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方志文献史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二节 宁波方志体例的演变

从中国方志发展的历史来看,方志的体例经历了一个从简单到复杂,从不成熟到成熟的缓慢发展过程。经过从秦汉魏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的发展,方志在形式上经历了从地记到图经的变化过程,至两宋时期,方志的体例逐渐定型,出现了平目体、纪传体等体例类型。元代在承袭前代基础上进一步完善了方志的内容和形式。明代永乐年间两次颁布修志凡例,统一规范方志的修编。清代由于统治阶层的重视和学者的积极倡导与参加,方志体例不仅因时因地而异,而且还因学派迥异而有所不同。

宁波方志体例变化离不开中国方志发展的大环境,而现存宁波旧志还是研究中国古方志体例演变的重要范本。乾道《四明图经》、宝庆《四明志》、开庆《四明续志》三部志书修于乾道至开庆间的九十年里,从它们各自的篇目门类上来看,能充分反映宋代宁波方志在体例上的特点。

乾道《四明图经》十二卷,卷首有序言和目录。


卷一 总叙明州

卷二 鄞县

卷三 奉化

卷四 定海

卷五 慈溪

卷六 象山

卷七 昌国

卷八至十一 诗文

卷十二 太守题名记 进士题名记


宝庆《四明志》二十卷,卷首有序言和目录。


卷一 郡志一 叙郡(上)(沿革表,沿革论,境土、分野,风俗、郡守)

卷二 郡志二 叙郡(中)(社稷,城隍、学校、乡饮,酒礼,贡举)

卷三 郡志三 叙郡(下)(城郭,坊巷、制府两司仓场库务并局院坊园等,公宇,官僚,驿铺)

卷四 郡志四 叙山 叙水(水,桥梁、津渡)叙产

卷五 郡志五 叙赋(上)(户口,夏税、秋税,酒、商税)

卷六 郡志六 叙赋(下)(市舶、牙契,杂赋、湖田,职田,常平仓,义仓、朝廷窠名,监司窠名,盐课)

卷七 郡志七 叙兵(制置司水军,禁军,厢军,土军)

卷八 郡志八 叙人(上)(先贤事迹上)

卷九 郡志九 叙人(中)(先贤事迹下、烈女、孝行、仙释)

卷十 郡志十 叙人(下)(进士,衣冠盛事)

卷十一 郡志十一 叙祠(神庙,宫观,寺院)叙遗(东驾巡幸,乡人义田,纪异、存古)

卷十二至十三 鄞县志卷一卷二

卷十四至十五 奉化县志卷一卷二

卷十六至十七 慈溪县志卷一卷二

卷十八至十九 定海县志卷一卷二

卷二十 昌国县志全

卷二十一 象山县志全

开庆《四明续志》十二卷,卷首有序言和目录。


卷一 庆元府额 增秩因任 学校 科举 城郭 坊巷

卷二 郡圃 驿亭 桥路(寺庙附)惠民药局

卷三 水利

卷四 兴复省并酒库 经总制司 兴复经总制诸酒务 坊场(渡附)广惠院 两狱(厢院、兵马司附)架阁 库 楼

卷五 新建诸寨(夜飞山,永平寨,向头寨)九寨巡检 烽燧 探望

卷六 三郡隘船 出戍 水阅 作院 武藏 小教场 帐前 拨发 壕寨官舍

卷七 排役 楼店务地 府仓斗斛 蠲放官赋

卷八 蠲放沙峰 蠲免抽博倭金(收养漂泛倭人、丽人附)收刺丽国送还人 赈济 祈祷(龙见附)瑞麦

卷九至十二 吟稿 诗余


上述三志篇目,一个显著不同之处是郡县关系的处理问题。乾道《四明图经》十二卷,除了后四卷为诗文和太守、进士题名记外,其余七卷,也就是志的主体部分,是州和六县各为一卷,州县各自独立,在州、县内再分门目,这样形成郡县分割,名为府志,实是各县合成的拼盘。在时隔五十八年后修的宝庆《四明志》,则进了一大步,全志二十一卷,前十一卷称为“郡志”,记载明州古今之事,横分门类,有叙郡、叙山、叙水、叙产、叙赋、叙人、叙祠、叙遗诸名目,门类完备,设置合理。后十卷虽仍分县设立,但与前志相比已大为不同,显著地突出了州的记述。在开庆《四明续志》中,则完全摒弃了州县分割的体例,横列门类,纵叙史实。尽管在具体篇目设置上有些门类混杂,眉目不清,并且过多地颂扬了吴潜的政绩,把吴所作诗词三百三十九首,分成四卷入志,大有奉迎献媚之嫌,也有害志体,但从志的体例上看,还是合理的,而在州县分割问题上解决是彻底的。不过,开庆《四明续志》的体例内容仍颇受后世诟病。《四库全书总目》评论该书“是因一人而别修一郡之志,名为舆图,实则家传,于著作之体殊乖”(清)永瑢、纪昀主编,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编委会整理:《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海南出版社1999年版,第373、374页。。杭世骏也认为“其书卷只十二,而《吟稿》、《诗余》居其四,似潜一人之私集,于地志之例不合”(清)杭世骏撰:《道古堂文集》卷二十七,《续修四库全书》第1426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472页。。钱大昕称该书“前八卷皆述吴潜在任政绩,而以《吟稿》二卷、《诗余》二卷附焉,盖吴氏一家之书,非志乘之体矣”(清)钱大昕著,陈文和主编:《潜研堂文集》卷二十九,《嘉定钱大昕全集》,江苏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第496页。

总体而言,宋代志书在名称上完成了由图经向方志的过渡,“图经”开始逐渐衰亡,为“方志”所替代;在内容上,由单行、专项逐步转向多门类、全面地域性记叙,内容的广泛性、多样性前所未有;在体例上,由郡县分立体向纲目体发展,普遍采用横列门类、纵述史实、统贯古今的编排原则。

大德《昌国州图志》、延祐《四明志》、至正《四明续志》是元代宁波九种方志中仅存下来的三部,是研究元代宁波古方志的一手资料。因三部志书编纂时间相差二十年左右,所以,在体例内容上差别不大。为了便于比较分析,特将各志卷门、目记载如下。大德《昌国州图志》七卷,首一卷末一卷,卷首有序图。


卷一 叙州(设沿革,境土,风俗、公宇、城郭、坊巷、社稷、仓局目)

卷二 叙州(设学校、贡士庄、翁洲书院、岱山书院、医学、义庄、社仓、囚粮、乡村目)

卷三 叙赋(设户口,田粮、食盐、渔盐、酒课、茶课、历本钱、鲨鱼皮、狸皮、鱼鳔、税课目)

卷四 叙山 叙水(设山、水、桥梁、津渡、井、碶堰;叙物产,设五谷、布帛、禽类、海族、河塘鱼、畜类、兽类、花类、果实、竹类、药类、蔬菜、木类目)

卷五 叙官(设州官、巡捕司、僧正司、盐司、巡检司、税使司、医提领所目)

卷六 叙人(设进士题名、名贤、名宦目)

卷七 叙祠(设寺院、宫观、庙宇目)

卷末 为郭荐等缴申文牒


延祐《四明志》二十卷,卷首序言和目录。


卷一 沿革考(辩证、境土)土风考

卷二 职官考上(唐至元之府州官员)

卷三 职官考下(各县职官)

卷四 人物考上(先贤)

卷五 人物考中(先贤、节妇、孝行等)

卷六 人物考下(人物赞、衣冠盛事等)

卷七 山川考(山、陵墓、海、江、溪等)

卷八 城邑考上(城、公宇、堂宇、亭等)

卷九 城邑考下(镇、市、坊巷、街道)

卷十 河渠考上(河、湖、池、井、塘)

卷十一 河渠考下(碶、堰、坝、闸等)

卷十二 赋役考(田土、粮钞、盐课等)

卷十三 学校考上(本路、奉化州蒙古学、蒙古学、本路儒学等)

卷十四 学校考下(慈溪县儒学、医学、书院、乡学等)

卷十五 祠祀考(社稷坛、城隍、神庙等)

卷十六 释道考上(释、昌国州寺院等)

卷十七 释道考中(鄞县禅寺、奉化州寺等)

卷十八 释道考下(慈溪县寺庵、象山县寺、定海县寺、道、道观)

卷十九 集古考上(文)

卷二十 集古考下(诗)


至正《四明续志》十二卷。


卷一 沿革 土风 职官

卷二 职官 人物

卷三 城邑

卷四 山川

卷五 土产

卷六 赋役

卷七卷八 学校

卷九 祠祀

卷十 释道

卷十一、十二 集古


上述三志篇目,尽管门类详略程度有所不同,但门类大体相同,均有沿革、职官、学校、赋役、山川、祠祀等。与宋代志书相比,门类更多,记叙更详。大德《昌国州图志》虽然还是以图志为名,但实际上以纲统目,横排门类,纵叙史实,昌国一州之事,记载非常详细。

延祐《四明志》十二考,对四明山川、人物、风土、域邑、学校、宗教等方面都作了较为详细的记载。它与宋人所修之宝庆《四明志》和开庆《四明续志》相比,无论是内容还是体例,都做到了详尽而完备。尤其突出的是,它大大充实了人文方面的内容。《四库全书总目》评延祐《四明志》云:“桷文章博赡,为一时台阁之冠。……条例简明,最有体要。桷先世在宋,多以文学知名,称东南故家遗献,没后会朝廷修史,遣使求郡国轶文故事,惟袁氏所传为多。故其于乡邦旧典,尤多贯串。志中考核精审,不支不滥,颇有良史之风。视至元《嘉禾》、至正《无锡》诸志,更为赅洽。”(清)永瑢、纪昀主编,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编委会整理:《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海南出版社1999年版,第374页。从此志体例内容考察,这确非溢美之词,其鲜明特点有:一是门类齐全,以纲统目,一郡古今各类人、事、物,均纳入纲目体要之中,前后一致,秩序井然。每考前设一短序,少则数十字,多则一二百字,提纲挈领,说明设置本考的缘由与上考之关系。周中孚云:“每考各系小序,义理谨严,考证精审,而辞尚体要,绰有良史风裁。”(清)周中孚著,黄曙辉、印晓峰标校:《郑堂读书记补逸》卷十二,上海书店出版社2009年版,第1458页。二是碑碣众多。此志把碑碣分散于各考之中,分类入志。在沿革考中,有王应麟的“辩证”、“陆士龙答车茂安书”等;在城邑考上中,有“奉化重修县治记”、“奉化升州记”等;在学校考中,有“重建州学记”、“重建大成殿记”;卷十九集古考上则全系碣铭、碑记。三是记述翔实。以赋役考为例,记述了本路以及所属各州、县的田土、灶户田、僧道田、驿户田,有秋粮实征粮钞、税课周岁该办,酒醋课周岁额办,茶课周岁额办,冶铁课、盐课、织染周岁额办,杂织军器周岁额办、皮货额办(鲨鱼皮、鱼鳔)等名目众多的赋税、数额。四是对职官、人物记述也颇有特色,从实际出发采取多种体裁。职官考上,分唐、五代、宋以时而列;考下则分县而列,对职官只列名不纪实,名下注曾任职务和资料出处,或注明“缺”。人物考则不同,上中两考以“先贤”、“节妇”、“孝行”、“逸士”四目立传;人物考下,则独具匠心,立“史忠定十二先生赞”、“王尚书八贤赞”、“衣冠盛事”、“典乡郡”等诸目。至正《四明续志》基本上延续延祐《四明志》的体例,增设“土风”、“土产”两个类目,减少“河渠”一个类目,内容记叙上简略了些。清全祖望为该志作“跋”,称“总管于吾乡为循吏,其整顿它山堤堰最有功。志中所书堤堰,补清容之所不备”(清)全祖望撰,朱铸禹汇校集注:《鲒埼亭集外编》卷三十五,《全祖望集汇校集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第1481页。

明代宁波方志发展进入兴盛时期,志书种类更为齐全,府、县各级机关全面修纂志书,镇志、卫所志、水利志和其他各种专志,应运而生,蓬勃发展。洪武三年(1370),朱元璋诏令天下修志。明永乐十年(1412),朱棣又诏令天下郡、县、卫、所皆修志书。明永乐十六年(1418),又颁降《修纂志书凡例》,规定志书体例和类目,以及每个类目应收录的范围及其具体内容。这样一来,宁波的府、州、县志书的体例、类目、内容由明朝中央政府统一和规范起来,这也是明代修志与宋元时期修志最大的不同。下面列举成化《宁波郡志》、成化《宁波府简要志》、嘉靖《宁波府志》、崇祯《宁海县志》篇目,以比较它们的不同。

成化《宁波郡志》十卷,篇目如下。


卷一 沿革考 分野考 疆域考 土风考 城池考

卷二 山川考

卷三 河防考

卷四 闾里考 土产考

卷五 兵卫考 廨舍考

卷六 学校考 祀典考

卷七 职官考 科贡考

卷八 人物考

卷九 寺观考

卷十 集古考


成化《宁波府简要志》五卷,篇目如下。


卷一 舆地志 山川志 城镇志 河防志

卷二 官府表 学校表 祠坛表 赋役表

卷三 邮驿表 墟场志 食货志

卷四 人物志

卷五 寺观志 古迹志 艺文志


嘉靖《宁波府志》四十二卷,其篇目如下。

卷一 舆地图 沿革表

卷二 秩官表

卷三 选举表 疆域志

卷四 分野 形胜 风俗

卷五 山川

卷六 经制志

卷七 官制 学校

卷八 公署 兵卫

卷九 城隍 邮舍 都鄙

卷十 秩祀

卷十一 土壤 户口

卷十二 物产 贡赋

卷十三 徭役 杂志

卷十四

卷十五 坛庙

卷十六 第宅

卷十七 冢墓

卷十八 寺观

卷十九 古迹

卷二十 遗事

卷二十一 艺文

卷二十二 海防

卷二十三 河渠

卷二十四 兵政 田赋

卷二十五 名臣

卷二十六至二十九 列传

卷三十 理学

卷三十一 文学

卷三十二 忠节 死事

卷三十三 孝友

卷三十四 淳德

卷三十五 义行

卷三十六 清操

卷三十七 隽异

卷三十八 隐逸

卷三十九 流寓

卷四十 列女

卷四十一 特艺

卷四十二 仙释 存疑附


崇祯《宁海县志》十二卷,卷首图,其篇目如下。


卷之一 舆地志(分沿革,分野、疆域、形胜、山川、城郭、乡都、风俗)

卷之二 建置志(分公署、儒学、武卫、祠庙、仓场、铺、坊巷、市集、津梁、水利)

卷之三 食货志(分版籍、物产、土贡、田赋、税粮、课程、徭役、均平)

卷之四 秩官志(分县官、学官、属官、官师年表)

卷之五 名宦志(分晋、梁、唐、五代、宋、元、国)

卷之六 选举志(分宋、博学宏辞科、制科、特科、童科)

卷之七、八 人物志(分乡贤、方传、闺操、寓贤、仙释、方技)

卷之九 诰敕志(宋、国朝、文籍附)

卷之十、十一 艺文志(记、碑、序、传、祭文、说、赋、诗、赞、铭)

卷之十二 浏览志(古迹、墟墓、义阡、寺院、纪异、祥瑞、灾祲、兵寇)


从明代宁波四部志书体例和内容上来看,它们在继承了宋元方志传统的基础上,有所发展和创新。第一,大多数志书设“凡例”,对志书编纂,作出基本要求和规范。第二,类目设置更合理、秩序分明,注重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和因果关系。如志书除“序言”外,还设置“叙”、“论”。第三,重视收录人物,人物志在志书中所占篇幅大。嘉靖《宁波府志》卷二十五到卷四十二均为人物传,且记载详细,包括名臣、列传、理学、文学、忠节、死事、孝友、淳德、义行、清操、隽异、隐逸、流寓、列女、特异、仙释等十六项。崇祯《宁海县志》用两卷记叙人物,与“艺文志”所占篇幅相当。而成化《宁波郡志》则在人物传未下重笔。这个变化应该与明永乐十六年颁降的《修纂志书凡例》规定“人物,俱自前代至今,本朝贤人、烈士、忠臣、名将、仕宦、孝子、义夫、节妇、隐逸、儒士、方技及有能保障乡闾者并录”有关。第四,修志繁简两派更趋明显。成化《宁波郡志》与成化《宁波府简要志》成书时间前后相从,内容上一繁一简。成化《宁波府简要志》共五卷,分卷一舆地志、山川志、城镇志、河防志,卷二官府表、学校表、祠坛表、赋役表,卷三邮驿表、墟场志、食货志,卷四人物志,卷五寺观志、古迹志、艺文志,比《宁波郡志》减少一半类目,而且内容编排更为清晰明了,归类更为合理。例如,山、岭之名,《宁波郡志》将其与洞、林、墓一起附录在“山川考”各属县之下,没有注明山、岭所在乡的具体位置。《宁波府简要志》除了区分所属县之外,又在一县之中,按照山、岭所属乡的不同进行编排。如鄞县,就以阳堂乡、翔凤乡、丰乐乡、句章乡、通远乡、桃源乡、清道乡的次序进行区分。如桥梁,在《宁波郡志》中作为交通的属性,按照属县归入“闾里考”;黄氏则以河系桥,将桥梁归入“河防志”,明显带有将其视为水利设施的性质,颇为新颖。第五,县县修志的局面出现,甚至出现私修县志,卫所志脱颖而出。县志体例上有很大创新,如嘉靖《余姚县志》十七卷,采取礼、谱、传、记的体例,被后世称为“颇有史法”、“删芟芜秽”。私修的《敬止录》其实就是鄞县县志,全书四十卷,质量受后世称赞。

清代宁波方志编纂的数量颇多,流传下来的数量最大,然在编纂时间上分布却极不平衡,基本集中在康熙乾隆年间和同治光绪年间。康熙乾隆年间志书篇幅不大,多在十至二十卷左右;而同治光绪年间志书篇幅较大,多在四十卷左右,如光绪《奉化县志》、光绪《镇海县志》均为四十卷,同治《鄞县志》竟有七十五卷之多。这一时期,宁波修出了很多高质量的志书,为后人称誉的如万经、全祖望的雍正《宁波府志》、钱大昕的乾隆《鄞县志》以及董沛、徐时栋的同治《鄞县志》。下面比较分析三部代表性志书的篇目,以勾勒清代宁波方志体例和内容特点。

康熙《象山县志》十六卷,篇目如下。


卷首 浙江按察使、宁绍道、胶西王巢云序 新安汪大润存庵序。

卷一 舆地图 沿革表

卷二 秩官表 选举表 区域志

卷三 分野 形胜 风俗 乡里

卷四 山川 经制志

卷五 官制 学校 公署

卷六 兵卫(关隘屯田附)

卷七 城隍 邮舍 都隅(坊牌附)市巷 秩祀 物土志

卷八 则址 户口 物产

卷九 贡赋 杂志

卷十 灾祥 坛庙

卷十一 第宅 冢墓

卷十二 寺观 古迹 遗事

卷十三 艺文

卷十四 名臣

卷十五 列传

卷十六 列女 流寓 仙释


乾隆《鄞县志》三十卷,篇目如下。


卷一 建置沿革

卷二 城池

卷三 山川

卷四 水利

卷五 学校 公署

卷六 田赋 兵制 海防

卷七 坛庙

卷八 职官

卷九 选举上

卷十 选举下

卷十一 名宦

卷十二 人物一

卷十三 人物二

卷十四 人物三

卷十五 人物四

卷十六 人物五

卷十七 人物六

卷十八 孝义 艺术 寓贤

卷十九 列女

卷二十 仙释

卷二十一 艺文上

卷二十二 艺文下

卷二十三 金石

卷二十四 古迹 墓冢

卷二十五 寺观

卷二十六 杂识上 纪事 祥异 文献

卷二十七 杂识下 丛谈

卷二十八 物产

卷二十九 土风

卷四十 辨证 旧志源流


同治《鄞县志》七十五卷。


卷一 建置表

卷二 星野 疆域 乡里

卷三 城池 公署 坊表

卷四、五 山川

卷六、七 水利

卷八 户赋

卷九 学校 书院

卷十 兵制 海防

卷十一至十三 坛庙

卷十四至十六 大事纪

卷十七至十九 职官表

卷二十至二十三 选举表

卷二十四 武卫表

卷二十五 名宦传

卷二十六至四十四 人物传

卷四十五 艺术传

卷四十六至四十九 列女传

卷五十 列女姓氏录

卷五十一 寓贤传 仙释传

卷五十二至五十八 艺文

卷五十九至六十 金石

卷六十一至六十四 古迹

卷六十五 冢墓

卷六十六至六十八 寺观

卷六十九 祥异 杂记

卷七十 外国

卷七十一至七十二 物产

卷七十三 方言

卷七十四 土风

卷七十五 旧志源流


从以上志书篇目,结合其他清代宁波方志,志书体例和内容特点可以归纳成以下五点。第一,清代宁波方志主要门类皆仿自正史,仿正史体例的主要门类有:天文志、地理志、食货志、选举志、典礼志、经籍志、艺文志、人物志、列女志等,如乾隆《象山县志》、光绪《慈溪县志》。尽管当时志书的门类设置名目纷异,但差异不大。第二,方志体例受史学影响深刻,志书编纂注重考订。雍正《宁波府志》将宁波的山川河流、地形险要、人情风俗,一一辨正释明,扼要载入志书,贯穿着浙东学派“经世致用”的思想。乾隆《鄞县志》以考辨精审而出名,钱大昕编纂时备列所引书目,甚至把引用的公文案牍都注明来自某衙署、某科档案,辩证之细甚至涉及管公明、王次翁等人的丘墓。但是徐时栋、董沛纂《鄞县志》时仍称:“钱《志》征引旧籍,间有窜改失其本意,或原无此文随手填注,或语出彼书而妄注此目。今各查取本书,一一核正。”(清)戴枚修,徐时栋、董沛等纂:同治《鄞县志·凡例》,浙江古籍出版社2015年版。同书张恕“序”指出同治《鄞县志》补辩钱大昕《鄞县志》的贻误甚多:“全书以钱《志》为本,采辑之疏者补之,考证之误者辩之,而引用之舛者核正之。条系各卷,不下千百事。”第三,志书体例已基本成熟,出现编年体志书。在体例众多的基础上,不仅形成不同种类与风格,更为重要的是志书已摆脱单纯模仿的状态,多能取长补短,追求创立自己的特色。董沛所纂《明州系年录》是宁波唯一一部编年体著作,在体例上开编年体地方史之先河。第四,志书增设反映时代特点的新门类。如同治《鄞县志》设立了“外国物产”、“兵制”、“海防”等,使志书内容充分体现出鄞县作为对外贸易的重要港口、海防重镇的特征;又设“方言志”,载述鄞县语音、词汇含义等内容。第五,专志、杂志众多,体例和内容特色鲜明。如黄宗羲的《四明山志》,内容以记述山川景色、名寺古刹及辑录诗赋题咏为主,其他内容或少或无;又如王棻的《九峰山志》共五卷,内容分形胜、山水、寺宇、杂记、纪文、诗六门,有关山体自身的载述还不到一卷,诗文却有四卷之多,其纂写也不甚遵循一般志书的编纂原则。门类设置虽各有差异,但基本内容均以记述山川、寺观景色及辑录诗文为主。

民国时期,宁波方志在体例和内容上出现了传统体裁与现代体裁并存的局面。如民国《镇海县新志》就采用志、表、纪结合的体例,即清代志书的典型体裁;民国《定海县志》、民国《鄞县通志》则采用了现代科学分类体系。

如民国《鄞县通志》五十编,其篇目:


分舆地志、政教志、博物志、文献志、食货志、工程志,内设建置表、星野、疆界、风俗、乡里、城池、公署、坊表、山川、水利、户赋、学校、书院、兵制、海防、坛庙、大事记、职官表、选举表、武卫表、名宦传、人物传、艺术传、列女传、列女姓氏录、寓贤传、仙释传、艺文、金石、古迹、冢墓、寺观、祥异、杂记、外国、物产、方言、土风、旧志源流等。


民国《定海县志》十六卷,其篇目:


舆地志第一 一、建置沿革,二、形势,三、疆界,四、列岛,五、洋港及潮流,六、分区,七、户口,八、水利,九、土质,十、气候,十一、名胜及古迹

营缮志第二 一、城垣,二、学校,三、公署,四、军事建筑,五、河渠,六、塘堤,七、街衢,八、桥梁,九、会所,十、场厂,十一、仓库,十二、善堂,十三、公园,十四、森林,十五、祠庙

交通志第三 一、水道,二、陆道,三、邮信,四、电报,五、电话,六、电灯

财赋志第四 一、田赋,二、关税,三、杂税,四、地方税及杂捐,五、公产

鱼盐志第五 一、渔业,二、盐产

食货志第六(无子目,细目略)

物产志第七 一、植物,二、动物,三、矿物,四、杂产

教育志第八 一、学校教育,二、社会教育,三、教育机关

选举志第九 一、科贡,二、学位,三、仕进,四、公职,五、褒奖

人物志第十(子目略)

职官志第十一(子目略)

军警志第十二 一、军防,二、警察,三、保卫团

礼教志第十三 一、祀典,二、宗教

艺文志第十四 一、书目,二、金石目

故实志第十五(即旧志大事记)

方俗志第十六 一、方言,二、风俗


从以上资料来看,民国《定海县志》共分十六志,下统七十目。其门类划分,还是部分受到了传统志书体例的影响。该志参照光绪《定海厅志》及《定海厅志校补》、民国《定海厅续志》、民国《定海县新志》四种稿本的体例和内容,地图采用现代地图学方法,“营缮志”、“交通志”、“物产志”及“方言”等内容采用现代有关学科知识来编纂,从而夹杂了新旧体例和内容。但之后同作者编纂的民国《鄞县通志》则完全摆脱旧志体例的束缚,而是按地理、经济、工程、政治、文化等分类,其篇目的设置,人物、职官等已不作为主要门类,而是按现代的社会知识的分类方法。在记叙内容上,《鄞县通志》与其他志书相比较,范围之广泛,记载之详尽,独步于历代县志之中。其记载的氏族、气候、公共卫生、动植物、学术人物、方言、建设计划、就业统计、社会现象、历代行政制度、沿革等内容,或为其他志书所未设,或为其他志书载之不详。《鄞县通志》的记载形式甚多,图表占了较大篇幅,确切的字数无法估算,但抽验其文字数量,每页不同规格的文字多在五百字以上,按全书近万页计(图表部分也计入),其文字总量可算作五百万字以上。

纵观宁波方志体例发展轨迹,可以一目了然看到,由于时代的不同,方志的记载也在发生变化。尽管每部方志都还不同程度地保存着传统时代的残迹,但它们却毫无掩饰地反映了近现代社会所具有的特点和精神面貌,不仅体例变化、内容更新,许多名词也都变了,变得更现代化,变得更符合社会发展潮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