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海城镇带结构演化及其产业支撑:浙江案例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2章 滨海城镇带演化研究进展

2.1 城镇体系“三结构一网络”研究动态

作为现代城市地理学、城市规划学的经典研究内容,城镇体系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一系列规模不等、职能各异、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城镇构成的有机整体。城镇体系主要从等级规模结构、职能类型结构、地域空间结构和网络系统结构来探讨和分析顾朝林.中国城镇体系——历史·现状·展望[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2.(表2-1-1),既有对三大结构模式的定性分析和定量测度,也有从社会、经济、环境等角度分析影响三大结构形成的因素和驱动机制。其中的定性分析侧重于概念分析和类型归纳,定量分析侧重于数理统计、GIS空间分析和RS分析王心源,范湘涛,邵芸,等.基于雷达卫星图像的黄淮海平原城镇体系空间结构研究[J].地理科学,2001,21(1):57—63.,目前,大量研究开始注意定性与定量方法的结合孙贵艳,王传胜,肖磊,等.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城镇体系演化时空特征[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1,20(6):641—649.(表2-1-2)。

表2-1-1 城镇体系的“三结构一网络”经典研究范式

Tab.2-1-1 The classical research paradigm of“three structure and one network”of urban system

注:资料来源为作者整理

众多学者对中国的城镇体系结构从不同尺度、不同区域展开了实证研究。常规上的研究,如孙贵艳等孙贵艳,王传胜,肖磊,等.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城镇体系演化时空特征[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1,20(6):641—649.应用位序规模法则和ROXY指数、城市影响力和城镇空间联系等多种定量方法,选取1986—2007年时间截面系统研究了长三角城市群城镇体系发展中的规模结构及空间结构演化特征;王颖等王颖,刘少丽,陆玉麒.江苏省城镇体系空间结构的历史演变[J].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9,32(2):129—134.从城镇密度、中心城市和城镇体系的空间变化入手,探讨江苏城镇体系空间结构历史演化过程;王强王强.转型期福建省城镇体系空间结构演化与优化研究[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08.采取分层次空间结构解析方法,研究福建省从1990年至2005年以来城镇体系规模、产业、网络和地域空间结构的演变。可以发现,学术界对于城镇体系结构的研究热点,集中在城市空间的相互作用及引力模型,同时结合着现实区域的交通网络情况。如李震等李震,顾朝林,姚士媒.当代中国城镇体系地域空间结构类型定量研究[J].地理科学,2006,26(5):544—550.认为过去运用泊松方程规定的随机分布模型对城镇体系地域空间结构定量划分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转而构建城市空间分布的引力模型;闫卫阳闫卫阳.城市体系空间布局的模型化与智能化方法研究[D].武汉:武汉大学,2004.对河南省在GIS环境下描述了区域交通网络与城市体系空间结构的复杂性,基于加权Vorooni图的断裂点模型进行了城市空间相互作用的模型验证与扩展;钟业喜钟业喜.基于可达性的江苏省城市空间格局演变定量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1.通过江苏省城镇体系的功能等级和基于不同等级中心地交通成本,对江苏省城镇等级规模体系进行了预测,并从等级、结构和空间分布等方面比较了规划值和预测值的差异。

表2-1-2 城镇体系的“三结构一网络”应用

Tab.2-1-2 Application of“three structure and one network”of urban system

注:资料来源为作者整理

城市规模分布和城市体系等级结构的分形研究方面,发展了戴维斯(Davis)的二倍数规律,提出了城市规模分布的三参数Zipf模型和Sn规律。凌怡莹等凌怡莹,徐建华.基于分形理论和Kohonen网络的城镇体系的非线性研究[J].地球科学进展,2003, 18(4):521—526.运用分形理论,计算长三角城镇体系规模结构分形分布的分维数和城镇体系空间结构的关联维数。由此,城市体系空间结构的分形研究,从理论到方法都有很大进展,城市相互作用的分形研究亦提出了分形城市引力模型。钟业喜钟业喜.基于可达性的江苏省城市空间格局演变定量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1.构建交通基础设施与城镇空间格局的耦合模型,阐述了可达性使城市空间结构变成动态的拓扑结构的观点,有效解决了分形分析只能做区域间的横向比较,无法做出区域内的纵向比较的约束,为将分形分析应用到城市空间结构演变的纵向比较,提供了科学基础。

为实现从整体上定量化确定城镇体系发展阶段,冷霓冷霓.省域城镇体系发展阶段综合评价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09.从城镇体系整体规模、经济发展、基础设施构建、产业发展、空间相互作用以及城乡统筹六个方面构建一套城镇体系发展阶段的评价指标体系,为各省的城镇体系规划起到积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