竺可桢国立浙江大学年谱(1936-1949)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10月 [杭州]

10月1日 下午警报两次。学生战时后方服务队编队。《西迁纪实》附录第3页 晨召集全校学生编队训练。午召集特种教育委员会常务会,到胡刚复、郑晓沧、李乔年、卢亦秋、吴馥初、王劲夫、周承佑、张荩谋等,讨论校址问题,议天目山和建德两处,决定二年级于双十节前迁天目山。

同日 截止本日,已到一年级新生234人,二、三、四年级旧生共347人,又借读生52人,人数统计共为633人。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卷宗五-5320-1-117

10月2日[建德] 晨起偕李乔年、黄瑞纶赴建德。路过桐庐圆通寺。在建德林场、基督教堂、中山厅、天主堂、何宅、方宅、绍兴会馆等处视察。

10月4日 纪念周请张晓峰讲《西战场之形势》。召集特种教育委员会执委常务委员会。潘承圻报天目山包饭问题已解决。

同日 偕本市留美同学致电美罗斯福总统,请其主持正义制裁暴日。《西迁纪实》“大事记”附录第3页

10月5日 主持校务会议,谈迁移校址问题,有三种意见:在杭州不迁移;全体移天目;二、三、四年级移建德。最后建德方案以15票通过。

10月6日 王文伯允暂借建德林场;绍兴会馆为公路局所用。建德可用之屋均需商榷。

10月7日 召集特种教育委员执行委员会,到李乔年、胡刚复、卢亦秋、黄瑞纶、张荩谋、周承佑、周厚复、周仲奇、吴馥初、齐学启齐学启(1900—1945),湖南宁乡人。抗日将领。时国立浙江大学军事教官。、王劲夫、陈柏青等,派定消防、防毒、警卫、救护四股学生分别训练;决天目山各系主任每学期须前往一次与学生谈话。

同日 呈报教育部大学新生报到人数及迁移他处授课情形。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卷宗五-5320-1-117

10月8日 省抗敌后援会派浙大制一万件棉背心任务。适校中有15担棉衣,可以此作胎,制3000件。晚郑晓沧电,知建德将驻500伤兵。

10月9日 与朱仲翔谈天目课程、战事后方服务队等各问题。派柳诒徵之女柳定生柳定生(1913—2006),女,江苏镇江人。1935年毕业于国立中央大学历史系。1936年8月入职国立浙江大学,时浙江大学史地学系助教。至天目作女生指导。嘱伍叔傥伍叔傥(1897—1966),名倜,字鹤笛,又名俶,浙江瑞安人。诗人、学者、教育家。早年毕业于国立北京大学。时浙江省府秘书长。设法阻止伤兵住浙大拟租用之建德房子。

同日 致函浙江省建设厅厅长王文伯,商借该厅所属建德林场为浙大临时校舍。《全集》第23卷第497页

10月10日 胡鸣时胡鸣时(1906—1983),江苏无锡人。时浙大高工中学教务主任。来谈,称湘湖训育主任董伯豪不负责任,拟由高工四科主任即胡鸣时(土木)、陈庆堂(纺织)、姚卓文(电机)和龚洪年(机械)与各级主任徐开源(三年级)、虞开仕(二年级)、章德勇(诚忘)章德勇(1903—1993),字诚忘,江苏青浦(今属上海)人。历史学家。毕业于金陵大学历史学系。1936年8月入职国立浙江大学,时高工一年级主任,后曾任国立浙江大学校长室秘书。(一年级)等组织之。潘承圻、郑晓沧、吴馥初、沈鲁珍自建德回,报告建德各处合可住400人,但已极拥挤,且自修室、图书室、试验室等尚无着落;水电成问题,修理费亦大。

同日《国命旬刊》创刊,钱基博作发刊词。《国命旬刊》创刊号

10月11日 纪念周时间忽遇警报,故本周停止。午召集特种教育委员会常务会,以建德地方分散,不甚相宜,暂不迁移。拟于紧急时二年级移天目,三、四年级移建德。

10月12日 嘱郑晓沧赴建德修理何宅、严子陵祠、中山厅等,并租定方宅、何宅及中心小学,租钱合约月125元。

同日 天目山分校大一导师会举行成立大会。《西迁纪实》“大事记”附录第3页

同日 为慰劳前方将士,开始募集棉被心运动。《西迁纪实》“大事记”附录第3页

10月13日 偕张侠魂返南京。16日回杭州。

10月14日[南京] 偕胡刚复晤翁咏霓;赴资源委员会,议定与浙大机械学系合作事继续进行;赴教育部,王雪艇主张浙大留杭州,分散各地上课。

10月16日 郑晓沧赴建德作筹备。知近两日日机均来杭,闸口被炸。

10月18日 警报三次。纪念周由齐学启讲《中日两国之战斗力》。午后召集特教会常务会,通过天目山分会简章及警卫组细则。

10月19日 警报三次。出席省抗战后援会,教育组设计委员到林风眠、顾佑民(省党部)、张彭年(教育厅)、陈叔谅、张晓峰等。议决请省会避难会视察各校壕沟。高工已组织训育委员会,以章诚忘为主任,乔守为一年级级任。

10月20日 召集特种教育委员会常务委员会议,知苏步青拟带三、四年级生赴建德,嘱其不得自由行动。据章用(俊之)章用(1911—1939),字俊之,出生于苏格兰,章士钊次子。在德国哥廷根大学修读数学、物理学、化学、哲学、拉丁文。1937年9月入职国立浙江大学,时国立浙江大学数学系教授。云,系陈建功欲早迁。

10月21日 国立浙江大学学生自治会编之《浙大学生战时特刊》第一期创刊,出“鲁迅先生周年祭”特辑。《浙大学生战时特刊》第1期

10月22日 潘承圻云,天目方面已筹备就绪,二年级可前往;郑晓沧电,建德方面可勉强应付二、三、四年级。

10月23日 作《大学生之责任》一文。

10月24日[西天目] 上午召集开会讨论迁校址问题,到李乔年、卢亦秋、张荩谋、诸葛振公、胡刚复、朱仲翔,决定一星期内二、三、四年级开始迁建德。下午,偕朱仲翔、潘承圻等赴天目,次日回。知教授对天目环境均满意,晚视自修室及寝室。

10月25日[西天目] 在西天目有缘堂膳厅作纪念周,演讲《大学生之责任》,以西天目让人心旷神怡的环境,借古代书院制之熏陶学生品格的特点,师生融融一堂,通力合作,实行教育部主张之导师制,实现“训教合一”,培养“百折不挠、坚强刚果的大学生,来领导民众,做社会的砥柱”,“做社会上各业的领袖”。《全集》第2卷第441页 复视教室、卧室及厨房。知导师制实行顺利,此间实为实行导师制之理想地点。

同日 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西迁至长沙,组成“国立长沙临时大学”,在长沙正式开学。

10月26日 警报两次。南北战线均受大挫。嘱梅迪生拟一英文电稿,请蔡元培先生领衔江、浙各大学校长致电“九国公约”公约九国为:美国、英国、日本、法国、意大利、荷兰、比利时、葡萄牙、中国。《九国公约》,全称《九国关于中国事件应适用各原则及政策之条约》,订立于1922年2月6日,与华盛顿会议期间订立的“四国公约”、“限制海军军备条约”,统称“华盛顿条约”。本月30日之会,以主张公道,裁制日本侵略。

同日 本校学生联络国内各校大学生,致电“九国公约”各国主持正义。《西迁纪实》“大事记”附录第3页

10月27日 警报一次。午与胡刚复、李乔年、卢亦秋、陈柏青谈,决抵建德后亦行导师制,三、四年级以系主任为导师,二年级另行选择。

10月28日 胡刚复、李乔年、卢亦秋、陈柏青、沈鲁珍等赴建德,以备迅速筹备。

10月29日 警报两次。日机七架至建德。

10月30日 徐谷麒、陈柏青自建德回,据云将有500伤兵到严州,且机场每晚有飞机赴沪轰炸,安全问题可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