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国美院雕塑系五年本科为雕塑之路打下扎实的基础
我结束了四年流浪般的求学生活,终于在1990年考上中国美术学院雕塑系。我的同学们除了上课以外,课余时间都尽情参加各类活动。而我却高兴不起来,我在思考未来应怎样走一条一般人不能走的路,创造一般人不能创造的奇迹,梦想成为“世界级的雕塑家”。现在想起来,年轻时还真是有野心。但也正因为这样,我对学业格外认真,反复琢磨老师上课时的每一句话。有时老师的话让我彻夜难眠,到现在还记忆犹新。高照老师曾说:“雕塑人物脸部结构要连接,要流水不断。”龙翔老师曾说:“素描要有艺术性,学会造,要把观众给骗了才行。”曾成刚老师上课时曾对我说:“雕塑要表现人物气质,你要加强个人的艺术修养,别死板。”曾老师说这句话时可严肃了,那时我很不理解这句话的内涵,以为他说我素质低,气得我把雕塑刀一抛,回宿舍睡觉了。但这句话从此改变了我的人生。我现在才真正理解:雕塑家不是匠人,要学习各方面知识,例如艺术、文化理论和相关专业(国画、油画、版画、艺术设计)的艺术技巧,还要有丰富的生活阅历和艺术天赋。大学前三年,我以雕塑教室为家,课余时间都在教室做作品。记得大学二年级时我就敢做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刘少奇四大伟人头像组雕,全系师生都十分惊讶,当然也有人批评我“不知天高地厚”。当时,我与钱云可合作的《夸父逐日》入选浙江省美术展览,大学四年级我的作品《踩臼》入选第八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获浙江省优秀作品奖和浙江省大学生优秀作品奖。
在中国美术学院图书馆,我认真攻读世界雕塑史和美术理论,在书中认识了雕塑家扎德金,我喜欢他的人物块面组合方法,将写实人物进行凹凸处理,他的创作方法对我影响较大。2009年4月,我的雕塑《晚归》(获全国城雕委员会徐悲鸿优秀奖),就有点扎德金的风格。另外,我对恩培托、波菊尼、瑙姆、加博、贝夫斯纳、安托万贝尔斯纳等构成主义雕塑家的风格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2014年的作品《忆坊》(入选第十二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就是运用了构成主义风格,将生活中的人和事进行艺术化的处理,达到内容和形式上的统一。我还对罗丹的写实雕塑手法,马约尔、亨利·摩尔夸张的雕塑方法进行学习,这些都在我以后的写实作品中有所体现。
中国美术学院位于浙江杭州西湖湖畔,是人们向往的艺术天堂,在这里我系统学习了基本的雕塑技巧,中国美院老师们的谆谆教诲和世界级雕塑家的创作理念,深入我的心灵,改变了我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