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生活的磨炼、工作的经历提高了我的综合艺术修养
1995年从中国美院雕塑系毕业后,作为一名农村孩子,我独自留在杭州,靠打工维持生计。我的生活以中国美院为中心,以三台山、玉皇山为居住地。记得我在三台山租的房屋十分简陋,躺在床上看得到天上的星星,吃了上顿没有下顿。美院老师们好像知道我的情况,只要有雕塑任务都会叫上我去做。我跟着王桌已老师做雕塑,学了许多东西,特别是城市雕塑放大处理方法令我至今印象深刻。另外,我还曾进入古典传统雕塑公司打工,在那里我跟民间雕塑师认真学习,发现他的雕塑方法与我的学院派雕塑方法有明显的不同,印象最深的是一座雕塑他很快能够做光滑,做光后又能进一步做细、做准确。虽然他的雕塑都是概念化、形式化的风格,但他的泥塑方法值得我学习借鉴。毕业后的第二年,《老子像》雕塑来到我的身边,改变了我的命运。在王桌已老师的指导下,我认真完成着这件作品。一天,大祸来临,高7米、宽7米半的雕塑泥稿如大楼一样倒塌,我和小工二人被压在深深的泥堆中。当时我心里想:这下怎么办,做了三个月泥塑呀,自己的工资不算,单材料费就损失四五万元,于是生气地从深深的泥巴堆中爬出,把周围的人都吓坏了……
对于那时刚毕业的我来说,做放大城市雕塑缺少经验,原先设计的三角形的内部结构难以承受这30吨泥的重量。失败后我走进书店,认真研究建筑的结构,从中得出结论:大重量的物体要想立起来,主要靠垂直的支架,而不是靠斜线,斜线只能起固定作用,不能支撑主体结构。最后《老子像》泥塑用大量的“门框”结构进行排立,再结合雕塑本身的造型框架,终于如期完成了泥稿。后来我又独立设计雕塑底座,还请教了建筑设计院专业的结构师,也从此开始了自己的建筑生涯。
建筑与雕塑本来就是一家。记得我在西欧考察时,看到许多雕塑家同时也是建筑师,西欧古典建筑与雕塑完美地统一在建筑艺术之中。由于雕塑专业的需求,我将市中心的住房卖掉,到城郊农村买了两亩地,盖起了近2000平方米的雕塑工作室及生活配套设施,只要有钱,每年都在搞建筑施工和内部功能改造。自己设计自己施工,我一度成了一名“疯狂的建筑师”,我也从心里喜欢建筑、爱上了建筑。
在大学任教20年来,我大部分时间都在担任建筑设计课程教师。有些科班出身的建筑教师讲课学生却听不懂,而我这“半路出家”的建筑老师,教学效果却很好。主要原因是科班出身的教师缺少实际建筑设计和施工的经验,靠书中“纸上谈兵”的教学方法是不够的。
总之,一名真正的艺术家,必须参加多种社会实践,积累各类工作经验,闭门搞艺术永远成为不了真正的艺术家,最多只能成为匠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