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篇
本科生教育
一、专业建设与发展
浙江大学土木工程学系是由创建于1927年的土木工程科一步步发展壮大起来的。1930年,科改为系。同时增设测量学系,后因经费补贴停止,测量学系并入土木工程学系。
1949年前,浙江大学采用美国办学体制:学分制和选课制,只设系,不分专业,学生修满规定学分数后毕业,授予学士学位,各门课程除国文、体育少数课程外均采用英文原版教材。对学生进行重基础、宽口径的“通材教育”。
1949年后,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提出“教育为工农服务,教育为生产建设服务”,实行“维持现状,逐步改善”的方针。学校按照中央方针开展各项工作,并继承发扬浙江大学传统的求是学风。为适应国民经济恢复与发展需要,受浙江省委托,代办土木专修科。1950年4月,浙江大学召开首届师生员工代表大会,提出改革学制、精简课程、改进教学方法等有关问题。土木工程学系着手改革课程内容、制订教学大纲与教学计划,开始教学改革活动,设立工程画、路工、水利、结构、测量教学小组。同时加强了师资队伍建设,选派一批教师去国内外进修。1951年8月,土木工程学系青年教师任雨吉、蔡乃森被选派到苏联留学,1957年选派舒士霖到苏联留学。
1951年,为满足经济建设对人才的迫切需求,增设土木专修科,学制两年。1952年分建筑、铁路建筑、工程测量三个专修科,学制两年。1953年仅设工业与民用建筑专修科。1955年起专修科停止招生。
1952年,全国院系调整,采用苏联模式,设置专业,实施按专业计划培养人才。土木工程学系的水利组调至南京的华东水利学院,土木工程学系设工业与民用建筑、铁路建筑两个本科专业。
1953年,铁路建筑专业和测量专修科调入同济大学。厦门大学工民建本科专业转入土木工程学系。土木工程学系设有工业与民用建筑本科。
1954—1955年,土木工程学系设工业与民用建筑一个专业,开始执行高教部颁发的全国统一的专业教学计划,教学计划必须严格执行,若有特殊情况需要变动,须报经学校主管领导批准。自1955年开始,入学新生的学制改为五年制。
1956年增设河川枢纽与水电站建筑专业。
1958年,中央提出“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教育方针,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教育大革命。主要内容有:大办专业;制订新的教学计划;编写教材和教学大纲;试行半工半读制度;改革各个教学环节;科学研究;大办工厂。土木工程学系先后增设了农村建筑、建筑材料与制品、农田水利专业。到1959年,建筑材料与制品专业并入化工系硅酸盐专业,农村建筑专业停办,农田水利转入河川枢纽及水电站建筑专业。
各专业的教学计划以“一、三、八”安排,即全年放假一个月,劳动三个月,学习八个月。在学时分配上,政治理论课占17.9%,外语占7.3%,基础理论占20%,基础技术课占28.9%,专业课占23.2%。
1960年,增设建筑学专业,生源由工民建专业抽调部分学生转入。1960年3月,以原浙江大学的土木、冶金、地质三个系和机械系的水力机械专业为骨干,集合杭州原机械、电力、纺织三所专科学校,成立杭州工学院。1961年5月,浙江省委决定杭州工学院与浙江大学合并,相同专业做了调整,浙江大学共设13个系、44个专业。
1961年学校贯彻中央“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对学校规模、方向、人员编制、专业设置、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材做了调整。土木工程学系改为建筑工程系,设有建筑结构、河川枢纽与水电站建筑、建筑学(1963年停招)三个专业。1961年9月教育部制定《教育部直属高等学校暂行工作条例(草案)》(简称高教40条),在教学方面的主要内容有:修订教学计划,整顿教学秩序;加强教材的整顿和建设;加强实验教学;贯彻“少而精、学到手”原则。
1962年土木工程学系各专业停止招生一年。
1966—1976年,停止本科招生。其中1969年开办工民建试点班,从全省建筑企业推荐招收30名学生,学制三年。1970年招收工民建、水利水电专业工农兵学员,学制三年,至1976年停办(1971年停招一年)。
1977年,恢复高考,土木工程学系设立建筑结构工程、水工结构两个本科专业,学制四年。1978年,建筑学专业恢复招生,学制四年。1981年,建筑学专业改为五年制。
1987年,建筑学专业从土木工程学系分出,成立建筑学系。土木工程学系本科专业改为工业与民用建筑、水利水电建筑工程与城镇建设。
1990年,土木工程学系本科生招生工作进行试点改革,实行按系招生,入学两年后再分专业进行培养,水利水电建筑工程与城镇建设专业停办。
1991年,土木工程学系专业调整为工业与民用建筑、土建结构工程、城镇建设。
1993年,土木工程学系专业调整为工业与民用建筑、水利水电工程建筑、市政工程。
1994年,引入大土木的办学思想,专业统一调整为建筑工程,下设三个专业方向:工业与民用建筑、房地产开发与管理、市政工程。
1995年6月,土木工程学系的建筑工程专业首次通过了建设部的专业教育评估。根据《全国高等学校建筑工程专业本科专业教育评估标准》,为了保证专业教育不断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土木工程学系聘请了浙江省建筑集团总公司蔡泽芳总工程师和浙江工业大学史如平教授作为教学质量督察员。每年督察员通过与院系领导会晤、师生座谈等形式,对土木工程学系的教学质量写出评价意见。
1996年,土木工程学系专业设置仍为建筑工程,但对专业方向做了新的调整,调整后有建筑结构工程、市政工程、建筑经济与管理、道路与桥梁工程、岩土工程五个方向。建筑学专业首次通过了建设部的专业教育评估,有效期四年。
1997年,英国联合协调委员会(JBM)主席率专家组五人对土木工程学系建筑工程专业进行全面评估检查(在国内还对清华、天大和同济三校的建筑工程专业进行了评估)。通过评估,中英双方就相互承认评估体系和学位达成了协议。土木工程在已有五个专业方向基础上,又新增设了水工结构工程专业方向。
1998年,根据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工科本科引导性专业目录》,将建筑工程专业调整为土木工程专业,专业方向仍为六个,即建筑结构工程、市政工程、建筑经济与管理、道路与桥梁工程、岩土工程、水工结构工程。大土木的办学思想逐步趋于成熟,并得到国内外教育界和工程界的认同,浙江大学土木工程学系在国内率先实现了大土木招生和大土木培养,大土木培养已成为国内工科类专业设置的一种总趋势。
2000年,依然按大土木专业招生,建筑结构工程专业方向改为结构工程专业方向,其他同前。土木工程专业、建筑学专业申请参加专业教育评估复评,经过专家审阅自评报告和实地视察,两个专业顺利通过了复评。
2001年,土木工程学系的水工结构与水环境研究所、环境与资源学院的港口海岸与近海工程研究所和水文资源研究所合并组建水利与海洋工程学系,归属建筑工程学院。
2002年,土木工程专业不再设置专业方向,取而代之的是六个模块课程组。从2002年开始,实行真正意义上的学分制,学生可以自由选择修读课程,成绩优秀的学生可以自由选择专业,亦可以申请提前毕业,或者推迟毕业,但学制最长不超过六年。
2003年,将水文与水资源工程、港口航道与海岸工程专业和土木工程专业的水工结构模块课程组整合为新的水资源与海洋工程专业,获教育部批准,2003年开始招生。首届招生51人。
2004年,建筑学专业进行第三次专业评估,成绩优异,有效期为七年。
从2004年开始,实行四学期制,每学年分为春、夏、秋、冬四个学期,每学期八周上课时间,第九周为考试周,另外在暑假安排三至四周用于教学实践或科研训练。为了适应四学期制的变化,学院修订了四个本科专业的培养方案。
2005年,土木工程专业进行第三次专业评估,成绩优秀,有效期为八年。
2006年,浙江大学开始实行按大类招生,学生进校一年后确认主修专业。因学科特殊性,学院四个本科专业暂未进入大类招生。但是根据学校的改革思想,课程设置也做了大幅度的调整。课程总体分为通识课程、大类课程和专业课程三大类。通识课程着重于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特别是为学生了解历史、理解社会,提供多种思维方式和全面的教育,有利于学生形成均衡的知识结构;大类课程着重于建立宽厚的学科知识基础,拓宽知识面,奠定学生今后就业发展的基石;专业课程着重培养学生扎实的学科专业知识以及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土木工程专业学生毕业最低学分为160学分,通识类课程48学分,大类课程47学分,专业课程55学分,个性课程10学分,第二课堂4学分,特殊课程5学分(非收费课程)。
2006年,城市规划专业首次通过了专业评估。5月22—24日,全国高等教育城市规划专业评估委员会委派同济大学赵民教授、广州城市规划管理局史小予高级工程师、北京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施卫良高级工程师、天津大学夏青教授和南京大学顾朝林教授一行五人对浙江大学建筑工程学院区域与城市规划专业进行了为期三天的实地视察工作。2006年8月,建设部高等教育城市规划专业评估委员会全体会议讨论,经过无记名投票,一致同意浙江大学城市规划专业本科专业教育评估顺利通过,合格有效期为四年。
2008年,建筑工程学院的土木工程专业和水资源与海洋工程专业打通,在学院内按照土木工程类进行统一招生,学生进校一年后确认专业。培养方案进行了相应的调整,前期学生按土木工程类培养,确认专业后再修读专业课程。
2009年,土木工程专业和水资源与海洋工程专业纳入学校工科试验班统一招生,进校一年后进行主修专业确认。
为了创建符合国际一流的研究型大学本科教育教学体系,培养和造就高素质创新人才,根据学校教务处要求,对2009—2012级本科专业培养方案和指导性教学计划进行了修订。新的教学计划课程按通识课程、大类课程、专业课程和个性课程几部分进行设置,毕业最低学分为160学分(五年制200学分)。同时组织教师编写了教学大纲和中英文课程简介。
2010年,建筑工程学院的四个本科专业全部纳入大类招生,其中建筑学专业与城市规划专业纳入科技与创意设计类,土木工程专业与水资源与海洋工程专业纳入工科试验班。为此建筑学专业与城市规划专业进行了2010—2012级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新的培养方案针对一年级进行大类培养,二年级以后进入专业学习的特点,课程进行了较大幅度的调整,但毕业最低学分未变,仍然是200学分。
2010年5月,城市规划专业进行第二次专业评估,通过住建部评估专家组的实地视察,顺利通过第一次复评。
2011年5月,建筑学专业以“优秀”成绩全票通过第四次评估,获得从2011年5月至2018年5月的七年有效期。
2013年,水资源与海洋工程专业更名为水利水电工程专业,城市规划专业更名为城乡规划专业。2013年,土木工程专业第四次专业教育评估工作顺利完成,并取得有效期延长八年(至2021年)的优异成绩。
2014年,建筑工程学院的四个本科专业首次按照工科试验班(建筑与土木类)进行招生,生源素质有了显著提高,相应的培养方案也进行了调整,设建筑与土木类培养方案,学生确认专业后,再分专业进行培养。
2015年,交通工程新专业获教育部批准,首次纳入工科试验班(建筑与土木类)进行招生。土木工程专业和水利水电工程专业首次进入三位一体招生计划,土木工程专业首次招生5名,水利水电工程专业首次招生8名。
2016年,继土木工程和水利水电工程专业参加三位一体招生后,城乡规划和交通工程专业也加入了三位一体招生计划,首次各专业招生5名,水利水电工程专业招生增加到10名。2016年5月,城乡规划专业第三次接受住建部专业教育评估,获得有效期延长六年的优秀成绩。
二、教学改革及成果
1949年前,主要参考美国高等教育模式,实行学分制组织教学。
1952—1957年,学习苏联经验,以苏联高等教育为样板,改学分制为学年制,按专业培养人才,实施计划教学。教改的特色是开展教学研究和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一直以来,这些工作对工科人才的培养起着积极有效的作用。
1977年恢复高考招生后,高等教育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出国考察国外高等教育,派遣访问学者和留学生,邀请国外学者、教授讲学,加强与先进的国外高等学校的密切交流、联系。由此,开阔了视野,转变了培养人才的理念,比较、鉴别我国高等教育与国外高等教育的差别,调动了教师的积极性,教学改革和建设走上正轨。
1990—1995年,土木工程学系教师出版了《应用流体力学》《钢筋混凝土结构习题与解答》《钢结构习题与解答》《网架结构设计与施工》《建筑工程技术经济》《基本建设法概论》等教材,在总结教学经验的基础上编写了《计算机在建筑工程中应用》《画法几何及建筑制图》《建筑经济与企业管理》《新型建筑材料》等讲义。
1993年,“水力学”与“工程流体力学”教学实验综合改革(毛根海、吴寿荣等)获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奖一等奖。
1996—2000年,土木工程学系出版的教材和专著有《应用流体力学》《钢筋混凝土结构》《钢筋混凝土结构设计》《钢结构》《钢结构设计例题集》《网架结构与施工》《建筑工程技术经济》《基本建设法概论》《计算机在建筑工程中的应用》《画法几何》《环境管理规划学》《简明建筑基础计算与设计手册》《水电站建筑物》《岩石力学》《工程弹塑性力学》《计算机辅助设计》《地基处理新技术》《高等土力学》《土介质中的波》《横观各向同行弹性力学》《现代土工测试技术》《大型基础工程技术》等。
1996—1997年,土木工程学系教师获批两项校级课程建设基金。
1997年,水力学与流体力学实验CAI系列课件(张土乔等)获第二届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优秀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二等奖。经国家教委批准,土木工程学系和力学系联合共建“国家工科力学教学基地”。
1999年,依托学校“211工程”,土木工程学系建立了土木工程设计教学实验室,为培养具有现代工程设计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高层次、高素质的土木工程专业技术人才提供了良好的场所。工程设计教学实验室建成后,新开设了土木工程结构设计、AutoCAD 在土木工程中的应用等与工程实际紧密结合的课程。
为了稳定本科教学师资队伍,鼓励教师积极投入本科教学,多年来,土木工程学系自筹资金给教师发放课时津贴,从1995年每份教学工作量4000元,逐渐提高到1999年的6000元。同时设立土木工程教育基金,对从事教学工作的优秀教师和成绩优秀的学生进行奖励。
从1999年开始,土木工程学系自筹资金,资助五门课程进行课程建设,首批资助的课程有土力学、建筑制图、建筑施工、钢筋混凝土结构和钢结构。
2000—2005年,土木工程学系教师共出版教材和专著80多部,其中教材27部:《钢筋混凝土结构》《钢筋混凝土结构设计》《水力学与桥涵水文自学指导》《工程地质及土力学》《建筑工程测量》《建筑工程经济》《桥梁工程自学指导》《建筑材料》《环境规划、管理与控制》《土木工程测量》《弹性力学及有限单元法》《系统分析》《测量实验与实习教材》《土木工程材料》《弹性力学及有限元(英文版)》《钢筋混凝土结构》《工程网络计划的理论与实践》《工程流体力学网络课件》《水力计算可视化》《钢筋混凝土结构设计》《空间结构》《钢结构——原理与设计》《建筑企业管理学》《岩土工程勘察》《建筑工程英语》《地基处理》《钢结构设计》等。
2002年,学校立项批准了流体力学、土力学与基础工程、钢筋混凝土结构三门课程为校级精品课程。2003年,土木工程学系又投入30多万元经费,资助课程建设与改革。
2004年,国家工科力学教学基地正式挂牌。基地在课程建设和改革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果。水力学课程建设小组历经十多年,研制开发了国内首创、达国际先进水平的教学实验仪器,先后获国家专利13项、国家优秀教学成果奖2项、国家教学改革项目1项、国家级精品课程1门。
2005年,由毛根海教授主持的项目“工程流体力学课程建设及成果辐射”获国家教学改革成果奖二等奖,毛根海老师被评为浙江省教学名师,教材《流体力学》被列为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结构力学被批准为校精品课程。
2006年,与力学系共建的实验中心被评为国家级力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获批教育部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1项、浙江省新世纪教改项目1项、浙江省专项教改1项、浙江大学实验系列教学改革项目3项;校级实践基地“工程结构设计实践基地”获得批准建立,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设计能力创造了条件。土木工程学系邵卫云老师获2006年浙江大学第四届青年教师教学技能竞赛二等奖。
2007年,土木工程创新设计实验班获批成为教育部2007年度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实验区;毛根海教授主编的《应用流体力学》被评为国家级2007年度普通高等教育精品教材;建筑学专业被评为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大学生结构设计竞赛获教育部、财政部联合批准,成为全国大学生九大学科竞赛资助项目之一,结构设计竞赛秘书处设在浙江大学。
2008年,“专题化”(王竹)课程获批浙江省精品课程,该课程获校级教学改革成果一等奖8项、二等奖10项。建筑工程学院与航空航天学院共建的“工科力学教学团队”被评为浙江省首届高等学校省级教学团队。
2009年,《应用流体力学》被列为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金伟良教授主持的项目“构建土木工程实践教育平台,培养大学生创新与实践能力”获浙江省教学改革成果奖一等奖;“钢筋混凝土结构”(金伟良)获批浙江省精品课程建设项目;陈仁朋教授负责的“土木工程创新设计人才培养的改革与实践”获批浙江省新世纪教改项目。
2010年,土木工程专业获批成为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建筑学系华晨教授获批浙江省新世纪教改项目1项。2010年2月,学院启动建筑工程学院重点课程建设工作,共有20余门课程申报,经院教学委员会评审,最终“弹性力学”等8门课程列入首批建设计划。每门课程建设经费2万元,被评为精品课程的再给予1万元的建设经费。
为了鼓励先进,经过学院教学委员会推荐、讨论,评选出建筑工程学院2009年教学成就奖和教学新秀奖各1人。教学成就奖获得者毛根海教授获土木建筑规划教育基金奖励3万元,教学新秀奖获得者赵羽习教授获0.5万元奖金。
2010年,土木水利实验中心获批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点,获得50万元的建设经费。
2011年,土木工程专业入选教育部首批“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组建了首届“土木工程卓越工程师班”;由陈仁朋教授负责的“基础工程”被评为省级精品课程建设项目。
为了更好地实施土木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计划,2011年7月,土木工程学系从教学计划中筛选出了11门课程,每门课程给予2万元的建设经费,用于课程建设。
为了充分调动广大教师深化本科教学改革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切实做好国家级、省级教学成果奖的培育,2011年1月学校启动浙江大学教学成果奖培育项目的申报工作,经过专家评审,建筑工程学院有3个项目获得批准立项,其中重点培育项目1项。
为引导广大教师找到教学方法改革的途径,寻求教学方法改革的突破点,进一步提高本科教学质量,学校在2011年1月启动了浙江大学本科教育教学方法改革项目申报工作,经过专家评审,建筑工程学院有两个项目获得批准立项。
为了表彰和鼓励热心本科教育及在本科教学上取得一定成绩的教师,经过学院推荐,教学委员评议,最终评选出陈仁朋、吴璟老师为2010年度教学先进。
2012年,建筑工程学院获批普通高等教育“十二五”规划教材3部;与广厦集团共建的实践基地以及与浙江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共建的实践基地获批成为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和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基地;校内卓越工程师培养与学生创新实践基地被评为浙江省优秀实践基地;姜秀英被评为浙江省学科竞赛先进个人。
同年,学校启动教学成果奖评选,建筑工程学院共申报10个项目,经过专家评审,最终获得校级教改成果奖一等奖2项、二等奖3项。
2013年,住建部高等学校土木工程学科专业指导委员会组织土建类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土木工程卓越计划专项”的申报,共申报173个项目,最终有46个项目获批立项。建筑工程学院罗尧治教授和蒋建群教授负责的项目获批立项。
为进一步加强建筑工程学院本科专业教材建设,结合土木工程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学院研究决定,于2013年3月启动建筑工程学院重点教材、著作出版资助计划。资助范围包括近三年内教学效果较好的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系列课程,每本教材给予5万元的经费资助,如获得国家级规划教材,再给予3万元奖励。在学院获得资助的首批教材中,有11本教材被列入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高等院校卓越计划系列丛书”,6本教材被列入浙江大学出版社“高等院校工程管理系列教材”。为了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为广大任课教师教材选用提供参考,在安中大楼B楼土木工程学系资料室开辟出专门的空间,用以展示近年来出版的专业图书,目前已有1000余册图书上架。
同年,学校启动了大类核心课程、专业核心课程建设工作,学院有11门课程获批大类课程建设立项,7门专业课获批专业核心课程建设立项,每门课程分获1~3万元不等的建设经费。
2014年,金方老师主编的《建筑制图》和《建筑制图习题集》获批普通高等教育“十二五”规划教材。华晨教授喜获浙江大学“三育人”标兵,唐立新被评为教学名师。龚晓南教授编著的《地基处理》获浙江大学2014年度十大教材。2014年3月土木工程专业5位学生(张婉越、张郑超、许振东、王申昊、刘磊)赴台湾大学,进行为期3个月的联合毕业设计,5月末顺利结束。建筑学专业获批国家级“本科教学工程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
2014年3月,由学校推荐,经过网络评审、专家会议评审和评审委员会审议,浙江省教育厅审定,由罗尧治教授主持的“面向重大工程建设需求的土木工程卓越人才培养体系与实践”获浙江省第七届教学改革成果奖一等奖。
2014年6月,为了推动学院优质课程教学资源共建共享,提升学院国际化教学水平,学院启动精品资源共享课、精品视频公开课程、慕课课程、双语课程及双语教材建设工作,得到了广大教师的积极响应,最终经过学院教学委员会评审,有6门双语课程、3门精品资源共享课、3门慕课课程、4部全英文教材获批立项。
2014年4月28日,浙江大学桩基创新实训基地落成仪式在紫金港校区隆重举行。桩基创新实训基地是浙江大学卓越工程师培养与学生创新实践基地的组成机构之一,由浙江省地质矿产工程公司出资,与浙江大学建筑工程学院共同建设。“桩基工程”“岩土工程勘察与测试”“土木工程测试”等课程的实践教学环节可以依托基地完成。利用桩基实训基地,学生还可广泛开展大学生科研工作。该实训基地的投入使用,为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科研水平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2015年,土建类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获批成为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华晨教授获浙江大学永平教学贡献奖,“专题化”等3门课程获批校级全英文课程建设项目,3个项目获批浙江省教改项目。
2016年,学院获浙江省教学改革成果奖一等奖2项、浙江省教改项目1项,建筑学基层教学组织被评为浙江大学优秀基层教学组织。
三、学科竞赛
(一)大学生结构设计竞赛
2000年,为了在课堂之外寻找一种能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建筑工程学院发起并组织了浙江大学首届大学生结构设计竞赛活动。此项竞赛活动旨在培养学生独立思维与创新协作精神,弘扬“求是创新”,达到“创新设计、实践协作”的目的。首届参赛学生有200多人,来自土木、建筑、城规,力学、机械、能源、化工等专业的66组作品参加了比赛。竞赛的命题是某运河桥梁结构模型设计。
2001年,建筑工程学院组织了浙江大学第二届“交通杯”大学生结构设计竞赛活动。全校有700多名学生报名参加,涉及浙江大学五校区和浙江大学城市学院、浙江工业大学、杭州应用工程技术学院等,最终共有43人次分别获得最佳结构设计奖、最佳结构造型奖、最佳结构分析奖和兴趣奖。大赛得到了浙江省交通规划设计研究院的大力支持。
2002年,建筑工程学院又成功举办了浙江大学生结构设计竞赛活动,全校共有600多名学生报名参加,涉及浙江大学五校区和浙江大学城市学院的十几个院系,最终共有30人次获得最佳结构设计奖、最佳结构造型奖、最佳结构分析奖和兴趣奖。
2002年,浙江省首届大学生结构设计竞赛在浙江大学举行,本届竞赛的内容是体育馆结构模型设计,全省共有11所高校的36支参赛队进入了决赛。同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河海大学、厦门大学等9所高校应邀来浙江大学观摩。建筑工程学院选派的6支参赛队分别获得了3个一等奖、1个二等奖、2个三等奖以及组织奖的好成绩。
2004年,由浙江大学倡议,联合清华大学、同济大学等国内9所著名高校共同发起组织全国大学生结构设计竞赛活动。2005年6月,首届全国大学生结构设计竞赛在浙江大学举办,来自全国26所高校的50多支代表队参加了比赛。浙江大学选派2支代表队分别获得了特等奖和二等奖的优异成绩。
截至2016年底,校级大学生结构设计竞赛已连续举办了17届,组织参加浙江省级大学生结构设计竞赛15届,承办全国首届大学生结构设计竞赛,组织参加全国大学生结构设计竞赛10届。2007年,教育部和财政部联合发文,全国大学生结构设计竞赛获得资助,成为首批获得教育部资助的九大大学生学科竞赛之一。目前,全国大学生结构设计竞赛秘书处设在浙江大学。
(二)全国大学生建筑设计作业观摩与评选
全国大学生建筑设计作业观摩与评选是由全国高等学校建筑学专业指导委员会主办,面向全国高等学校建筑学及其相关专业的在校学生的竞赛,在建筑学领域具有权威性,是在校建筑学专业大学生级别最高的作业评优竞赛,每年度组织一次。全国大学生建筑设计作业观摩与评选活动每年吸引全国(包括港澳台地区)的众多建筑学院系参加,是国内建筑学教育规格最高的教学和评选活动。建筑工程学院建筑学专业每年选拔一定数量优秀学生设计作业参加观摩与评选,累计获得优秀奖励30余项。
(三)全国高等学校城市规划设计作业评选
全国高等学校城乡规划专业指导委员会主办的全国高等学校城市规划设计作业评选是国内城乡规划教育界的最高赛事,充分反映各个学校城乡规划专业的教学水平。建筑工程学院城乡规划专业每年选送优秀学生设计作业和社会调查报告参评,均取得了优良的成绩,累计获得奖励20余项。
(四)全国土木工程本科生创新实践成果奖
为了奖励取得土木工程专业本科生创新实践成果的单位和个人,促进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探索以项目为载体的研究性学习和个性化培养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住建部高等学校土木工程学科专业指导委员会从2009年开始在全国高校土木工程专业本科生范围内,组织创新实践成果奖评审,建筑工程学院土木工程专业学生已累计获得特等奖等各项奖励17项。
(五)其他学科竞赛
1.全国大学生基础力学实验竞赛
在首届全国大学生基础力学实验竞赛中,建筑工程学院土木工程专业2008级张泽宇、杨忆南和机械系大三学生沈海辉组成的决赛团队经过激烈的角逐,脱颖而出,取得了优异成绩,获得了团体一等奖。
该竞赛由中国力学学会教育工作委员会、教育部高等学校力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力学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分委员会、高等学校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工作委员会力学学科组联合主办,江苏省力学学会、中国力学学会教育工作委员会实验教学分委员会与东南大学共同承办。
2.全国大学生混凝土设计大赛
2010年,建筑工程学院组织学生参加首届全国大学生混凝土设计大赛,土木工程专业2007级张姣龙、陈卫伟、陆梦婕、马一祎组成的浙江大学一队和江帆、程晨、袁新哲组成的浙江大学二队分别获得一等奖和优秀奖,浙江大学获得优秀组织奖,孟涛老师获得优秀指导教师荣誉称号。
首届U30全国大学生混凝土设计大赛由中国混凝土与水泥制品协会教育与人力资源委员会以及全国高等学校建筑材料学科研究会主办,大连理工大学承办,清华大学、浙江大学、重庆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东南大学等30多所高校协办。
2011年,学院参加第二届全国大学生混凝土设计大赛,黄博韬等同学获团体一等奖。之后因为多种原因,学生未再参加比赛。
3.首届金地大学生建筑设计大赛
建筑学专业2000级学生刘鹏参加首届金地大学生建筑设计大赛,获优秀奖。
4.CAA国际大学生设计竞赛
2013年,建筑学系2009级学生徐天钧和2008级学生杜丽婷,参加由英联邦建筑师协会举办的CAA国际大学生设计竞赛,分获国际大学生设计竞赛一、二等奖,并被邀请参加2013年2月19—24日在孟加拉国举办的主题为“建筑,响应和责任”的国际学术年会和颁奖仪式,同时获奖作品在国际建筑重要刊物Architecture Review上刊出。
5.日内瓦国际发明展览会
2014年,第42届瑞士日内瓦国际发明展览会在日内瓦 Palexpo 展览馆举行,土木工程学系2010级学生徐松杰等本科生作为团队成员的“应变梁式动态土压力无线实时监测系统”项目组在王奎华教授、王立忠教授的指导下,获得了评委们的一致好评,喜获该国际发明展览会参展项目银奖。
2016年5月举办的第44届瑞士日内瓦国际发明展览会共吸引了来自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近千项新发明参展。桥梁与隧道工程专业2013级研究生董传智、刘坦凭借项目“桥梁健康检查系统:一种快速、远距离、非接触的解决方案”获得铜奖。该项目的指导老师为叶肖伟副教授。董传智同学赴日内瓦参加了展览会。
6.美国土木工程邀请赛
土木工程专业学生参加美国土木工程邀请赛挡土墙比赛,2015年获第三名,2016年获第一名。
四、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SRTP)
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Student Research Training Program, SRTP),是为在校本科生设计的科研项目资助计划。SRTP为学有余力的大学生提供直接参与科学研究的机会,引导学生进入科学前沿,了解社会发展动态。同学们通过发现问题、激发创新思维、独立完成课题等过程,积极主动地探索新的知识领域,从而体验到一种全新的研究性学习的乐趣。浙江大学从1999年开始实施SRTP,目前已有国家级、省级、校级和院级四个层次的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项目,建筑工程学院累计已立项1000余项,参与学生3000多人,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五、教学成果奖、获批教材与精品课程、学科竞赛获奖、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实验项目以及本科生培养方案
教学成果奖、获批教材与精品课程、学科竞赛获奖、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实验项目以及本科生培养方案详见附录10—14。
六、本科生校友名册
本科生校友名册详见附录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