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0年(庚申,民国9年),8岁
本年1月,李大钊、陈独秀等开始探讨成立中国共产党的问题。3月,共产国际代表来华,同李大钊、陈独秀联系,希望能帮助建立中国共产党。
5月,陈望道所译的《共产党宣言》(全译本)由上海社会主义研究所出版。
中国第一次纪念“五一”劳动节。《新青年》七卷六号刊出“劳动节纪念号”。《新青年》继续成为宣传马克思主义思想的阵地。
7月,直系军阀与皖系军阀在北京附近接触,直皖战争爆发。北洋政府各派系继续明争暗斗。
本年5月9日,宁波学生界和知识界在小校场举行“五九”(1915年5月9日袁世凯承认日本提出的二十一条不平等条约)国耻纪念会,民醒砂皮厂工人停工参加。
6—7月,宁波镇海由于去岁歉收,米价昂贵,饥民相属于道,官绅协办平粜。部分乡开始出现“吃大户”事件。
《秋水轩尺牍》是作为古唐小学增加的应用文课程的教科书使用的,虽然八行书、黄伞格早已过时,但老师还是按这本教科书教了一些怎样称呼、何为抬头之类的学问,内容都是请托问候的话。唐弢认为,这样的满纸“恭维”、“恭维”,令人学起来索然无味。但唐弢对对仗却感到很有兴趣,因为它读起来旋律起伏,音调铿锵,和散文相比,别有一番滋味,因此很认真地背诵了一番。后来,唐弢认为,从形式入手,使他后来的接近诗歌,喜欢李义山、温庭筠,乃至爱读汉魏六朝文章,可能和这部骈体尺牍有关。
对于唐弢的入学读书,唐弢的父亲受到了村里人,特别是乡绅富户的嘲笑。因为在古唐村,有一种古老的观念,认为搦锄头柄人家的子弟,是不必要多读书的,因为他们的命运注定是种田胚。因此,古唐村虽没有巨富之家,但小康人家是有的。高墙头,小老婆,鸦片烟枪,一件不少,只是找不出一个中学生。那些有钱人家的子弟,在小学里毕了业,就被送到钱庄里,糖行里,南货店里,当学徒去了。贫穷的呢,留在乡下,仍是种田胚。所以,唐弢的父亲下决心将儿子送到古唐小学读书时,受到了村里有钱人的讥笑和嘲讽,一个绅士扬言并造谣说:“他家连便缸基地也卖给我了,还给读书,死不觉悟!”
在宁波乡下,穷到卖田卖屋,一定会被看成是坏胚子,但还不足为奇。只有便缸基地(即放粪缸的地基)是不能卖的,一卖,这就把子孙的根基地也卖掉了,据说后代子孙就不会“发”。
这位绅士的诬蔑,说得那么肯定,断定了唐家子孙和唐弢的前途。不久,这谣言就在村里纷纷地传开了,使唐弢的祖母和母亲也开始怀疑起来。唐弢的父亲为此和他打了一架。
但唐弢的父亲绝不因谣言而灰心,坚定地让儿子继续读书。这也使幼年的唐弢印象深刻,直到唐弢晚年还时常忆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