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大学建筑工程学院院志(1927-2017)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历史篇

沿革

一、概述

浙江大学工学院土木工程科是浙江大学建筑工程学院的前身,创建于1927年,至今已有90年的办学历史。学院现设有土木工程学系、建筑学系、区域与城市规划系和水利工程学系。1930年,土木工程科按《大学组织法》改为土木工程学系,是浙江大学最早成立的工学学科之一,也是国内最早的土木工程学科之一。

水利工程学系的发展始于浙江大学土木工程学系。20世纪30年代初,浙江大学已设有专门的水力学实验室。1956年设立河川枢纽工程专业,后改名为水利水电工程专业(水工结构工程专业)。2001年,土木工程学系的水工结构与水环境研究所、环境与资源学院的港口海岸与近海工程研究所和水文资源研究所合并组建水利与海洋工程学系,设水资源与海洋工程专业,该专业于2010年更名为水利工程学系。

1958年土木工程学系设立建筑学专业,“文革”期间停办,1978年恢复招收本科生,学制为四年。1986年学制改为五年,是继清华大学后全国第二所设立五年制建筑学专业的高校。1987年成立建筑学系。

区域与城市规划系的前身是原杭州大学经济地理(城市规划)专业,后者始建于1978年。1989年成立区域与城市科学系。1998年12月,随着新浙江大学的成立,区域与城市科学系并入建筑工程学院,更名为区域与城市规划系。

二、历史沿革

◇ 1927—1936年

浙江大学前身为求是书院,创建于1897年。1927年7月15日,在蔡元培等人的建议下,采用法国大学院制度,试行大学区制,在浙江成立第三中山大学,以原浙江公立工业专门学校和农业专门学校为基础,建立工学院和劳农学院。工学院由电机工程、化学工程、土木工程三个学科组成。1928年4月,第三中山大学改名为浙江大学,同年7月,冠称国立浙江大学。1930年,土木工程科按《大学组织法》改为土木工程学系。同年,浙江省民政厅为测量土地、划定地界需要,委托浙江大学工学院增设测量学系。因经费不足,1933年测量学系并入土木工程学系。同年,浙江省教育厅为解决实业教育不发达的问题,委托浙江大学代办省立杭州高级工业学校,设电机、机械、土木、染织四科,直至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前夕停办。

土木工程学系首任系主任为吴钟伟教授,至1949年卸任。吴钟伟教授为筹建和发展土木工程学系艰苦创业,辛勤努力,贡献了毕生精力,令人深深怀念。至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前,土木工程学系已拥有建筑材料室、水力实验室和测量仪器室,在当时,无论是仪器设备还是试验水平均居上乘。

◇ 1937—1944年

1937年底,杭州沦陷,土木工程学系于11月随校西迁,历经浙江建德、江西吉安、江西泰和、广西宜山等地,1939年11月终迁到贵州遵义。1939年,为解决浙江及周边等地青年学生因交通、经济关系不能去贵州升学、学习的问题,浙江大学在浙江龙泉成立浙东分校(后改名为龙泉分校),招收文、理、工(含土木工程学系)、农四院一年级新生,并设置大学先修班。学生在一年级学习结束后去贵州总校升入二年级。土木工程学系在西迁过程中及遵义时期,仍然十分重视教学,建筑材料试验和测量仪器室的设备都随校搬迁,保证教学需要。迁校过程中每到一地,稍事安顿即开始上课,弥补迁徙中损失的时间。在遵义,当时印刷和纸张十分困难,土木工程学系还是出版了不定期刊物《土木工程》。在勤奋教学的同时,科学研究工作并未间断,钱令希教授的悬索桥理论和余能定理的应用取得了高水平的成果。

◇ 1945—1948年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1946年9月,土木工程学系随校迁回杭州大学路。由于时局动荡,师生生活日益困苦。竺可桢校长殚精竭虑,四处奔波,浙江大学得以有一定发展,教学质量有所提高。在教学管理方面,1948年校务会议通过《国立浙江大学学则》,对原有的学分制进行修正、补充、规范。在竺可桢校长的办学方针和倡导的“求是”学风的熏陶下,浙江大学的毕业学生都有较好的理论基础,教学质量逐年提高。在实施学分制时期,土木工程学系的专业课程包括结构工程、水利工程、铁道工程、公路工程、给排水工程、房屋建筑工程等,每个学生需必修一至两门各个领域的专业课,因此专业知识面较广,毕业后能适应各个领域的工作。

1949年前,浙江大学采用美国办学体制,学生修满规定的学分数后毕业,并授予学士学位。所有课程(除国文、体育等少数课程)均采用英文原版教材,学生作业、实验报告、考试试卷均用英文书写。经此训练,学生外文阅读、写作能力一般较强。任职教师采用聘任制,每学年末由校长发聘书,未受聘教师自动离校。

◇ 1949—1959年

1949年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提出“教育为工农服务,教育为生产建设服务”的中心任务,教育实行“维持现状,逐步改善”的方针。1950年8月中央发布《关于实施高等学校课程改革的决定》和《高等学校暂行规程》。学校按照中央方针开展各项工作,土木工程学系着手改革课程内容,制订教学大纲与教学计划,逐步开始了教学改革活动,并设立了工程画、路工、水利、结构、测量教学小组。1951年为浙江省工业厅代办二年制专修科。

1952年全国高等学校进行了较大规模的院系调整。此前,1949年原在浙江金华的英士大学停办,其土木系学生并入浙江大学土木工程学系。1952年2月,杭州之江大学的土木系师生并入浙江大学土木工程学系,8月土木工程学系的水利组调至南京的华东水利学院(现河海大学)。调整后浙江大学开始学习苏联教学模式,设置专业,培养专门人才。土木工程学系设立工业与民用建筑、铁路建筑两个四年制本科专业,建筑、测量、铁路三个两年制专修科,改学分制为学年制。1953年,铁路建筑本科专业停办,铁路和测量两个专修科调入同济大学。同时,厦门大学工业与民用建筑专业曾国熙先生等师生调入浙江大学土木工程学系。至此,院系调整告一段落。

1952年底,浙江大学在玉泉规划新校址,学校开始筹备建立“校舍建设委员会”和“建筑设计室”,新校的规划以及教学楼、辅助用房、学生宿舍的设计主要由土木工程学系教师参与完成。1954年春,土木工程学系最先从大学路老校区迁到玉泉新校址。

1953年院系调整完成后,全国高校进行教学大改革。以苏联高等教育为样板,学习苏联经验,改革内容涉及教学各个方面,例如成立教研室,开展教学研究活动,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建立实验室和资料室等。教学基础建设取得了较大进展,教学质量有了新的提高。1955年入学新生改为五年制,专修科停办,土木工程学系仅设置工业与民用建筑本科专业。1956年,为适应水利建设需要,土木工程学系增设河川枢纽与水电站建筑、土壤改良两个本科专业(土壤改良专业于1957年停办)。

1953年,浙江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的前身建筑设计室正式成立。

1956年初,高等教育部要将浙江大学土木工程学系迁往西安,加入筹建中的西安建筑工程学院。后浙江省委为了浙江省建设的需要,向中央申请,仍将土木工程学系保留在浙江大学。同年7月,高等教育部批准了浙江省委申请,土木工程学系仍留在浙江大学。土木工程学系的力学实验室划至力学系管理。

1958年,中央提出“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教育方针,开展教育革命。在大办专业热潮下,土木工程学系增设了农村建设、建筑材料与制品、农田水利三个专业。1959年,农村建设专业停办,农田水利专业转入河川枢纽及水电站建筑专业,建筑材料及制品专业并入化工系硅酸盐专业。1958年,在时任学校党委书记周荣鑫的倡议下成立建筑学专业,并从在读的1956级、1957级和1958级工民建专业三个年级中抽调部分学生转为建筑学专业,专业负责人为蒋协中先生。此三届学生毕业后,因执行经济方针调整,建筑学专业停办。

1958年,浙江大学由中央高等教育部下放为浙江省人民政府管理。

20世纪50年代土木工程学系教师开展科学研究的项目有软土地基的加固、石灰凝灰岩水泥、预应力钢筋混凝土构件、建筑热工等。

◇ 1960—1969年

1960年6月,浙江大学土木、冶金和地质三个系及机械系水力机械专业调至浙江省新建的杭州工学院。1961年5月,杭州工学院无力续办,再与浙江大学合并,土木工程学系又回至浙江大学。

1961年,土木工程学系开始招收钢筋混凝土结构、土力学与地基基础两学科的研究生,修业年限为三年,招收了四届,毕业生六名,最后一届因“文革”而终止学业。

1961年9月,《教育部直属高等学校暂行工作条例》(高教60条)实施,纠正高等教育中“左”的错误,整顿教学秩序。

1963年,浙江大学被列为全国重点学校,改为中央教育部直属学校。

1966年“文革”开始,学校停止招生和一切教学工作。同年6月,土木工程学系教师主导承担了空军后勤部委托的核爆炸模拟器的研制(代号400号)。

1968年工宣队进驻学校,1969年土木工程学系开办了工民建试点班,由全浙江省建筑企业推荐工人学员入学。由于学员文化程度参差不齐,难以按大学教学规律组织教学,其实效仅起到培训班的作用。

◇ 1970—1979年

1970年开始招收工农兵大学生,学习期限为三年,共招收六届(1971年中断一年招生)。培养的学生在相关行业中发挥骨干作用,获得社会好评。

“文革”后期,土木工程学系教师开展了部分科研工作,有杜湖水库坝基砂井处理(1980年获全国科学大会奖),钢结构和钢筋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的试验、研究、编制,以及冷拔低碳钢丝预应力混凝土结构和砌体结构设计规程的研制。

1977年,恢复通过高考招收本科生,专业调整为工业与民用建筑和水利水电工程,学制为四年。1978年,招收建筑结构、海洋建筑(后改为水工结构)和建筑学。

1978年,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正式招收硕士学位研究生,学科方向为岩土工程、结构工程、水工结构工程。建筑学专业恢复招生,学制四年。

1978年,浙江大学被划为中国科学院直属管理,到1982年又回归国家教委管理。

◇ 1980—1989年

1981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岩土工程学科为全国首批博士学位授予点、建筑技术科学学科为国家首批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点。同年,经国家教委批准,原属土木工程学系的建筑设计室发展成为浙江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为学校直属的独立单位,也是国家重点高校中最早成立的甲级设计院之一。

1983年,核工业部委托土木工程学系开办工民建专业大专班,培养部属企业中高中毕业青年职工的专业业务知识,为期十年。该班为该部培养了一批土建专业人员。

1986年,建筑学专业学制改为五年。

1987年4月,在土木工程学系建筑学专业的基础上成立了建筑学系,主持工作的副系主任为王德汉先生。

1987年,土木工程学系本科专业改为工业与民用建筑、水利水电建筑工程、城镇建设三个专业。同年,土木工程学系先后在萧山、上虞等地面向建筑行业的职工开办工民建专业证书班,使未受到学历教育的职工接受专业知识教学,适应本职工作,成为当地建筑行业的骨干力量。

1988年,沈济黄先生调入建筑学系任系主任。

1989年10月,为加强科研与教学工作相结合,对土木工程学系的教研室进行整合,在土工学教研室的基础上成立岩土工程研究所,结构研究室和400号及其他教研室组建结构工程研究所(下设结构工程研究室、空间结构研究室、工程振动研究室、结构计算机分析研究室、现代设计技术与软件研究室、结构实验室),在水工结构教研室的基础上成立水工结构与水环境研究室,保留建筑制图、测量、建筑材料、施工、城建等五个教研室。

◇ 1990—1998年

1990年,为加强土木工程学系、建筑学系和建筑设计研究院在教学、科研、设计和技术开发等方面的合作,三单位联合成立建筑工程学院。土木工程学系本科生招生工作进行试点改革,实行按系招生,入学两年后再分专业培养。城镇建设专业停办。同年,成立浙江大学桩基研究与测试中心。

1992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结构工程学科为博士学位授予点。

同年成立浙江大学西维尔建筑新技术开发公司、浙江大学地基基础工程公司等学科性公司,以及建筑设计室(浙江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第四、第五设计室)。

1993年,工业与民用建筑专业改名为建筑工程专业。开始招收工民建自费大专班,学制三年,两届毕业后停办。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建筑学建筑设计及其理论二级学科为硕士学位授予点。水工结构与水环境研究室发展为水工结构与水环境研究所,下设四个室:水工结构与市政工程研究室、流体力学与给排水工程研究室、系统分析与优化研究室、水利工程实验室。

同年,成立浙江大学建设监理公司,为浙江省首批具有法人资格的全民所有制社会监理单位。

1994年,土木工程学系建筑工程专业被列入我国第一批专业教育评估的十所院校之一。同年成立土木工程继续教育中心。

1995年4月,为促进和繁荣浙江大学土木工程教育、科研事业,奖励优秀的本科学生、研究生以及在本科教学、研究生培养、科学研究等方面做出优秀成绩的教师和干部,加强学科建设,争取海内外团体、校友和同行的支持和赞助,土木工程学系联合社会各界成立了浙江大学土木工程教育基金会。

1995年6月,土木工程学系建筑工程专业首批通过全国高等学校建筑工程专业教育评估。

同年,成立道路与桥梁工程研究室、土木软件开发中心、浙江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工程勘察设计室。为增强系和校友之间联系,取得校友对土木工程学系更多的关心和支持,编辑、出版了《浙江大学土木校友通讯》。

1996年,为拓宽专业覆盖面,向大土木教学计划发展,完善学分制,根据教育部专业目录,将建筑工程专业改名为土木工程专业,下设专业方向:建筑结构工程、市政工程、水工结构工程、岩土工程、道路与桥梁工程、建筑经济与管理。实施新的教学计划,前三年统一安排教学,后一年按专业方向分流教学。

同年,岩土工程学科被纳入国家“九五”“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土木工程学系与力学系联合共建的工科基础课程力学教学基地获批国家级教学基地;设立市政工程和建筑经济与管理两个硕士点。建筑学专业首次通过了建设部的专业教育评估,有效期为四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建筑学城市规划与设计二级学科为硕士学位授予点。

5月,建筑学本科和建筑设计及其理论二级学科硕士点首次双双通过全国高等学校建筑学专业教育评估,有效期为四年。本科毕业授予建筑学学士学位,硕士研究生毕业授予建筑学硕士学位。

土木工程学系为改善办学条件,缓解教学、科研用房紧张状况,决定组织学科性公司力量,争取社会各界的支持,自筹资金建设土木科技馆,建筑面积3500平方米,于1996年奠基。

1997年,浙江大学建校100周年,土木工程学系建系70周年。为献礼校庆、系庆,出版了《土木工程论文集》,其中收集了教师、校友的76篇论文,反映了校友对土木工程学科发展的贡献;此外,编辑了校友通讯录,增强校友间联系。百年校庆期间,土木工程学系校友捐建费公亭(玉泉校区)。

同年10月,英国联合评估协调委员会(The Joint Board of Moderators, JBM)主席 D.A. Nethercot率专家组五人对建筑工程专业进行了全面评估检查。当时英国联合协调委员会成立已有21年,曾对世界上200多所大学的土木类专业进行过评估。在国内,除浙江大学外,其还对清华大学、天津大学、同济大学三所高校的建筑工程专业进行了评估。通过评估,中英双方对相互承认评估体系和学位达成了协议。

同年11月,土木工程学系董石麟教授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1998年9月,经国务院批准,浙江大学、杭州大学、浙江农业大学、浙江医科大学四校合并组建为新的浙江大学,新的浙江大学包括玉泉、西溪、华家池、湖滨、之江五个校区;在校学生有本科生24278人、专科生4294人、成人教育学生(函授、夜大、脱产班)21544人、留学生283人、硕士生3628人、博士生1792人,教授759人、副教授1581人、讲师1258人,博士生导师381人、硕士生导师1584人。

同年,土木工程学科成为我国首批四个土木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之一,并获批博士后流动站。9月,土木科技馆建成并启用。

同年,根据学校总体人事管理体系改革方案,实施教师岗位聘任制度,激发学科带头人和学术骨干工作热情和创造能力。

◇ 1999—2008年

1999年9月,新的建筑工程学院成立,由土木工程学系、建筑学系、区域与城市规划系、建筑设计研究院、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组成。学院在学科上覆盖了国家基本建设所涉及的建筑、市政、交通、水利、铁道、港口与海洋工程等主要行业领域,形成了包括区域与城市规划、建筑学、土木工程和水利工程等多学科交叉,产学研协调发展的格局。学院设党政办公室、组织与人事科、本科与成人教育科、研究生教育科、科研开发与管理科、团委等机关职能管理部门,学院按实运行模式管理。

同年,调整和组建的研究所和中心有结构工程研究所、岩土工程研究所、防灾工程研究所、交通工程研究所、市政工程研究所、水工结构与水环境研究所、建筑经济与管理研究所、空间结构研究中心、建筑设计及其理论研究所、城市规划与设计研究所。学院科技产业和对外技术服务窗口有建设监理公司,桩基测试与研究中心,土木工程测试中心,城乡规划设计院,浙江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第四设计室、第五设计室和工程勘察室,地基基础公司,西维尔新技术开发公司等。为加强工程设计教育,提高学生创新设计能力,建成了土木工程设计教学实验室(“211工程”建设项目)。

同年12月,岩土工程和结构工程学科被批准为浙江省重点学科。岩土工程学科入围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批准设置特聘教授岗位。

2000年5月,建筑学本科和建筑设计及其理论二级学科硕士点第二次通过全国高等学校建筑学专业教育评估,有效期为四年。

6月,全国高等学校土木工程专业教育评估视察组对土木工程学系土木工程专业进行了教育质量评估实地视察。这是继1995年建筑工程专业首次通过评估合格后的第二次评估,有效期为五年。

国家工科基础课程力学教学基地中期检查专家组对力学教学基地进行检查,专家组对基地建设给予肯定,特别对水力学和工程流体力学在实验室建设与实验教学改革方面给予高度评价。工程结构设计实践基地列入教育部“振兴行动计划”项目。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际动手能力,培养团队精神,增强大学生的工程结构设计与实践能力,组织校内首届大学生结构设计大赛。

2001年,学校为促进实质性融合,发挥多学科综合优势,弥补五个校区之间空间布局分散等功能上的不足,决定在杭州市西湖区三墩镇塘北建设新校区,命名为紫金港校区。一期工程占地超过20万平方米,建筑面积90万平方米,紫金港校区当时被定位为浙江大学基础教育校区。

9月,土木工程学系的水工结构与水环境研究所、环境与资源学院的港口海岸与近海工程研究所和水文水资源研究所合并组建建筑工程学院水利与海洋工程学系,设置水资源与海洋工程专业。

2002年,岩土工程被教育部批准为国家重点学科。

9月,教育部组织专家组评议,批复同意“复杂环境下岩土工程与空间结构关键技术”等20个重点学科建设项目列入浙江大学“十五”“211工程”。

学院代表团访问香港大学、香港科技大学、香港理工大学、香港城市大学,加强和促进学院与香港特区各高校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土木工程教育基金规模扩大,基金会更名为浙江大学土木建筑规划教育基金会。《浙江大学土木校友通讯》更名为《浙江大学建筑工程学院校友通讯》。

2003年,建筑设计及其理论和水工结构工程两个二级学科获博士学位授予权;新增博士学位授予权的自主设置学科、专业——海洋建筑物与环境;建筑设计及其理论和城市规划与设计两个学科被增列为浙江省高校重点扶植学科;市政工程学科被增列为浙江大学重点学科;新增三个二级学科硕士点:道路与铁道工程、水文学及水资源、船舶与海洋结构物设计制造(与机械与能源学院联合申报,挂靠建筑工程学院)。

水资源与海洋工程新专业第一次招生,首届招生51人。6月,组建直属学院的土木水利工程实验中心,统筹原土木水利学科各实验室的管理和建设。

龚晓南教授荣获茅以升科技教育基金会“土力学及基础工程大奖”。毛根海研究员荣获2003年度浙江省高等学校名师奖。

2004年5月,建筑学本科和建筑设计及其理论二级学科硕士点第三次通过全国高等学校建筑学专业教育评估,并获得最高等级,有效期为七年。

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一期工程竣工,建成学生公寓、餐饮中心、风雨操场、东(西)教学楼群、生化和金工实验楼群、学生活动中心和小剧场以及操场、球场等。建筑学系从玉泉校区外经贸楼整体搬迁至紫金港校区月牙楼。区域与城市规划系从西溪校区整体搬迁至玉泉校区。

学校开始实行每学年四学期制,将原来的两个学期分为春、夏、秋、冬四个学期,每学期八周上课时间,第九周为考试周,另外在暑假安排三至四周用于教学实践或科研训练。为适应四学期制的变化,学院对四个本科专业进行了培养方案的修订工作。硕士研究生学制由两年半调整为两年。

4月,沈济黄教授获“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称号。9月,陈云敏教授获批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

2005年5月,土木工程专业以优秀成绩通过了建设部高等教育专业教育评估委员会专家组评估,有效期为八年。6月,由浙江大学倡议,联合清华大学、同济大学等九所国内著名高校,共同举办全国大学生结构设计竞赛。首届全国大学生结构设计竞赛由教育部高教司和中国土木工程学会教育工作委员会主办,浙江大学承办。

启动国家“985工程”二期科技创新平台建设项目“岩土工程与大型结构”。

学校为促进海洋工程学科发展,成立海洋研究中心,聘请美籍华人学者、台湾成功大学原校长吴京教授为光彪讲座教授。

陈云敏教授被聘为浙江省特级专家。

2006年,由企业家赵安中捐资,紫金港校区建筑工程学院安中大楼开工,办公大楼建筑面积3万平方米,实验大楼建筑面积1.5万平方米。

浙江大学开始实行大类招生,学生进校一年后开始确认主修专业。因学科特殊性,学院四个本科专业暂未实行大类招生。区域与城市规划系整体搬迁至紫金港月牙楼。城市规划专业本科专业教育首次评估顺利通过,有效期为四年。土木工程学系与力学系合建的力学实验教学中心,经过网评和专家评审,成绩优异,被教育部批准为第二批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成立城市规划工程与信息技术研究所和建筑技术研究所。软弱土与环境土工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获得教育部批准立项建设。该实验室是高校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组织高水平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聚集和培养优秀人才、开展学术交流的重要基地。主要研究方向有软弱土多场相互作用与环境土工、软黏土特性与地基处理、软弱土动力特性与土工抗震、海洋土特性与近海岩土工程。

为促进产学研合作,提升社会服务水平,学院与浙江省电力设计研究院联合成立首个校级产学研研发中心。

陈云敏教授获批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中国联合工程公司的程泰宁院士和华南理工大学的吴硕贤院士被聘为浙江大学求是讲座教授。

2007年,学校确定紫金港校区为主校区。经过学院和学校相关部门的密切配合与通力合作,紫金港校区安中大楼一期工程(办公)顺利竣工,并于10月举行了落成典礼。

土木工程创新设计实验班获批成为教育部2007年度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实验区。毛根海教授主编的《应用流体力学》被评为国家级2007年度普通高等教育精品教材。土木工程一级学科被认定为国家一级重点学科(全国共六所大学),结构工程二级学科被评为国家二级重点学科。根据学校实行硕士研究生2~3年的弹性学制,学院将硕士研究生学制重新调整为两年半。

陈云敏教授负责的软弱土与环境土工实验室获批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陈伟球教授获批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

2008年8月,学院整体搬迁到紫金港校区安中大楼。该大楼的建成和使用,极大地改善了学院的办公条件,为学院进一步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硬件支撑。

土木工程专业和水资源与海洋工程专业按照土木工程类打通,统一招生,学生进校一年后确认专业。培养方案进行了相应调整,前期按土木工程类培养,确认专业后再修读专业课程。学院与航空航天学院共建的“工科力学教学团队”被评为浙江省首届高等学校省级教学团队。

◇ 2009—2013年

2009年,浙江大学在海洋研究中心基础上整合校内相关学科专业和人才资源,于5月成立了浙江大学海洋科学与工程学系(简称海洋系),学院的港口航道与海岸工程研究所整体调整至海洋系,次年,原水利与海洋工程学系更名为水利工程学系。

毛根海教授主编的《应用流体力学》获批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为开拓国家工科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方向,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服务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教育部于2009年起开始实行专业学位硕士全日制培养,学院当年首次招收全日制建筑与土木工程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土木工程专业和水资源与海洋工程专业纳入学校工科试验班,统一招生,学生进校一年后确认主修专业。建筑学和城市规划专业仍按专业招生。

建筑材料学科从防灾建材工程研究所中独立出来,组建为建筑材料研究所。张土乔教授团队承担国家重大专项——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饮用水安全保障技术综合示范项目,项目总经费1.8亿元。陈云敏教授团队“结构性软弱土地基灾变控制关键技术与工程应用”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浙江大学通过全球招聘,当年年底从大连理工大学引进“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徐世烺担任建筑工程学院院长。同年,通过浙江省海外高层次创新人才“百人计划”引进白勇教授。

同年,浙江大学校友总会建筑工程学院分会成立。

2010年,建筑学和城市规划专业与计算机学院的工业设计和数字媒体专业统一纳入科技与创意设计类招生,学生进校一年后确认专业。土木工程专业获批成为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城市规划专业本科专业教育顺利通过了由住建部组织的专家组实地视察和复评,被评为优秀,有效期为六年。

全院科研经费首次突破2亿元。成立浙江大学高性能建筑结构与材料研究所。罗尧治教授负责的空间结构实验室获批浙江省重点实验室。

通过中组部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千人计划”),引进朱志伟教授;白勇教授入选“千人计划”。董石麟教授荣获浙江大学教职工最高个人荣誉称号——竺可桢奖。为支持海洋学科的发展,水文水资源研究所部分人员调整至海洋系。

根据学校创建一流研究型大学的需要,按照“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原则,实施教学科研人员分类管理。学院有151位教师被聘为教学科研并重岗,2位教师被聘为教学为主岗,43位教师被聘为应用推广岗,10位教师被聘为团队教学(科研)岗。

学院与英国贝尔法斯特女王大学(Queen's University Belfast)、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University of Alberta)签订正式合作协议。

2011年5月,建筑学本科和建筑设计及其理论二级学科硕士点第四次通过全国高等学校建筑学专业教育评估,并获得最高等级,有效期为七年。

建筑学、水利工程、城乡规划学被增列为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点,交通运输工程被增列为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点,道路与交通工程被增列为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点。土木工程专业入选教育部首批实施的“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

张土乔教授负责的村镇饮用水安全保障技术研究中心,获批住建部村镇建设司研究中心。陈云敏教授获批“城市固体废弃物填埋孕育环境灾害与可持续防控的基础研究”973计划首席科学家。董石麟院士“国家游泳中心水立方关键技术创新与实践”成果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合作)。

龚晓南教授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引进世界著名建筑设计大师保罗·安德鲁担任学院名誉院长。杨贞军教授获批国家首批“青年千人计划”。浙江大学为重点培养和支持1000名左右支撑学校未来发展的青年骨干人才,从2011年开始授予青年骨干人才“求是青年学者”(Distinguished Young Scholar)称号。李育超、朱斌、边学成、陈驹、张磊、吕朝锋、周燕国等成为首批“求是青年学者”。

2012年,获批普通高等教育“十二五”规划教材三部。开始招收全日制交通运输工程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获批两个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两个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基地(与广厦建设集团、浙江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共建)。卓越工程师培养与学生实践基地被评为浙江省优秀实践基地。城市规划与设计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教育首次通过评估,有效期为四年。

10月,成立浙江大学滨海与城市岩土工程研究中心。陈云敏教授“城市固体废弃物填埋场环境土力学机理与灾害防控关键技术及应用”成果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陈仁朋教授获批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边学成、吴建营副教授获首批优秀青年科学基金;周燕国副教授入选国家拔尖青年人才。学院为加强青年教师的培养,支持急需发展学科的优秀青年教师尽快适应过渡期的教师岗位要求和发展目标,鼓励青年教师积极参加国际学术交流,制定了《浙江大学建筑工程学院青年教师特别资助计划实施细则》和《浙江大学建筑工程学院国际(海外)交流合作专项资助实施办法》。

创办“建工之家”,设立“建工有约”午餐沙龙交流平台,定期举行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主题交流活动。

2013年,水资源与海洋工程专业更名为水利水电工程专业,城市规划专业更名为城乡规划专业。土木工程专业顺利通过第四次专业评估并取得优秀成绩。全日制水利工程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开始招生。学院与浙江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建立了联合培养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机制,聘请50位设计院高级技术人员担任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企业导师,浙江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作为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校内实习基地,开设“工程实践”课程和系列讲座。

4月,青年教师吕朝锋参与的注射式 LED的研究成果在美国《科学》(Science)杂志在线发表,参与的仿生复眼照相机的研究成果在英国《自然》(Nature)杂志在线发表。同年,吕朝锋获优秀青年科学基金。

蔡袁强教授团队“长期循环动载下饱和软弱土地基灾变控制技术及应用”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张土乔教授负责的饮用水安全与输配技术实验室,获批浙江省重点实验室。

为进一步服务国家人才强国战略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高浙江高等教育水平和国际影响力,加快浙江大学建设世界一流大学进程,浙江大学于2013年2月启动筹建浙江大学国际联合学院(海宁国际校区)。

◇ 2014—2016年

2014年,浙江大学与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University of Illinois at Urbana-Champaign, UIUC)签署合作办学协议,在海宁国际校区合办土木工程专业。

建筑学专业获批国家级“本科教学工程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学院4个本科专业首次按照工科试验班(建筑与土木类)进行大类招生,相应的培养方案也进行了调整,设建筑与土木类培养方案,学生确认专业后,再按照专业进行培养。“工程管理硕士”专业学位点获批。2014年起将建筑学一级学科硕士点下属所有二级学科全部纳入专业学位招生。首次按照建筑学一级学科招收博士研究生。

王立忠教授负责的海洋土木工程国际联合研究中心,获批浙江省国际科技合作基地。王立忠教授负责的海洋岩土工程与材料实验室,获批浙江省重点实验室。罗尧治教授负责的先进结构设计与建造工程研究中心,获批浙江省工程实验室。学院与建筑设计研究院共建协同创新研究中心。

学院制定《浙江大学建筑工程学院学科博士后奖励基金实施办法》,以奖励在学院做出突出成绩的学科博士后。张土乔、蔡袁强两位教授当选浙江省特级专家。学院引进吴越为求是特聘教授,并任命其为建筑学系系主任。

2015年7月,为推进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培养造就更多高层次工程科技人才,浙江大学开始筹建浙江大学工程师学院(浙江工程师学院)。当年,工程师学院招收建筑与土木工程专业、工程管理专业首届研究生。

交通工程新专业获教育部批准,首次纳入工科试验班(建筑与土木类)进行招生。土木工程专业和水利水电工程专业首次进入三位一体招生计划。

1月,成立浙江大学建筑与城市发展国际研究中心。3月,学院根据学校要求,结合学院学科发展需求,对17个研究所、中心进行了换届考核工作。浙江大学城市规划工程与信息技术研究所更名为浙江大学城乡规划理论与技术研究所。

土建类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获批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

徐世烺教授“混凝土结构裂缝扩展过程双K断裂理论及控裂性能提升基础研究”成果荣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关富玲教授参与的由浙江大学自主研制的“皮卫星二号”2颗卫星搭乘长征六号运载火箭成功进入太空;华晨教授获浙江大学永平教学贡献奖。

陈云敏教授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聘任王浩院士为求是讲座教授(双聘院士);王立忠教授入选“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边学成教授入选“长江学者奖励计划”青年学者;郑飞飞博士入选国家“青年千人计划”;闫东明、段元锋获批优秀青年科学基金。学院获浙江大学人才工作“组织突出贡献奖”。

2016年,启动实施高峰学科和一流学科建设的支持计划,整合优化学科布局,统筹做好土木工程学科、建筑学学科全国一级学科评估,以及学位点自我评估工作。撤销水利工程一级学科博士及硕士学术学位授予点,增设水工结构与港口工程、水资源与水环境工程、河流与滨海工程三个自主设置二级学科。撤销交通运输工程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点,增加道路与交通工程自主设置二级学科硕士学位点。

2月,浙江大学—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联合学院(简称 ZJU-UIUC 联合学院)获教育部批复设立,9月,土木工程专业开始招生。城市规划学科本科教育和硕士教育顺利通过全国高等学校专业教育复评,被评为优秀,有效期均为六年。

6月,浙江大学建筑规划设计学科产学研联盟正式启动。

浙江大学建议的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项目“超重力离心模拟与实验装置”被国家发改委等九部委列入《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十三五”规划》十个优先项目之一。

龚晓南院士和吴越教授分别负责的教学改革成果项目双双获得浙江省教学成果奖一等奖。建筑学基层教学组织获校级特优。美国土木工程师学会浙江大学国际学生分会正式成为美国土木工程师学会国际学生分会组织,并获得美国土木工程师学会组织的挡土墙比赛第一名。学院学生团队获全国第十届大学生结构设计竞赛一等奖,浙江大学获全国第十届大学生结构设计竞赛优秀组织奖。

王立忠教授负责的海洋土木工程国际联合研究中心获批国家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国家级国际联合研究中心类)。学院交通所承担的港珠澳大桥标段于4月顺利合龙。

学院荣获浙江大学服务保障G20杭州峰会先进集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