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心理负荷的生产效率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2.4 行为反应研究中的情绪问题

2.4.1 情绪概念、分类与基本理论

2.4.1.1 情绪概念

情绪伴随人类活动无处不在,对人类生活产生巨大影响。目前虽有大量相关研究,但并未给出明确的定义,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其含义概述的方法稍有不同。

基于关键成分角度,心理学家把情绪定义为一些关键成分组成的复杂心理现象,包括生理唤醒、情绪体验、面部表情及情绪行为等多个元素(Coon& Mitterer,2008;黄希庭,2007;袁加锦,2009)。

基于预期的角度,Carver & Scheier(1990)认为情绪是观测目标与现实之间的差异减弱率的反映,如果差异减弱率比期望的高则表现为正情绪,而负情绪表现为差异减弱速率比期望的低。

从个体与环境的关系的角度,情绪被定义为个体与各种信息建立、持续或中断关系的过程,情绪关注的因素也从个体内部扩展到外部环境(Campos, Campos & Barrett,1989;郑海斌,2006)。

2.4.1.2 情绪理论

情绪作为一种复杂的心理活动,其研究领域中存在多种理论,主要可划分为生物社会理论(biosocial theory)和认知社会理论(cognitive social theory)(Izard,1977;郑海斌,2006)。

(1)生物社会理论

生物社会理论认为遗传因素决定了情绪表现,但也会受到外部环境因素的影响,最终形成情绪特征。美国心理学家Walter Cannon提出坎农—巴德情绪理论,认为情绪体验与情绪行为的产生依次经历了丘脑、大脑皮层和下丘脑的激活反应,此理论重点关注情绪的生理反应(Cannon,1927;袁加锦,2009)。

(2)认知社会理论

认知社会理论与生物社会理论不同,其认为遗传不是情绪的决定性因素,更多的是社会认知的结果(郑海斌,2006)。根据此理论,情绪是个体在社会生活和学习过程中与环境交互的结果。

Gross(1998)提出情绪交感过程模型(consensual process model of emotion),如图2-12所示。当个体注意到情绪信息时,其内部的生理反应、情绪体验和情绪行为等反应倾向将被触发,在此过程中产生情绪知觉,并可能做出一定的调整,最终形成情绪。

图2-12 情绪交感过程模型

(资料来源:译自Gross, J.J. Antecedent-and response-focused emotion regulation:Divergent consequences for experience, expression, and physiology.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1998(74):224-237)

2.4.1.3 情绪分类标准

(1)基本情绪论标准

Ekman在早期情绪研究者Robert的研究基础上提出基本情绪论,其指出生气、伤心、厌恶、害怕、快乐、惊讶这6个基本情绪表情分别在生理唤醒、情绪体验和情绪行为等方面有特定的体现,并且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可通用(Ekman,1999;黄宇霞,罗跃嘉,2005;袁加锦,2009)。

(2)情绪维度论标准

情绪维度标准是指引入基本的情绪维度来概述所有情绪类型,构建成情绪坐标系。Lang提出3个情绪基本维度:效价、唤醒度和优势度(Lang, Bradley & Cuthbert,1999; Lang,2000)。效价是指情绪体验中愉悦与否(“1—9”代表“不愉悦—愉悦”的程度);唤醒度是指相应情绪体验被唤醒的强度(“1—9”代表“唤醒度低—唤醒度高”的程度);优势度是指情绪体验过程中自我控制程度(“1—9”代表“控制程度低—控制程度高”的程度)。其中效价和唤醒度是最能直接反映情绪体验的基本维度,因此情绪维度论标准最后确定了效价和唤醒度两个常用的基本维度,并形成了情绪空间坐标体系(Mayne & Bonanno,2001;袁加锦,2009)(见图2-13)。按照效价维度,情绪可以分为正性、中性、负性三种情绪类型,此分类为心理学中最常用的分类。

图2-13 情绪维度论示意

(资料来源:译自Mayne, T.J., & Bonanno, G.A.Emotions:Current issues and future directions.New York:Guilford Press,2001)

2.4.1.4 情绪大脑区域分布

大量情绪脑机制的研究表明,情绪主要激活以下几个脑区域:①前额叶皮质(prefrontal cortex, PFC),它位于脑的最前方,即眼睛与额头的位置,又称眶额回皮质,它是情绪感知、调控和实现的最高级中枢(Cacioppo &Gardner,1999); ②杏仁核(asmygdala),它位于海马末端,是杏仁状的核团,它是脑组织中参与情绪识别和调节的重要脑区(Adolphs, Tranel &Damasio,1998; Halgren,1992); ③伏隔核(accumbens nucleus),它位于基底核与边缘系统交界位置,包含着重要的多巴胺传递系统,而多巴胺是脑的神经奖赏、快乐和成瘾的传递物质(Ashby & Isen,1999)。

2.4.1.5 情绪测量方法

情绪测量一般采用自我报告的方法,主要有两种测量方式:单项测量和多项测量(姜媛,林崇德,2010)。

(1)单项测量

早期的单项测量是被试对某单项情绪的感受进行程度划分,主要形成Likert 9点量表形式(见图2-14),要求被试选出能形容自己的点(Russell, Weiss & Mendelsohn,1989;姜媛,林崇德,2010)。

图2-14 Likert 9点量表形式

(资料来源:引自姜媛,林崇德.情绪测量的自我报告法述评.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6):135-139)

(2)多项测量

多项测量是指被试对大量情绪状态进行自我报告的测量,其发展过程中形成三类量表(Izard,1977; Larsen &Ketelaar,1991; Nowlis &Green, 1957; Nowlis,1965; Tellegen, Watson & Clark,1988; Thayer,1967;Zuckerman & Lubin,1965;姜媛,林崇德,2010):心境形容词量表(Mood Adj ective Check List)、多重情绪形容词量表(Multiple Affect Adj ective Check List)和正性负性情绪量表(Positive and Negative Affect Schedule)。

情绪自我报告多项测量表的第三类量表——正性负性情绪量表(Positive and Negative Affect Schedule, PANAS)由Tellegen, Watson &Clark(1988)提出。Watson &Clark(1999)等在PANAS的基础上进一步发表了正性负性情绪量表——扩展版(Positive and Negative Affect Schedule-Expanded, PANAS-X),此版本被广泛应用于心理学相关领域。国内学者黄丽、杨廷忠和季忠民(2003),张卫东、刁静和Schick(2004),王力、李中权和柳恒超(2007)等在此基础上进行了中文版修订并发表了一系列相关研究。PANAS-X中的情绪问项见表2-6,其中包含10个正性和10个负性的一般情绪问项。

表2-6 PANAS-X中的情绪问项

(资料来源:译自Watson, D.& Clark, L.A.The PANAS-X:Manual for the positive and negative affect schedule-expanded form.University of Iowa,1999)

2.4.2 情绪对行为反应的影响

近年来的相关研究表明,情绪可通过行为的倾向、准备和最后决定影响动作,情绪与动作反应倾向具有较大的关联性(Arnold,1960; Frijda, 1986),不同的情绪类别对行为反应具有不同的作用机制。

2.4.2.1 负性情绪行为偏向

不同的情绪类别往往形成人不同的行为反应,人们尤其对负性情绪具有一定的行为偏向。情绪的负性偏向是指个体对负性情绪信息表现出特殊的敏感性,即相对正性和中性刺激,负性事件具有心理加工上的优先权(Cacioppo&Gardner,1999; Delplanque, Lavoie, Hot, et al.,2004; Delplanque, Silvert, Hot, et al.,2005; Hansen & Hansen,1988; Huang & Luo,2006; Yuan, Zhang, Chen, et al.,2007)。这种现象主要是由生存适应性需求决定的,是人类在进化过程中形成的自我保护机能。

实践和研究亦表明,情绪的负性偏向亦可在阈下或非注意的形式中表现出来,且杏仁核激活增强(Morris, Degelder, Weiskrantz, et al.,2001;Vuilleumier, Armony, Driver, et al.,2001; Vuilleumier & Schwartz, 2001),这些研究进一步表明负性情绪能够带来更强烈的情绪体验并带来更加强烈的个体反应,在注意资源极其有限的情形下,负性情绪的心理加工也存在优先权。

2.4.2.2 正性情绪和负性情绪不同的认知加工机制

正性情绪和负性情绪对行为反应不同的影响,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认知加工系统差异。目前,主要有两大系统来解释情绪的脑机制反应:行为趋近系统(behavioral approach system, BAS)和行为抑制系统(behavioral inhibition system, BIS)(董光恒,2009)。行为趋近系统主要是脑组织对奖励相关刺激做出趋近的反应,主要对应脑前额皮层;而行为抑制系统则是促进个体对惩罚或厌恶的刺激做出回避和逃离的反应,研究表明其主要对应右侧前额皮层区域(Davidson, Jackson & Kalin,2000; Sutton& Davidson,1997)。

(2)半球差异。大量研究表明,正性情绪和负性情绪在脑组织中存在半球差异。EEG研究发现正性情绪和负性情绪在大脑额区具有半球效应,正性情绪主要激活左半球额区,厌恶的反应激活了右侧大脑(Ahern &Schwartz,1985; Davidson, Ekman, Saron, et al.,1990; Davidson, Coe, Dolski, et al.,1999; Davidson, Jackson &Kalin,2000)。从信息加工的角度分析,脑右半球主要负责感官信息早期的加工,负性情绪信息基于人的生存本能往往优先得到加工处理。相对而言,左半球主要负责信息后期的加工,正性情绪与语言和交际行为相关,主要是左半球的任务(Borod,1992;Christman & Hackworth,1993; Silberman & Weingartner,1986;董光恒,2009)。

(3)频谱特征相关。从EEG频谱的角度分析,α波段在左右脑的不对称性与情绪密切相关,δθ波段与情绪经验和动机相关(Davidson, Ekman, Saron, et al.,1990; Rusalova, Kostyunina &Kulikov,2003;董光恒,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