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节 引流管护理
1 负压封闭引流(VSD)技术
一、操作目的
1.抗感染,减轻水肿,去除堆积的炎性介质。
2.提高植皮区皮片存活率,较好地解决复杂植皮区固定难的问题。
3.烧伤创面瘀滞带复苏。
4.减少烧伤残余创面的形成。
5.促进肉芽组织生长。
二、适应范围
1.开放性骨折,各类皮肤、软组织缺损,骨筋膜室综合征,慢性骨髓炎,挤压综合征患者。
2.植皮区保护。
3.烧伤创面或慢性难愈性创面患者。
三、用物准备
四、操作步骤
续表
五、注意事项
1.禁忌证:活动性出血、癌性溃疡及凝血功能障碍。
2.在更换负压引流瓶时为了防止引流管内的液体流到敷料内,应先钳住负压引流管,再关闭负压源,然后更换。
3.一次负压封闭引流可维持有效引流5~7天,一般在7天后拔出或更换。对于组织血供较差、面积较大的创口(如手部、足部),应行负压封闭引流1~2次,时间应为7~15天;对于大面积骨外露、肌腱外露的创口,考虑到周围肉芽爬行速度,一般行负压封闭引流3~4次,时间为15~30天;对于污染比较严重的创面(如碾挫伤、爆破伤等),一般行负压封闭引流2~3次,时间可能长达15~20天。
4.半透膜护理:创面周围的皮肤要保持干燥,要将毛发密集部位的毛发剃干净,从膜一端开始粘贴,边粘贴边按压,特别注意膜周边的部位必须与皮肤完全粘贴,并超过创面2~3cm。当膜周边的皮肤出现小的张力性水疱时(0.5~1cm),不必处理,若超过此范围,则按常规处理。
5.对于由半透膜密封的创面,禁止接触热源。
6.除常规中心负压外,还应有移动负压源备用。
7.异常情况处理见表1-6-1。
表1-6-1 VSD异常情况处理
图1-6-3 引流管或敷料堵塞
图1-6-4 膜下积液
(徐敏)
2 脑室引流管护理
一、操作目的
1.检查脑室以明确诊断和定位。
2.对脑室内出血进行治疗。
3.减少脑膜刺激及蛛网膜粘连,术后早期控制颅内压。
二、适用范围
1.因脑积水引起脑脊液循环受阻,处于颅内高压危机状态的患者。
2.需穿刺引流血性脑脊液的脑室出血患者。
3.需引流炎性脑脊液或向脑室内注入抗生素来治疗的脑室管膜炎患者。
4.颅内肿瘤合并颅内高压、后颅窝巨大占位,术前需脑室引流以降低颅内压(避免开颅术中颅压骤降引发脑疝)的患者。
5.高血压导致脑出血破入脑室的患者。
三、用物准备
四、操作步骤
续表
五、注意事项
1.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治疗护理时应动作轻柔,避免牵拉引流管;搬运患者时,暂予夹闭引流管。
2.每日准确记录引流量,在倾倒引流液前后要对引流袋口进行严格的消毒,倾倒引流液时应夹闭引流管,以免管内脑脊液逆流回脑室。禁止在引流管上穿刺,以免造成污染。
3.留置脑室引流管期间,保持患者平卧位,患者病情稳定后,可遵医嘱将床头抬高15°~30°,并相应调整引流管高度。
4.脑室引流管引流不畅的原因(以下证实或处理方法必须由医生或在医生指导下进行操作):
(1)颅内压低于1.18~1.47kPa(证实办法:降低引流袋,观察有无脑脊液流出)。
(2)引流管放置过深过长、扭曲(处理方法:经CT将引流管缓慢向外抽出至有脑脊液流出)。
(3)引流管口吸附于脑室壁(处理方法:将引流管轻轻旋转,使管口离开脑室壁)。
(4)脑组织、血凝块堵塞(处理方法:注射器轻轻外抽)。
(5)必要时更换引流袋。
(周琪妍)
3 腰大池引流置管配合及护理
一、操作目的
1.澄清脑脊液,减轻血性脑脊液对脑和脑膜的刺激,缓解脑血管痉挛,改善脑缺血状态。
2.鞘内注射给药,以治疗结核性脑膜炎或隐球菌性脑膜炎患者,提高治愈率,促进康复。
3.引流炎性脑脊液。
二、适用范围
1.无脑疝征象、颅内高压不明显、穿刺部位皮肤或软组织及全身无明显感染的患者。
2.无高颈段脊髓压迫性病变的患者。
三、用物准备
四、操作步骤
续表
续表
五、注意事项
1.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治疗护理时应动作轻柔,避免牵拉引流管;搬运患者时,暂予夹闭引流管。
2.每日准确记录引流量,在倾倒引流液前后要对引流袋口进行严格的消毒,倾倒引流液时应夹闭引流管,以免管内引流液逆流而引起感染。
3.加强对患者及其家属的宣教,避免自行抬高床头或将引流袋放于地上,以致在较短时间内引流出较多脑脊液。
4.腰大池引流期间,加强巡视病房,每隔30min~1h巡视一次。翻身、搬动患者及各种操作完毕后,应检查确认引流管的固定情况,保持置管部位敷贴粘贴完整,保持引流管通畅,避免引流管受压、扭曲、折叠、成角,对躁动患者加以约束制动以防止牵拉及误拔引流管。引流不畅时,应告知医生,并积极找出原因。
5.病房内定时通风,每日消毒空气一次,减少探视和人员流动。搬动患者时先夹闭引流开关再搬动,防止引流液逆流。保持置管部位的敷贴清洁干燥,随时观察置管部位皮肤是否有发红、肿胀等异常现象。配合医生留取脑脊液以进行常规及生化检查。
6.观察腰大池引流液性质、颜色、量,记录24h引流量。如在较短时间内引出较多脑脊液,应立即摇平床头,让患者平卧,夹闭引流管,并通知医生后配合其处理。
7.严格控制引流的速度,避免引流过量,每天为200~300mL,即10mL/h左右,以防止继发枕骨大孔疝、颅内出血等。
8.严格无菌操作,防止感染。原则上,为减少人为操作而并发的感染,不应每天更换腰大池引流袋,在必要时由医生更换引流袋。
9.及时拔管:
(1)拔管指征:患者脑脊液颜色澄清,各项指标恢复(脑脊液中红细胞<100~106/L,蛋白<0.8g/L),一般情况好转(神志转清,精神好转,生命体征平稳,无发热,GCS评分上升等)。
(2)拔管时观察患者意识、瞳孔、生命体征的变化。
(3)拔管后除注意意识、生命体征的观察外,还要注意置管处有无脑脊液漏出,对于拔管后置管部位有脑脊液漏出者,应通知医生为患者缝合一针并加压包扎。
(周琪妍)
4 腹腔双套管冲洗操作
一、操作目的
通过对感染腹腔的机械清洗作用,彻底清除腹腔内的坏死组织、渗液、积血和脓液,从而减少腹腔内细菌数量,去除毒性物质,减少肠粘连和脓肿的形成因素,降低伤口感染率,减少术后抗生素的使用,缩短康复过程,并给二次手术创造良好的腹腔条件。
二、适用范围
1.腹部各类手术,包括腹腔炎症、腹腔脓肿、急性坏死性胰腺炎手术,以及复杂的胆道手术。
2.局限性积脓或包裹性积液的患者。
3.通过引流管向腹腔内感染部位注入碘伏、抗生素等药物的患者。
三、用物准备
四、操作步骤
续表
续表
五、注意事项
1.在腹腔冲洗前后,加强信息核对。
2.根据腹腔双套管放置的不同部位,协助患者选择左侧或右侧不同卧位,并经常更换卧位,以利于充分引流。
3.在持续负压引流过程中,根据引流液量和引流物的黏稠度调整负压。引流液黏稠时,可适当加大腹腔冲洗液的速度和负压,负压可达20kPa,以稀释稠厚的液体。
4.负压过大,容易吸扁内吸管而引起双套管堵塞。负压过小,则会使引流不畅而导致引流无效。
5.根据引流液的颜色、性状调节冲洗速度。冲洗速度过快,则滴入的腹腔冲洗液不能及时被吸出;过慢,则会造成干吸而导致出血和引流不畅。
6.每天冲洗量控制在3000mL左右。
7.在行腹腔双套管冲洗引流过程中,可适当调整患者体位,并轻轻转动引流管管头的方向,以避免管头长期处于同一位置。
8.严密观察引流液的颜色、性质和引流量,如吸出颜色变清,冲入量与吸出量基本平衡,患者生命体征稳、血常规恢复正常、无腹痛、无腹胀,则可停止冲洗及吸引,关闭冲洗口,将引流口接普通引流袋。
9.冲洗过程中注意观察患者腹部体征变化。
(王淑媛 陈云杰)
5 甲状腺引流管护理
一、操作目的
1.保持引流通畅,保证引流的有效性。
2.观察引流液的量、色及性状,为诊断、治疗及护理提供依据。
二、适用范围
甲状腺切除术后的置管患者。
三、用物准备
四、操作步骤
续表
续表
五、注意事项
1.妥善固定引流管,避免滑脱,向患者及其家属告知引流目的和引流的重要性,以取得配合。
2.保持有效的负压吸引:将甲状腺术后所置的引流管统一接一次性负压引流球,保持引流通畅,勿折叠、扭曲管路,注意观察有无漏气,定时挤压引流管。
3.观察并记录引流液的量、色及性状。术后引流液为血性液体,24h后逐渐变淡、减少。若引流量过多,颜色鲜红,则可能有出血征象;若引流量过少,且颈部肿胀,则可能是管路堵塞、不通畅或发生漏气;若引流液呈米汤样白色或血性且引流液中混有白色液体,则考虑甲状腺术后并发乳糜漏,需要仔细观察,及时处理。
4.拔管护理:拔管时间视引流量及引流部位而定,一般当术后48h引流量少于5~10mL时,考虑拔管;腔镜甲状腺术后一般保留引流管72h,当引流量少于10mL时,考虑拔管;对乳糜漏患者应延长拔管时间,当引流量逐渐减少,连续2天引流量<20mL时,可考虑拔管。
5.一般情况下,术后无须更换引流球,如需更换(出现球体漏气),应严格无菌操作。
六、图示补充
图示补充见图1-6-24、图1-6-25。
图1-6-24 一次性负压引流球(根据球体上的刻度记录引流量)
图1-6-25 甲状腺术后乳糜漏(引流液呈乳白色)
(洪昀)
6 胸腔闭式引流管护理
一、操作目的
1.保持引流管通畅,维持胸腔内压力。
2.引流胸腔内的积液、积气,防止逆行感染。
3.便于观察胸腔引流液的颜色、性状及量。
二、适用范围
带有胸腔闭式引流管的患者。
三、用物准备
四、操作步骤
续表
续表
续表
五、注意事项
1.保持引流管长度适宜、定时挤压,翻身活动时防止受压、打折、扭曲、脱出。患者需要离床时,引流瓶的位置应低于膝盖且保持平稳。搬动患者时,应注意保持引流瓶低于胸膜腔,并用两把卵圆钳夹紧引流管;对于漏气明显的患者,不可夹闭胸管。
2.意外脱管的紧急处理方法:若发生胸腔引流管自胸壁滑脱,应立即用手顺皮肤纹理方向捏紧引流管口周围皮肤(注意不要直接接触伤口),消毒后用凡士林纱布封闭伤口,协助医生做进一步处理。若引流瓶损坏或引流管与引流瓶接头处滑脱,应立即夹闭或反折近胸端胸管,按无菌操作更换整个装置。
3.如水柱无波动,患者出现胸闷、气促,气管向健侧偏移等肺受压的症状,应疑为引流管被血块堵塞,需设法挤捏或使用负压间断抽吸,促使其通畅,并通知医生。
六、图示补充
1.水封瓶结构见图1-6-35。
图1-6-35 水封瓶结构
①积液腔;②引流管;③水封加液口;④防倒流阀;⑤连通管;⑥控制旋塞;⑦水封管;⑧水封腔;⑨调压腔;⑩调压管;⑪吊钩;⑫旋转支架;⑬长管
2.胸腔闭式引流管的加强固定见图1-6-36、图1-6-37。
图1-6-36 加强固定方法一
图1-6-37 加强固定方法二
(邵琴燕 平爱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