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晓霞中医肾病临证经验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过敏性紫癜性肾炎

过敏性紫癜性肾炎(HSPN)是一种不伴有血小板下降,主要累及皮肤、关节、胃肠道、肾脏的全身免疫性小血管炎。患者可同时出现上述一个或多个部位的临床表现,在肾脏主要表现为血尿或血尿伴蛋白尿,其临床可有隐匿性肾炎至肾病综合征或急慢性肾衰竭等多种表现。本病在病理上可出现以IgA沉积为主的肾小球系膜细胞增生,甚或新月体形成、袢坏死等急性病变,也可出现小球硬化、间质纤维化等慢性表现。

目前西医对本病的治疗,在急性期往往使用激素加免疫抑制剂,对于慢性病变也缺乏特异性治疗,而且病情易复发。中医没有关于过敏性紫癜性肾炎的诊断,本病属于中医学“紫斑”“葡萄疫”“肌衄”“尿血”“水肿”或“虚劳”等范畴。而紫癜性肾炎,由于其病位在肾,发病机制以“风邪”为外因,明代王肯堂在《证治准绳·疡医》中曰“夫紫癜风者… …此皆风湿邪气客于腠理,气血相搏,致荣卫痞涩,风冷在肌肉间,故令色紫也”,故有“紫癜性肾风”之名。程教授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在中医治疗本病时,她注意急性期和慢性期的不同,前者注重祛邪,后者则以固本为主。

一、急性期的病机与治疗

急性期主要为外感风热湿毒之邪。“风者,百病之始也。”风为阳邪,乃六淫之长,挟寒湿热毒入侵,时邪引动伏火,邪气也可入里,郁久化热化火,内外相合,风热相搏,扰动血脉,故风邪为肾风之首要之邪。风性轻扬,善行速变,故临床表现多样,进展迅速,即可见风邪挟热毒上犯咽喉所致的咽红、咽痛,或致扁桃腺肿大或肺部感染,或热邪伤津,热毒蕴结迫血妄行,血溢脉外,发于肌肤,则见紫癜,内溢于肠道,则有便血;亦可见风邪扰肾,灼伤肾络而致血尿、蛋白尿。“湿为阴邪,凝滞难驱。”外感湿邪,易困脾碍气,气化不畅,入里久疲郁而化热,热毒内蕴,入营动血,迫血逆乱,溢浸肌肤成瘀斑。治疗上拟疏风清热解毒,凉血止血为先。多选用金银花20g,生甘草60g,防风10g,牡丹皮10g,玄参10g,生地黄20g,北沙参10g,天冬10g,麦冬10g,荠菜花30g,生蒲黄20g,解除外感症状,控制炎症病灶,从而缓解病情。紫癜密集、色鲜红者,或有发热,可用水牛角30g,赤白芍各10g,僵蚕10g,蝉衣10g;血尿则可加用大小蓟各10g,生地榆30g,白茅根30g。

《素问·五常政大论》曰:“偏盛之气为毒。”本病也由“毒”而起,自外而感或由饮食失宜所致。“毒”既指六淫之邪,又指内生之“毒”。致病可能为虫毒浸淫,或风热外袭,或风寒入里化热成毒,又或素体湿盛化毒侵袭机体。以外邪入里化火动血为根本。化火之邪“散则为火而发热,聚则成毒而出斑”。如虫咬后红肿水泡,为虫毒浸淫化热,疲阻络脉,气血循行不通,迫血妄行,出现紫斑,甚则血尿。久病入络,络病疲血,血疲痰生,热毒、池毒盛极,内壅毒邪,毒伤肾络,血溢成疲,恶性循环,病沉疾痼,绵缠难治。故毒损肾络也是病机关键,并贯穿始终。本病起病较急,热毒以皮肤紫癜、颜色鲜红,呈丘疹或红斑,或有痒感为表现,治宜解毒清热法为主,处方用药为紫草、重楼、虎杖、连翘、半枝莲、白花蛇舌草、黄芩、板蓝根、鱼腥草、金银花、半边莲等。既往有研究表明,“毒邪”占95%,中医治法统计使用“清热解毒”者占100%,药物使用中清热解毒药共使用10种,由此也可反映毒邪在紫癜性肾炎发生时的作用。从发病分期来看,初期风邪为主导,湿毒热邪随之入里化热内盛,或与内蕴湿热相搏,血热妄行,血不循经,热盛阴伤,血潘成疲;疾病迁延后期正气已伤,而风湿热毒余邪留恋,肝脾肺肾脏腑阴阳受损,扰乱气机,功能失常,最终导致肝肾两虚、脾肾亏虚、气阴两虚、阴虚火旺。

二、慢性期的病机与治疗

1.气阴亏虚

素体阴本不足,热邪又耗伤阴液,日久阴液亏损严重;阴愈亏则热愈重,热炽迫血妄行,气耗阳伤或湿阻气滞,脉络受阻,络阻血脉而致出血,阴愈亏则更伤肾。脾为气血生化之源,为后天之本;肾主藏精,为先天之本。过敏性紫癜性肾炎日久不愈,或失治误治,往往耗伤气血,损及脾肾,而成热邪未去、正气已伤之虚实夹杂之候。素体禀阳有余而阴不足,气阴亏虚,阴虚火旺,虚火灼肾络,固摄无权,热灼日久,易耗气伤阴,精微下漏,或因本病迁延或反复发作,余毒未去,耗伤肝肾之气阴,脾肾亏虚,脾不敛精,肾不固精,精微外泄,导致血尿、蛋白尿迁延难愈。病久则热毒渐逝,但热毒已伤津耗液、浊气伤阳,热毒之邪易耗气伤阴,常导致气阴两虚,形成正虚邪恋的局面,阴损及阳,导致脾胃阳虚,不能化气行水,开合不利,水湿停聚,而发为全身水肿、精神萎靡之重症。如气阴两虚型多选用黄芪、太子参、泽泻、山茱萸、生地黄、知母、牡丹皮、当归、地骨皮等扶助正气,以抗病邪。

2.瘀血阻络

瘀血阻滞,“瘀”即为病理产物,也是最重要的致病因素之一。在整个病变过程中,瘀血始终为患。中医学有“久病入络”“离经之血即为瘀”之说,可因气虚、阳虚、阴虚、湿郁、外邪滞留而成。瘀血又为致病因素,滞气碍血,影响肾的功能,反复为病。本病初期多见热象壅盛,灼炼津血,则血黏而稠;或热伤血络,迫血妄行,则血溢脉外,形成中医“瘀血”之证。病情久延后期,虽热毒渐逝,但气阴亏虚,血少脉湿;或阳虚血凝,形成瘀血;或气虚失血,摄血无权,以致血滞脉中或溢于脉外,产生“瘀血”证。故瘀血是紫癜性肾炎贯穿始终的病机之一。本病病机早期在于风、热、湿、毒、瘀,后期在于瘀与虚。在使用凉血止血或益气摄血药治疗时,酌情辅以活血化瘀药,即“祛瘀破瘀化瘀”之药,可起到除瘀生血、气血通畅的作用。曾有资料报道,病因统计“瘀血”占95%,治法统计“活血化瘀”占100%,使用凉血止血药、化瘀止血药、收敛止血药、活血止痛药、活血通经药共19种,由此也可反映瘀血在紫癜性肾炎发生中的作用。程教授根据患者不同的病情,选用丹参、赤芍、当归、川芎、鸡血藤、红花、莪术、三棱、积雪草等加减治疗。

3.脏腑亏虚

过敏性紫癜性肾炎病久脾肾阳气易受损,出现蛋白尿、血尿;瘀血不能消除,阻滞脉络,新血无法畅行,而恶性循环。这类患者往往正气虚弱,极易致外感毒热,日久成瘀,形成热瘀互阻的证候。对于尿常规检查出现尿蛋白或红细胞的患者,程教授认为益气健脾补肾法能起到固摄蛋白、减少血尿的作用。叶天士在《临证指南医案》中言:“脾阳宜动,动则能运,肾阳宜静,静则能藏。”程教授喜用黄芪合四君子汤补益脾肾,以培补根本;病邪致病常常兼夹杂至,临证治疗又当分清邪气之类别与多寡,如热毒、湿热等,或轻或重,轻者在益气固本的基础上加用祛邪之品,重者则以祛邪为主,待邪去净后,再拟健脾固肾之剂。

饮食失调亦是本病发病过程中不可忽视的因素。程教授在临证之时,必指导患者注意饮食调节,嘱其少食辛辣、油腻、生冷之品,多食清淡之物,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从而减少本病的复发,缩短疗程,加强疗效。同时,应禁食各种致敏食物或药物。食物过敏是引起过敏性紫癜的一个主要原因,许多食物中的异体蛋白质可引起本病,如鱼、虾、蟹、羊肉、狗肉等动物蛋白及调味香料均可引起机体过敏而发病。此外,应避免使用如磺胺类、青霉素类、非甾体解热镇痛药、异烟肼等药物。患者一旦发现某种食物有致敏作用,应终身禁食这种食物,同时不使用与这种食物接触过的炊具和餐具。可适当摄入富含维生素C的食物,因为维生素C有减低毛细血管通透性和脆性的作用,患者多摄入这些食物有助于机体康复。值得注意的是,过敏性紫癜患者的饮食既要补充各种营养物质,又要尽量保持食物清淡,并且有肾脏损害者应限制食盐和水分的摄入。

【医案举例】

医案一患者:马某某,女,44岁。2012年5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双下肢瘀点,针尖样大小,抚之碍手,压之不褪色,无明显瘙痒,1个月后瘀点自行消退。2个月前因“感冒”后自行服用感冒药(具体不详),复又出现双下肢瘀点,同时伴有肉眼血尿,在外院行肾穿刺活检,结果示:局灶性系膜增生伴球性硬化及新月体形成,诊断为“过敏性紫癜性肾炎”。自2012年8月1日开始服用泼尼松龙片30mg/d,半个月后瘀点消退,尿常规检查未见好转。3天前患者尿常规检查:尿蛋白(+ + +),红细胞(+ + +),故来我院就诊。就诊时尿常规检查:尿蛋白(+ +),红细胞(+ + +);24小时尿蛋白定量2.01g,肾小球滤过率67.8ml/min;血清白蛋白30.6g/L。治疗方案调整为甲泼尼龙针40mg/d,静脉推注;1周后调整为甲泼尼龙片32mg/d,霉酚酸酯胶囊500mg,2次/d。

首次门诊 2012年10月24日。尿常规检查:尿蛋白(+ +),红细胞(+ +)。肝肾功能、血常规正常。胃纳一般,无明显新的皮疹出现,无关节疼痛,每日大便一次。苔薄,舌质红,脉细。

处方:炒党参20g,当归10g,赤芍10g,炒白芍10g,鸡血藤20g,仙鹤草30g,大薊10g,小薊10g,紫花地丁15g,茯苓20g,薏苡仁20g,黄芪20g,杜仲15g,黄精20g,蒲公英15g。

甲泼尼龙片改为24mg/d。

第二次门诊 2012年11月24日。复查尿常规:尿蛋白(+~-),红细胞(+),谷丙转氨酶44U/L,血清白蛋白40.4g/L,尿酸232μmol/L,血肌酐58μmol/L;24小时尿蛋白定量0.53g。自觉口干,便干,寐差易醒,拟前方加北沙参10g、五味子6g和垂盆草30g。

甲泼尼龙片改为16mg/d,霉酚酸酯胶囊250mg,2次/d。上述中药续服2个月。

第三次门诊 2013年2月1日。复查尿常规:尿蛋白(-),红细胞3/HP,白细胞9/HP,上皮细胞79/μl。血生化示:谷丙转氨酶16U/L,血清白蛋白40.8g/L,尿酸211μmol/L,血肌酐61μmol/L;24小时尿蛋白定量0.29g。甲泼尼龙片改为8mg/d。

处方:黄芪20g,太子参30g,丹参20g,牡丹皮10g,炒白术6g,炒薏苡仁20g,蒲公英15g,金银花12g,桑枝15g,仙鹤草30g,芡实10g,绞股蓝20g,麦冬10g,狗脊15g。

第四次门诊 2013年4月24日。复查尿常规:尿蛋白(-),红细胞4/HP,白细胞9/HP。血生化示:谷丙转氨酶12U/L,血清白蛋白43.2g/L,尿酸231μmol/L,血肌酐71μmol/L;24小时尿蛋白定量0.12g。

处方:黄芪20g,太子参30g,丹参20g,牡丹皮10g,炒白术6g,炒薏苡仁20g,蒲公英15g,桑枝15g,仙鹤草30g,凤尾草30g,川萆薢10g,绞股蓝20g,麦冬10g,狗脊15g。

甲泼尼龙片改为4mg/d,停用霉酚酸酯胶囊。

至2014年5月复诊:患者已停用激素,尿常规及肝肾功能均正常,间歇性服用中药,以巩固疗效。

医案二患者:姚某某,女,18岁。进食螃蟹后出现腹痛、双下肢紫癜伴水肿,尿色加深,或呈肉眼血尿,大便数日一次。尿常规检查:尿蛋白(+),红细胞(+ + +),24小时尿蛋白定量0.56g。肾功能正常。

首次门诊 2013年2月26日。刻下苔薄白,舌红,脉细。

处方:生地黄20g,知母6g,赤白芍各10g,当归10g,丹参10g,地骨皮10g,水牛角(先煎)20g,仙鹤草30g,白茅根30g,大小蓟各10g,炒川断15g,金银花20g,芡实10g,鸡血藤20g,白花蛇舌草30g。

第二次门诊 2013年3月26日。患者双下肢紫癜消失,尿色转清,大便日行1~2次。苔薄白,舌淡红,脉细。24小时尿蛋白定量0.16g。复查尿常规:红细胞(+)。

处方:生地黄12g,北沙参12g,当归10g,丹参10g,赤白芍各10g,桑枝15g,鸡血藤20g,仙鹤草30g,白茅根30g,大小蓟各10g,炒川断15g,金银花20g,芡实10g。

第三次门诊 2013年4月30日。患者自诉已无明显不适,二便正常,尿常规正常。苔薄白,舌淡红,脉细。

处方:黄芪10g,炒白术10g,防风6g,当归10g,赤白芍各10g,丹参20g,牡丹皮10g,仙鹤草30g,白茅根30g,生地黄20g,黄芩6g,炒川断15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