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旅游资源经济价值评估理论溯源
第一节 效用价值论思想溯源
一、效用价值论的学术流派与理论思想演进
效用价值论是以人对物品效用的评价来说明物品价值,经历了从一般效用价值论到边际效用价值论的转变,逐步成为西方经济学的理论支柱之一。1738年,瑞士数学家伯努利(Daniel Bernoulli)的开创性大作《风险度量新理论阐述》(Specimen Theoriae Novae de Mensura Sortis)中首次描述了边际效用及其性质。伯努利指出物品价值不取决于价格,而取决于效用。物品价格一般不会因人而异,但物品效用会因人而异。随后,意大利经济学家加里安尼(Fernando Galiani)(1751)在其经典专著《货币论》(DellaMoneta)中论述了价值是物品稀少性与物品对人的效用之间的比例。换言之,物品价值形成于其稀缺程度和人们对其效用的评价。紧接着,法国学者孔狄亚克(Étienne Bonnot de Condillac)(1776)在其经典之作《贸易与政府》(Le Commerce et le Gouvernement)中扩展了效用思想。孔狄亚克强调了价值理论的重要性,也认为物品价值形成离不开效用与稀少性,并进一步分析得出价值内容由效用构成,价值多少取决于稀少性。1854年,德国学者戈森(Hermann Heinrich Gossen)深入研究了效用价值论,探索性地提出人们的经济行为由物品对人们的边际效用决定,并总结出“戈森三大定理”。戈森第一定理又称欲望递减定理,即在拥有物品数递增时,人们对此物品的欲望递减。戈森第二定理又称效用对等定理,即人们对多物品的拥有数量应对等于其对人们的欲望满足程度。戈森第三定理,即人们在先前欲望满足前提下需要获得新享乐或充实先前享乐。
19世纪70年代,英国、奥地利、法国的3位经济学家杰文斯(William Stanley Jevons)、门格尔(Carl Menger)、瓦尔拉斯(Léon Walras)一同开创性地初步构建了边际效用价值论。该理论思想缘起于价值问题的探讨,并进一步扩展到生产和分配问题的研究。这三位经济学家从主观性视角阐释了商品价值,他们认为使用价值的概念不准确,应当用主观价值的概念来替代,并把主观价值定义为物品对人们福利的增进程度。他们也认为交换价值的概念不准确,应当在前面加上“客观”两字,并将其定义为消费者对物品的购买力。而且,客观交换价值取决于主观价值。大约十年后,边际效用价值论进一步分化为两个学术流派,其一是以“边际革命”三杰之一的门格尔及其弟子庞巴维克(Eugen Bohm-Bawerk)和维塞尔(Friedrich Freiherr von Wieser)为代表的奥地利学派。奥地利学派在测度主观价值量时,发现了商品价值取决于边际效用量的客观规律。该学派明确论证了,物品稀缺性和人们对该物品的边际效用决定物品价值,而不是生产耗费的社会必要劳动量决定物品价值。1871年,门格尔撰写了奥地利学派的理论奠基之作——《国民经济学原理》,其重视价值理论的心理分析。门格尔引导价值理论分析视角从传统的欲望分析转向对满足欲望的分析上,批判了价值理论中的客观主义理论。他揭示了人们的主观评价如何影响竞争性的市场发现过程并决定市场价格。庞巴维克分别于1884年和1889年出版了具有广泛影响力的专著《资本利息理论的历史和批判》《资本实证论》,主张政治经济学的研究问题是人类欲望与满足欲望物品之间的关系,即人们对物品在消费中的心理反应关系。庞巴维克论述了商品价值取决于人们的主观评价,物品的稀缺性属性引致人们的主观评价而使其具有价值,并提出生产资料价值取决于消费品的边际效用。在客观交换价值方面,他认为买卖双方对物品的主观评价不同,市场交换价格的确定取决于边际对偶的主观评价。1889年,维塞尔出版了《自然价值》一书,从主观估值这一事实演绎、研究了生产分配活动,提出关于“机会成本”的概念。
边际效用价值论的另一个学术流派是以“边际革命”三杰中的杰文斯、瓦尔拉斯及他们的继承者帕累托(Vilfredo Pareto)为代表的数理经济学派。1871年,经济学大师杰文斯在其代表性专著《政治经济学理论》中应用导数表征边际效用,应用数学方法推导了两种商品间的交换均衡价格的产生过程。1874年,经济学大师瓦尔拉斯在其经典专著《纯粹经济学要义》中,基于边际效用价值论深入探讨了市场上所有商品的供给、需求和价格相互依存、相互制约,达到均衡状态的价格决定过程,构建了一般均衡论的理论体系。
数理经济学派倾向于使用数学符号和方法来阐释边际效用论,包含基数和序数效用论两个数理分析架构。在帕累托之前,仅仅存在基数效用论一个数理分析架构。帕累托创新性地廓清了基数效用和序数效用的理论内涵边界,并创新性地凝练出序数效用价值理论,亦即假设商品效用能够以序数测度,从而克服了边际论的边际效用量化难题。此后,新古典学派代表人物马歇尔基于供求论渐进式、集成式地比较分析了各种价值论,创立了供求价值论。之后,萨缪尔森(Paul A.Samuelson)以探究经济学的数学基础为落脚点,开创性地整合了这一理论。克拉克(John Bates Clark)以静态经济学为研究对象,系统论述了边际生产率说,标志着边际主义学说的完成。边际理论首先从价值论开始,然后推广至生产理论和分配理论,进而革新了西方经济理论体系,边际学派也成为20世纪初西方经济学的最重要学派之一(于新,2010)。
二、效用价值论应用于旅游资源游憩价值理论分析的启示
基于效用价值论的基本思想,旅行费用法根据旅游者对于旅游资源的效用构建出旅游需求函数,进而计算出马歇尔消费者剩余,以静态地反映旅游资源游憩价值。在旅行费用法的应用过程中,旅行次数被用以表征旅游者对旅游资源的福利获得,对个体福利的追求反映了旅游资源这种准公共物品的经济效益的最大化问题,所以可以用旅行费用法间接计算旅游资源游憩价值。旅行次数可以用来评估旅游者对旅游资源的效用或需求,通过显示性调查数据反映出旅游者行为偏好,它表现旅游资源当前调查时的一种效用或需求状态,这种研究方法就是传统的旅行费用法研究。
条件价值法是一种基于效用价值论的结构化问卷调查技术,可以用来揭示旅游者对旅游资源这种准公共物品的游憩价值的认知。它是基于问卷实证调查,对受访旅游者提供几种假定的非市场旅游资源的市场交易条件,询问受访旅游者从一种旅游资源质量状态改善到另一种状态时的最大意愿支付(WTP),或一种旅游资源质量状态退化到另一种状态时的最低货币补偿(WTA)。换言之,陈述性调查数据可以通过旅游者的意愿偏好间接反映旅游资源破坏或者改善后的效用或需求状态,可以采用条件价值法研究。故应用显示性偏好和陈述性偏好数据,采用旅游需求函数或意愿支付函数能够分析出旅游资源改善引致的游憩价值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