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言
当前,我国正处于产业转型升级和经济实现战略性调整的关键时期,迫切需要一大批高素质的劳动者和高技能人才。中共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将其纳入人才强国战略。201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了《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简称《纲要》)。《纲要》站在历史的新高度,对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的人才发展工作做出了全面规划和部署,明确指出高技能人才是人才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2011年,中组部、人社部颁发《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中长期规划(2010—2020年)》,明确了2010—2020年我国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主要任务、重点措施等,为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指明了方向。2013年,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2014年2月26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会议提出要让职业教育为国家和社会源源不断地创造人才红利。要以改革的思路办好职业教育,要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吸引更多资源向职业教育汇聚,培养数以亿计的工程师、高级技工和高素质职业人才,为广大年轻人打开通向成功成才的大门。紧接着,5月2日,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这对于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创造更大人才红利,加快转方式、调结构、促升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6月23至24日,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在北京隆重召开,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会上指出,要着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努力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他要求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把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更好地支持和帮助职业教育发展。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在会上指出,要进一步突出职业教育战略地位,构建以就业为导向、体现终身教育理念、面向人人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促进职业教育与其他类型教育有机衔接,畅通人才多元化成长渠道。
可见,国家层面已将职业教育和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工作摆在了前所未有的重要位置。高等职业教育(简称高职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普及化的重要力量。同时,又是职业教育的高级阶段,是高技能人才培养的核心主体和基础环节。在过去的十多年中,我国高职教育以培养高素质的技术技能型人才为己任,面向社会、生产和服务第一线,培养了大批具有专业理论知识、熟练操作技能、良好职业道德的高素质的劳动者,为国家的现代化进程和区域经济发展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与此同时,高职教育自身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已然成为中国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高职毕业生人才数量不断增加,成了未来高技能人才的主要来源。然而,在整个高等教育体系中,高职教育的职业教育地位和社会认可度并不高。除受传统思想观念影响外,关键原因是高职院校人才的培养质量并不乐观,培养的学生往往是“应用型人才不实用,技术型人才没技术”,既没有达到高技能人才的技术知识要求,也没有达到技能要求,没有形成高技能人才的“准状态”。生源出现危机,人才供求匹配度低下,人才培养绩效受到质疑,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亟待科学、客观的评价。因此,关注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关注需求导向、关注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已然成为时代赋予高职院校的重要使命。国际著名职业教育专家福斯特曾说过,“受训者在劳动力市场中的就业机会和就业后的发展前景,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关键因素”。因此,高职院校培养的学生是否满足劳动力市场对人才的要求,在高职院校三年的学习对学生今后的职业流动是否起作用,是否具有可持续发展已成为评价高职院校改革和发展成效的重要内容。
那么,社会究竟需要什么样的人才?高职院校培养出来的学生是否达到人才培养的目标?是否满足社会需要?是否满足人的可持续发展?这需要通过对受教育群体进行科学、客观地评价找到答案。评价具有导向、诊断、甄别、选拔和推动发展的作用,教育教学改革的成功需要通过建立良好的评价体系来保障。教育部颁布的《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指出:“高等职业院校要强化质量意识,尤其要加强质量管理体系建设,重视过程监控,吸收用人单位参与教学质量评价,逐步完善以学校为核心、教育行政部门引导、社会参与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2010年,教育部发布的《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征求意见稿)》明确提出,“加快完善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吸收行业企业参与人才培养质量评价,将毕业生就业率、就业质量、企业满意度作为衡量人才培养质量的核心指标”,要建立“以学习能力、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为导向的科学化、社会化的评价体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要“改进管理模式,引入竞争机制,实行绩效评估,进行动态管理”,要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特别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同时,要改革教育质量评价和人才评价制度,开展由政府、学校、社会各方面共同参与的教育质量评价活动。
由此可见,国家已经将高职人才培养的质量和评价摆在了前所未有的重要位置,强调要在高职教育培养目标和规律的指导下,完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标准。很显然,高职人才培养质量评价已成为新形势下教育行政部门和高职院校的共识,是高职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从现有研究看,由于高职院校发展历史较强,除了政府或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组织的类似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以外,学校内部组织的评估不多。而且不管是教育行政部门开展的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还是高职院校内部组织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基本都是从学校角度出发,侧重于评价学校教学过程和办学构成要素,主要以办学状况、教学水平、教学设备、师资队伍建设等作为评价的主体因素评价高等教育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是一种“绝对量评估”,评价的目的主要是促进高职院校深化内涵建设、提高办学水平和办学质量,忽视了学生、教师两个直接参与主体对人才培养绩效的感知。正如博格·霍尔所说:“在所有人中,毕业生本应是最有资格评价所在大学服务的,并且能够提出建议使其改进服务。”学生作为人才培养最直接、最深入的参与者,对教学质量的感知在教育绩效评价中不容忽视,教师亦是如此。从学生或教师等参与主体视角进行人才培养绩效评价,有利于引导高职院校进行教育教学改革、摆脱办学趋同现象,走向多样化、特色化、个性化办学正途。本研究试图突破从管理过程出发进行绩效评价的一贯做法,以学生与教师为调查对象,从参与主体的视角出发,以其关注的焦点为指标对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绩效进行实际测评,观察学生与教师对高职教育绩效的实际感知,从而正确了解和把握我国高职院校高技能人才培养的现状,发现问题、找出差距,引导学校深化内涵建设,提高人才培养的有效性,引导学校更好地从学生的综合素质入手、从学生职业的长远发展入手,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合格人才。
作者
2017年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