于加深和扩大千百万劳动人民群众生存的意义。”小说深刻描写了这种崇高的生活理想,推动英雄完成英雄行为的根本动力。杜鹏程在进行概括提炼的过程中,合理地突出人物性格最本质的方面,并寄予作者的理想。他把理想与艺术描写的真实性结合起来,正如同劳动人民本身一样,使人物形象浸透了共产主义理想的光辉,这样创造的形象也就比现实中的英雄更完美、更真实、更集中、更典型,因此更有教育意义。这正是小说人物塑造中革命现实主义革命浪漫主义相结合的体现。
这一特色在杜鹏程的某些短篇中显露得还不够充分,但在他的《延安人》《铁路工地上的深夜》《夜走灵官峡》等篇中是较为显明的。塑造完美的正面人物形象,在今天共产主义精神空前高涨的时代,更有其重大的社会意义。周扬同志指出过,我们的作家为了突出地表现英雄人物的光辉品质,有意识地忽略他的一些不重要的缺点,使他在作品中成为群众所向往的理想人物,这是可以的,而且是必要的。我们的现实主义者必须同时是革命的理想主义者。这一段话,在今天仍然是我们的作家必须记取并付诸实践的宝贵启示。
杜鹏程短篇人物创造的第三个特色是通过人物的行动渐次地展现性格,让人物在特定环境中的行动、语言显露人物的心理及性格面貌。
杜鹏程的短篇小说一般没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在某些地方很近于人物的特写,但他大多数作品却与那些具有完整曲折故事的小说具有同样吸引人的艺术魅力,这与他通过性格的富有行动性特征的描绘有着密切的关系。他在作品中很少作静止的描述,冗长的心理分析,他总是善于在人物一系列行动中,充分揭露性格的本质。一切都是活生生的,具有生命力的,读者能通过人物丰富的行动把握住人物的内心世界。
《铁路工地上的深夜》是个极富特色的短篇,《人民日报》副刊差不多以整版的篇幅刊载了它。它描写了一个饶有风趣的情节:总指挥在现场开会开到午夜两点,散会后又立即乘车进城去赴七点半的会,然后从各种人、从成百件的指示、信件、电报的包围中冲出来奔向现场。他忙得吃饭睡觉都顾不上,在车上还一直思考着工地的各种事情。而关心总指挥的司机老赵却偏要在进城的途中,千方百计设法让总指挥打个盹,就在这一富于戏剧性的冲突中展开了故事。
一开始,在深夜的月光下老赵焦急地看表,“防寒”的冷冰冰的字眼使他眼光深沉,同时,他也在替正在举行的会议的主持人焦急,希望会议早结束让他稍稍歇一阵。会议结束后,总指挥满腹心思地站到车前。作者这样描写司机,“老赵站在总指挥身后,用力吸了一口气,想说什么,却没有张口”,接着写他怎样把夹衣递给总指挥,而当总指挥肚子“闹革命”时,他又不声不响地把早就准备好的东西放在总指挥怀里。这几个无声的举动,使这对人体贴入微的司机可亲的面貌清晰可见。以后他又想尽法子,加快速度,不让总指挥在路上耽搁一分一秒。愿望终于实现,总指挥睡了,他“满头大汗地”使尽全部本领,使车子平稳,好让总指挥睡得安稳。作者这样描写:
车子一转弯,摆脱了各种吼声不断的工地,进到一条幽静的山谷。老赵伸头看了周围的情形,又飞快扫了总指挥一眼,闭住气,咬住嘴唇,慢慢地减低了速度,接着神不知鬼不觉地刹住车,他知道,总指挥醒来,他会挨骂,管他的!只要让那成天像马达旋转的头脑休息一阵,便是世上最当紧的事。
想点子,耍心计,耽了多少心思,不顾责骂,为的是“要从时间的手里给总指挥夺来睡眠”,哪怕时间是极短暂的。在这一连串默默无声而又带点狡黠的行动里,我们看到了善良、亲切、崇高的老年工人的动人的灵魂。对总指挥的无微不至的关怀体现的是普通工人对领导者、老年人对年轻人的爱护,同时也表达了司机对工地、对建设事业的深厚的感情。不是吗?他对工地这样熟悉,以至在总指挥不知道的情况下,机敏地替总指挥处理了59号工点的钢筋问题。这里又活活勾画出国家主人公的形象。
杜鹏程善于捕捉这种富于表现力的戏剧性场面,透过行动的描绘,突出了人物的性格。与此同时,也通过老赵的眼光、感觉,侧面描写了作为“冲突”的另一方面的总指挥。在五年计划开始的年月,他带领着工人奋不顾身地在混乱、艰难中摸索前进,生活对于他就是工地上日以继夜的战斗。为了工地建设,他可以付出自己的一切——休息、吃饭,就是在车上也一直思考着、记挂着。当他猛醒过来之后对司机的责骂,都深刻地勾画出了这个伟大的忘我者的形象。作者曾通过司机的眼光这样写总指挥:
大概这永远开朗愉快的总在鼓舞别人的人,只有在睡梦中才让疲劳征服了!只有在睡梦中,才显出他平素怎样苛刻地挤出了自己的每一点汗水和心血……
作品只选取了这个很短的时间,汽车上这极有限的空间,但正是在这特定环境中的人物的行动和人物之间的关系的动的描绘中,有如电影银幕上的特写镜头一样地表现了人物独特的性格面貌。
同样的情况亦表现在《夜走灵官峡》中。这是个极凝炼而又精彩的短篇。它抓住了现实中比较突出具体的一件事、一个人,及时反映了出来,像画家的速写,快而及时,性格刻画得活泼、有力。当材料队长开始见到作品的小主人公成渝的时候,就立即触到了这个小孩的一个具体行动:他急切要求知道明天会不会下雪。当材料队长不好好回答他时,他生气了:
嗬!他恼啦!一蹦起来,站在离我一公尺远的地方皱紧眉头,偏着脑袋,把我上下打量了一番,说:“你!哼!还哄我!你口袋里装着报纸,报上有天气哩!”
孩子的倔强稚气的脸在这个小动作和一句话中活灵活现地呈现出来。再看下去,作者就把我们引向了这个小小心灵的深处:他所以那样关心天气,不是因下雪不能出去玩,而是他听爸爸说过下雪就要停工的缘故,在这颗幼小心灵里,已经盛着了工地成年人所有的欢乐与忧愁。
紧接着,队长问他爸爸做什么工作。
他骄傲地回答:“开山工!”
这三个字简单有力。多么热烈,多么自豪!他为“开山工”这豪迈的职业而自豪!也为自己有这样的爸爸而自豪!在这前一部分绘形绘声的描绘中,通过小主人公的行动、语调凝结了一个独特的可爱的性格。一直写到最后队长劝打盹的成渝上床而成渝坚决不肯时,这种性格的表现达到了震撼人心、令人振奋的高峰!
回头一看,成渝统着手,缩着脖子,不住地在打盹,我拉拉他白胖胖的小手说:“会着凉的,上床睡吧!”
成渝从梦中醒来,以为是他的爸爸妈妈回来了,仔细辨认了一阵发现是我,头摇得像拨浪鼓似地说:“我不睡!我不睡!”
“为什么?”
他用小拳头揉了揉眼睛说:“爸爸和妈妈说,不管那个人都要朽(守)住康(岗)位。”
拨浪鼓似地摇头的动作,单纯的对话,蕴含了多少丰富内容!也深刻地剖露了孩子的心理,孩子的全部思想。作者写得那样含蓄,“留有余地”,它使我们联想到土地革命时期苏区红色儿童查路条的情景,联想到工人的责任感,爸妈对孩子的哺养,下一代在高山风雪中茁壮成长……读者的想象又进一步丰富了作品的内容,使人物的性格意义更饱满深厚。从以上的行动性特征,我们亦可看到杜鹏程小说人物肖像描写的特色。他往往不是静止地涂抹人物肖像,而是用了素朴的白描手法,几句对话,几个富有特征的小动作就明确地显示出人物的风度,人物独特的命运和性格,并且生气盎然。
在《夜走灵官峡》中两次重复地写到成渝,“坐在小板凳上,两个肘子支在膝盖上,双手掌托住冻得发红的脸蛋,从夹缝里傻呵呵地向外望着对面的绝壁。”这是何等优美而富有性格的肖像画!当我们读完全节知道他所凝视的正是在山崖上工作的爸妈时,孩子对爸妈的思念,一片的虔诚,对建设的幻想和爱……就使我们深深感动。
还有,在《延安人》中写黑成威的形貌有这么些话:“嘴里咬个小旱烟锅”, “膝盖上放片纸,很吃力地记录着数字”;但当装货车一到,他便“精神抖擞”“嗖地窜上汽车,咚地又跳下来”, “手里拿个笔记本,耳朵后面别半截铅笔,跳上汽车,好像指挥几十路人马似地吼喊”……而当对错误的思想言行不满时,他“下巴往里一收,额头突前,瞪起牛一样的眼睛”。这种粗线条勾勒出来的人物肖像,是富于个性的,真实的,“如画”的,使人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它比起那表面细腻的肖像描写的有限境界更高超,更富于艺术魅力,更能具有“传神”的力量,人物的内在精神往往像火花似地爆发出来,照亮全篇。这种肖像描写,成为典型创造的一部分,它使形象的塑造更其概括,更其凝炼。
我们有一些短篇小说的作者,在塑造英雄形象时,只是提出一些先进事迹,某些表面的现象,英雄人物往往缺乏个性,缺乏思想的光辉,英雄的典型的正面的特质没有被真正地发掘与表现出来。这与艺术概括力表现力有关,但尤其重要的,它与作者对英雄的感情,熟悉程度与对生活的本质的认识有关。杜鹏程小说人物创造的第四个特色就正是对英雄人物的炽热的爱,对生活的高度洞察力、捕捉力,以及人物创造中的明朗、豪迈的艺术风格。
杜鹏程的小说洋溢着浓烈的诗情,含蕴着深挚的阶级情感,他是怀着对英雄的火焰般燃烧的爱与对生活的强烈激情而从事严肃的创作劳动的。他的每一篇短篇小说也就是建设生活的赞歌,劳动的赞歌,也是对祖国、对劳动人民、对培养提高和锻炼了劳动人民的党的最崇高的赞美词。
这种爱,一般以两种方式来表现的。首先,它渗透在作品中人物的心理、感受、行动的描写和人物之间相互的关系的描写之中。如《铁路工地上的深夜》,在对司机和总指挥两人的具体描绘中,一举一动都寄托着作者饱满的热情和赞颂,同时,也通过司机的眼光、感觉,神妙地反映并赞扬了总指挥的光辉品质与忘我的战斗精神;其次,也是最常见的一种形式,就是作者通过第一人称“我”(如《记一个年轻的朋友》),或是相当于第一人称的作品中的某个人物来体现,这在《延安人》中就是吕有怀,在《一个平常的女人》中就是工会主席等。
《夜走灵官峡》中有过这样一段出色的描写:
我(材料队长)顺着他的手望去,只见一个人站在便道边的电线杆子下,已经变成一个雪人,像一尊石像。……她可能在这个岗位上站了三个月五个月,或者是三年五载了。也许她仰起头就能看见她的丈夫,也能看见她的孩子,而那攀登在那山与天相接之处的丈夫,也许在擦汗水的功夫,一转眼就看见妻子坚毅的身影和孩子小小的身材。我猜想:即使在这风雪迷茫的黑夜,工人,工人的妻子和工人的孩子,谁也看不清谁,可是他们一定能感觉到相互间深切的鼓舞和期待。
这里的材料队长的“我”,实际上就是作者自己。“我猜想”,也正是作者对祖国建设者的发自内心的礼赞!
不只是通过人物的感受感觉、人物的行动,有时甚至作者自己抑制不住地站出来为英雄高唱一曲赞歌。如《第一天》中,面对着两个久经风霜,在战火中成长的钢铁战士,他们的作为战士的情谊,作者情不目禁地写道:
两双眼睛相对凝望,不论这一双眼睛或那一双眼睛,都射出强烈的光,这光,在黑暗的夜里,能照亮远方,在光明的白昼,也毫不减弱。
两对眼睛相对凝望,只有共同命运、共同经历和共同信念的人,才能这样专注而推心置腹地凝望。
这种抒情诗一般的笔调,时常在作品中出现。作者曾在一篇题为“感想与感受”的文章中写过这一段话,这段话对理解作者的这种心情和表现方法是会有帮助的。他写道:
在建设工地工作的人,生活在旋风般紧张的生活里。……他们有的人二、三十年一直站在生活最前头斗争着;有的过去一直手持武器和敌人搏斗,子弹在他们身上刻下许多的伤痕。……现在这些人,又是一连好几年住在深山里的席棚子里,整天冒着风雨在工地跑,即使睡觉也枕着图纸,抱着电话机……有的人,在抗日战场上没有丢掉生命,在解放战场上战胜了死亡,但是现在却长眠在建设工地!……
读了这段话,我们就能理解是什么促使我们的作家去描绘英雄,又是什么力量驱使我们的作家常常不期而然地把英雄拉到自己面前,拉到读者面前如诗一般地高声歌颂。这种深刻的感受和它在文学创作中形象的反映又是作者深入生活,对生活作了精细洞察的结果。
作家往往从平凡的生活日常的劳动中,找出其中不平凡的惊人的意义,同时也在平常的生活斗争中,他潜到那些无数从事平凡劳动的英雄心灵深处,把握住英雄性格的本质,英雄性格的成长过程,并且抓住它,突出它,给以形象的动人的描绘,给以生活的全部光彩。
杜鹏程所写的人物不少是从革命军队转到建设岗位上来的,他们很多经受过革命战争的严格锻炼,在烽火连天的岁月里毫无保留地献出自己的一切,在建设时期,他们又忠心耿耿,不避辛劳,以自己的鲜血缔造盼望已久的美好的明天,所以杜鹏程短篇中有这样一个特点:他的人物与他在《保卫延安》所创造的人物有着血缘的关系,总指挥、老司机、赵志军、杨方……使我们马上就联想到革命战争中的周大勇、王老虎、炊事员孙全厚……深刻的观察与理解,对生活本质的高度把捉力与表现力,使《延安人》得出了这样的结论:就是那些宽阔而坚实的肩膀,支撑着这万里江山,过去如此,现在如此,永远如此。
作家一直与他的英雄们生活在一起,他了解英雄正如了解自己一样。他在“感想与感受”中又说:“我深信:如果一个文艺工作者在斗争中看不到这许多激荡他心灵的事物,如果他在斗争中不是变得更纯洁更崇高,那么他又能创造些什么?他从哪里来的真知灼见!他又能有些什么非要告诉别人不可的感情呢。”这是从生活的底层里发掘出来的真理,它回过来使作家站在更高的高度来选择最恰当的情节与细节,塑造纯洁崇高的灵魂。
我们再举一两个细节为例。如《延安人》中有这一节描写:小黑妈听到儿子办公室有人在谈话,就在门口站立了一阵才进去,作家说:“她非常尊重她儿子的办公室,在这里从不高声谈话,也不叫黑永良的小名。”这一点不闪眼的叙述,使我们立即看到一个淳朴、善良,对工作对新生活无比热爱而又对儿子爱护备至的母亲的亲切形象。其他,如对黑老太所住窑洞的一段充满陕北气息的描写以及后来黑老太要给吕有怀喝家乡人爱喝的黄酒等,这使你联想到,正是对自己的乡土、对革命圣地延安的怀恋,成为了英雄人物生存、斗争的力量的永不枯竭的源泉。
对英雄的深厚的感情、对生活的深刻观察与体验,使作家把握了我们伟大时代脉搏的跳动,因此在刻画人物进行典型概括过程中,杜鹏程创造了明朗豪迈的革命的艺术风格。
在杜鹏程的短篇中,充满了对劳动的赞美,对困难的蔑视,对未来的追求,对无产阶级力量的确信,回荡着工人阶级改造大地、征服世界的英雄气概,这是时代精神在作品中的强烈反响,也是党性在艺术世界的表现。我们的作家不是现实生活激流的旁观者,他是作为战斗的一员来反映、歌颂并推动生活浪涛奔腾前进的战士,作家的感情和自己人物的感情是完全合拍的,有一些描述,甚至使你分不清哪些是人物的,哪些是作者自己的。《铁路工地上的深夜》写总指挥在工地的开山炮声中,激动地来回走着,望着脚下的江水,“仿佛要趟过去,跑到对面的工点上,按住这上下千余里的铁路工地,试试大地的脉搏……”在对诗一般雄浑的现实和创造这现实的英雄人物的反映中,作家竭力追求着以鲜浓的色彩,粗犷的线条,强烈的节奏,描画他们的精神面貌,以它丰富多彩的艺术笔触,使英雄性格更鲜明和更有生命力。
杜鹏程的小说不是没有缺点的,如《记一个年轻的朋友》就写得不够集中与精炼,故事展开得不紧凑。《一个平凡的女人》的人物由于过于深沉显得孤独,与热火朝天的建设工地气氛不大和谐……尽管如此,杜鹏程在创造正面人物形象的探索中是获得了较为显著的成绩的。他塑造的人物形象结实、饱满、深刻,能够吸引人、感染人,同时也就能教育人、影响人,他在小说中宣扬了一个伟大的真理:为建设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壮丽事业而披荆斩棘、战胜一切困难,贡献出自己所有的精力和智慧是人生最高的欢乐和最大的幸福。这就使人获得了一种把人推向思想高处的严肃深刻的感情和生活的勇气与力量。
杜鹏程同志的短篇创作表明:只有全身心地把自己投进社会主义生活的激流中,无条件地全心全意地热爱劳动人民,并与他们同呼吸共命运,做劳动人民忠实的儿子,为劳动人民的事业终身斗争,同时从斗争中,从英雄人民的心灵深处,吸取创作灵感,获得生活创作的力量,锻炼提高对生活的洞察力并不断磨砺自己的艺术武器,作家就一定能够塑造出我们同时代人的光辉的英雄形象。这是当前文艺创作所面临的困难而又光荣的任务,我们期待着杜鹏程同志和更多的作家在这方面作出更大的贡献。
1959年7月
(原载《杭州大学学报》1959年第3期,此文于1958年教改期间由本人执笔写就,后征求了陈桂芳诸同窗的意见,以志并致谢)
说明:本篇写于7月初,《人民文学》7月号又刊出了杜鹏程新作《严峻而光辉的里程》,因时间关系未来得及在文中提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