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国学之蒙学精粹
前言
温家宝总理谈到传统文化时曾说:“中国五千年的文明史,博大精深,从未间断。”习近平副主席也曾谈到:“读优秀传统文化书籍,是一种以一当十、含金量高的文化阅读。”可见,阅读传统文化书籍是多么重要。
实际上,早在19世纪20年代,大批研究中国传统文化的书籍就已经出版,“国学”热潮在那时开始逐渐兴起。时至今日,越来越多的人已经明白,作为重建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的需要,中国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中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重要基础。而“国学”正承续着中华文化的火种,使中华光民族灿烂的文化传统跨越时空、世代相承。
本书精心挑选了国学精典里的诸多名言警句,同时选编了部分国学常识及国学趣典,将趣味性、知识性熔为一炉,希望能帮助读者更深刻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学习中国古代经典作品,传承古人的智慧精粹。
王克忠
蒙学,顾名思义,就是启蒙学习。在古代,父母开始教育孩子或孩子初入私塾读书时,都有一套特定的教材,比如《三字经》、《千字文》、《百家姓》、《弟子规》及《朱子家训》等。这些教材行文简洁押韵,读起来朗朗上口,内容包罗万象,意思浅显易懂。这一系列的教材就是过去儿童学习的启蒙读物,类似于今日的看图识字、童话书等。
《三字经》
《三字经》是古代私塾启蒙教材的首选读物,素来有“蒙学之冠”的美誉。全书三字一断,读起来朗朗上口。文字流畅自然,朴实无华;内容包罗万象,蕴涵深刻道理。全书仅三百多字,却将中华几千年的历史变迁融会其中,不仅教儿童识文断字,还让儿童增广见闻。从古至今,《三字经》都受到广泛好评,成为国学花园里的一朵奇葩。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初:开始。习:习惯。意思是:人刚刚出生时候,天性都是善良的。这种善良的天性如出一辙,彼此没有区别,但随着后天的生活、学习环境的改变,彼此之间的差距越来越明显。
【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 意思是:如果孩子不及时受到良好教育的话,他那本来善良的天性就会改变。教育孩子的方法,关键在于“专且精”。
【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断:剪断。杼:梭子。意思是:战国时期孟子的母亲为了孟子有个良好的学习环境,曾三次搬家。有一天,孟子不好好学习,逃学回到家,母亲就剪断了辛辛苦苦织成的布来教育他。
【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意思是:五代时期的燕山人窦禹均教育孩子很有方法,他教育出的五个儿子,都扬名于四海。
【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养:养育。过:悔过。意思是:如果只管生养了孩子而不去教育他,那就是父母失职了。如果老师教育学生不严格,那就是老师懒惰了。
【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意思是:小孩子不好好学习,是不对的。一个人倘若小时候不读书学习,到老了就不懂得做人的道理,没有知识,能有什么作为呢?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琢:雕琢。义:道义。意思是:玉石不经过一番雕琢,就不能成为器皿。人不经过学习,就不能明白道理。
【为人子,方少时,亲师友,习礼仪】意思是:做人儿女的,年轻的时候要尽量去结识良师益友,这样才能习得很多礼节和道理。
【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温:使温暖。执:执行。东汉时有个人叫黄香,九岁时就知道替双亲把被窝暖热,以此来孝敬父母。这是每一个懂得孝顺父母的人都应该效仿的。
【融四岁,能让梨,弟于长,宜先知】孔融四岁时,就知道把大个的梨让给兄长,这种尊敬兄长的行为,是每个人从小就应该懂得的。
【首孝悌,次见闻,知某数,识某文】孝悌:孝敬父母,敬重兄长。意思是:作为一个人,最重要的是孝顺父母和友爱兄弟,其次是见闻广博,知道基本的算术,能够识文断字。
【一而十,十而百,百而千,千而万】意思是:一到十是最基本的数字,十个十是一百,十个一百是一千,十个一千是一万。
【三才者,天地人,三光者,日月星】意思是:三才指的是天、地、人,三光指的是太阳、月亮、星星。
【三纲者,君臣义,父子亲,夫妇顺】纲:纲领。亲:相亲。意思是:三纲就是君臣之间要存有忠爱之义,父母和子女要相亲相爱,夫妻之间要和睦相处。
【曰春夏,曰秋冬,此四时,运不穷】穷:穷尽。意思是:春、夏、秋、冬,这四个季节叫做四季。这四个季节循环往复,永不终结。
【曰南北,曰西东,此四方,应乎中】意思是:东、南、西、北是四个方向,这四个方向必须要找个中心位置,才能分辨出来。
【曰黄道,曰所躔,曰赤道,当中权】意思是:太阳运动所经过的轨迹叫黄道,地球中央有一条与地轴垂直的大圆圈,叫赤道。
【赤道下,温暖极,我中华,在东北】意思是:赤道附近,温度极高,我们中国,在地球的东北。
【曰江河,曰淮济,此四渎,水之纪】意思是:长江、黄河、淮河及济水,这四条河都东流入海,是江河的代表。
【曰岱华,嵩恒衡,此五岳,山之名】意思是: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及中岳嵩山,号称中华五岳,是我国高山大川的代表。
【曰士农,曰工商,此四民,国之良】良:重要的。意思是:读书人、农民、工人及商人,这四民是国家不可缺少的人。
【曰仁义,曰智信,此五常,不容紊】意思是:爱心、公正、才智及诚信,是我们生活里的行为守则,不允许混淆、破坏。
【地所生,有草木,此植物,遍水陆】意思是:地球上除了人类,还有花草树木,这些植物在水里和陆地上到处都是。
【有虫鱼,有鸟兽,此动物,能飞走】意思是:虫、鱼、鸟、兽这些动物,有的能在天上飞翔,有的能在地上奔走,有的能在水里畅游。
【稻粱菽,麦黍稷,此六谷,人所食】意思是:稻子、高粱、豆类、小麦、玉米及谷子,这六种谷类是人们的重要食品。
【马牛羊,鸡犬豕,此六畜,人所饲】意思是:马、牛、羊、鸡、狗、猪,这六种家畜都是人们饲养驯化的。
【曰喜怒,曰哀惧,爱恶欲,七情具】意思是:快乐、生气、忧伤、害怕、爱恋、憎恨、占有欲,是人所具有的七种情欲。
【青赤黄,及黑白,此五色,目所识】意思是:青、黄、赤、黑、白,这五种颜色是人们的眼睛所能识别的。
【酸苦甘,及辛咸,此五味,口所含】含:品尝。意思是:酸、甜、苦、辣、咸,这五种味道,是我们平时吃东西可以尝出来的。
【膻焦香,及腥朽,此五臭,鼻所嗅】意思是:羊膻、焦糊、香、鱼腥及腐臭,这五种味道是我们可以用鼻子闻出来的。
【匏土革,木石金,与丝竹,乃八音】意思是:匏瓜、黏土、皮革、木块、石头、金属、丝绒及竹子,这八种造乐器的材料,称为“八音”。
【曰平上,曰去入,此四声,宜调协】意思是:平、上、去、入,这四种声调必须要协调(才能有动人的声音)。
【高曾祖,父而身,身而子,子而孙】意思是:高祖父生曾祖父,曾祖父生祖父,祖父生父亲,父亲生我,我生儿子,儿子生孙子。
【自子孙,至曾玄,乃九族,人之伦】意思是:从我的儿子、孙子再接下去,就是曾孙和玄孙。从高祖到玄孙,一共九族,这是最常见的人伦关系。
【父子恩,夫妇从,兄则友,弟则恭】友:爱护。恭:恭敬。意思是:父亲与儿子之间要注重相互的恩情,夫妻之间的感情要和睦,兄长要爱护弟妹,弟妹要尊敬兄长。
【长幼序,友与朋,君则敬,臣则忠】意思是:长幼之间要有伦常顺序,朋友相处要诚信,君主要尊重臣子,臣子要忠于君主。
【此十义,人所同,当顺叙,勿违背】意思是:父慈、子孝、夫和、妻顺、兄友、弟恭、朋信、友义、君敬、臣忠,这十种大义应当牢牢记住,不能违背。
【斩齐衰,大小功,至缌麻,五服终】意思是:斩衰、齐衰、大功、小功及缌麻,这五种孝服是中国古代亲族中不同的人死去时要穿的。
【礼乐射,御书数,古六艺,今不具】射:射箭。御:驾车。意思是:学习礼仪、音乐、射箭、驾车、书法、数学,这是古代读书人必备的六艺,今日的学生已经丧失这些才能了。
【惟书学,人共遵,既识字,讲说文】。意思是:书法是六艺中唯一一个现在还被人学习的,认识字后就开始研制字的构造和意义。
【有古文,大小篆,隶草继,不可乱】意思是:中国的文字,较早的时候有甲骨文、钟鼎文,后来出现大篆、小篆,之后有了隶书、草书,这些都要分清楚而不可弄混。
【若广学,惧其繁,但略说,能知源】意思是:天下的学问很多,想要面面俱到,就会无从下手,但若减少科目后,就会明白很多道理及根源。
【凡训蒙,需讲究,详训诂,明句读】训:教导。训诂:注释古代书籍,考据,辨析义理的学问。意思是:对儿童进行启蒙教育,一定要注意方式方法,义理要考察清楚,如何断章读句的方法要讲透彻。
【为学者,必有初,小学终,至四书】意思是:学习要有一个良好的开端,要把启蒙阶段的书都研习透了,才能读四书。
【论语者,二十篇,群弟子,记善言】意思是:论语,一共有二十篇。内容是孔子的学生记载孔子关于为人处世与政治观点的言论。
【孟子者,七篇止,讲道德,说仁义】意思是:《孟子》共有七篇,内容是讲道德,说仁义。
【作中庸,子思笔,中不偏,庸不易】意思是:《中庸》这本书是子思作的,中是不偏不倚,庸是不变的意思。
【作大学,乃曾子,自修齐,至平治】意思是:《大学》是曾子作的,讲述了一个人从修身、齐家、治国到平天下的道理。
【孝经通,四书熟,如六经,始可读】通:明白。意思是:研读孝经,把孝经里的道理都掌握了,再学习四书,有了学习的基础,才能去研究六经这些典籍。
【诗书易,礼春秋,号六经,当讲求】意思是:《诗经》、《尚书》、《易》、《礼记》、《周礼》、《春秋》,这是六部经典著作,要好好学习。
【有连山,有归藏,有周易,三易详】意思是:《连山》、《归藏》及《周易》,这三部古书合称“三易”。
【有典谟,有训诰,有誓命,书之奥】意思是:典、谟、训、诰、誓、命,这六篇文书是《书经》里的精华。
【我周公,作周礼,著六官,存治体】意思是:周公作了《周礼》,里面记载了国家的官制和机构的情况。
【大小戴,注礼记,述圣言,礼法备】意思是:戴德和戴圣作了注释《礼记》的书,阐释了圣人的观点,让后人知道了前世的礼法制度。
【曰国风,曰雅颂,号四诗,当讽咏】意思是:《国风》、《大雅》、《小雅》、《颂》,合称为四诗,要熟练吟诵。
【诗既亡,春秋作,寓褒贬,别善恶】意思是:《诗经》没落,孔子作《春秋》来扬善除恶。
【三传者,有公羊,有左氏,有榖梁】意思是:三传,指的是注释《春秋》的《公羊传》、《左传》、《榖梁传》。
【经既明,方读子,撮其要,记其事】意思是:经书研究透彻了,就可以研习百家著作了,只通晓里面的精要,记住每件事情的关键即可。
【五子者,有荀杨,文中子,及老庄】意思是:诸子百家著作繁多,最重要的有荀子、杨子、文中子、老子和庄子。
【经子通,读诸史,考世系,知始终】意思是:研读经书和子书,融会贯通以后就能研读史书了。要考察历朝历代的世系,弄清兴亡盛衰的原因。
【自羲农,至黄帝,号三皇,居上世】意思是:从伏羲、神农到黄帝,后人称他们为“三皇”,他们是上古时代的君王。
【唐有虞,号二帝,相揖逊,称盛世】意思是:唐尧和虞舜,后人尊称他们为二帝,因为他们能够把帝位禅让给德才兼备的人,所以造就了一个太平盛世。
【夏有禹,商有汤,周文王,称三王】意思是:夏朝大禹王时代,商朝成汤时代,周朝文王时代,被尊称为“三王时代”。
【夏传子,家天下,四百载,迁夏社】意思是:夏,大禹王传位给自己的儿子,从此天下就成了家天下。经过四百多年,夏朝被商汤所灭。
【汤伐夏,国号商,六百载,至纣亡】意思是:商汤起兵伐夏桀,立国,定国号为商。商朝经历了六百多年,到纣王时就灭亡了。
【周武王,使诛纣,八百载,最长久】意思是:周武王灭纣亡商,建立周朝,经历了八百年才灭亡,是历史上最长久的王朝。
【周辙东,王纲坠,逞干戈,尚游说】逞:显示。意思是:周平王迁都洛阳后,王朝的威望就降低了,纲纪就瓦解了。各诸侯国各自为政,大动干戈,一些善于谋划的人就伺机而动,到处鼓动,从此天下大乱。
【始春秋,终战国,五霸强,七雄出】意思是:东周由春秋时期开始,由战国结束,春秋时期出了五个霸主强国,战国时有七个强国诞生。
【嬴秦氏,始兼并,传二世,楚汉争】意思是:秦始皇兼并六国,统一天下,他死后传位给秦二世,就被刘邦和项羽推翻了,从此楚汉相争,天下大乱。
【高祖兴,汉业建,至孝平,王莽篡】意思是:汉高祖刘邦建立了汉朝,到孝平帝时,王莽篡夺了帝位。
【光武兴,为东汉,四百年,终于献】意思是:汉光武帝刘秀中兴汉朝,建立了东汉朝,汉王朝共历经四百年,在汉献帝时灭亡。
【魏蜀吴,争汉鼎,号三国,迄两晋】意思是:魏、蜀、吴三国瓜分了汉朝的天下,历史上称为三国,晋朝统一三国,后来晋朝又分为西晋和东晋。
【宋齐继,梁陈承,为南朝,都金陵】意思是:晋朝之后,陆续出现了宋、齐、梁、陈,这四个王朝都建都在金陵,因此历史上称他们为南朝。
【北元魏,分东西,宇文周,兴高齐】意思是:北方的元魏,分为了东魏和西魏,不久宇文周篡夺西魏政权,建立北周;高洋篡夺东魏政权,建立北齐。
【迨至隋,一土宇,不再传,失统绪】意思是:到了隋朝的建立,南北才统一。可隋朝只传了一代就灭亡了。
【唐高祖,起义师,除隋乱,创国基】意思是:唐高祖李渊率领仁义之师,灭亡了隋朝,建立了大唐的国基。
【二十传,三百载,梁义之,国乃改】意思是:唐朝传了二十代,将近三百年时间,后来梁朝灭了唐,国号才更改。
【梁唐晋,及汉周,称五代,皆有由】意思是: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及后周,史称为五代,五代的历史都很短暂,都有各自的原因的。
【炎宋兴,受周禅,十八传,南北混】意思是:宋朝源自后周的禅让,宋朝传了十八代,先后分为北宋和南宋,最后灭亡,被元朝所征服。
【廿二史,全在兹,载治乱,知兴衰】意思是:二十二史全在这里了,从他们的兴乱历史可以吸取很多教训。
【史虽繁,读有次,史记一,汉书二】意思是:史书虽然名目众多,但读的时候还是有个顺序的,《史记》是首先要读的,第二是《汉书》。
【后汉三,国志四,兼证经,参通鉴】意思是:读史书,《后汉书》是继《史记》、《汉书》之后,排在第三位的,《三国志》排在第四位,读这些的时候要配合经书来读,把《资治通鉴》作为参考用书,辅助理解。
【读史书,考实录,通古今,若亲目】意思是:研读历史书的人,要考证历史的史实,这样才能学贯古今,如同自己亲身经历。
【口而诵,心而惟,朝于斯,夕于斯】意思是:读书的方法不但要用口去读诵,还要用心去体会,不但白天要用功,晚上也要复习。
【昔仲尼,师项橐,古圣贤,尚勤学】意思是:从前,孔子听说项橐有学问,就拜他为师。像孔子这样的圣人,都不忘刻苦学习啊。
【赵中令,读鲁论,彼既仕,学且勤】意思是:宋朝的赵普好读论语,虽然贵为宰相,仍然坚持刻苦学习。
【披蒲编,削竹简,彼无书,且知勉】蒲编:蒲草做的书。意思是:西汉路漫将借来的书抄在蒲席上,公孙弘把借来的书抄在削竹子做成的竹简上。这些人没有钱买书,却知道刻苦用功。
【头悬梁,锥刺股,彼不教,自勤苦】意思是:晋朝时的孙敬刻苦学习,为了不让自己在晚上打瞌睡而影响看书,就把自己的头发用绳子束起来,吊在房梁上。战国时的苏秦,为了多多读书,每当困意来袭的时候就拿把锥子刺自己的大腿。他们这样刻苦用功是自发的。
【如囊营,如映雪,家虽贫,学不辍】意思是:晋朝时的车胤,家里穷,买不起灯供他看书,他就抓了很多萤火虫聚集起来,靠萤火虫发出的微弱的光刻苦读书。孙康为了看书,每到晚上就到雪地里借助反光看书。他们的家境虽然不好,却没有停止学习。
【如负薪,如挂角,身虽劳,犹苦卓】意思是:朱买臣家境贫寒,以砍柴为生,但却自强不息,每次背着柴火还背诵书籍。隋朝的李密,放牛为生,却一心向学,经常把书挂在牛角上苦读。他们在这样身体劳累的情况下还刻苦读书,人们应该效法。
【苏老泉,二十七,始发奋,读书籍】意思是:苏洵二十七岁时才开始发奋读书。
【彼继老,犹悔迟,尔小生,宜早思】意思是:苏洵年纪大了才后悔没有早读书,你们要珍惜好年华,发奋读书。
【若梁灏,八十二,对大廷,魁多士】意思是:宋朝的梁灏,八十二岁时殿试夺得状元。
【彼既成,众称异,尔小生,宜立志】意思是:像梁灏这样大年纪的都热衷于学习,被人称颂,你们这些年轻人,更应该致力于读书。
【莹八岁,能咏诗,泌七岁,能赋棋】意思是:北齐的祖莹,八岁就能吟诗。唐朝的李泌,七岁就能以棋为题作赋。
【彼颖悟,人称奇,尔幼学,当效之】意思是:他们聪慧智高,被人称奇,你们要以他们为楷模,好好读书。
【蔡文姬,能辨琴,谢道韫,能咏吟】意思是:东汉时的蔡文姬,能分辨琴声的好坏。晋朝的谢道韫,能吟咏诗句。
【彼女子,且聪明,尔男子,当自警】意思是:(蔡文姬)这样的女孩子都如此聪慧,你们这些男生要好自为之,向她们学习,好好努力读书。
【唐刘晏,方七岁,举神童,作正字】意思是:唐朝的刘晏,七岁时就被推举为神童,到翰林院担任文子刊正等工作。
【彼虽幼,身以壮,尔幼学,勉而致,有为者,亦若是】 意思是:刘晏的年纪虽然小,却做官任职了,你们从小就好好学习,也能够做到。一个有作为的人,也可以像刘晏一样为人称道。
【犬守夜,鸡司晨,苟不学,曷为人】意思是:狗会在晚上看门守院,鸡会在早晨啼鸣报晓,我们要是不好好学习,如何能称为人呢?
【蚕吐丝,蜂酿蜜,人不学,不如物】意思是:蚕能够吐丝,蜜蜂能采蜜,人要是不努力学习,就不如这些动物。
【幼儿学,壮而行,上致君,下泽民】意思是:一个人在小的时候就刻苦学习的话,长大后就应该努力实践,这样上能够报效君主,下能够造福百姓。
【扬名声,显父母,光子前,裕于后】意思是:自己的名声远播,会使自己的父母感到光荣,对自己的后代也有一种典范的作用。
【人遗子,金满籝,我教子,惟一经】意思是:一般人留给子孙的是满箱满柜的财宝,我教给子孙的,只有一部《三字经》,教给他们为人处世的道理。
【勤有功,戏无益,戒之哉,宜勉力】意思是:只要努力的学习肯定会有效果的,只知道玩乐是没有好处的,要时刻警告自己,戒除玩心,刻苦学习。
《百家姓》
《百家姓》是古代蒙学使用最为广泛的读物之一。其成书时间要早于《三字经》。市面上发行的《百家姓》通行本共有五百六十八个字,涵盖有四百四十四个单姓,六十个复姓。全书通篇采用四言体例,句句押韵,朗朗上口,可以使初学者在短时间内掌握中国的大部分姓氏的写法、读音,具有极高的实用价值。
【原文】 赵钱孙李,周吴郑王。冯陈褚卫,蒋沈韩杨。朱秦尤许,何吕施张。孔曹严华,金魏陶姜。戚谢邹喻,柏水窦章。云苏潘葛,奚范彭郎。鲁韦昌马,苗凤花方。俞任袁柳,酆鲍史唐。费廉岑薛,雷贺倪汤。滕殷罗毕,郝邬安常。乐于时傅,皮卞齐康。伍余元卜,顾孟平黄。和穆萧尹,姚邵湛汪。祁毛禹狄,米贝明臧。计伏成戴,谈宋茅庞。熊纪舒屈,项祝董梁。杜阮蓝闵,席季麻强。贾路娄危,江童颜郭。梅盛林刁,钟徐邱骆。高夏蔡田,樊胡凌霍。虞万支柯,昝管卢莫。经房裘缪,干解应宗。丁宣贲邓,郁单杭洪。包诸左右,崔吉钮龚。程嵇邢滑,裴陆荣翁。荀羊於惠,甄曲家封。芮羿储靳,汲邴糜松。井段富巫,乌焦巴弓。牧隗山谷,车侯宓蓬。全郗班仰,秋仲伊宫。宁仇栾暴,甘钭厉戎。祖武符刘,景詹束龙。叶幸司韶,郜黎蓟薄。印宿白怀,蒲邰从鄂。索咸籍赖,卓蔺屠蒙。池乔阴鬰,胥能苍双。闻莘党翟,谭贡劳逄。姬申扶堵,冉宰郦雍。郤璩桑桂,濮牛寿通。边扈燕冀,郏浦尚农。温别庄晏,柴瞿阎充。慕连茹习,宦艾鱼容。向古易慎,戈廖庾终。暨居衡步,都耿满弘。匡国文寇,广禄阙东。欧殳沃利,蔚越夔隆。师巩厍聂,晁勾敖融。冷訾辛阚,那简饶空。曾毋沙乜,养鞠须丰。巢关蒯相,查后荆红。游竺权逯,盖益桓公。
万俟司马,上官欧阳。夏侯诸葛,闻人东方。赫连皇甫,尉迟公羊。澹台公冶,宗正濮阳。淳于单于,太叔申屠。公孙仲孙,轩辕令狐。钟离宇文,长孙慕容。鲜于闾丘,司徒司空。亓官司寇,仉督子车。颛孙端木,巫马公西。漆雕乐正,壤驷公良。拓跋夹谷,宰父谷梁。晋楚闫法,汝鄢涂钦。段干百里,东郭南门。呼延归海,羊舌微生。岳帅缑亢,况后有琴。梁丘左丘,东门西门。商牟佘佴,伯赏南宫。墨哈谯笪,年爱阳佟。第五言福,百家姓终。
【赵姓】 源出于嬴姓。据传说,周穆王有个车夫名叫造父,他的祖先是嬴姓祖先伯益。造父曾向穆王进献了八匹千里马,穆王给这八匹宝马配备了一辆非常华丽的马车,并经常叫造父驾车带着自己周游天下。有一年,周穆王乘着这辆车来到西王母居住的昆仑山游玩。正玩得高兴时,却传来东南方的徐偃王起兵造反的消息。穆王得知后,急忙往回赶。造父驾着马车,日行千里,使穆王及时赶回了都城镐京,发兵平定了叛乱。穆王认为这次平乱中造父驾车有功,就赐封他在赵,造父的后代就以赵为姓氏。
【钱姓】 源出于彭姓。远在西周时,寿星老人彭祖的后人彭孚担任钱府上士,他的后代就以他的官名为姓,钱姓开始传世。
【孙姓】 源出于姬姓。周公旦的弟弟卫康叔的后代卫武公有一个儿子叫公子惠孙,惠孙的孙子名乙,他以祖父的字“孙”作为姓氏。孙姓还有源出于芈姓的。楚国有个著名的贤臣叫伟敖,字孙叔。孙叔敖是楚国国君的后代,他在担任楚国令尹时,楚国国力十分强盛,深得楚国人拥护。孙敖的后代便以他的字“孙”作为姓氏。
【李姓】 源出于嬴姓。相传上古帝尧时,担任大理职务的皋陶的子孙世袭大理的职务,一直经历了虞、夏、商三代,被人称为理氏。商末,理氏后人理徵因为执法不阿,得罪了商纣王,被纣王处死。理徵的妻子带着儿子利贞逃走。母子俩无以为食,幸好当地李树果实成熟,母子俩便以李子充饥,才得以活命。利贞为了避难把姓氏改为李。李利贞的后人便以李作为姓氏。
【周姓】 源出于姬姓。周人的祖先后稷是黄帝的后裔,本来居住在邰,后来族人迁居周原,称为周族。周武王灭了商朝,建立周朝。周人以姓姬,直到周朝灭亡后,子孙才以周为姓氏。周姓还有一支来源,北魏孝文帝改革时,曾把普乃氏、贺鲁氏等赐姓周。
【吴姓】 源出于姬姓。太伯、仲雍和季历是周太王的儿子。小儿子季历很有才干,他的儿子姬昌又自幼聪明过人,因此周太王想让季历当继承人。太伯和仲雍这两位兄长明白父亲的心意,就自动退出竞争,趁周太王生病时,假托外出采药,出走到东南沿海一带建立了吴国。太伯和仲雍相继为国君,以后由仲雍的子孙世代相传。春秋时期,吴国渐渐强大起来,成为当时的一个强国。后来由于吴王夫差骄傲自大,被越国打败,亡了国。夫差的子孙便以国名作为自己的姓氏。
【郑姓】 源出于姬姓。封地在郑的郑桓公是周宣王的弟弟。周幽王时,郑桓公见幽王无道,预感将来必有灾乱,就向太史伯请教避祸的办法。太史伯说,位于河南中部的虢、郐两国之间有河、洛、济、颖四条河,交通方便,土地肥沃,是个非常安全的地方,可以把家属和财产安置到那里。郑桓公依计而行。后来郑桓公的儿子郑武公乘护送周平王东迁之际,用武力夺取虢、郐的土地,在新郑一带建立了郑国。郑国被韩国灭掉后,郑伯子孙就把郑国国名当作自己家族的姓氏了。
【王姓】 源出众多,帝王的后裔称王子,王孙,遂为姓氏,重要的缘起有如下几个。一是,出于妫姓,相传为古帝虞舜之后,子孙在陈国;二是,出于子姓,商纣时王子比干之后;三是,周文王第十五子毕高公之后;四是,秦灭六国后,各国王族避难散居,至汉朝初年纷纷易姓为王。
【冯姓】 源出于姬姓。春秋时期,郑国大夫冯简子是公族之后,因为他的封地在冯,便以当地地名为自己的姓氏,其后代也就以冯为自己的姓氏了。
【陈姓】 源出于妫姓。相传舜当天子前,帝尧把两个女儿娥皇、女英嫁给他,让他们住在妫瑞。周武王灭商以后,追封前代圣王的后人,找到帝舜的后裔妫满。武王把大女儿元姬嫁给妫满,封他为陈侯,让他奉守帝舜的宗祀。妫满死后谥号陈胡公,其后人就以陈为自己的姓氏了。
【褚姓】 源出于子姓。春秋时期,宋共公的儿子公子段在宋国任褚师(市场管理员之类的官),他的后人便以他的官名为姓,褚姓诞生。
【卫姓】 源出于姬姓。周公旦的弟弟卫康叔的封国在卫,公元前254年被魏国吞并,成为魏的附庸国。卫国国君的子孙后来便以国名为姓,卫姓开始流传。
【蒋姓】 源出于姬姓。周朝初期,周公旦的儿子伯龄的封地在蒋。春秋时期,蒋国被楚国所灭,蒋伯的子孙便以国名为姓,蒋姓开始流传。
【沈姓】 有两支来源:一支源出自姬姓。周成王把叔叔季载封在沈国。公元前506年,沈国被楚国灭掉,沈君的后人便以沈为姓氏。另一支出于芈姓。春秋时期,楚庄王的曾孙名叫戌,在楚平王时期任沈县县尹,被人称为沈尹戌。沈尹戌的后代以沈为姓氏。
【韩姓】 源出于姬姓。韩城是姬万的封地,众人称姬万为韩武子。韩武子的曾孙韩厥以这块封地地名作为自己的姓氏。
【杨姓】 有两个来源,都源于姬姓。西周时周宣王的小儿子尚父被周幽王封于杨,建立杨国,杨侯的子孙便以杨为姓氏。晋国灭杨后,将它封给公族羊舌西。羊舌西的儿子以封邑为姓氏。杨姓开始流传。
【朱姓】 源出于曹姓。周武王时,曹挟的封地在邾国,所以曹挟又称邾子挟。战国时期,邾国被楚国灭掉,邾子的后人便将国名“邾”字的偏旁去掉,以朱为自己的姓氏。
【秦姓】 源出于嬴姓。秦朝灭亡,赢姓后人就改称秦姓。
【尤姓】 由沈姓所改。五代时,王审知在福建建立闽国,当地姓沈的人为了避他的名讳,便把沈字三点水去掉,改为尤姓。
【许姓】 有两个来源。相传上古时,尧要把帝位让给许由,许由不愿,就归隐于田。许由就是许姓的先祖。另一支源出于姜姓,西周初年,周武王把炎帝裔孙伯夷的后代姜文叔封在许由曾居住过的许,建立许国,称为许文叔。战国时期,许国被楚国灭掉,许国国君的后代以许为姓氏。
【何姓】 由韩姓所改。战国末年,韩国被秦国灭掉。亡国后的韩国遗民有一部分逃到淮河与长江之间的地方,当地人把“韩”读作“何”。韩氏子孙为免遭秦国人迫害,就干脆把韩姓改成了何姓。
【吕姓】 源出于姜姓。相传吕国是炎帝后代四岳的封国,历经虞、夏、商、周几代。春秋初年,吕国被楚国灭掉,吕国国君的后代便以吕为自己的姓氏。
【施姓】 源出于姬姓。春秋时期,鲁惠公有个儿子名叫公子尾,字施父。公子尾的儿子以父亲的字为姓氏,施姓开始传世。
【张姓】 有三个来源。相传少昊有个儿子叫挥,他发明了弓,因此被封为弓正,专管制造弓箭,并被赐姓为张。另一支源出于春秋时期,晋国大夫解侯,字张,他的子孙以他的字作为姓氏。第三支源出秦末,韩国贵族姬良因避祸而改姓张,就是张良,而他的后代一直将张姓沿用下去。
【孔姓】 源出于子姓。周朝时,宋闵公的六世孙名叫嘉,字孔父,其孙以祖父的字为姓氏,孔姓流传。
【曹姓】 有两个来源。相传颛顼有个曾孙叫陆终,它的第五个儿子叫安,封地在曹国,因而姓曹。此外,西周初年,周武王的弟弟振铎被封在曹国,曹安的后代被改封在邾国。后来,姬姓曹国被宋国灭掉,曹君后代便以曹为姓氏。
【严姓】 由庄姓所改。春秋时期,楚庄王的后代有姓庄的。东汉时,汉明帝名字叫刘庄,庄姓子弟为避明帝的名讳,便将庄改为同义字严,严姓传世。
【华姓】 源出于子姓。周朝时,宋戴公有个孙子名督,字华父,又称华督。华督在宋殇公时任太宰。华督的孙子华孙御事以祖父的字为姓氏,华姓开始流传。
【金姓】 有三个来源。一是,上古时期五帝中的少昊死后被尊为西方大帝,又称金天氏。传说他的后代就以金为姓;二是,西汉时,汉武帝赐归顺汉朝的匈奴太子姓金,取名金日磾,他的后代也就以金为姓氏;三是五代时,吴越王名叫钱刘,那里的刘氏为了避他的名讳,改刘姓为金姓。
【魏姓】 源出于姬姓。毕公高有个后代叫毕万。春秋时期,毕万在晋国做官,他多次随晋献公出征,立下很多战功。晋献公便把魏封给他,他的子孙就以当地地名为姓氏。
【陶姓】 远古时期,尧帝最早居于陶,以制陶为业,后来受封为唐,所以有唐尧之称,故称陶唐。他的子孙有以居地为姓者,相传姓陶。
【姜姓】 源于炎帝。相传炎帝神农氏因居住在姜水河边,所以就把姜作为自己的姓。
【戚姓】 源出于姬姓。春秋时期,卫武公有个后代孙林父封地在戚,他的后代以封邑为姓氏。
【谢姓】 源出于姜姓。周朝初年,伯夷的后代被封为申侯。后来周厉王娶了申侯的女儿为妃子,他们生下的儿子就是周宣王。周宣王把谢地封给舅父申侯。这以后,申侯的子孙中有一支就以谢为姓。
【邹姓】 有两个来源。一支出于子姓,西周时,商纣王的哥哥微子启建立了宋国,宋国为子姓。微子启死后,弟弟微仲即位。微仲的后代正考父为宋国上卿,被封在邹。他的后代中有一支以封邑名为姓;另一支出于曹姓,颛顼的后代曹挟建立邾国,又叫邾娄国。周朝时,邾娄国把邾娄二字合音为邹,改名为邹国。邹国后来被楚国灭掉,邾国国君的后代有一支就以邹为姓氏。
【喻姓】 由俞姓所改。南朝梁时,梁武帝重用士族,赐安州刺史俞药为喻姓,这是喻姓的开始。
【柏姓】 源于柏树图腾。相传远古时代,有一东方部落的首领名叫芝,因为他把柏木作为自己部落的图腾,所以被人们称为柏芝。柏芝的后代就以柏为自己的姓氏。
【水姓】 来源有两支。一是,古时候居住在江湖河岸的人以“水”为姓;二是,古代有负责掌管湖泊的水官,其子孙有以官名为姓的。
【窦姓】 源出于姒姓。夏王少康有两个儿子,大儿子继承了帝位,小儿子被封在仍氏国。少康赐小儿子姓窦,小儿子的子孙便承袭窦姓。
【章姓】 源出于姜姓。周朝初年,齐太公封他的一个儿子在章国。春秋时期,章国被齐国灭掉,章国人从此便以章为姓。
【云姓】 相传颛顼的后代陆终共有六个儿子,他的第四个儿子叫求言,被封在郐国,赐予云姓。
【苏姓】 源出于己姓。相传颛顼的玄孙陆终有六个儿子,长子名樊,被赐给己姓,封在昆吾国,所以又称昆吾。昆吾有个儿子于夏代中叶被封在苏,国君的子孙便以苏为姓氏。
【潘姓】 源出于姬姓:周文王有一个后代名叫季孙,被封在潘这个地方,季孙的后代就以潘为姓氏。
【葛姓】 来源有两支。相传远古时,中原有个部落叫葛天氏,葛天氏的后人以葛为姓。另外,夏朝时伯益的后代被封在葛地,称为葛伯,葛伯的子孙也以葛为姓。
【奚姓】 有两支。一支源出于任姓,相传黄帝有个儿子叫禺阳,赐姓任。禺阳六世孙叫奚仲,是个发明家,他把黄帝发明的车子加以改进,使其坚固耐用而又灵便,因而被夏禹任命为车正。奚仲的后代以奚为姓。另一奚姓出现在北魏时,鲜卑族的薄奚氏改姓为奚。
【范姓】 源出于祁姓。帝舜封尧的儿子丹朱在唐,周成王时改封唐国的后人在杜,因此人称唐杜国。周宣王时,唐杜国国君杜伯被宣王无辜杀死,杜伯的儿子隰叔逃到晋国,并在那里担任士师,隰叔的儿子便以父亲的官职为姓氏,称为士为。士为的孙子士会很会打仗,他因为战功而先后得到随和范两处封地。士为的子孙后来也就分为士氏、范氏、随氏三支。
【彭姓】 颛顼的四世孙陆终有六个儿子,老三叫籛铿,就是相传中的彭祖。彭祖被帝尧封于彭城,其子孙后代就以国名为姓。
【郎姓】 源于地名。周朝时候,鲁国的费伯率领军队驻扎在郎城,后来驻兵时间长了,费伯的族人中有许多就在郎城安居下来,这些族人的子孙,就以郎城这个地名为姓,世代姓郎。
【鲁姓】 源出于姬姓。周公旦是周武王的弟弟,封地在鲁。因为周公旦要辅佐周王,他就派自己的儿子伯禽去鲁国。后来鲁国被楚国灭掉,鲁侯的子孙就以国名为姓。
【韦姓】 有两支。一支源出于彭姓,夏帝少康封大彭氏的子孙元哲在豕韦国为诸侯,韦国国君的后人就以韦为姓氏。另一支源出于韩姓,西汉初年,韩信被吕后杀死后,他的儿子逃到南粤,并删去韩字的一边,改韩姓为韦姓,他的后代也就一直沿用韦姓。
【昌姓】 相传黄帝有个儿子名昌意,他就是昌姓的先祖。
【马姓】 源出于嬴姓。战国时,赵国名将赵奢被赵王封为马服君。后来赵奢的子孙以他的封号为姓,马服姓后来简化成马姓。
【苗姓】 源出于芈姓。春秋时期,伯比有个孙子斗越椒,他起兵抢夺楚庄王的君位,被楚庄王打败,死于乱军之中,他的儿子贲皇逃到晋国。晋国国君把苗邑封给他,贲皇因此被称为苗贲皇。苗贲皇在晋楚鄢陵大战中帮助晋国打败了楚国。苗贲皇的后人就以苗为姓。
【凤姓】 远古有个部落首领叫帝喾,是黄帝的后代,帝喾有个大臣叫凤鸟氏,凤鸟氏的后代以凤为姓。另外一支凤姓,出于唐代南诏国王族,这个王族的阁罗凤的后人以凤为姓。
【花姓】 古代只有华字,汉初,有人将华简写成花,一些华姓人也就改姓为花。
【方姓】 神农氏的后代中有一位叫榆罔,将儿子封在方山一带。榆罔的儿子本来叫“雷”,受封方山后又叫方雷,方雷的子孙就以地名为姓,世代姓方。
【俞姓】 黄帝时,有个名医叫俞跗,他就是俞姓的始祖。
【任姓】 黄帝有二十五个儿子,小儿子叫禺阳。禺阳建立起了任国,任国公族的子孙后来就以任为姓。
【袁姓】 周朝时,有个贵族叫伯辕,伯辕的孙子叫涛涂,将祖父名字的辕省去左半边,作为姓,成为了袁姓的始祖。
【柳姓】 春秋时期,鲁国有位贵族叫展禽,改姓柳下,史书上称他柳下季,后来简化成柳姓,柳姓就是由此开始的。
【酆姓】 出自姬姓。文王第十七子受封于酆国,称为酆侯,其后人便以酆为姓氏。
【鲍姓】 源出于姬姓。春秋时期,夏禹的后人敬叔被封在齐国的鲍邑,所以人们也称他为鲍敬叔。他的儿子鲍叔牙把父亲的封地地名作为自己的姓氏,鲍姓开始流传。
【史姓】 西周初年,有个著名的太史名叫尹佚,人们称他为史佚。史佚的后代以史为姓。
【唐姓】 相传尧在早期为唐侯。他当上了天子后,立国号为唐,所以尧也称唐尧。唐尧死后,舜帝又封唐尧的子孙为唐侯。唐侯的后代就以唐为姓。另外,春秋初年,南方有个姬姓唐国,它被楚国灭掉后,唐国国君的后代也有以唐为姓的。
【费姓】 源出于嬴姓。夏朝时,伯益因辅佐大禹治水有功,被赐姓嬴,又因被封在费,所以又称大费。伯益的小儿子名叫若木,他在费国继承了君位,继续以费为姓氏。
【廉姓】 源出于嬴姓。相传伯益的大儿子名叫大廉,继承了伯益驯鸟的职业,所以又称鸟廉氏。大廉有个儿子把父亲的名作为自己的姓氏,廉姓传世。
【岑姓】 源出于姬姓。周文王有个弟弟名叫耀,耀的儿子渠被封为岑子,他的后代就以岑为姓氏。
【薛姓】 源出于任姓。奚仲在夏禹时担任车正,是车的创造者,被封在薛,建立薛国。薛国人以薛为姓。
【雷姓】 相传炎帝神农氏的九世孙为方雷氏,方雷氏的后代有的以雷为姓。
【贺姓】 源于庆姓,因避东汉安帝之父刘庆的名讳而改姓为与“庆”字意相近的“贺”。
【倪姓】 源出于曹姓。周宣王时,邾武公夷父颜封他的小儿子肥在睨。睨国后来被楚国灭掉,睨人以国名为姓。古时,睨和倪相通,所以睨姓又称为倪姓。
【汤姓】 商汤是殷商开国君主成汤的号。成汤灭夏后,建立了商朝,其子孙中,有的以他的字“汤”为姓氏。
【滕姓】 是个古老的姓氏,它有两个分支。相传黄帝有个儿子被赐予滕姓,这是滕姓的一支。另外,西周时,周武王封弟弟叔绣在滕国。战国初年,滕国灭亡后,滕国国君的后代便以国名为自己的姓氏。
【殷姓】 源出于姬姓。商朝迂都殷后,又被称为殷商。殷商灭亡后,殷商的一些遗民以殷为姓氏。
【罗姓】 源出于熊姓。西周时有个楚国的同姓国罗国,罗国被楚国灭掉后,国人以罗为姓。
【毕姓】 源出于姬姓。周武王封周文王的第十五个儿子高在毕国,称为毕公高。毕公高的后代就以毕为姓氏。
【郝姓】 源出于子姓。商朝时,帝乙封儿子子期在郝乡,他的子孙便以郝为姓。
【邬姓】 春秋时期,晋国正卿祁氏有一处封地在邬,由他的家臣臧负责管理,所以臧又称为邬臧,他的后代就以邬为姓氏。
【安姓】 东汉时,安息国有个太子名叫清。公元148年,他来到东汉都城洛阳,并按照中国的习惯给自己取字世高,以自己的国名为姓,名叫安世高。这以后其他安息国人到中国来,也都以安为姓。
【常姓】 源出于姬姓。春秋时,卫国有公族子弟的封邑在常,其子孙以常为姓。
【乐姓】 源出于子姓。西周末年,宋戴公的儿子公子衍,字乐父,他的孙子以祖父的字为姓,乐姓流传。
【于姓】 源出于姬姓。周武王有个儿子封在纡国,称为纡叔。纡叔的儿子就以纡为姓。古代纡和于同音通用,所以纡姓又称为于姓。
【时姓】 源出于子姓。相传商汤的子孙中有封地在时国的,后来时国被楚国灭掉,时国人就以原国名为姓。
【傅姓】 商朝宰相名叫说,由于他生活在傅岩这个地方,所以人们就叫他傅说。傅说的后代就以傅为姓氏。
【皮姓】 源出于樊姓。春秋时期,有个大夫名叫樊皮,他的后代中有以他的名字作为姓氏。
【卞姓】 相传黄帝有个后代叫明,封在卞国,称为卞明,卞明的子孙就以卞为姓氏。
【齐姓】 源出于姜姓。姜子牙被封在东方的齐国。战国初期,齐国的权臣田氏赶走了齐康公,自立为齐侯。齐康公的后代就以齐为姓氏。
【康姓】 有两支。西周时,周公旦把商朝故都周围地区封给弟弟叔封,建立起卫国。叔封死后,被谥为“康”,所以叔封又称为卫康叔。卫康叔有一个庶子以康为姓氏。此外,汉时西域的康居国使者留住在汉朝,并以国名中的“康”为姓氏。
【伍姓】 春秋时期,楚庄王率军北上与晋军争霸,伍参立下破晋大功。事后,楚庄王提拔伍参当了大夫,伍参就把自己的名作为姓氏,他的后代也就以伍为姓氏了。
【余姓】 由余的祖先原为晋国人,因避乱才逃到西戎。后来,由余奉命出使秦国。他见秦穆公贤明大度,便留在了秦国,由余的子孙以他的名字以姓氏,余姓开始流传。
【元姓】 分为两支。春秋时期,卫国有个大夫名叫喧,他的封邑在元,因而被人称为元喧,他的后代就以元为姓氏。北魏时,孝文帝进行改革,他把自己的原姓“拓跋”改为“元”姓。
【卜姓】 分为两支。一是,相传夏帝太康有个弟弟封在莘国,他的后裔中有专门从事占卜职业的,便以卜为姓氏。二是,北魏时,鲜卑族的须卜氏也改成了卜姓。
【顾姓】 分为两支。夏朝昆吾氏有子孙被封在顾国,夏朝末年被商汤攻灭,顾伯的子孙便以顾为姓氏。西汉时,勾践的七世孙闽君摇被封为东海王,摇又封自己的儿子为顾余侯,顾余侯住在会稽,他的后代中有以顾为姓的。
【孟姓】 源于姬姓。鲁桓公有子名庆父,被封为建氏,称为仲孙氏。后因国家发生内乱,庆父逃亡莒国,并改称孟孙氏。他死后,其子公孙敖继承爵位,仍称孟孙氏,后简称孟氏,也就是孟姓。
【平姓】 源出于韩姓。战国时期,韩哀侯的小儿子韩辍被封在平邑,他的子孙就以平为姓氏。
【黄姓】 源出于嬴姓。相传周代时,伯益的后代被封在黄国。春秋时期,南方楚国称霸,只有黄国和随国敢与楚国对抗,后来黄国被楚国所灭,黄国国君的后人就以黄为姓氏。
【和姓】 相传帝尧时,分掌天地的官员叫和仲、和叔,他们的后人就以和为姓氏。北魏孝文帝时,鲜卑族素和氏改姓氏为和,这是和姓的另一支源头。
【穆姓】 “穆”在古代时常被用作帝王的谥号,如春秋时期的宋穆公、战国时期的鲁穆公等,他们的后代中都有以先辈的谥号“穆”为姓氏的。
【萧姓】 源出于子姓。春秋时期宋桓公把大心封在萧,作为附属国,称他为萧叔。萧叔的后代就以萧为姓氏。
【尹姓】 商周时代,尹是一种官名。这些尹的后代中,有很多人就以前辈的这个官名为姓氏。
【姚姓】 相传舜的出生地在姚墟,因而姓姚。舜曾住在妫,因而他的后代中也有姓妫的。后来姓妫的又有许多改姓为姚。
【邵姓】 源出于姬姓。周朝初年大臣姬是因功被周王封在召,因而被称为召公。召公曾与周公旦一起平定武庚之乱,是周朝初年的四朝元老。他的子孙世袭召公的爵位,并以召为家族的姓氏。由于召在古代有“邵”和“召”两种写法,召氏也因此分为邵氏和召氏两支。
【湛姓】 春秋时代,晋国的一个邑城河阳内有一条湛水,居住在这里的人便以湛为姓。
【汪姓】 源出于漆姓。上古时代有个汪芒国,国君是漆姓,汪芒国人以身材高大著称。当年大禹在会稽山召集天下诸侯,汪芒国国君防风氏因迟到而被大禹所杀。汪芒国人后来以汪芒为姓,以后简称汪。
【祁姓】 有三个来源。黄帝的25个儿子中,有一个儿子名祁,他的后代便以祁为姓。帝尧姓伊祁,他的子孙中也有以祁为姓的。另外,祁还有一支源出于姬姓:春秋时期,晋献公的第四代孙子名叫奚,被封在祁这个地方,所以又叫祁奚,祁奚以公正无私而著称,他的后代都以祁为姓氏。
【毛姓】 源出于姬姓。周武王封自己的弟弟叔郑在毛,称为毛伯,又称为毛公。毛公的后代以毛为姓氏。
【禹姓】 相传远古时代,中原大地洪水泛滥,大禹用疏通河道的方法消除了水患,使人民安居乐业。禹氏就是大禹的后代。
【狄姓】 源出于姬姓。周成王封他的弟弟孝伯在狄城,孝伯的子孙后以狄为姓氏。
【米姓】 隋唐时期,西域地区有个米国。米国常有人到中原一带定居,这些人后来就以国名为姓氏。
【贝姓】 古时清河郡有地名叫贝丘,住在那里的人以地名为姓氏,贝姓开始传世。
【明姓】 源出于姬姓。春秋时期,秦国的贤臣百里奚是周太王的后代,百里奚的儿子叫孟明视,孟明视的后代中有以明为姓氏的,明姓开始传世。
【臧姓】 源出于姬姓。西周时,鲁孝公的儿子公子抠字子臧,他的子孙以他的字为姓氏,臧姓开始传世。
【计姓】 周武王封少昊的后裔于莒,初期定都于计斤,其后世子孙就以地名为姓,称为计姓。
【伏姓】 相传上古时期,伏羲的后裔有以伏为姓的。
【成姓】 源出于姬姓。周文王有个儿子叫叔武,被封在成国,他的后代就是成姓的祖先。
【戴姓】 源出于姬姓。西周时有戴国,为姬姓诸侯国。春秋时期,戴国被宋国灭掉,戴国人后来便以戴为姓氏。另外,戴姓还有一支出于子姓。春秋时期,宋戴公的庶子以父亲的谥号为姓氏,戴姓传世。
【谈姓】 源出于己姓。周朝时有郯国,相传是帝少昊后裔的封国。郯国人后来多以郯为姓氏。上古时郯和谈通用,所以姓氏郯又写成谈。
【宋姓】 源出于子姓。商纣王有个哥哥叫启,封在微,所以又叫微子启。周朝建立以后,就把商朝旧都的周围地区分封给他,让他建立起宋国。宋国灭亡后,国人为了纪念,就以宋为姓氏。
【茅姓】 源出于姬姓。西周初年,周公旦有个儿子被封在茅国,他的子孙就以茅为姓氏。
【庞姓】 源出于姬姓。周文王的第十五个儿子毕公高的后裔被封在庞,他的子孙便以庞为姓氏。
【熊姓】 相传黄帝在有熊这个地方建都,因而称为有熊氏,他的后代中便有以熊为姓氏的。熊姓还有一支源头出于芈姓。商朝末年有个老人叫鬻熊,姓芈,他很有学问,曾做过周文王的老师。周朝建立后,周武王便封鬻熊的孙子熊绎在荆楚建立了楚国。楚王的后人多以熊为姓氏。
【纪姓】 源出于姜姓。相传西周时有炎帝的后裔被封在纪国。春秋时期,纪国被齐国灭掉,纪君的子孙此后便以纪为家族的姓氏。
【舒姓】 源出于偃姓。春秋时期,江淮一带有舒、舒庸、舒龙等小国,相传都是皋陶后裔的封国。这些小国后来陆续被徐国和楚国灭掉,他们的后代便都以舒为姓氏。
【屈姓】 源出于芈姓。春秋时期,楚武王的儿子瑕被封在屈邑,他的子孙就以屈为姓氏。北魏孝文帝改革时,鲜卑族的屈突氏也改为屈姓,成为屈姓的另一支源头。
【项姓】 源出于姬姓。周代有项国,是周的同姓封国。春秋时期被楚国灭掉后,项国国君的后人便以项为姓氏。
【祝姓】 上古时,在祭祀仪式中主管致赞辞的人员被称为“祝”,担任这一职务的人员中,后来就有以此职务为姓氏的。
【董姓】 相传颛顼的子孙鹨叔安的儿子叫董父,对龙的习性很有研究。他替帝舜驯养的几条龙都能表演各种舞蹈,被帝舜赐以董姓,他的后代有以董为姓氏的。
【梁姓】 源出于嬴姓。周朝时,秦仲的五个儿子征伐西戎。打败西戎后,得到周宣王的封赏。其中二儿子康被封在夏阳梁山,称为梁康伯。公元前641年,秦国攻灭了梁国后,梁伯的后人就以梁为自己的姓氏。
【杜姓】 源出于祁姓。帝尧的儿子丹朱被舜封为唐侯,建立唐国。西周初年,唐国人作乱,周公旦率军灭掉唐国,将唐国子孙迁到杜,建立杜国,杜国人就称为唐杜氏。相传周宣王时,唐杜国国君杜伯遭到宣王宠妃的诬陷而被宣处死。杜伯死后,他的后代中有一支便以杜为姓氏。
【阮姓】 源出于偃姓。皋陶有子孙被封在阮国,后来就以阮为姓氏。
【蓝姓】 春秋时期,楚国蓝县县尹名叫伟,人称蓝尹伟,他的后代便以蓝为姓氏。
【闵姓】 源于姬姓。春秋时,鲁庄公之子启在继承了王位两年之后,就被庆父所杀,根据周朝的谥法规定,死于非命的王公诸侯谥为“闵”,因此,后任君王便给他谥为“闵”,史称鲁闵公。他的后世子孙中有部分以其谥号为姓。
【席姓】 由籍姓所改。秦朝末年,项羽的手下有个叫籍归的人,为了避项羽的名讳,便改籍为席姓。
【季姓】 源出于姬姓。鲁庄公的弟弟季友的子孙以季孙为姓,后来简称为季姓。
【麻姓】 有两个来源。春秋时,齐国有大夫麻婴,他的后代以他的名字为姓。另外,周朝时,楚国有大夫的封地在麻,他的后代也有以麻为姓的。
【强姓】 春秋时郑国有大夫名强除,他的后代以强为姓氏。
【贾姓】 西周时,周康王封周成王的弟弟唐叔虞的小儿子公明为贾伯,其子孙便以贾为姓氏。
【路姓】 相传上古时帝喾有个孙子名叫玄亢,玄亢为尧立下了大功,被封为路中侯。玄亢的后代以他的封号为姓氏。
【娄姓】 源出于姒姓。周武王灭商后,追封先代贤王的后裔,封夏帝少康的后代在杞国。春秋时期,杞国人迁都到淳于,杞君有一支子孙被封在娄邑,后代以娄为姓。
【危姓】 相传上古时帝尧的儿子丹朱不满父亲把帝位禅让给舜,便联合南方的三苗部族起兵同舜争天下,结果被舜打败。叛乱平息后,舜把三苗族人迁到西北的三危山一带居住。三苗族的后人中有以地名为姓。
【江姓】 源出于赢姓。相传周代时,伯益的后代被封在江国。公元前623年,楚国出兵攻灭江国。江国国君的后人便以江为姓氏。
【童姓】 相传颛顼有个儿子叫老童,嗓音洪亮清越。他的后代便以他的名为姓氏。
【颜姓】 颜氏有两个源头。一支出于曹姓。邾子挟有一个后代名叫颜,人称邾颜公,他的庶出子孙以颜为姓;另一支出于姬姓。春秋时,鲁侯伯禽有后代就封在颜,并以颜为姓氏。
【郭姓】 源出于姬姓。周平王把姬序封在北虢。公元前655年,晋国借道虞国灭掉北虢。姬序的后人就以虢为姓氏。古时虢与郭二字通用,虢姓后来转为郭姓。
【梅姓】 源出于子姓。商朝时有梅国,是商的同姓封国。梅国国君的后人就以梅为姓。
【盛姓】 源出于姬姓。周穆王时有同姓封国盛,春秋时期被齐国灭掉。盛国国君的后代以盛为姓。
【林姓】源出于子姓。商朝末年,比干死时,他的妻子陈氏怀着身孕,为了躲避纣王的迫害,带着四名婢女逃奔到牧野这个地方。后来,在深山老林的一个石洞中生下一个男孩,名叫坚,字长思。周武王伐纣后,陈氏带着坚投奔周朝。周武王因他是贤臣比干的后代,又出生在深山老林中,就赐坚为林姓,称为林坚。
【刁姓】 春秋时期,齐桓公有个宠臣叫竖刁,他的族人以刁为姓。
【钟姓】 源出于子姓。春秋时期,宋桓公的曾孙伯宗的儿子州犁在楚国任太宰,被楚王封在钟离。州犁的后人以钟和钟离为姓。后来钟离也有简称为钟姓的。
【徐姓】 源出于嬴姓。夏朝时,嬴姓祖先伯益的儿子若木被封在徐。后来他的后人就以徐为姓氏了。
【邱姓】 源出于姜姓。西周时,姜太公被封在营丘,建立了齐国。后来齐国迁都于临淄。姜太公的子孙中有一支仍留在营丘,并以丘为姓氏。因古时“丘”同“邱”,又为了避圣人孔子的名讳,所以后来丘姓也称邱姓。
【骆姓】 源出于姜姓。姜太公有个庶子叫骆,他的子孙以骆为姓。
【高姓】 源出于姜姓。春秋时期,孙子奚因协助公子小白当上齐国国君,就是齐桓公,孙子奚被赐以高姓。
【夏姓】 源出于姒姓。禹的姓氏是姒。禹由于治理了水患,被舜帝封在夏。后来,禹的儿子建立了夏朝。夏朝灭亡后,禹的后代就以夏为姓氏。另外,夏姓还有一支出于妫姓。春秋时期,陈宣公的小儿子公子西字子夏,他的孙子征舒便以祖父的字为自己的姓氏。
【蔡姓】 源出于姬姓。西周初年,周武王把弟弟叔度封在蔡,建立蔡国。公元前447年蔡国被楚国灭掉。蔡国国君的子孙就以蔡为姓氏,加以纪念。
【田姓】 源出于妫姓。春秋时期,陈厉公的儿子陈完原在陈国任大夫,后因避难逃到齐国,受到齐桓公的重用,被任为工正。陈完不愿再用原先的姓,就改姓田。
【樊姓】 有两个分支。一支源出于子姓,西周初年,周成王的小叔叔康叔管辖商朝遗民。遗民有七族,其中有一族是樊姓;樊姓另一支出于姬姓,周太王的二儿子虞仲有个后代名叫仲山甫,因立下了不少战功,被封为樊侯,他的子孙就以樊为姓氏。
【胡姓】 源出于妫姓。周朝时,舜的后代妫满被封在陈国,死后谥号为陈胡公。他的后代有以其谥号为姓的,胡姓传世。
【凌姓】 古时的宫廷在冬天有专人将冰收藏在地窖中,以供夏天时国君使用。周朝时负责这项工作的官员被称为“凌人”。据说卫康叔有后代担任“凌人”这一职务,他的后代就以凌为姓氏。
【霍姓】 上古周朝建立时,周武王封自己的一位叫叔武的兄弟为霍地的首领,叔武受封后,被人们称为霍叔。后来霍叔的子孙就以封地名为姓。
【虞姓】 远古时候,舜帝做了部落领袖后,有一个称号叫有虞氏,所以人们也称舜帝为虞舜,就是虞姓的先祖。大禹治水有功,虞舜将天下交给大禹管理,大禹又让舜帝的儿子建立诸侯国,称虞国,这表示着纪念虞舜。虞国公族的后代就世代姓虞。
【万姓】 上古周朝时,有一个芮国,芮国的一位君主叫芮伯万。芮伯万的族人,后来取那个万字作为姓。还有一支万姓,源自春秋时期的毕万,毕万是晋国的贵族,帮助晋献公治理国事有功,就被封为诸侯国君主,他的后代很昌盛,取他的名字中的一个万字做姓。
【支姓】 月支国是秦朝、汉朝之间,丝绸之路上,敦煌一带的小国,到晋代,月支国人有的留在中原等地定居,他们学习中原人使用姓名的习惯,就从国名中取一个支字,作为姓。
【柯姓】 春秋时吴国公子柯卢之后以柯为姓。
【昝姓】 是北魏叱卢姓所改。
【管姓】 上古周武王建立周朝后,将一位弟弟分封在管地,那位弟弟叫叔鲜,受封后建立了管国,人们称他管叔鲜。管国的公族后代,后来就以国名为姓。另一支管姓,起源于春秋时候的大能人管仲。管仲的后代就是管姓的另一大支。
【卢姓】 古代春秋时期,齐国有位公族叫“傒”被封在卢邑。他的后代,就以封地名为姓。另有一支卢姓,是由庐姓变化而来。上古时有个庐国,庐国有个公族戢黎。戢黎的后代,就以国名为姓,后来又将庐简写成卢。
【莫姓】 黄帝孙子中有一个叫颛顼,颛顼很有才干,成为一支强盛的部落的首领。颛顼修筑过一座城,叫鄚城。颛顼的族人很多,分为八支,其中有一些人就定居在鄚城。后来鄚城的公族后代就以地名为姓,又去掉右偏旁,世代姓莫。
【经姓】 有两个来源。春秋时期,魏国经侯的后代以经为姓;另外,东汉时光武帝刘秀的族父字经孙,他的后代便以经孙为姓氏,经孙后来改为经姓。
【房姓】 源出于祁姓。舜封尧的孙子陵在房国,他的子孙以房为姓。
【裘姓】 春秋时期,卫国有一大夫被封在裘地,他的后代就以裘为姓。
【缪姓】 古时,“缪”与“穆”同音通用。春秋时期,秦穆公也称秦缪公。他有庶子以他的谥号“缪”为姓。
【干姓】 周朝时有干国,也叫邗国。春秋时期干国被吴国灭掉,国人以干为姓。
【解姓】 源出于姬姓。春秋时期,晋国有公族大夫被封在解,他的后代就以解为姓氏。另外,周成王的弟弟叔虞的儿子良封在解,也以解为姓氏。
【应姓】 源出姬姓。周武王的第四个儿子被封为应侯,其子孙以应为姓氏。
【宗姓】 周朝时,帮助天子掌管宗室一事的官员称为宗伯,周朝有世袭宗伯的,其后代就以官名为姓。另外,春秋时期有宗国,国君的后代也有以宗为姓氏的。
【丁姓】 源出于姜姓。西周时,齐太公的儿子仍死后谥号为齐丁公,齐丁公有庶子以他的谥号为姓氏,丁姓开始流传。
【宣姓】 “宣”是古代帝王和诸侯较常见的谥号,他们的后代都有以宣为姓的。另外,春秋时期,鲁桓公的五世孙孙侨如死后谥号为宣伯,他的后代也有以宣为姓氏的。
【贲姓】 秦朝鲁县人贲父的后代有以贲为姓氏的。
【邓姓】 夏朝时,帝仲康有子孙被封在邓国,后人以邓为姓氏。另外,商朝武丁的叔叔也封在邓国,邓国在春秋时被楚国灭掉,邓君的子孙就以邓为姓氏。
【郁姓】 古代有郁国,后来成为吴国大夫的封地,其后人便以郁为姓氏。
【单姓】 源出于姬姓。周成王封小儿子臻为单伯,单伯的后代便以单为姓氏。
【杭姓】 相传夏禹治水后,把船只交给他的儿子管理,并将他封在全航这个地方。其子孙就将“航”改成“杭”,并以此为姓。
【洪姓】 远古黄帝时候,有个人物叫共工,是黄帝的大臣。共工的官职,专管治理水土,所以共工的后代在共字旁加了三点水,姓洪。
【包姓】 源出于芈姓。申包胥是春秋后期楚国的大夫,是楚君蚡冒的后裔。后来他的子孙就以其名字中的“包”字为姓。
【诸姓】 春秋时期,鲁国有大夫受封于诸,其后世子孙以封地名为姓。另外有源出于姒姓的。春秋时越王勾践的后人闽越王元诸的后世子孙以其名字中的“诸”为姓。
【左姓】 周朝史官有左、右之分,左史记言,右史记事,春秋时的鲁国就有左史丘明。这些史官的子孙一般都以官职分姓,所以出现了左姓。
【右姓】 来源不可考。但根据左姓的来源推断,周朝史官有左、右之分,左史记言,右史记事,春秋时的鲁国就有左史丘明。这些史官的子孙一般都以官职分姓,所以出现了右姓。
【崔姓】 春秋时期,齐丁公让季子继承君位,但季子将君位让给他人,自己到一个叫崔的地方去居住。季子的后代,就以崔邑的地名为姓。
【吉姓】 黄帝有个孙子叫伯儵,受封于南燕那个地方。他同时得到黄帝赐给的一个姓,姓姞。后来他的子孙简化成吉,世代相传。另一支吉姓,起源稍迟些,是周朝有个大功臣叫尹吉甫,他的家庭很昌盛,后代子孙取他姓名中一个吉字做姓。
【钮姓】 隋代有一位见于文献的人,叫钮回。另一个叫钮滔的人,见于晋代的记载。他们就是钮姓的祖先。
【龚姓】 远古黄帝时候,有个人物叫共工,是黄帝的大臣。共工的官职,专管治理水土,所以共工的后代在共字旁加了三点水,姓洪。而共工的儿子中有个叫句龙的,继承了共工的官职。句龙的子孙,便在共字上加个龙字,世代姓龚。
【程姓】 有两支来源:相传颛顼的孙子重负责掌管祭祀天上神灵,重的后裔在周朝时被封在程,建立程国,他的子孙便以程为姓氏。程氏还有一支出自姬姓。春秋时期,晋国荀氏的封地在程,他们的后代以封邑为姓。
【嵇姓】 源出于姒姓。会稽曾是夏禹召集天下诸侯开大会的地方,禹死后也葬在会稽山。夏帝少康即位后,封庶子无余在会稽主持禹庙的祭祀,赐姓稽。稽姓族人在西汉初年被迁往嵇山,并改姓嵇。
【邢姓】 源出于姬姓。周公旦的第四子被封在邢,邢国灭亡后,国君子孙中有以邢为姓氏的。
【滑姓】 源出于姬姓。西周时有滑国,是周的同姓封国。滑国后来被晋国所灭,滑国人便以滑为姓氏。
【裴姓】 源出于嬴姓。嬴姓的祖先伯益的后代中有一支被封在邑乡,以邑为姓。周僖王时,邑姓后人被改封在解邑,邑姓改为裴姓,表示已离开邑乡。
【陆姓】 战国时,齐宣王封他的小儿子田通于陆乡,他的子孙后来也姓了陆。
【荣姓】 相传黄帝有个臣子叫荣将,他和黄帝的乐官伶伦一起铸造了十二口编钟,使黄帝亲自谱写的曲子《咸池》得以演奏。黄帝便封荣将为诸侯,建立荣国。荣国的后人便以荣为姓氏。
【翁姓】 源出于姬姓。相传周昭王有个儿子,出生时双手握拳,谁都掰不开。后来周昭王亲自来掰,却一掰就开。他见儿子左手掌纹像个“公”字,右手掌纹像个“羽”字,就给这个儿子取名为“翁”。翁的后代就以翁为自己的姓氏。
【荀姓】 源出于姬姓。晋国有个公族大夫名叫逝敖,被封在荀邑,他的儿子便以地名为姓氏。
【羊姓】 源出于姬姓。春秋时期,晋武公的孙子突被封在羊舌,称为羊舌大夫,春秋后期,羊舌氏遭到晋国贵族的攻击,便逃到国外,改姓为羊。
【於姓】 相传黄帝有个臣子叫则,他发明了履,结束了人们光脚走路的历史。黄帝因此封他在於,他的后代就以於为姓氏。
【惠姓】 源出于姬姓。周朝周惠王庶出子孙以他的谥号为姓氏,惠姓传世。
【甄姓】 相传舜住在东夷部落时,曾指导当地人烧陶器,使当地形成了一座专以陶器闻名的城邑——甄城。后来,舜有子孙留在甄城任甄官,以甄为姓。
【曲姓】 春秋时,晋穆侯封少子成师于曲沃,其后子孙以地为氏,称曲姓。
【家姓】 周朝时有个大夫叫家父,他的后代以家为姓。另外,春秋时期晋国有大夫叫家仆徒,他的后代以家仆为姓氏,后来又简化为家。
【封姓】 源出于姜姓。相传炎帝神农氏有个儿子名叫钜,做过黄帝的老师。他的后代在夏朝时被封在封父,其子孙便以封为姓氏。
【芮姓】 源出于姬姓。周朝时有个芮国,是周朝的同姓封国。芮国国君的后人以芮为姓氏。
【羿姓】 夏朝时后羿的后代以羿为姓氏。
【储姓】 战国时期齐国有个相国名叫储子,他的后代以储为姓氏。
【靳姓】 战国时期,楚国有个大夫被封在靳,叫做靳尚,他的后代以靳为姓氏。
【汲姓】 源于姬姓。春秋时期,卫宣公的太子伋居住的地方叫汲,其后世子孙以地名为姓。
【邴姓】 春秋时期,齐国大夫邴被封在邴,后代以邴为姓氏;晋国有个叫邴豫的,也被封在邴,后代也以邴为姓氏。
【糜姓】 黍的一个变种称为“糜子”,糜姓人以此物为姓。
【松姓】 相传秦始皇曾登泰山,下山时突遇暴雨,他跑到一棵松树下避雨,于是封这棵松树为“五大夫”,当地人就以松为姓氏。
【井姓】 春秋时期,虞国有大夫的封地在井,称为井伯,井伯的后代就以井为姓氏。
【段姓】 源出于姬姓。春秋初年,郑武公有两个儿子,大儿子叫寤生,小儿子叫叔段。叔段的后代以他的名字为姓氏。
【富姓】 源出于姬姓。周朝有大夫名叫富辰,其子孙以他的名字为姓氏,富姓开始传世。
【巫姓】 商朝时,大臣巫咸和他的儿子巫贤都是商朝的重要大臣,他们的后人便以巫为姓氏。
【乌姓】 相传远古时期,东方部落的首领少昊用百鸟的名称作为百官的名称,其中有乌鸟氏。乌鸟氏的子孙以乌为姓氏。另外,春秋时期陇西的乌氏国被秦国所灭,国人也以乌为姓氏。
【焦姓】 源出于姜姓。周武王时,炎帝神农氏的后代被封在焦国,其子孙以焦为姓氏。
【巴姓】 源出于凤姓。相传伏羲有个后代叫后照,住在巴水上游,他的子孙就以巴为姓氏。
【弓姓】 相传少昊的儿子挥制造了弓,被赐姓张,这以后就出现了弓姓和张姓;此外,春秋时期鲁国有大夫名叫叔弓,他的后代以弓为姓氏。
【牧姓】 相传上古时,黄帝有两个很贤明的大臣,一个叫风后,一个叫力牧。黄帝任用他们为相,把天下治理得很好。力牧的后人以牧为姓。
【隗姓】 周朝时,中原北部的游牧民族赤狄人姓隗。春秋时期,赤狄人开始与汉人通婚。后来晋国大举进攻赤狄人,赤狄人大多沦为晋国臣民,而隗姓也逐渐演变成了汉姓。
【山姓】 周朝设置有“山师”这一官职,专门掌管山林的开发和管理。有的山师子孙便以祖先的官名为姓氏。
【谷姓】 源出于嬴姓。周朝时有嬴姓毂国,国君子孙以毂为姓氏。毂后来简化成谷。另外,嬴姓的先祖非子有后代居住秦谷,其子孙也以谷为姓氏。
【车姓】 源出于田氏。汉昭帝时,朝中有个德高望重的丞相名叫田千秋。汉昭帝为了表示对他的尊重,特意下令允许他坐马车出入宫廷,被人称为“车丞相”。“车丞相”的子孙后来就干脆改姓车。
【侯姓】 源出于姬姓。春秋初期,晋侯缗被晋武公所杀,他的子孙便以他的爵位为姓氏,侯姓大盛。
【宓姓】 为伏羲的后代,古时“宓”与“伏”相通,宓姓即伏姓。
【蓬姓】 蓬是一种草,古时有人以这种草为姓。
【全姓】 周朝时,有的人家世代担任掌管泉府的官,因而其子孙称为泉氏。后来有人把泉字改写成全字。
【郗姓】 源出于苏氏。周武王时,周朝的司寇名叫苏忿生,苏忿生的后代有被封在郗,其子孙就以郗为姓氏。
【班姓】 源出于芈姓。春秋时期,楚君若敖有个孙子叫斗班,他的子孙以他的名字为姓氏,班姓传世。
【仰姓】 仰延益是仰姓始祖,传说他是虞舜时的音乐家,他将八根弦的瑟改为二十五根弦。其后世子孙以仰为姓。
【秋姓】 相传帝少昊的后代有叫秋伯的,秋伯的后代就是秋姓的先祖。另外,春秋时期鲁国人秋古月的后代也是秋姓的重要来源。
【仲姓】 黄帝的后代中有个叫奚仲的,其子孙有以仲为姓的;另外,春秋时期,宋庄公有个儿子字仲,鲁桓公也有个儿子字仲,他们的后代中都有以仲为姓氏的。
【伊姓】 相传帝尧出生在伊祁山,所以姓伊祁,他的后代中有伊姓和祁姓。
【宫姓】 源出于姬姓。春秋时期,虞国有个大夫名叫宫之奇,他本是周的同姓国宫国人,宫国灭亡后,他逃到虞国,以国名为姓。他的后代就是宫姓的祖先。
【宁姓】 源出于姬姓。春秋时期,卫武公的小儿子季封在宁,他的后代就以宁为姓氏。
【仇姓】 春秋时期,宋国大夫仇牧的子孙中有以他的名字作为姓氏的。
【栾姓】 源出于姬姓。周朝时,周成王的弟弟唐叔虞有个后代叫宾,他的封邑在栾,因而又叫栾宾。栾宾的孙子栾枝把邑名作为姓。
【暴姓】 源出于姬姓。东周时,有王族诸侯暴辛公,他的封邑在暴,后代便以暴为姓氏。
【甘姓】 源出于姬姓。周襄王封他的弟弟王子带在甘,称为甘昭公,甘昭公的后人以甘为姓氏。
【钭姓】 源出于姜姓。春秋末年,齐国政权被田氏篡夺,原先齐国的姜姓王族被流放到海一,后改姓为钭。
【厉姓】 源出于姜姓。西周时,齐厉公有庶子以他的谥号为姓氏,是厉姓的先祖。
【戎姓】 春秋时期,少数民族戎人建立了戎国,戎人后来逐渐与汉人融合,并以国名为姓氏。
【祖姓】 源出于子姓。商帝祖乙任用巫贤为相,励精图治,使已经衰落下去的商朝复兴起来。祖乙有庶子是祖姓的祖先。
【武姓】 春秋时期,宋武公的子孙以他的谥号为姓氏,成为武姓的先祖。
【符姓】 源出于姬姓。战国时期,秦国设置有符玺令这一官职,专门管理兵玺印等。鲁顷公的孙子雅就在秦国担任符玺令,人称符氏,他的后代也一直以符为姓氏。
【刘姓】 源于祁姓。相传尧是远古部落陶唐氏的首领,他有个后代叫刘累,替夏帝孔甲养龙,被赐姓御龙。后来,由于刘累饲养不善,死了一条雌龙,刘累怕孔甲治罪,就带着家眷逃到鲁县躲了起来。刘累的子孙后来便以刘累的名字为姓氏,刘姓传世。此外还有源出于姬姓。周匡王的小儿子被封在刘邑,号刘康公。刘康公的后代也称刘氏。西汉初年。刘邦做皇帝后,接受部下娄敬定都关中的建议,把国都迁到了长安,并因此赐娄敬姓刘。
【景姓】 源出于芈姓。楚国公族子弟有昭、屈、景三大姓氏。景姓是其中之一。
【詹姓】 源出于姬姓。周宣王有庶子被封为詹侯,其后人便以詹为姓氏。
【束姓】 西汉时,有名的贤大夫疏广的曾孙孟达为了避王莽之难,改疏姓为束姓。
【龙姓】 有三支来源。第一支,相传舜有大臣名为龙,他的后代以龙为姓。第二支,黄帝己姓后代有个叫董父的,负责为舜驯养龙,被任命为豢龙氏,他的后代中,有一支将“豢龙”简化为龙,作为姓氏。第三支,夏朝的刘累替帝孔甲养龙,被赐姓御龙,刘累的子孙有一支将“御龙”简化为“龙”作姓氏。
【叶姓】 有两支来源。一支源出于沈姓。春秋后期,楚国的左司马沈君戌在战场上阵亡,楚昭王便封他的儿子沈诸梁在叶,称为叶公。叶公的后人就是叶姓的先祖。此外,东汉时日南郡边界外有一个叶调国,叶调国有人来中国定居,并以国名中的“叶”为姓氏。
【幸姓】 源于“宠”、“赏”等姓。臣民们以受到国君的宠幸为荣,故而为此姓。但它的起源年代已无从考证。
【司姓】 相传神农氏时代有司巫这一官职。后来,司巫的子孙便以先辈的官名为姓,司姓开始传承。
【韶姓】 以韶州这个地名而得姓。
【郜姓】 源出于姬姓。周文王有儿子被封在郜国,郜君子孙以郜为姓。
【黎姓】 商代有两个诸侯国叫黎国,这两个黎国的子孙都以国名为姓。另外,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将鲜卑族的素黎氏改为单姓黎。
【蓟姓】 西周时,周武王封黄帝的后代在蓟,其就以蓟为自己家族的姓氏。
【薄姓】 上古时有薄国,相传是炎帝后代的封国,国人多数以薄为姓。另外,春秋时期,宋国有大夫被封在薄,他的后代也以薄为姓。
【印姓】 源出于姬姓。春秋时期,郑穆公有个儿子字子印,他的孙子以他的字为姓氏,印姓开始传承。
【宿姓】 源出于风姓。周武王封伏羲氏的后代在宿国,他的子孙以宿为姓氏。
【白姓】 源出有两支。一支源于蹇氏,春秋时期,秦穆公有个得力的大臣叫蹇叔。蹇叔有个儿子叫丙,字白乙。白乙是秦国的名将,他的后代以他的字为姓氏;另一支源于芈姓,楚惠王时,公子胜被封在白邑,称为白公胜。其后人就以白为姓氏。
【怀姓】 上古中原地区有个部落“无怀氏”,怀姓就是无怀氏的后人。
【蒲姓】 源出于己姓。相传少昊的后代在春秋时期有封国在蒲,蒲国人后来就以蒲为姓。
【邰姓】 源出于姜姓。相传上古时有个叫“弃”的人。帝尧任命他为农官后稷,管理天下农业。弃上任后,天下农业连年丰收。为了表彰弃的功劳,尧封弃为有邰姓部落的首领,他的后人便以邰为姓氏。
【从姓】 汉代将军枞公的后代以枞为姓氏,枞即是现在的从。
【鄂姓】 有两支。一支源出于吉姓,夏商时期,黄帝的吉姓子孙封在鄂国,鄂侯的子孙后来就以鄂为姓氏;另一支源出于芈姓,周夷王时,楚君熊渠自称楚王,并封三个儿子为王,其中二儿子熊挚红被封为鄂王。鄂王的后代有以鄂为姓氏。
【索姓】 周朝时,商朝遗民中有索姓,被分在鲁国做臣民,他们的后代一直以索为自己的姓氏。
【咸姓】 商代大臣巫咸有后代以咸为姓氏。
【籍姓】 源出于姬姓。春秋时期,晋襄公的孙子公孙伯厣负责管理晋国典籍,并以籍为姓氏。
【赖姓】 源出于姜姓。周朝时有赖国,公元前538年被楚国灭掉,国人以赖为姓氏。
【卓姓】 春秋时期,楚国有个大夫叫卓滑,他的子孙以他名中的卓为姓氏。
【蔺姓】 源出于韩姓。春秋时期,晋国韩厥的后代韩康被封在蔺,子孙便以蔺为姓氏,称为蔺氏。
【屠姓】 相传上古时,黄帝曾与蚩尤部落在河北逐鹿一带进行决战,最后蚩尤族被打败了。黄帝把蚩尤族人迁到邹、屠等地,这些蚩尤族人就以当地地名为姓氏,有屠姓和邹姓两支。另外,春秋时期,晋国有专管屠宰业的官员,他们有的以职业为姓氏,即屠姓。
【蒙姓】 相传颛顼的后代被封在蒙双城,子孙中有以地名为姓的,分别为蒙姓和双姓。
【池姓】 古时居住在城池边的人以地名为姓,就是池姓。
【乔姓】 相传黄帝死后葬在桥山,他的子孙中有的留在那里守陵,并以地名为姓氏,就是桥姓。后来桥姓将姓氏中的木字旁去掉,改称乔姓。
【阴姓】 源出于管姓。春秋末年,管仲的后代管修从齐国逃往楚国避难,被楚王封在阴邑,他的后代便以封地名为姓氏。
【鬰姓】 来源不可考证。
【胥姓】 春秋时,晋国大夫胥臣的后代为胥姓祖先。
【能姓】 楚国熊挚红的后代为避难而改为能姓。
【苍姓】 相传颛顼的后代高阳氏子弟八人,都是治国安邦的人才。他们在帝尧时分管国政,使天下秩序井然。八人中老大叫苍舒,就是苍姓的祖先。
【双姓】 相传颛顼的后代被封在蒙双城,子孙中有以地名为姓的,分别是蒙姓和双姓。
【闻姓】 是由复姓闻人简化而来。相传春秋时代鲁国有个人物叫少正卯。由于他曾聚众讲学,对孔子的私学有很大影响。孔子做了鲁国司寇以后,就以“改政”为名,将在当时远近闻名的少正卯杀了,而少正卯的后代子孙就以此事做了姓氏,以“闻人”为姓。后来简化为“闻”姓。
【莘姓】 相传上古时,山东曹县西北一带居住着有莘氏,有莘氏的后代就是莘姓的祖先。另外,夏启有个庶子被封在莘,其子孙以当地地名为姓氏。
【党姓】 源出于姬姓。春秋时期,晋国有公族大夫被封在上党,其后代以当地地名中的“党”为姓氏。另外,鲁国有个大夫,相传是黄帝小儿子禺阳的后代,被封在党这个地方,他的后人也以党为姓氏。
【翟姓】 春秋时期,中原有翟国,是狄人的部落。翟国被晋国灭掉后,国人以国名为姓氏。
【谭姓】 源出于嬴姓。周朝时,嬴姓先祖伯益有后代被封在谭国,后来谭国被齐灭掉,谭国国君的后代便以国名为姓氏。
【贡姓】 春秋时期,孔子有个弟子名叫端木赐,字子贡,以能言善辩著称。子贡的后代中有以他的字“贡”为姓。
【劳姓】 东海边有崂山,古时称为劳山,那些世代居住在劳山的人,便以劳为姓氏。
【逄姓】 是逢姓的一个分支。逢氏为商代诸侯逢伯陵的后代。
【姬姓】 相传黄帝有25个儿子,其中有14个分别得到12个姓,这12个姓中就有姬姓。
【申姓】 源出于姜姓。周武王封伯夷的后人为申侯,其子孙以封地名为姓氏。
【扶姓】 汉朝有个名臣巫嘉,善于占卜。高祖赐其姓扶,成为扶姓祖先。
【堵姓】 春秋时期,郑国大夫泄寇被封在堵,他的子孙便以祖先的封地名为姓氏。
【冉姓】 源出于姬姓。周文王有一个儿子叫季载,是个很有才干的人,被封在冉国,他的子孙便以封地的地名为姓氏。
【宰姓】 源出于姬姓。周公旦的后人周公孔就曾担任周朝的太宰,他的子孙中有以他的官职为姓氏的。
【郦姓】 相传黄帝有后代在夏朝时被封在郦国,其子孙以当地地名为姓氏。
【雍姓】 源出于姬姓。西周时,周文王的第十三个儿子被封在雍,其子孙后来就以祖先的封地地名为姓氏。
【郤姓】 出自姬姓。春秋时,晋献公征伐翟人,公族子弟叔虎奋勇当先,带领晋军攻破翟人营垒,打败了翟人。事后晋献公把郤邑封给他,建立郤国。他的后代遂以封地为姓。还有一支是春秋时期郤宛的后代。郤氏在晋国世袭卿位,后来被晋厉公灭族,有子孙逃到楚国,楚昭王时郤宛任左尹,其子孙后代沿袭祖姓郤姓。
【璩姓】 璩是古代一种由金、银制成的耳环,古时有人以这种器物为姓。
【桑姓】 少昊是上古时五帝之一,他建都于穷桑,号穷桑氏。后来,少昊有子孙就以地名中的“桑”为姓氏。
【桂姓】 源出于姬姓。秦始皇焚书坑儒,周朝王族的后代有个名叫季桢的被坑杀。季桢的大儿子为了避难就把姓氏改为自己名中的“桂”,他的后代也就一直以桂为姓氏。
【濮姓】 春秋时期,卫国有大夫被封在濮,他的子孙便以地名为姓氏。
【牛姓】 源出于子姓。西周后期,宋国公族大夫牛父在与游牧民族长狄人作战时,不幸战死。他的子孙便以他的名字里的牛字为姓。
【寿姓】 源出于姬姓。春秋时期,寿梦自称为吴王。后来寿梦的子孙中,有以他的名字作为姓氏的,就是寿姓先祖。
【通姓】 春秋时期,巴大夫受封于通川,其子孙以地名为姓。另外,秦汉时期有位彻侯,其后世子孙一直以他的爵名彻为姓,后来为了避汉武帝刘彻的名讳,把彻姓改成了通姓。
【边姓】 源出于子姓。商代有诸侯国边国,国君的后代以国名为姓氏。另外,春秋时期,宋平公的儿子公子御戎字子边,子边的孙子以祖父的字为姓氏,也是边姓的重要一支。
【扈姓】 源出于姒姓。大禹死后,他的儿子启继承了王位,建立了夏朝。有扈氏的部族起兵讨伐夏启,结果因寡不敌众而失败。有扈氏的人后来就改以扈为姓氏了。
【燕姓】 源出于姬姓。周武王封召公姬在燕国,召公的后代世袭燕国国君。公元前222年,燕国被秦国灭掉,燕王的子孙,便以国名为姓氏。
【冀姓】 西周时有冀国,冀国人后来以冀为姓氏。
【郏姓】 西周时,周成王在郏辱定鼎,当地人为此深感荣耀,就以郏为姓氏。
【浦姓】 为姜太公的后裔。姜太公的后裔有一支向江浙地区搬迁,在浦江沿岸定居,其后人就以浦为姓。
【尚姓】 源出于姜姓。西周初年,周武王尊称开国功臣姜子牙为“师尚父”,姜子牙的子孙中有以他的尊号为姓氏的,就是尚姓祖先。
【农姓】 神农氏的后代中有以农为姓的。
【温姓】 源出于己姓。周朝初年,颛顼有个后代被封在温,后来温国国君的子孙便以国名为姓氏。
【别姓】 别成子的后代以别为姓氏。
【庄姓】 周朝时,“庄”是一些君主死后的谥号。如“楚庄王”、“宋庄王”等,他们的子孙中就有以他们的谥号为姓氏的。
【晏姓】 源出于姜姓。春秋时期,齐国有个公族大夫被封在晏,因而就以晏为自己的姓氏。
【柴姓】 春秋时期,齐文公的后代高溪的第十世孙高柴的孙子以祖父的名字为姓氏。
【瞿姓】 商朝有大夫名叫瞿父,他的子孙以他的名字为姓氏。
【阎姓】 源出于姬姓。周武王封吴太伯的一个后代在阎乡,他的子孙以阎为姓氏。另外,晋成公也有儿子被封在阎邑,他的后代也以阎为姓。
【充姓】 来源不可考。
【慕姓】 源出自复姓慕容。传说高辛氏的幼子居东北夷后,又迁移至辽西,号鲜卑。到涉归做鲜卑单于,以“慕容”为姓,后改为“慕”姓。
【连姓】 春秋时期,齐国大夫连称、管至父等人趁齐襄公打猎的时候将他杀掉。并立公孙无知为国君。不久,连称和公孙无知都被大夫雍廪杀死。连称的子孙逃到国外后,就以连称的名字为姓氏。
【茹姓】 有两个来源。北魏鲜卑族中有普陋茹姓,后来改为茹姓。此外,古时有少数民族蠕蠕族,蠕蠕族进入中国后改姓为茹茹,后来又简化为茹。
【习姓】 陕西丹凤县东南的武关附近有少习山,住在那里的人以地名为姓氏。
【宦姓】 取意于“仕宦”。有些“仕宦”的人便以宦为姓。
【艾姓】 春秋时期,齐景公有个宠臣被封在艾,赐姓艾。
【鱼姓】 源出于子姓。春秋时期,宋襄公的弟弟公子目夷字子鱼是个很有谋略的人。子鱼的子孙以他的字为姓氏,就是鱼姓的先祖。
【容姓】 相传黄帝有个史官叫容成,容姓就是容成的后人。
【向姓】 春秋时期。宋桓公有个儿子叫公子肿,字向父。向父的孙子以祖父的字为姓氏。
【古姓】 源出于姬姓。周文王姬昌的祖父是古公檀父,周武王建立周朝后,尊古公为周大公。古公的子孙中有以他的名号为姓氏的。
【易姓】 春秋时期,齐桓公有个大臣叫雍巫,字易牙。易牙的子孙后来以他的字为姓氏。
【慎姓】 春秋时楚国有慎邑,当地人以地名为姓氏。
【戈姓】 相传周朝时,夏禹有后代被封在戈。他的后人就以戈为姓氏。
【廖姓】 源出于己姓。颛顼有个后代叫叔安,因被封在廖国,所以又被称为廖叔安。他的子孙就是廖姓的先祖。
【庾姓】 帝尧时,有的人世袭庾大夫这一官职,后来就以官名为姓。
【终姓】 上古时期颛顼的后代陆终有子孙以终为姓氏。
【暨姓】 相传彭祖的后代有封在暨的,便以暨为姓氏。另外,春秋时,吴王夫差的子孙中有以概为姓的,后来因避仇而改为既姓。“既”与“暨”相通,所以既姓又称为暨姓。
【居姓】 源出于先姓。春秋时期,晋国的先轸和先且居父子为晋国立下赫赫战功。先且居的子孙因祖上的业绩而感荣耀,便以他的名字为姓氏。
【衡姓】 商汤时,有个贤臣叫伊尹,商汤尊称伊尹为“阿衡”。伊尹有个后代便以他的尊号为姓氏。
【步姓】 源出于姬姓。春秋时期,晋国公族大夫谷豹有个孙子叫谷扬,他的封邑在步,因此他又被称为步扬,他的后代就以步为姓。
【都姓】 源出于姬姓。春秋初年,郑国有个公族大夫叫公孙阏,字子都。子都的后代有以他的名为姓氏的。
【耿姓】 源出于姬姓。西周时有姬姓封国耿国,公元前661年被晋国灭掉,耿国国君的后代就以耿为姓。晋国灭掉耿国后,将它封给大夫赵夙,赵夙的子孙中也有以耿为姓的。
【满姓】 源出于妫姓。周朝初年,帝舜有个后代叫妫满,被封在陈国。妫满的子孙中有以他的名字为姓氏的。
【弘姓】 春秋时卫国大夫弘演的后代以弘为姓。
【匡姓】 春秋时期,鲁国匡邑的长官名叫句须,因而又被称为匡句须,他的后代以匡为姓。
【国姓】 有两个来源。一支出于姜氏,春秋时期,齐国有一个公族大夫被周天子亲自任命为齐国的辅国正卿,因而就以国为姓;另一支出于姬姓,春秋时期,郑穆公有个儿子叫公子发,字子国,子国的儿子叫公孙侨,字子产。子产是春秋时期很有名的政治家。子产的儿子以祖父子国的字为姓氏。
【文姓】 来源有两支。一支源出于姬姓,周武王伐纣灭商,建立起周朝后,追谥他的父亲姬昌为周文王,周文王有庶子以文王的谥号为姓氏;另外,战国时孟尝君名叫田文,他的子孙有以他的名为姓氏的。
【寇姓】 先秦时,各朝都设置了司寇这一官职,后来担任过司寇的人有以寇为姓氏的。
【广姓】 西汉人李左车被封为广武君,他们的后代中有以广为姓氏的。
【禄姓】 源出于子姓。商纣王的儿子名叫武庚,字禄父。武庚的后人便以他字中的禄为姓氏。
【阙姓】 春秋时。孔子的住地称为阙里。阙里人有后代以阙为姓氏。
【东姓】 相传伏羲氏为东方部族的首领,其后代中有以东为姓氏的。
【欧姓】 源出于姒姓。春秋时期的越国,越王勾践的六世孙越王无疆死后,他的几个儿子将剩下的越国土地全部瓜分了。二儿子蹄占据了乌程欧余山的南面,古时山的南面称为阳,所以他自称欧阳侯,他的子孙中有以欧阳为姓氏的,也有以欧为姓氏的。
【殳姓】 源出于姜姓。殳是古代的一种兵器,相传炎帝神农氏有个后代发明了箭靶,帝尧因此封他为殳侯,并赐以殳姓。
【沃姓】 商汤的曾孙叫沃丁,沃丁的子孙中有以沃为姓的。
【利姓】 周朝时楚国公子的封地在利,因此其后人以利为姓。
【蔚姓】 古代有蔚州,当地人以蔚为姓氏。
【越姓】 相传大禹死后葬在会稽山,他的儿子启在山上建立宗庙祭祀他。夏帝少康后来又把庶子无余封在会稽主持禹的祭礼,无余的后人建立越国,有的就以国名为姓。
【夔姓】 相传尧舜时有乐正夔,他的后代子孙以夔为姓。
【隆姓】 春秋时鲁国有隆邑,当地人以隆为姓氏。
【师姓】 商朝和周朝时,朝中有专门掌管音乐的官,称为师。这些人的后代中有以他们的先辈的官名为姓氏的。
【巩姓】 源出于姬姓。春秋时期,周景王封一名同姓大夫在巩邑,称为巩简公。巩简公的后代以巩为姓氏。
【厍姓】 为北方少数民族姓氏。
【聂姓】 春秋时期,卫国有大夫的封邑在聂,因此以聂为姓氏。
【晁姓】 源出于姬姓,春秋时期,周景王的小儿子叫王子朝。他的子孙就以朝为姓氏。由于晁是朝的古字,所以朝又写作晁。
【勾姓】 相传少昊有个儿子叫重,掌管天地万物的生老病死,号称勾芒,他的子孙以勾为姓氏。
【敖姓】 相传颛顼的老师叫敖,他的子孙以敖为姓氏。
【融姓】 相传上古时,火神祝融的后代中有以融为姓氏的。
【冷姓】 相传黄帝时有个乐官名叫伶伦,黄帝赐他为伶姓。伶在古代与冷同音。所以伶姓又称为冷姓。
【訾姓】 由訾陬姓所改。夏朝诸侯国中有訾陬国,国人以訾陬为姓氏。訾陬姓后来简称为訾姓。
【辛姓】 上古时居住在山东曹县西北一带的有莘氏的后裔。
【阚姓】 上古时有阚国,是黄帝吉姓子孙的封国,其后代以阚为姓氏。
【那姓】 源出于于姓。春秋时期,楚国把权国灭掉后,将权国人迁往那地,权国人中有以当地地名为姓氏的。
【简姓】 春秋时期,晋国有大夫狐鞠居,他替自己的族人狐射姑刺杀了太傅阳处父,结果被赵盾处死。狐鞠居有封邑在续。死后他被谥为续简子,他的子孙以其谥号为姓氏。
【饶姓】 战国时齐国有大夫封在饶,其子孙就以饶为姓氏。
【空姓】 商代子姓祖先契有后代封在空桐,以空桐为姓氏,后来其子孙就以简化的空为姓氏。
【曾姓】 源出于姒姓。夏帝少康封小儿子曲烈在增。曾国国君的后代将增去掉偏旁,以曾为姓氏。
【毋姓】 源出田氏。春秋时期,齐宣王的兄弟受封于毋邱,其后世子孙以封地名为姓。
【沙姓】 春秋时期,宋国有大夫被封在沙,他的子孙便以地名为姓氏。
【乜姓】 由也姓所改。也姓原来是蒙古族姓氏。
【养姓】 春秋时期,楚国大夫养由基被封在养,他的后代就以养为姓氏。
【鞠姓】 源于姬姓。据说周族祖先后稷的孙子,其出生时手心的掌纹很像古文“鞠”字,因此起名叫鞠。鞠后来做了周人的首领,鞠姓就是他的后代。
【须姓】 春秋时期有须句国,国人以须为姓氏。
【丰姓】 源出于姬姓。春秋时期,郑穆公有个儿子名叫丰,丰的孙子以祖父的名为姓氏。
【巢姓】 上古时,中原地区有部落首领有巢氏,传说他发明了在树上建造木屋,使人类免遭野兽侵袭。有巢氏的后代就以巢为姓氏。
【关姓】 夏朝时,有个叫关龙逢的大臣谏,关龙逢的后代就以关为姓氏,成为关姓先祖。
【蒯姓】 商代有蒯国,该国的贵族后来以蒯为姓氏。
【相姓】 相传商汤的第十一世祖先名叫相土,他发明了马车,相土的子孙中有一支以相为姓氏。
【查姓】 源出于芈姓。春秋时期,楚国有公族大夫的封地在查,其子孙以查为姓氏。
【后姓】 相传为古代东夷族首领太浩的孙子后照的后代。
【荆姓】 源出于芈姓。西周时期,楚国一直称为荆国,直到春秋时期才改称楚国,从前荆国有庶出子孙以国名为姓。
【红姓】 源出于刘姓。西汉初年,汉高祖刘邦封刘富为休侯,后来又改封为红侯。刘富的子孙后来就以红为姓氏。
【游姓】 源出于姬姓。春秋时期,郑穆公有个儿子叫公子偃,字子游。子游的孙子以祖父的字为姓氏。
【竺姓】 本来为竹姓。东汉时。枞阳侯竹晏认为竹姓是出自孤竹国两位贤人,即伯夷和叔齐于是在“竹”字下面加个“二”字,改姓为“竺”。
【权姓】 源出于子姓。商朝有子姓人被封在权国,后来权国人以权为姓氏。
【逯姓】 春秋战国时,秦国有一个邑叫逯,被封在那里的大夫以逯为姓氏。
【盖姓】 战国时期,齐国大夫王宽被封在盖,其子孙以盖为姓氏。
【益姓】 嬴姓祖先伯益的后代中有以益为姓氏的。
【桓姓】 桓是古代君王的谥号之一。春秋时期,齐桓公、宋桓公都有后代以他们的谥号为姓氏。
【公姓】 源出于姬姓。春秋后期,鲁昭公有两个儿子叫公衍和公为。公衍和公为的后代以公为姓氏,成为公姓祖先。
【万俟姓】 万俟是鲜卑族的部落名称。东晋时,万俟部落随拓跋氏进入中原,万俟部落的人以万俟为姓氏。
【司马姓】 是古代官名,掌管天下军事。司马姓就来源于担任过司马一职的人的后代。
【上官姓】 源出于芈姓。战国时期,楚国公族子弟靳尚担任上官大夫,他的后代有以他的官名为姓氏的。
【欧阳姓】 源出于姒姓。春秋时期的越国,越王勾践的六世孙越王无疆死后,他的几个儿子将剩下的越国土地全部瓜分了。二儿子蹄占据了乌程欧余山的南面,古时山的南面称为阳,所以他自称欧阳侯,他的子孙中有以欧阳为姓氏的。
【夏侯姓】 源出于姒姓。西周时,杞国是夏禹后代的封国。公元前445年,楚国灭杞。杞简公的弟弟佗逃往鲁国。鲁悼公因为他是夏禹的后代,祖先又被封过侯爵,就以夏侯姓称呼他。他的后代便以夏侯为自己家庭的姓氏。
【诸葛姓】 夏朝时,伯益的后代被封为葛伯。葛伯的封国灭亡后,葛氏有一支迁往山东诸城,之后便以诸葛为姓氏。
【闻人姓】 春秋时期,鲁国有个叫少正卯的大夫,学识渊博,能言善辩。他与孔子同时讲学,好几次都把孔子的学生吸引过去。少正卯由于名声很大,因此在鲁国被称为”闻人”,少正卯的子孙后来就以祖先的这一绰号为姓氏。
【东方姓】 西汉汉武帝时,有个文学家叫东方朔。相传东方朔本姓张,因为他出生时东方天刚亮,所以名叫东方朔。东方朔的后人一直将“东方”这一姓氏延续下来。
【赫连姓】 原为匈奴族姓氏。
【皇甫姓】 源出于子姓。西周后期,宋戴公有个儿子叫公子充石,字皇父。皇父的孙子以祖父字为姓氏,古代”父”与”甫”同音通用,因此西汉时皇父鸾把皇父改为皇甫。
【尉迟姓】 北魏鲜卑族有尉迟部落,族人以部落名称为姓氏。
【公羊姓】 鲁国有公孙羊孺,其后世子孙以其名字的两个字“公羊”为姓。
【澹台姓】 春秋时期,孔子有个弟子名叫澹台灭明,字子羽。澹台灭明的后代就是澹台姓的先祖。
【公冶姓】 春秋时鲁国季氏有族人叫季冶,字公冶,他的子孙便以公冶为姓氏。
【宗正姓】 汉朝时,高祖刘邦有个本家亲戚担任宗正这一官职,后改姓为宗正。
【濮阳姓】 濮阳为地名,当地人有以地名为姓氏的。
【淳于姓】 春秋时期有淳于国,淳于国的人后来以淳于为姓氏。
【单于姓】 历史上匈奴族的最高首领称为“单于”,他们的后代中有以“单于”为姓氏的。
【太叔姓】 春秋时,卫文公有个儿子名叫太叔仪,他的后代就以太叔为姓氏。
【申屠姓】 源于申氏。西周末年,申侯联合鄫国和游牧民族犬戎一起攻打周幽王,把周幽王与伯服杀死,并拥立宣臼为王,就是周平王。由于申侯的拥立有功,所以周平王就封申侯的小儿子在屠,后来便以申屠为姓氏。
【公孙姓】 周朝制度规定,各诸侯国国君一般立正妻所生的长子为太子,其他儿子就称为公子。公子的儿子被称为公孙。公子和公孙统称为公族子弟。有不少公孙的后代就以公孙为自己的姓氏。
【仲孙姓】 源于姬姓。仲孙氏源自春秋时代鲁公子庆父,庆父字共仲,他的后世子孙便以庆父的字“仲”为姓,也有把“仲”与“孙”合而为姓,姓仲孙。
【轩辕姓】 相传黄帝号轩辕氏,他的后代中有以轩辕为姓氏的。
【令狐姓】 源出于魏姓。晋国大将魏颗立下战功后,晋景公把令狐作为奖赏封给他。魏颗的儿子后来就以父亲封地的地名为姓氏。
【丌官姓】 春秋时各国有掌丌之官,称丌官,其后人有以官名为姓的称为丌官。
【钟离姓】 源于嬴姓。周代时,伯益的后人有封国在钟离国,其国人以国名为姓。
【宇文姓】 宇文氏是北魏时期鲜卑族的部落之一。东晋时,宇文部落入主中原,他们便以宇文为自己的姓氏。
【长孙姓】 源于拓拔氏。北魏道武帝拓跋珪的曾祖拓拔郁律有个儿子叫沙英雄。拓跋珪建立北魏称帝后,赐沙英雄的后人以长孙为姓。
【慕容姓】 慕容氏是鲜卑族的主要部落之一,其部落首领高辛氏建立鲜卑国后,自称“慕二仪之道,继三光之容”,于是以慕容为姓。
【鲜于姓】 源于姒姓。商纣王的叔叔箕子在周武王时到辽东建立了朝鲜国,箕子的后代有封地在于的,他国名“鲜”和封地名“于”何在一起为姓。
【闾丘姓】 春秋时,邾国有个地方叫闾丘。周天子最初分封诸侯的时候,有人被封到那里,他的后人便以闾丘为姓。
【司徒姓】 源自姬姓。舜当官时曾做过司徒,他的后人有以舜的官名为姓的,司徒姓开始传承。
【司空姓】 源自姒姓。大禹曾官居空,他的后人便以他的官名为姓。
【司寇姓】 先秦时,各朝都设置了司寇这一官职,掌管治安、刑法、判案等。司寇姓族人多为担任过司寇的人的后代。司寇氏后来简称为寇氏。
【仉姓】 起源于掌姓。掌为春秋时鲁国地名,鲁大夫受封于此地,以地名为姓。
【督姓】 春秋时期,宋戴公的孙子名督,字华父,又称华督。华督有子孙以督为姓氏。
【子车姓】 为春秋时秦国公族子车氏之后。当时,秦穆公有个出名的大夫叫子车奄息。子车奄息的后代子孙就以子车为姓。
【颛孙姓】 周朝时,陈国公子颛孙在鲁国做官,他的后代便以颛孙为姓氏。
【端木姓】 春秋时期,孔子的弟子中有个叫端木赐的,即子贡,以能言善辩而著称。他的后代就是端木姓的先祖。
【巫马姓】 周朝时设有“巫马”这一官职,担任这一官职的人就把巫马当作家族的姓氏。
【公西姓】 源出于春秋时期鲁国季孙氏,是季孙氏的一个分支。
【漆雕姓】 相传为周朝时吴国的开国君主太伯的后代。
【乐正姓】 周朝时乐官之长称为乐正,他的后代以官名为姓氏。
【壤驷姓】 来源不可考。春秋时期孔子有弟子名壤驷赤,传说为该姓氏先祖。
【公良姓】 春秋时期陈国公子良的后代以公良为姓。
【拓跋姓】 本为少数民族鲜卑族的部落名称。
【夹谷姓】 历史上少数民族有“加古”部落,后来讹传为音近词“夹谷”。夹谷部落人以部落名称为姓氏。
【宰父姓】 孔子有弟子名宰父黑,是宰父姓的起源。
【谷粱姓】古代把谷子叫做粱,凡是善于种植粱的氏族首领都有以谷粱为姓的。
【晋姓】 源出于姬姓。春秋末年,晋国被赵、魏、韩三家瓜分,晋国国君的后代就以国名为姓。
【楚姓】 相传颛项有个后代叫留熊,很有学问,曾做过周文王的老师。留熊的曾孙熊绎在周成王时被封在荆山一带,建立荆国。春秋时期,荆国改国号为楚,楚国在春秋战国时一直是强国之一。楚王的子孙中有以国名为姓。
【闫姓】 为阎氏的一个分支。
【法姓】 源出于田氏。齐襄王名叫法章。齐襄王的庶子后来便以襄王名字中的”法”为姓氏。
【汝姓】 源出于姬姓。相传周朝迁都洛邑后,周平王把最小的儿子封在汝州,以汝为姓。
【鄢姓】 相传颛项有个后代在西周时被封在鄢。春秋时期,鄢被郑国灭掉,鄢君的子孙就以国名为姓氏。
【涂姓】 源出于荀氏。春秋时期,晋国元帅荀林父的后代曾任涂水县大夫,他的子孙就以涂为姓氏。
【钦姓】 来源不可考。
【段干姓】 春秋时期著名思想家老子的儿子名叫宗,为魏将,他先后被封在段和干这两个地方。因而有人以段干为姓氏。
【百里姓】 源出于姬姓。春秋时期,虞国有个大夫叫奚,是周太王的二儿子虞仲的后代。因为他住在百里乡。所以又叫百里奚。百里奚的子孙就是百里姓的祖先。
【东郭姓】 源出于姜姓。郭是古代城池的外城。春秋时期,齐桓公有子孙住在齐都临淄外城的东门一带,被称为东郭大夫,其后代就是东郭姓的祖先。
【南门姓】 周朝时居住在城池南门的人常以南门为姓氏。
【呼延姓】 呼延本是古代匈奴族一个部落的名称。东晋时,呼延部落进入中原,并以呼延为姓氏。
【归姓】 相传黄帝在做天子前,被封在归藏国,后来又改封在有熊国。黄帝有一支子孙留在归藏国,后来就以国名中的“归”为姓氏。
【海姓】 相传黄帝的儿子禺阳被封为东海之神,他的孙子禺强又被封为北海之神,所以他们的后代以海为自己的姓氏。
【羊舌姓】 源出于姬姓。春秋时期,晋武公的孙子突被封在羊舌,称为羊舌大夫,便改姓为羊舌。
【微生姓】 源出于姬姓,微生氏为春秋时期鲁国公族的后代。
【岳姓】 源出于姬姓。帝尧时,炎帝神农氏有后人为四岳诸侯,负责管理四方的部落,其子孙以岳为姓氏。
【帅姓】 由师姓所改。西晋建立后,晋武帝追封伯父司马师为晋景帝。师氏家族为避司马师的名讳,便减去自己姓氏中的一笔,改为帅姓。
【缑姓】 周朝时有一位卿士被封在缑氏邑,就以地名为姓。
【亢姓】 战国时,齐国有地名亢父,当地人以地名为姓。
【况姓】 有两个来源。一支源于三国时期,蜀人况长宁的后代以况为姓;另一支由黄姓所改,明代苏州知府况钟本来姓黄,后来改姓况。
【后姓】 相传炎帝后代共工氏有个儿子叫句龙,在黄帝时担任后土这一官职,他的后代就以其官名为姓。
【有姓】 相传为上古帝有巢氏的后代。
【琴姓】 周朝以制琴或弹琴为业的人以琴为姓氏。
【梁丘姓】 春秋时期,齐国有一个大夫被封在梁丘,后人以梁丘为姓氏。
【左丘姓】 春秋,齐国有地名叫左丘。左丘明就是以地名取姓,其后代子孙就以“左丘”为姓。
【东门姓】 春秋时期鲁庄公的庶子公子遂居住在东门,号东门襄仲,他的后代以东门为姓氏。
【西门姓】 春秋时期,齐国和郑国都有公族大夫住在西门,便以西门为姓氏。
【商姓】 有两支。一支出于子姓,契是母亲吃下燕子蛋后生的,所以被赐给“子姓”。契的十四代孙就是汤,汤灭了夏朝,建立了商朝。商朝被周朝灭亡后,商朝的一些王族就以国名为姓氏;另一支出于姬姓,战国时期,卫国的公孙鞅在秦国实行变法有功,被封为商君,所以又称为商鞅。商鞅的后代也以商为姓氏。
【牟姓】 周朝时有牟国,牟国灭亡后,国人便以国名为自己的姓氏。
【佘姓】 由余姓转化而来。
【佴姓】 来源不可考。
【伯姓】 蠃姓的祖先伯益、商朝末年的伯夷等,他们的后代中都有以祖先名字中的”伯”为姓氏的。
【赏姓】 是因其祖先受到奖赏而得姓。
【南宫姓】 周文王时有个叫南宫适的人,他的后代就是南宫姓的祖先。
【墨姓】 源出于姜姓。相传夏朝时,炎帝有后代被封在墨台,称为墨台氏。墨台氏后来将自己的姓氏简称为墨。
【哈姓】 起源于少数民族姓氏。
【谯姓】 源出于姬姓。周朝时周召公的儿子盛被封为谯侯,子孙以谯为姓氏。
【笪姓】 来源不可考。
【年姓】 源出于姬姓。春秋时期,周灵王有个儿子叫年夫,他的子孙后来以他的名字为姓氏。
【爱姓】 起源于回纥民族。唐朝时,西域有一个游牧民族叫回纥,回纥中有个叫爱邪勿的以爱为姓。
【阳姓】 春秋时期,晋国太傅阳处父、鲁国季孙氏的家臣阳虎、楚穆王的孙子子瑕,他们的封地地名都叫阳,他们的子孙也都以祖先的封地为姓氏。
【佟姓】 相传黄帝的小儿子禺阳有子孙被封在终国,他的后代称为终氏。夏朝未年,夏桀的太史叫终古,他弃暗投明,投奔了商汤,并把自己的姓氏改为佟。
【第五姓】 源出于田氏。汉朝建立后,汉高祖刘邦将先秦诸侯的后代陆续迁往关中定居。齐国的田氏由于分支大多。迁移时只好分为第一氏到第八氏,第五就是其中一支。后来,第五氏逐渐演变为姓氏,有的还简称为第。
【言姓】 春秋时期,孔子有个弟子名叫言偃,字子游。言偃很有文才,曾担任武城宰。提倡以礼乐教民,深得孔子赞许。言偃的后代就是言姓祖先。
【福姓】 有两个来源。春秋时齐国大夫福子丹的后代以福为姓氏。另外,唐朝时,百济国有福姓,百济国灭亡后,有不少姓福的人辗转来到中国,仍以福为姓。
《千字文》
《千字文》古称《千文》,成书时间早于《三字经》和《百家姓》,是三大国学启蒙读物中唯一一部能够确定作者和创作时代的蒙学经典。
《千字文》的编撰者是南朝梁武帝时期的周兴嗣,该书自隋唐以来大为盛行,成了蒙学里必不可少的教材。
《千字文》一书通篇用韵,读起来朗朗上口。全书四字一句,共二百五十句,一千个字。《千字文》不仅可以让初学者学到生活常用字,还能让人掌握很多知识,可谓是识字教育的捷径之书。
【天地玄黄,宇宙洪荒。日月盈昃,辰宿列张】 盈:月圆。意思是:天的颜色是青黑色,地的颜色是黄褐色,宇宙最初处于混沌蒙昧的状态。太阳升落有序,月亮圆缺有序,星辰布满了天空。
【寒来暑往,秋收冬藏。闰余成岁,律吕调阳】 意思是:寒暑交替变换,来去没有变更;秋天收割庄稼,冬天储藏粮食。十二个月再加上闰余,就是一年了;六律六吕,就可以调节阴阳。
【云腾致雨,露结为霜。金生丽水,玉出昆冈】 意思是:云气上升遇冷导致下雨,露水在夜里遇冷导致结成寒霜。黄金盛产于金沙江,玉石则出产于昆仑山。
【剑号巨阙,珠称夜光。果珍李柰,菜重芥姜】 意思是:“巨阙”是最锋利的宝剑,“夜光”是最贵重的明珠。李子和沙果是最珍贵的水果,芥菜和生姜是最珍贵的蔬菜。
【海咸河淡,鳞潜羽翔。龙师火帝,鸟官人皇】 意思是:海水是咸的,河水是淡的,鱼儿在水里畅游,鸟儿在空中翱翔。龙师、火帝、鸟官、人皇,这些都是上古的名官。
【始制文字,乃服衣裳。推位让国,有虞陶唐】 意思是:仓颉造出了文字,嫘祖制作了衣服。唐尧、虞舜英明神武、大公无私,主动把君位禅让给贤人。
【吊民伐罪,周发殷汤。坐朝问道,垂拱平章】 意思是:能够安抚百姓,讨伐暴君的是商王成汤和周武王姬发。像他们这样贤明的君主坐在朝廷上向大臣们询问治国之道,垂衣拱手,毫不费力就能使天下太平。
【爱育黎首,臣伏戎羌。遐迩一体,率宾归王】 意思是:他们爱护百姓,使天下的人都臣服。让天下都成为一个有序的整体,所有的老百姓都归顺于王的统治下。
【鸣凤在竹,白驹食场。化被草木,赖及万方】 意思是:凤凰在竹林中欢快地鸣叫,白马在草场上悠闲地吃草。贤明君王的德政使草木都沾受了恩惠,恩泽遍及天下百姓。
【盖此身发,四大五常。恭惟鞠养,岂敢毁伤】 意思是:人的身体皮肤、一言一行,属于“四大五常”。诚敬地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怎敢毁坏、损伤它。
【女慕贞洁,男效才良。知过必改,得能莫忘】 意思是:女子要仰慕那些贞洁烈妇,男子要仿效那些能人。知错必改,坚持自己的事业,不要放弃。
【罔谈彼短,靡恃己长。信使可覆,器欲难量】 意思是:不要议论别人的缺点,也不要依仗自己有长处就自以为是、不思进取。承诺要经得起考验,气度要宽宏要大,让人难以估量。
【墨悲丝染,诗赞羔羊。景行维贤,克念作圣】 意思是:墨子悲叹白色的蚕丝被染上了其他的颜色,《诗经》里有赞颂羔羊能始终保持洁白如一的诗句。要仰慕圣贤的德行,要克制私欲,仿效圣人的言行。
【德建名立,形端表正。空谷传声,虚堂习听】 意思是:养成了高尚的情操和德行,就会拥有好名声;形体端庄正直,仪表气质就会端正。在空旷的山谷呼喊,喊声会传得很远;在宽敞的厅堂里说话,声音会非常清晰。
【祸因恶积,福缘善庆。尺璧非宝,寸阴是竞】 意思是:灾祸是积累恶行的结果,福分是积累善缘的回报。一尺长的美玉不是宝贝,而片刻时光才是值得珍惜的珍宝。
【资父事君,曰严与敬。孝当竭力,忠则尽命】 意思是:赡养父母,服侍君主,要严肃而恭敬。孝顺父母要无微不至,忠于君主要不惜献出生命。
【临深履薄,夙兴温清。似兰斯馨,如松之盛】 意思是:行事要“如临深渊,如履薄冰”那样谨慎;要早起晚睡,侍候父母让他们感到温暖舒适。让自己的德行像若兰草一般清香,像松柏一般茂盛。
【川流不息,渊澄相映。容止若思,言辞安定】 意思是:德行高尚,像大河般川流不息,像碧潭清水一样能够照人。仪容举止好像在思考问题,言辞从容、安定。
【笃初诚美,慎终宜令。荣业所基,籍甚无竟】 意思是:任何事情,重视开头固然不错,但能够认真去做而得到好的结果更为重要。这是光荣事业的根基,借此发展就没有止境。
【学优登仕,摄职从政。存以甘棠,去而益咏】 意思是:学习优秀就能出仕做官,就可以任职参与国政。周人召公活着时曾在甘棠树下理政,他过世后,百姓对他赞赏有加。
【乐殊贵贱,礼别尊卑。上和下睦,夫唱妇随】 意思是:音乐要根据人身份高低而有所差异,礼节要根据人地位的高低而设定。上下要和睦,夫妇要和谐。
【外受傅训,入奉母仪。诸姑伯叔,犹子比儿】 意思是:在外接受老师的教诲,在家遵从父母的教育。对待姑、伯、叔等长辈,要像是他们的子女一样孝顺。
【孔怀兄弟,同气连枝。交友投分,切磨箴规】 意思是:兄弟之间要互亲互爱,因为兄弟是血脉相连,同气连枝。朋友要意气相投,要能一起探究学问,品行上能够互相劝勉。
【仁慈隐恻,造次弗离。节义廉退,颠沛匪亏】 意思是:仁义、慈爱,恻隐之心,在何时何地都不能缺失。气节、正义、廉洁、谦让这些美好的品德,在穷困潦倒的时候也不能丧失。
【性静情逸,心动神疲。守真志满,逐物意移】 意思是:保持内心的安宁,情绪就会舒逸,心境浮躁时,精神就会疲倦。保持自己善良的天性,愿望就可以得到满足,追求物质上的享受,天性就会转变。
【坚持雅操,好爵自縻。都邑华夏,东西二京】 意思是:坚定不移地保持着高雅的情操,高官厚禄自然就会属于你。中国古代的华美壮观的都城,有东京洛阳和西京长安。
【背邙面洛,浮渭据泾。宫殿盘郁,楼观飞惊】 意思是:(洛阳)北面靠着邙山,正面临着洛水;(长安)北面横亘着渭水,远据泾河。宫殿建得盘旋曲回,楼台宫阙巧夺天工,令人赞叹。
【图写禽兽,画彩仙灵。丙舍傍启,甲帐对楹】 意思是:(宫殿里)描画着飞禽走兽,彩绘的神仙灵异。正殿两边的配殿从侧面开启,豪华的帐幕对着高高的楹柱。
【肆筵设席,鼓瑟吹笙。升阶纳陛,弁转疑星】 意思是:宫殿里摆着酒席,弹琴吹笙,欢乐到了极点。官员们上下台阶,甚至珠帽转动,像满天的星宸。
【右通广内,左达承明。既集坟典,亦聚群英】 意思是:右面通向广内殿,左面可以到承明殿。这里收藏了很多的典籍名著,也聚集着成群的文武大臣。
【杜稿钟隶,漆书壁经。府罗将相,路侠槐卿】 意思是:(藏书殿里)有杜度的手稿和钟繇的真迹,有漆写古书以及古文经书。宫廷内将相依次排成两列,宫廷外大夫公卿夹道站立。
【户封八县,家给千兵。高冠陪辇,驱毂振缨】 意思是:这些将相大官们每家都有至少八县的封地,还有上千名的亲兵。戴着高帽子的官员们陪着皇帝的车辇出巡,驾车骑马,缨带随风飘舞,好不威风。
【世禄侈富,车驾肥轻。策功茂实,勒碑刻铭】 意思是:将相功臣的子孙世代领受俸禄,奢侈富有,他们出门时总是轻车肥马,好不春风得意。朝廷还总是详尽确实地记载他们的功德,刻在碑石上为他们宣传,以便流传后世。
【磻溪伊尹,佐时阿衡。奄宅曲阜,微旦孰营】 意思是:周文王磻溪遇到吕尚,吕尚帮助周武王夺得天下,周武王尊他为“太公望”;伊尹辅佐时政,商汤王封他为“阿衡”。周成王占领了古奄国曲阜一带地面,要不是周公旦辅政哪里能成?
【桓公匡合,济弱扶倾。绮回汉惠,说感武丁】 意思是:齐桓公匡正天下诸侯,所打的旗号是“扶危济弱”、“拯救危亡”。汉惠帝做太子时靠绮里季才幸免被废,商君武丁感梦而得贤相。
【俊乂密勿,多士寔宁。晋楚更霸,赵魏困横】 意思是:才俊之士的勤奋谨慎,换来了百官的各安其位。晋文公、楚庄王先后称霸,赵国、魏国受困于连横。
【假途灭虢,践土会盟。何遵约法,韩弊烦刑】 意思是:晋国向虞国借路去消灭虢国,晋文公在践土召集诸侯们会盟。萧何遵奉汉高祖简约的法律而活命,韩非在他自己所主张的苛刑之下惨死。
【起翦颇牧,用军最精。宣威沙漠,驰誉丹青】 意思是:白起、王翦,廉颇、李牧等都是作战的高手,用兵最为精通。他们的声威甚至远扬到沙漠地带,美名和肖像永远流传在史册之中。
【九州禹迹,百郡秦并。岳宗泰岱,禅主云亭】 意思是:九州之内都留下了大禹治水的足迹,全国各郡在秦并六国后归于统一。五岳以泰山为尊,历代帝王都在云亭山主持禅礼。
【雁门紫塞,鸡田赤城。昆池碣石,巨野洞庭】 意思是:名关有雁门关,要塞有万里长城,驿站有鸡田驿,奇山有赤城山。赏池赴滇池,观海临碣石,看泽去巨野大泽,望湖上洞庭大湖。
【旷远绵邈,岩岫杳冥。治本于农,务兹稼穑】 意思是:中国的土地辽阔遥远,地大物博,名山奇谷气象万千。把农业作为治国的根本,一定要做好播种与收获。
【俶载南亩,我艺黍稷。税熟贡新,劝赏黜陟】 意思是:一年的农活该开始干起来了,种植小米和黄米。到了收获的季节,用刚熟的新谷交纳税粮,庄稼种得好的受到表彰和赏赐,种得不好的就要受到处罚。
【孟轲敦素,史鱼秉直。庶几中庸,劳谦谨敕】 意思是:孟子崇尚朴素,史官子鱼秉性正直。做人要合乎中庸的准则,必须勤劳、谦逊、谨慎、检点。
【聆音察理,鉴貌辨色。贻厥嘉猷,勉其祗植】 意思是:听人说话要琢磨其中的道理,看人的容貌要看出他的心思。要给人家留下正确高明的告诫,勉励别人谨慎地处世。
【省躬讥诫,宠增抗极。殆辱近耻,林皋幸即】 意思是:听到别人的告诫,要反省自身;备受恩宠时不能得意忘形,对抗权威。如果知道有危险耻辱的事快要发生就归隐林间,这样可以幸免于祸。
【两疏见机,解组谁逼。索居闲处,沉默寂寥】 意思是:汉代疏广、疏受叔侄见机归隐,有谁逼迫他们辞职呢?离君独居,悠闲度日,整天不用多费唇舌,清静无为难道不是好事。
【求古寻论,散虑逍遥。欣奏累遣,戚谢欢招】 意思是:探求古迹,寻找些至理名言,就可以排除杂念,自在逍遥。轻松的事凑到一起,费力的事丢在一边,消除烦恼,以得到无尽的快乐。
【渠荷的历,园莽抽条。枇杷晚翠,梧桐蚤凋】 意思是:池塘中的荷花开得鲜艳动人,园林内的青草抽出了嫩芽。枇杷的叶子到了冬天还是绿的,梧桐的叶子一到秋天就枯萎了。
【陈根委翳,落叶飘摇。游鹍独运,凌摩绛霄】 意思是:老树根曲折蜿蜒,落叶在秋风里四处飘荡飞舞。远游的鲲鹏独立飞翔,直冲霄汉。
【耽读玩市,寓目囊箱。易輶攸畏,属耳垣墙】 意思是:在街市上沉迷留恋于读书,眼睛注视的全是书袋和书籍。换了轻便的车子要注意安全,说话要防止有人偷听。
【具膳餐饭,适口充肠。饱饫烹宰,饥厌糟糠】 意思是:平时吃的饭菜,要口味适宜,让人吃得饱。饱的时候自然满足于大鱼大肉,饿的时候应当满足于糟糠粗粮。
【亲戚故旧,老少异粮。妾御绩纺,侍巾帷房】 意思是:亲属、朋友来了要盛情款待,老人、小孩的食物应不同。小妾婢女等要管理好家务,尽心恭敬地服侍好主人。
【纨扇圆絜,银烛炜煌。昼眠夕寐,蓝笋象床】 意思是:圆绢扇洁净素淡,白的蜡烛明亮光辉。白日里小憩片刻,晚上安然就寝,有青篾编成的竹席和象牙雕屏的床。
【弦歌酒宴,接杯举觞。矫手顿足,悦豫且康】 意思是:奏乐,唱歌,摆酒开宴;接过酒杯,畅饮开怀。甚至情不自禁地手舞足蹈,真是又快乐又安康。
【嫡后嗣续,祭祀烝尝。稽颡再拜,悚惧恐惶】 意思是:子孙代代传续,四时的祭祀不能怠慢。跪拜再三,礼仪要周全恭敬,态度要虔诚。
【笺牒简要,顾答审详。骸垢想浴,执热愿凉】 意思是:给人的书信要言简意赅,回答别人的问题时要详尽准确。觉得身上脏了就想洗澡,捧着热东西就希望把它吹凉。
【驴骡犊牲,骇跃超骧。诛斩贼盗,捕获叛亡】 意思是:家里有了灾祸,连驴子、骡子这些牲口都会狂蹦乱跳、惶恐不安。官府缉捕盗贼,捕获叛乱分子和流窜之徒。
【布射僚丸,嵇琴阮啸。恬笔伦纸,钧巧任钓】 意思是:吕布精于射箭,宜僚善于弹丸,嵇康善于弹琴,阮籍善于长啸。蒙恬制造了毛笔,蔡伦发明了造纸术,马钧发明了水车,任公子爱好钓鱼。
【释纷利俗,并皆佳妙。毛施淑姿,工颦妍笑】 意思是:为人解决纠纷,或者发明创造,这些都非常巧妙。毛嫱、西施,容貌姣好,即使是皱着眉头,也像优美地笑。
【年矢每催,曦晖朗曜。璇玑悬斡,晦魄环照】 意思是:青春容易消逝,岁月催人衰老,只有太阳永远照耀大地。北斗星宿随着四季转动,明晦的月光洒遍每个角落。
【指薪修祜,永绥吉劭。矩步引领,俯仰廊庙】 意思是:顺应自然,积德修身,保证平安,是多么的美好。心境如此坦然,才可以昂头迈步,一举一动都像在神圣的庙宇中一样庄重。
【束带矜庄,徘徊瞻眺。孤陋寡闻,愚蒙等诮】 意思是:穿衣着装要整齐端庄,举止要从容,要高瞻远瞩,不可犹豫不决。孤陋寡闻就不会明白这些道理,只能和愚昧无知的人一样,让人耻笑。
【谓语助词,焉哉乎也】 意思是:古书中的谓语助词,有“焉”、“哉”、“乎”、“也”。
《弟子规》
《弟子规》是清朝康熙年间山西绛州秀才李毓秀编著的,书的原名叫《训蒙文》,行文浅显易懂、押韵顺口,内容符合封建伦理,在当时极有影响。
《弟子规》对儿童言语行动提出具体要求,是教育子弟防邪存诚,养成忠厚家风的有益读物。
【弟子规,圣人训。首孝弟,次谨信】 意思是:弟子规是根据圣人孔子的教诲而编成的生活规范用书。首先要做到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其次要小心谨慎,要讲信用。
【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 意思是:和大众相处时要平等博爱,亲近有仁德的人,效仿学习。如果做官之后,还有多余的时间和精力的话,就要好好学习,增加学问。
【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 意思是:父母呼唤时,要及时答应,不能慢吞吞的应答,父母有事交代时,要立刻去做,不能推辞偷懒。
【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 意思是:父母教导我们时,要恭敬地聆听。父母责备教诫时,要虚心接受。
【冬则温,夏则肴,晨则省,昏则定】 意思是:侍奉父母要无微不至,冬天寒冷时要为父母温暖被窝,夏天睡前要帮父母把床铺煽凉,早晨起床之后,要向父母请安问好。下午回家后,向父母报平安,使老人家放心。
【出必告,反必面,居有常,业无变】 意思是:外出离家时,要告诉父母要到哪里去,回家后要告诉父母回来了。平时起居作息,要有规律,做事有常规,不要任意改变。
【事虽小,勿擅为,苟擅为,子道亏】 意思是:即使是小事,也不要任性,不要擅自做主。如果任性而为,就有损为人子女的本分。
【物虽小,勿私藏,苟私藏,亲心伤】 意思是:物件虽小,也不可以占为己有。如果私藏,父母亲知道了一定很伤心。
【亲所好,力为具,亲所恶,谨为去】 意思是:父母亲所喜好的东西,要尽力去准备,父母所厌恶的事物,要谨慎地去除。
【身有伤,贻亲忧,德有伤,贻亲羞】 意思是:要爱护自己的身体,以免让父母亲忧虑。要注重自己的品德修养,不要使父母亲蒙受耻辱。
【亲爱我,孝何难?亲憎我,孝方贤】 意思是:当父母亲喜爱我们的时候,孝顺有何难?当父母亲不喜欢我们,或者管教过于严厉的时候,我们一样孝顺,这种孝顺的行为最是难得。
【亲有过,谏使更,怡吾色,柔吾声】 意思是:父母亲有过错的时候,要小心劝导改过向善,劝导时态度要诚恳,要柔声劝说,要和颜悦色。
【谏不入,悦复谏,号泣随,挞无怨】 意思是:父母有过,不听规劝,要耐心等待,一有适当时机,再继续劝导;如果父母仍然不接受,即使难过得痛哭流涕,也要恳求父母改过,纵然遭遇到责打,也无怨无悔。
【亲有疾,药先尝,昼夜侍,不离床】 意思是:父母亲生病时,子女要为父母试药,一旦病情沉重时,更要昼夜服侍,不能随便离开。
【丧三年,常悲咽,居处变,酒肉绝】 意思是:父母去世要守孝三年,期间要常常追思、感怀父母。自己的生活起居必须调整改变,并要戒绝酒肉。
【丧尽礼,祭尽诚,事死者,如事生】 意思是:办理父母亲的丧事要合乎礼节,不可轻率。祭拜时应诚心诚意,要如同他们生前一样恭敬对待他们。
【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 意思是:当兄长的要友爱弟妹,做弟妹的要尊敬兄长,兄弟姊妹能和睦相处,这就是孝敬父母了。
【财物轻,怨何生,言语忍,忿自泯】 意思是:把财物看得淡一些轻一些,怨恨就无从生起。言语能够包容忍让,怨恨自然会消失。
【或饮食,或坐走,长者先,幼者后】 意思是:不论用餐就座或行走,都应该让年长者优先,年幼者在后。
【长呼人,即代叫,人不在,己即到】 意思是:长辈有事呼唤人,应代为传唤,如果那个人不在,自己应该主动去询问是什么事。
【称尊长,勿呼名,对尊长,勿见能】 意思是:称呼长辈,不可以直呼姓名,在长辈面前,不要炫耀自己的才能。
【路遇长,疾趋揖,长无言,退恭立】 意思是:路上遇见长辈,要上前问好,长辈没有事时,即恭敬退后站立一旁,等待长辈离去,才能离开。
【骑下马,乘下车,过犹待,百步余】 意思是:不论骑马或乘车,在路上遇见长辈都要过去问候,等到长者离去稍远,大概百步后,才可以离开。
【长者立,幼勿坐,长者坐,命乃坐】 意思是:长辈站立时,晚辈不可以自行就座,长辈坐定以后,吩咐坐下才能坐。
【尊长前,声要低,低不闻,却非宜】 意思是:与尊长交谈,声音要柔和适中,但声音太小,让人听不清楚,也是不合适的。
【进必趋,退必迟,问起对,视勿移】 意思是:有事找尊长时,应快步走上前,退回去时,必须稍慢一些。当长辈问话时,应当专注聆听,眼睛不可以东张西望。
【事诸父,如事父,事诸兄,如事兄】 意思是:对待叔伯尊长,要如同对待自己的父亲,对待族里的兄长,要如同对待自己的亲兄长一样。
【朝起早,夜眠迟,老易至,惜此时】 意思是:要早起,把握光阴,努力学习,要晚睡,利用时间工作。岁月匆匆,要珍惜时间。
【晨必盥,兼漱口,便溺回,辄净手】 意思是:早晨起床后,务必洗脸、刷牙、漱口。大小便后,一定要洗手。
【冠必正,纽必结,袜与履,俱紧切】 意思是:戴帽子要戴端正,衣服扣子要扣好,袜子穿平整,鞋带系紧,一切穿着以稳重端庄为宜。
【置冠服,有定位,勿乱顿,致污秽】 意思是:衣、帽、鞋袜都要放置定位,以免造成脏乱。
【衣贵洁,不贵华,上循分,下称家】 意思是:穿衣服要注重整洁,不要讲究昂贵、华丽。穿着要注意身份及场合,更要考虑家中的经济状况。
【对饮食,勿拣择,食适可,勿过则】 意思是:饮食上要注意营养均衡,不要挑食,不可偏食,三餐要吃的适量,避免过量。
【年方少,勿饮酒,饮酒醉,最为丑】 意思是:年少时不可以饮酒。醉酒之后的丑态是最让人难堪的。
【步从容,立端正,揖深圆,拜恭敬】 意思是:走路时步伐要从容稳重,站立时要端正有站相,作揖时要深刻圆满,跪拜时要恭敬。
【勿践阈,勿跛倚,勿箕踞,勿摇髀】 意思是:进门时不要踩门槛,站立时身体也不要站得歪歪斜斜的,坐的时候不可以伸出两腿,不要抖动双腿。
【缓揭帘,勿有声,宽转弯,勿触棱】 意思是:揭帘子、开门要避免发出声响。在室内行走或转弯时,应小心不要撞到物品的棱角,以免受伤。
【执虚器,如执盈,入虚室,如有人】 意思是:即使是拿着空的器具,也要像里面装满东西一样,小心打破。进入无人的房间,也要像有人在一样,不可以随便。
【事勿忙,忙多错,勿畏难,勿轻略】 意思是:做事不要慌张,因为忙易出错,不要畏惧苦难,也不要随便应付了事。
【斗闹场,绝勿近,邪僻事,绝勿问】 意思是:容易发生争吵打斗的场所,不要接近。一些邪恶下流的事要谢绝,不要好奇地去追问。
【将入门,问孰存,将上堂,声必扬】 意思是:将要入门之前,应先问:“有人在吗”?进入客厅之前,应先提高声音,让屋内的人知道有人来了。
【人问谁,对以名,吾与我,不分明】 意思是:如果屋里的人问“是谁?”应该回答自己的名字,要是回答“我!”的话,会让人无法分辨。
【用人物,须明求,倘不问,即为偷】 意思是:借用别人的物品,一定要事先讲明,经人允许后才能拿。如果没有事先询问就拿别人的东西,那就是偷窃的行为。
【借人物,及时还,后有急,借不难】 意思是:借了别人的的物品,要准时归还,这样以后若有急用,再借就不难了。
【凡出言,信为先,诈与妄,奚可焉】 意思是:开口说话,诚信是最重要的,事不能随便答应,至于欺骗或花言巧语,怎么可以呢?
【话说多,不如少,惟其是,勿佞巧】 意思是:话多不如话少。话要恰到好处,话的内容要实事求是,不要花言巧语。
【奸巧语,秽污词,市井气,切戒之】 意思是:奸诈取巧的语言,下流肮脏的词汇,街头无赖的习气,一定要戒除。
【见未真,勿轻言,知未的,勿轻传】 意思是:没有看到真相之前,不要轻易发表意见,对了解得不够清楚的事情,不要任意传播。
【事非宜,勿轻诺,苟轻诺,进退错】 意思是:不合礼仪的事,不要随便答应,如果轻易允诺,会使自己进退两难。
【凡道字,重且舒,勿急疾,勿模糊】 意思是:讲话时咬字应该清楚,不要太快,不要模糊不清。
【彼说长,此说短,不关己,莫闲管】 意思是:遇到他人来说长道短,不关己则不必多管。
【见人善,即思齐,纵去远,以渐跻】 意思是:看见他的善行义举,要想到学习看齐,纵然能力相差很多,也逐渐赶上。
【见人恶,即内省,有则改,无加警】 意思是:看见别人的不良的行为,要自省,如果自己有就改掉,没有也要告诫自己不能有。
【唯德学,唯才艺,不如人,当自励】 意思是:要重视自己的品德、学问,要注意自己才能技艺的培养,如果感觉到有不如人的地方,要奋发图强。
【若衣服,若饮食,不如人,勿生戚】 意思是:至于外表穿着,或者饮食不如他人,则不必放在心上,更没有必要忧虑自卑。
【闻过怒,闻誉乐,损友来,益友却】 意思是:听到别人说自己的缺点就生气,听到别人夸自己就高兴,坏人就会来接近你,益友就会逐渐疏自己。
【闻誉恐,闻过欣,直谅士,渐相亲】 意思是:听到他人的称赞,没有得意忘形,反而自省,听到别人批评很高兴,那么正直诚信的人,就会渐渐喜欢和我们亲近了。
【无心非,名为错,有心非,名为恶】 意思是:无心之过称为错,若是明知故犯便是罪恶。
【过能改,归于无,倘掩饰,增一辜】 意思是:知错能改,错误自然慢慢地减少消失;如果为了面子去掩饰错误,那就是错上加错。
【凡是人,皆须爱,天同覆,地同载】 意思是:只要是人,就是同类,皆须相亲相爱。同是天地所生万物滋着的,互助合作,才能维持这个共同体。
【行高者,名自高,人所重,非貌高】 意思是:德行高尚者,名望自然高,人们所敬重不是外表容貌。
【才大者,望自大,人所服,非言大】 意思是:才能高的人,声望自然高,人们所欣赏佩服的不是说大话。
【己有能,勿自私,人所能,勿轻訾】 意思是:有能力可以服务众人的时候,不要自私自利。对于他人的才华,不要毁谤。
【勿谄富,勿骄贫,勿厌故,勿喜新】 意思是:不要讨好巴结富人,不要在穷人面前骄傲自大。不要喜新厌旧。
【人不闲,勿事搅,人不安,勿话扰】 意思是:对于正在忙碌的人,不要去打扰;当别人心情不好,不要用闲言闲语干扰他。
【人有短,切莫揭,人有私,切莫说】 意思是:别人的缺点,不要去揭穿,对于他人的隐私,不要去张扬。
【道人善,即是善,人知之,愈思勉】 意思是:赞美他人的善行就是行善。当对方听到你的称赞之后,会更加勉励行善。
【扬人恶,即是恶,疾之甚,祸且作】 意思是:张扬他人的过失就是做坏事。指责批评太过分了,会给自己招来灾祸。
【善相劝,德皆建,过不规,道两亏】 意思是:朋友之间要互相劝善,共同建立良好的修养。有错不能互相规劝,两个人的品德都会有缺陷。
【凡取与,贵分晓,与宜多,取宜少】 意思是:财物的取得与给予,一定要分辨清楚明白,宁可多给别人,自己少拿一些。
【将加人,先问己,己不欲,即束已】 意思是:事情要加到别人身上之前,先要反省自己喜欢与否。自己都不喜欢的,就要立刻停止。
【恩欲报,怨欲忘,报怨短,报恩长】 意思是:受人恩惠要时时想着报答,别人有对不起自己的事要忘掉,怨恨不平的事过去就算了,别人对我们的恩德要常思报答。
【待婢仆,身贵端,虽贵端,慈而宽】 意思是:对待家中的婢女与仆人,要注重以身作则。品行端正,更要仁慈宽大。
【势服人,心不然,理服人,方无言】 意思是:仗势强逼别人服从,对方难免口服心不服;唯有以理服人,别人才会没有怨言。
【同是人,类不齐,流俗众,仁者希】 意思是:同样是人,总是良莠不齐。跟着潮流走的俗人多,仁慈博爱的人少。
【果仁者,人多畏,言不讳,色不媚】 意思是:如果有一位仁德的人出现,大家自然敬畏他,因为他说话公正无私没有隐瞒,又不讨好他人。
【能亲仁,无限好,德日进,过日少】 意思是:能够亲近有仁德的人是再好不过了,他会使我们的德行一天比一天进步,过错也跟着减少。
【不亲仁,无限害,小人进,百事坏】 意思是:如果不肯亲近仁人君子,就会有无穷的祸害,小人会乘虚而入,导致事情的失败。
【不力行,但学文,长浮华,成何人】 意思是:不能身体力行,一味死读书,纵然有些知识,也只是变成一个不切实际的人,如此读书又有何用?
【但力行,不学文,任己见,昧理真】 意思是:如果只是一味地做,不肯读书学习,就容易固执己见,蒙蔽不见真理。
【读书法,有三到,心眼口,信皆要】 意思是:读书的方法, 要注重三到,眼到、口到,心到,三者缺一不可。
【方读此,勿慕彼,此未终,彼勿起】 意思是:一本书才开始读没多久,就不要欣赏其他的书,必须把这本书读完,才能读另外一本。
【宽为限,紧用功,功夫到,滞塞通】 意思是:制订读书计划时,要宽松一些,实际执行时,就要加紧用功,这样困顿疑惑之处自然而然就都迎刃而解了。
【心有疑,随札记,就人问,求确义】 意思是:心里有疑问时,应随时笔记,一有机会,就向人请教,务必弄明白真义。
【房室清,墙壁净,几案洁,笔砚正】 意思是:书房要整理清洁,墙壁要保持干净,书桌上笔墨纸砚等文具要放置整齐。
【墨磨偏,心不端,字不敬,心先病】 意思是:磨墨时如果心不在焉,墨就会磨偏了,写出来的字如果歪歪斜斜,心也定不下来。
【列典籍,有定处,读看毕,还原处】 意思是:书籍课本应分类,排列整齐,放在固定的位置,读诵完毕须归还原处。
【虽有急,卷束齐,有缺坏,就补之】 意思是:虽有急事,也要把书本收好再离开,书本有缺损就要修补。
【非圣书,屏勿视,蔽聪明,坏心志】 意思是:不是传述礼义的著作,都要摒弃,以免智慧遭受蒙蔽,心志变得不健康。
【勿自暴,勿自弃,圣与贤,可驯致】 意思是:不要自暴自弃,不必愤世嫉俗,圣贤境界虽高,是需要循序渐进才可以达到的。
《朱子家训》
《朱子家训》是明末清初江苏昆山人朱用纯编著的,又名《治家格言》、《朱柏庐治家格言》。《朱子家训》的内容形式工整,诵来朗朗上口,内涵博大悠远、引人深思,故在我国民间广为流传。其中的一些话语,已成为汉语中的常用成语,为百姓所熟知。
【黎明即起,洒扫庭除,要内外整洁;既昏便息,关锁门户,必亲自检点】 意思是:每天天刚微亮的时候,就要起床。先用水来洒湿堂前阶下一带地方的灰尘,然后用扫帚扫地。房子的里面和外面都要整齐清洁。黄昏时,便要休息。睡觉以前,门窗有要关的或要锁的,必须自己去查看一下。
【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意思是:粥饭这样的食物,都应当想着它得来不易;哪怕是半根丝或半条线,也要常念着这些东西的生产很艰难。
【宜未雨而绸缪,毋临渴而掘井】 意思是:没到下雨的时候,要先把房子修补完善;不要到了口渴的时候,才知道去挖井。
【自奉必须俭约,宴客切勿流连】 意思是:自己的用度,必须节约。请客不可以没有限度地铺张浪费。
【器具质而洁,瓦缶胜金玉;饮食约而精,园蔬愈珍馐】 意思是:饮食用具,质朴结实,又洗得干净,虽然用泥土做的瓦器,也比金玉制的好些。饮食用料,既要节约又要做得精美,即使是园里种的蔬菜,也胜于珍贵的肴馔。
【勿营华屋,勿谋良田】 意思是:不要建造华丽的房屋,不要谋划购买良好的田园。
【三姑六婆,实淫盗之媒;婢美妾娇,非闺房之福】 意思是:三姑六婆,都是奸淫和盗窃的媒介;美丽妖艳的婢女和姬妾,不是家庭的幸福。
【奴仆勿用俊美,妻妾切忌艳妆】 意思是:家童、奴仆,不可雇用英俊美貌的。妻、妾切不可有艳丽的妆饰。
【祖宗虽远,祭祀不可不诚;子孙虽愚,经书不可不读】 意思是:祖宗虽然年代久远了,祭祀却要虔诚地举行;子孙虽是愚笨的,五经、四书,却要诵读。
【居身务期质朴,教子要有义方】 意思是:自己做人,要节俭朴实;教训子孙要有合宜的方法。
【勿贪意外之财,勿饮过量之酒】 意思是:不要贪求不义之财,不要喝过量的酒。
【与肩挑贸易,毋占便宜;见贫苦亲邻,须多温恤】 意思是:和做小生意的挑贩们交易,不要占他们的便宜。看到穷苦的亲戚或邻人们,要安慰他们,并且尽量给他们金钱上的帮助。
【刻薄成家,理无久享:伦常乖舛,立见消亡】 意思是:对人刻薄而起家的,绝没有长久享受的道理。乱了人伦和常理的人,会立刻灭亡。
【兄弟叔侄,须多分润寡;长幼内外,宜法肃辞严】 意思是:兄和弟,叔和侄中间,要把财产多的一部分分出来,补助相对贫困的人。一家人里,老的、少的、女的、男的,应有严正的规矩和庄重的言辞。
【听妇言,乖骨肉,岂是丈夫?重资财,薄父母,不成人子】 意思是:听信妇人的挑拨话,而伤了骨肉之间的感情,怎么配做一个大丈夫?看重钱财,而薄待父母,不是做儿子的道理。
【嫁女择佳婿,毋索重聘;娶媳求淑女,勿计厚奁】 意思是:嫁女儿,要为她选择贤良的夫婿,不要索取贵重的聘礼;娶媳妇,须求贤淑的女子,不要贪图丰厚的嫁妆。
【见富贵而生谄容者,最可耻;遇贫穷而作骄态者,贱莫甚】 意思是:看到富贵的人,便做出谄媚的样子,是最可耻的;遇着贫穷的人,便装出骄傲的态度,是卑贱不过的。
【居家戒争讼,讼则终凶:处世戒多言,言多必失】 意思是:人们住家,要慎防争斗诉讼。因为诉讼,无论胜败,总要伤财耗时,甚至倾家荡产,所以结果总是凶多吉少的。处世,不可多说话。话说多了,总难免有失当的地方。
【勿恃势力,而凌逼孤寡;毋贪口腹,而恣杀生禽】 意思是:不可倚仗势力来欺凌压迫孤儿寡妇;不要贪口腹之欲而任意地屠杀牛羊鸡鸭等动物。
【乖僻自是,悔误必多;颓惰自甘,家道难成】 意思是:性情乖张古怪,却自以为是的人,做错了事情,常常懊悔;甘心颓废,自暴自弃的人,是难成家立业的。
【狎昵恶少,久必受其累;屈志老成,急则可相依】 意思是:亲近不良的少年,日子久了,必然会受牵累;屈意敬奉老练有德的人,遇到急难的时候,就可以靠他指导或扶助。
【轻听发言,安知非人之谮诉?当忍耐三思;因事相争,安知非我之不是?须平心暗想】 意思是:听人说话,不考察他的用意,便相信他,怎知道他不是来说人的坏话呢?应当忍耐再三思考;因为一旦起了口角,怎知不是我自己的不对?必须平心静气地自己反省。
【施惠勿念,受恩莫忘】 意思是:对人施了恩惠,不要记在心里;受了人的恩惠,不要忘记报答。
【凡事当留余地,得意不宜再往】 意思是:无论做什么事,当留有余地;得意以后,就要知足,不应该再进行下去。
【人有喜庆,不可生妒忌心;人有祸患,不可生喜幸心】 意思是:别人有了喜庆的事情,不可有妒忌的意思;别人有了祸患的时候,不可有幸灾乐祸的心理。
【善欲人见,不是真善;恶恐人知,便是大恶】 意思是:做了好事,而想他人看见,就不是真正的行善。做了坏事,而怕他人知道,就是有意做大恶。
【见色而起淫心,报在妻女;匿怨而用暗箭,祸延子孙】 意思是:看到美貌的女性而起邪心的,将来会报应在自己的妻女身上;怀恨在心而暗中用计伤害人的,将会替自己的子孙留下祸根。
【家门和顺,虽饔飧不济,亦有余欢。国课早完,即囊橐无余,自得至乐】 意思是:家里和气平安,虽然穷得吃不饱,感到很欢乐。要纳的税捐,赶快缴完,即使袋子里没有剩余的钱,也会得到极大的快乐。
【读书志在圣贤,非徒科第。为官心存君国,岂计身家】 意思是:读古人的书,要有志气学圣贤的行为,不只是为了科举及第;做官吏要有忠君爱国的思想,怎么可以只考虑自己和家人的享受?
【守分安命,顺时听天。为人若此,庶乎近焉】 意思是:守住本分,不妄求;依时势而行,顺其自然。如果能够这样做人,那就差不多和圣贤做人的道理相合了。
《曾国藩家书》
《曾国藩家书》收录了曾国藩在清道光三十年至同治十年前后的翰苑和从武生涯中的近1500封书信。所涉及内容极为广泛,小到人际琐事和对家庭生计的指示,大到关于进德修业、经邦纬国之道的阐述,是曾国藩一生主要活动和其治政、治家、治学之道的生动反映。本书行文从容镇定,形式自由,随想而到,挥洒自如,在平淡中蕴涵真知良言,具有极强的说服力和感召力。毫不夸张地说,它就是一部协调人际关系的指南,一部正直、严肃的为人处世的教科书。
从清朝末年以来,这部书就广为流传,民国年间更是畅销风行,很多人都争相购买作为家教教材。
【且苟能发奋自立,则家塾可读书,即旷野之地、热闹之场,亦可读书,负薪牧豕,皆可读书;苟不能发奋自立,则家塾不宜读书,即清净之乡、神仙之境,皆不能读书,何必择地,何必择时,但自问立志之真不真耳】 意思是:倘若真的能够发奋自立,那么在家塾可以读书,就是在空旷的田野,在热闹的场所,也可以读书,就是背柴放猪,都能读书。倘若不是真的发奋自立,不仅在家塾不能读书,就是在清净的乡间,在神仙住的地方,也不能读书,有什么必要这样选择地点、选择时间呢?还是问问自己是不是真的要立志读书吧。
【君子之立志也,有民胞物与之量,有内圣外王之业,而后不忝于父母之所生,不愧为天地之完人。故其为忧也,以不如舜、不如周公为忧也,以德不修、学不讲为忧也。是故顽民梗化则忧之,蛮夷猾夏则忧之,小人在位贤才否闭则忧之,匹夫匹妇不被己泽则忧之,所谓悲天命而悯人穷,此君子之所忧也。若夫一体之屈伸,一家之饥饱,世俗之荣辱得失、贵贱毁誉,君子固不暇忧及此也】 意思是:一个有才德之人的志向,要将自己与外界所有的人和事看成一个整体,成就大事业,这才不会辱没父母生我养我,做一个对天对地都不会感到惭愧的完美之人。所以,这样的人忧虑的是,自己不如舜,不如周公,自己的德行没有修炼好,学问没有讲习好。忧虑愚昧无知的人顽固不化,忧虑侵略者侵占国土,忧虑品行不好的人攫取了要职,忧虑有德行、有才干的人不能发挥作用,老百姓得不到自己应得的福利,这才是一个有志之士真正应该忧虑的事。这样的人是不会忧虑个人的进退,家人的饥饱,世俗的荣辱、得失、贵贱和成败这些小事的。
【盖人不读书则已,亦即自名曰读书人,则必从事于《大学》。《大学》之纲领有三:明德、新民、止至善,皆我分内事也】 意思是:不读书也就罢了,既然认为自己是读书人,就必须按照《大学》上说的去做。《大学》的主要内容是:明德、新民、止于至善,并要把这三点看成是分内的事。
【若读书不能体贴到身上去,谓此三项(明德、新民、止至善)与我身毫不相涉,则读书何用?虽使能文能诗,博雅自诩,亦只算得识字之牧猪奴耳】 意思是:读书如果不能联系到自己,说这三件事与我毫不相干,那么读书还有什么用处呢?就算这个人会写文章,会作诗,自认为学识渊博、温文儒雅,他也只算得个识字的放猪奴罢了。
【朝廷以制艺取士,亦谓其能代圣贤立言,必能明圣贤之理,行圣贤之行,可以居官莅民,整躬率物也。若以明德、新民为分外事,则虽能文能诗,而于修己治人之道实茫然不讲,朝廷用此等人做官,与用牧猪奴作官何以异哉】 意思是:朝廷之所以根据八股文来选拔任事的人,是因为这样选拔出来的人能代圣贤说话,能明了圣贤的心意,像圣贤一样地做事,这样的人做了官,在百姓中能作为表率。如果把明德、新民看作份外的事,虽然能文能诗,但是对修身养性、治理百姓的道理一点不懂,朝廷任用这种人作官和任用放猪奴做官又有什么不同呢?
【然则既自名为读书人,则《大学》之纲领皆己立身切要之事明矣。其修目有八,自我观之,其致功之处,则仅二者而已:曰格物,曰诚意。格物,致知之事也;诚意,力行之事也。物者何?即所谓本末之物也。身、心、意、知、家、国、天下,皆物也,天地万物,皆物也,日用常行之事,皆物也。格者,即物而穷其理也。如事亲定省,物也;究其所以当定省之理,即格物也。事兄随行,物也;究其所以当随行之理,即格物也。吾心,物也;究其存心之理,又博究其省察涵养以存心之理,即格物也。吾身,物也;究其敬身之理,又博究其立齐坐尸以敬身之理,即格物也。每日所看之书,句句皆物也;切己体察,穷究其理,即格物也。知一句,便行一句,此力行之事也。此二者并进,下学在此,上达亦在此】 意思是:既然认为自己是个读书人,就一定要明白《大学》上说的都是自己立身最重要的原则。里边需要学习的项目有八条,据我看来,最有用处的只有两条,即“格物”和“诚意”。“格物”是获取知识,“诚意”是实际去做。“物”就是整个的事物和现象,身体、心灵、意识、家务、国事、整个天下,天地万物,日常要做的事,都是物。“格”是去观察研究,从里边找到事物的道理。例如,侍奉长辈,定期问候是物,弄清侍奉长辈、定期问候的道理是格物;尊敬并跟随兄长是物,弄清尊敬兄长要跟随在他身后的道理是格物;我们的心灵是物,弄清楚影响心灵活动的道理是格物;我们的身体是物,弄清爱护身体的道理,弄清站要正、坐要直对爱护身体的作用是格物;每天看的书,书上的每句话都是物,根据自己的体会弄清它的作用是格物,这都是获取知识要做的事。“诚意”是知道了道理就要照着做,不欺骗人。知道一句就做一句,是实际行动。同时去做格物和诚意这两点,就可以获得渊博的学问和显达的地位。
【吾友吴竹如格物工夫颇深,一事一物皆求其理。倭艮峰先生则诚意工夫极严,每日有日课册。一日之中,一念之差,一事之失,一言一默,皆笔之于书,书皆楷字。三月则订一本,自乙未年起,今三十本矣。盖其慎独之严,虽妄念偶动,必即时克治,而著之于书,故所读之书,句句皆切身之要药】 意思是:我有个朋友叫吴竹如,他格物的工夫很深,每遇到一件事物,都要找出它的道理来。还有个朋友叫倭艮峰,他在诚意上很严格,每天都写日记,一天中有一个想法不对,有一件事做得不好,或者说了一句话,或者是沉默不语,他都要记下来,而且用正楷字写。三个月写的就订成一本,从乙未年到现在,已经订有三十本了。即使他一个人独处的时候,也不乱想、乱说、乱做,非常严格,有时出现了一点不对的念头,就立刻把它打消,而且把这件事记在日记上,所以他读书,将每句话都和自己密切联系起来,书就像医治自己的病的良药一样。
【夫家和则福自生,若一家之中,兄有言弟无不从,弟有请兄无不应,和气蒸帮而家不兴者,未之有也】 意思是:一家人如果和和气气,幸福生活便会到来。一家人若哥哥说话,弟弟都听,弟弟有什么要求,哥哥没有不答应的,这样和气的家,没有不兴旺的。
【吾人只有进德、修业两事靠得住。进德,则孝弟仁义是也;修业,则诗文作字是也。此二者由我作主,得尺则我之尺也,得寸则我之寸也。今日进一分德,便算积了一升谷;明日修一分业,又算余了一文钱;德业并增,则家私日起。至于功名富贵,悉由命定,丝毫不能自主。昔某官有一门生,为本省学政,托以两孙,当面拜为门生。后其两孙岁考,临场大病,科考丁艰,竟不入学。数年后两孙乃皆入,其长者仍得两榜。此可见早迟之际,时刻皆有前定,尽其在我,听其在天,万不可稍生妄想】 意思是:我们这些人只有进德、修业这两件事靠得住。进德是孝、悌、仁、义,修业是写文章、做诗、写字。这两件事我们可以自己做主,得一寸就进一寸,得一尺就进一尺。今天要是进了一分德,就当是积了一升米,明天要是修了一分业,就当是多了一分钱。这样,德业一起进下去,家当就会增大起来了。功名富贵都是命中注定的,自己一点也不能做主。从前有一个做官的人,他有一个学生作了他那个省的学政,他就把两个孙子托付给这个学政认做门生。后来,这两个孙子在岁考的时候患了大病没有参加考试,到了科考的时候,又因有孝不能入学。几年之后,两个孙子都入了学,长孙还考中了两榜。可见事情成功与否,或早或晚都是命定的,使多大的力气由自己决定,能不能有成效则由天决定,一点也不能妄想。
【吾人为学,最要虚心。尝见朋友中有美材者,往往恃才傲物,动谓人不如己,见乡墨则骂乡墨不通,见会墨则骂会墨不通,既骂房官,又骂主考,未入学者,则骂学院。平心而论,己之所为诗文,实亦无胜人之处;不特无胜人之处,而且有不堪对人之处。只为不肯反求诸己,便都见得人家不是,既骂考官,又骂同考而先得者。傲气既长,终不进功,所以潦倒一生,而无寸进也】 意思是:我们做学问,就要求虚心。我曾看到朋友中一些颇有才华的人,经常恃才傲物,动不动就说别人不如自己。不论是乡试还是会试的文章,他都骂人家言语不通,不仅骂房官,也骂主考,考不取就骂学院。平心而论,这种人自己写的诗文也并没有过人之处,而且有些根本就不能拿出来给人看,他们就是不肯反过来要求自己,总说别人不好。既骂考官,也骂同科考中之人。人要有了傲气,便不会有进步,结果只能失意、潦倒一生,不会有任何改变。
【余平生科名,极为顺遂;惟小考七次始售。然每次不进,未尝敢出一怨言,但深愧自己试场之诗文太丑而已。至今思之,如芒在背。当时之不敢怨言,诸弟问父亲、叔父及朱尧阶便知。盖场屋之中,只有文丑而侥幸者,断无文佳而埋没者,此一定之理也】 意思是:我这一生在科名上还算顺利,只是在小考时考了七次才取上。不过,每次考不好都没有说过一句不满的话,只惭愧自己在考试时写的诗文太差。现在想起来,还感到难过。当时没说一句怨言的情形,几位弟弟问问父亲、叔父和朱尧阶就会知道。考场中只有侥幸的文丑,没有被埋没的文才,这是千古不变的真理。
【余蒙天恩,得升詹事府右春坊右庶子。次日具折谢恩,蒙召见于勤政殿,天语垂问共四十余句。是日同升官者:李菡升都察院左副都御史,罗停衍升通政司副使,及余共三人。余蒙祖父余泽,频叨非分之荣。此次升官,尤出意外,日夜恐惧修省,实无德足以当之。诸弟远隔数千里外,必须匡我之不逮,时时寄书规我之过,务使累世积德,不自我一人而堕,庶几持盈保泰,得免速致颠危。诸弟能常进箴规,则弟即吾之良师益友也。而诸弟亦宜常存敬畏,勿谓家有家人作官,而遂敢于侮人;勿谓己有文学,而遂敢于恃才傲人。常存此心,则是载福之道也】 意思是:我蒙受天恩,得升为詹事府右春坊右庶子。第二天写折子去谢恩,又蒙在勤政殿召见,皇上笑着问了我四十多句话。当天一起升官的还有:李菡升为都察院左副都御史;罗纯衍升为通政司副使。我蒙祖父余泽,多次得到超过我应得的荣耀,这次升官,尤其出乎意料,日夜都细心地反省自己,发现自己实在是没有什么德行能够让我接受这样的荣耀。弟弟们要常常劝诫我,纠正我做得不好的地方和过错,务必使我家历代积累的德行,不从我这儿开始堕落。而弟弟们也要时刻存有一种敬畏的心理,不要认为家里有人做官,就敢欺侮人。不要认为自己有学向,就敢恃才傲物。时刻存有敬畏之心,是获得福气必须遵循的道理。
【诸弟在家,总宜教子侄守勤敬,吾在外,既有权势,则家中子弟,最易流于骄,流于佚,二字皆败家之道也,万望诸弟刻刻留心,勿使后辈近于此二字,至要至要】 意思是:几位弟弟在家,最重要的是教育子侄要做到“勤”、“敬”二字。我在外面有了权势,家里的子侄最容易骄傲和放荡起来。可以说,“骄”和“佚”这两个字,是败家的根本原因。所以,万望几位弟弟每时每刻都要注意,不让后辈变得“骄”、“佚”,这十分重要。
【尔幸托祖父余荫,衣食丰适,宽然无虑,遂尔酣豢佚乐,不复以读书立身为事。古人云:“劳则善心生,佚则淫心生。”孟子云:“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吾忧尔之过于佚也。新妇初来,宜教之入厨作羹,勤于纺织,不因其为富贵子女,不事操作,大、二、三诸女已能做大鞋否?三姑一嫂,每年做鞋一双寄余,各表孝敬之忱,各争针业之工,所织之布,做成衣袜寄来,余亦得察闺门以内之勤惰也】 意思是:你有祖父辈的荫庇,衣食不愁,心中没有什么可忧虑的。结果反使你只知尽情吃喝玩乐,不再以读书自立作为自己的正业。古人云:“劳则善心生,佚则淫心生。”孟子也说:“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我真担心你过于安逸了。你的媳妇刚嫁到我们家来,你要教她下厨房做饭做菜,经常纺织,不要以为她是富贵人家的子女,就不愿做事。你的三个妹妹都会做鞋了吗?以后三个妹妹一个嫂嫂每年要做一双鞋寄给我,以示孝心,要比比谁做得好;她们织的布要做成衣服、袜子一类的东西寄给我,我要通过这些东西来看看她们在家里是勤奋还是懒惰。
【凡人作一事,便须全副精神注在此一事。首尾不懈,不可见异思迁,做这样想那样,坐这山望那山。人而无恒,终身一无所成。我生平坐犯无恒的弊病,实在受害不小。当翰林时,应留心诗字,则好涉猎它书,以纷其志。读性理书时,则杂以诗文各集,以歧其趋。在六部时,又不甚实力请求公事。在外带兵,又不能竭力专治军事,或读书写字以乱其志意。坐是垂老而百无一成。即水军一事,亦掘井九仞而不及泉,弟当以为鉴戒】 意思是:一个人做事,要集中全部精力在你所做的事情上,从头到尾不能有一点松懈。不能见异思迁,做这样,想那样,坐在这山,望着那山。人要是没有恒心,终其一生也不会有所成就。我向来就有缺乏恒心的毛病,实在受害不小。当翰林的时候,应潜心练习诗字,我却喜欢去看别的书,分了心。在读性理书的时候,又掺杂着写诗文,走岔了路。在六部时,又不使劲去细究公事。在外带兵,又不能竭力专心地治理军事,反倒去读书写字,乱了本意。落得到老一事无成。就拿水军来说,也是掘井九仞看不到水,你应当引以为戒。
【求人自辅,时时不可忘此意。人才至难,往时在余幕府者,余亦平等相看,不甚钦敬。洎今思之,何可多得?弟当常以求才为急,其冗者,虽至亲密友,不宜久留,恐贤者不愿共事一方也】 意思是:求人要自助,随时记住这个道理。人才难得,以前在我幕府中的人,我只是平等相待,不很钦佩。现在想起来,哪里还能找到像他们那样的人才啊!弟弟你应当把求才作为当务之急,军营中的庸碌多余的人,就算是至亲密友,也不宜久留,那样做恐怕真正的贤者不肯前来共事。
【昔耿恭简公谓居官以耐烦为第一要义,带勇亦然。兄之短处在此,屡次谆教弟亦在此。二十七日来书有云“仰鼻息于傀儡膻腥之辈,又岂吾心之所乐”,此已露出不耐烦之端倪,将来恐不免于龃龉。去岁握别时,曾以惩余之短相箴,乞无忘也】 意思是:过去耿恭简公说:做官最重要的修养是耐烦,带兵也是如此。我的短处就在这一点上,多次恳切地教导你们的也是这一点。你在二十七日的来信中说:“要我在那些傀儡们的手下做事,这哪里是我心里所乐意的?”这已露出了不耐烦的苗头,将来免不了会和人发生冲突。去年我们分别时,曾把我的短处劝诫于你,希望你不要忘了。
【默观近日之吏治、人心,及各省之督抚将帅,天下似无戡定之理,吾惟以一勤字报吾君,以爱民二字书报吾亲。才识平常,断难立功,但守一勤字,终日劳苦,以少分宵旰之忧。行军本扰民之事,但刻刻存爱民之心,不使先人之积累,自我一人耗尽。此兄之所自矢者,不知两弟以为然否?愿我两弟亦常常存此念也】 意思是:细看近来官吏的作风和人心,以及各省的督抚将帅的所作所为,天下好像不会有安定的一天。我只有用一个“勤”字来报效皇上,用“爱民”二字来报答双亲。我这个人的才能和知识都很平常,肯定是难得立功的,如我能遵照勤字的要求,终日劳苦,大概能多少为皇上分一些忧虑。行军本来是骚扰百姓的事,如果时时刻刻能有爱民之心,不让祖先积累的德泽从我一人手中消耗殆尽,这就是我的一点誓愿,不知你们认为对不对?希望你们也和我一样有这种想法。
【天地之间,只有谦虚天地间惟谦谨是载福之道,骄则满,满则倾矣。凡动口动笔,厌人之俗,嫌人之鄙,议人之短,发人之覆,皆骄也。无论所指未必果当,即使一一切当,已为天道所不许】 意思是:天地之间,只有谦虚、谨慎才是得到幸福的方法,骄就满,满就要倒了。凡属动口动笔的事,讨厌人家太俗气,嫌弃人家太鄙恶,议论人家的短处,指斥人家失败,都是骄。不管说的是不是真实,即使都是真实的,也是天道所不许可的。
【欲去骄字,总以不轻非笑人为第一义;欲去惰字,总以不晏起为第一义。弟若能谨守星冈公之八字,三不信,又谨记愚兄之去骄去情,则家中子弟日趋于恭谨而不自觉矣】 意思是:想去掉“骄”字,要随时随地不轻易非难讥笑别人,这是第一件要做到的事。想要去掉“惰”字,总的说来就是要把起早作为第一件要做的事。你要是能够谨慎遵守星冈公的八字诀和三不信,又注意记住我说的去骄去惰,那么,不知不觉家中的子弟便会一天比一天近于恭敬、谨慎了。
【办大事者,以多选替手为第一义。满意之选不可得,姑且取其次,以待徐徐教育可也】 意思是:办大事的人,要会多选接班人,很满意的选不到,那就选稍差一点的也行,以后慢慢教育培养。
【日中则昃,月盈则亏,吾家亦盈时矣。管子云:“斗斜满则人概之,人满则天概之。”余谓天概之无形,仍假手于人以概之。霍氏盈满,魏相概之,宣帝概之。诸葛恪盈满,孙峻概之,吴主概之。待他人之来概而后悔之,则已晚矣。吾家方丰盈之际,不待天之来概,人之来概,吾与诸弟当设法先自概之,自概之道云何?亦不外清慎勤三字而已。吾近将清字改为廉字,慎字改为谦字,勤字改为劳字,尤为明浅,确有可下手之处】 意思是:太阳到中午便要西落了,月亮圆时意味着会缺。我家正是圆的时侯。管子说:“半斛满了,由人去刮平;人自满了,由天去刮平。”我说天刮平是无形的,还是假手于人来刮平,霍氏盈满了,由魏相刮平,由宣帝刮平。诸葛恪盈满了,由孙峻刮平,由吴主刮平。等到他人来刮平然后后悔,悔之晚矣!我家正在丰盈的时际,不等天来刮平,也不等人来刮平,我与各位弟弟应当设法自己刮平。自己刮平的道理如何?也不外乎清、慎、勤三个字罢了。我近来把清字改为廉字,慎字改为谦字,勤字改为劳字,尤为明白浅显,确实有可以下手做的地方。
【盖从古已然矣。从古帝王将相,无人不由自立自强做出,即为圣贤者,亦各有自立自强之道,故能独立不惧,确乎不拔】 意思是:从古以来的帝王将相,无一不是从自强自立中成长起来的,就是圣贤也各有自立自强的方法。所以他们能够独立、不惊慌、不害怕,坚强得不可动摇。
【近来见得天地之道,刚柔互用,不可偏废,太柔则靡,太刚则折。刚非暴虐之谓也,强矫而已;柔非卑弱之谓也,谦退而已。趋事赴公,则当强矫,争名逐利,则当谦退;开创家业,则当强矫,守成安乐,则当谦退;出与人物应接,则当强矫,入与妻孥享受,则当谦退。若一面建功立业,外享大名,一面求田问舍,内图厚实,二者皆有盈满之象,全无谦退之意,则断不能久。此余所深信,而弟宜默默体验者也】 意思是:近来看到天地的规律是刚柔互用的,两个都不能偏废,太柔了会顺风倒下,太刚了又会铿然折断。刚不是暴虐,是坚强,柔不是低下软弱,是谦逊退让。为大家做事要坚强,争名逐利的事,要谦逊退让。开创家业时要坚强,守成享乐时要谦逊退让。出去和别人办理交涉要坚强,回到家里和妻妾享受时要谦逊退让。一边建功立业,声名远扬;另一边置田建屋,贪图舒适。这两种情况都有盈满的迹象,没有一点谦退的意思,因而肯定不会长久,这是我深信不疑的。
【吾辈现办军务,系处功利场中,宜刻刻勤劳,如农之力穑,如贾之趋利,如篙工之上滩,早作夜思,以求有济。而治事之外,此中却须有一段豁达冲融气象。二者并进,则勤劳而以恬淡出之,最有意味,余所以令刻“劳谦君子”印章与弟者,此也】 意思是:我们现在都在办理军务,身处功利场中,最好每时每刻都要勤劳,就像农民勤劳种地,商人勤劳谋利,又像船夫上岸,日里操作,夜里思索,就为了能渡过河去。在治理事务的时候,需要有一种豁达冲融的气质,让两者并进。这样才能从恬淡中看到勤劳是最有意味的。我所以要刻一方“劳谦君子”的印章给弟弟就是这个意思。
【至于担当大事,全在明强二字。《中庸》学、问、思、辨、行五者,其要归于思必明,柔必强。弟向来倔强之气,却不可因位高而顿改。凡事非气不举,非刚不济,即修身齐家,亦须以明强为本】 意思是:至于成就大事业,全在“明强”二字。从《中庸》学、问、思、辨、行五点来看,最重要的还在思必明,柔必强。你向来倔强,不可以因为地位高了就马上改变。凡事没有气便办不成,没有刚就办不好,就是修身齐家,也要以明强为本。
【弟求兄随时训示申儆,兄自问近年得力,惟有一悔字诀。兄昔年自负本领甚大,可屈可伸,可行可藏,又每见得人家不是。自从丁已、戊午大悔大悟之后,乃知自己全无本领,凡事都见得人家有几分是处。故自戊午至九载,与四十岁以前不相同。大约以能立能达为体,以不怨不尤为用。立者,发奋自强,站得住也;达者,办事圆融,行得通也】 意思是:你求我随时对你训示过错,以儆效尤。我自问这些年最好的经验,惟有一个“悔”字。我以前很自负,认为自己本领很大,可屈可伸,可行可藏,总是看到人家的不是。自从丁已、戊午大彻大悟以后,才知道自己没有什么本事,不管什么事都能看到人家的几分是处了。所以从戊午年至今,这九年和四十岁以前大不一样。其间大致以能自立能通达为本,以不怨天不尤人为法。立就是发奋自强,站得住。达就是办事圆融,行得通。
【朱子尝言:“悔字如春,万物蕴蓄初发。吉字如夏,万物茂盛已极。吝字如秋,万物如落。凶字如冬,万物初调。”又尝以元字配春,享字配夏,利字配秋,贞字配冬,兄意贞字即硬字诀也。弟当此艰危之际,若能以硬字法冬藏之德,以悔字启春生之机,庶几可挽回一二乎】 意思是:朱熹曾说:“悔字如春天,万物蕴藏积蓄的生机开始生发。吉字如夏天,万物茂盛已极。吝字如秋天,万物开始败落。凶字如冬天,万物开始凋谢。”又曾用元字配春天,享字配夏天,利字配秋天,贞字配冬天。为兄以为,贞字就是硬字诀。弟弟处在艰危的时侯,如果能够以硬字诀效法冬天收藏的德行,以悔字开启春天的生机,也许可以挽回一二吧。
补录蒙学常识
《增广贤文》
《增广贤文》又名《昔时贤文》、《古今贤文》。据推测成书于明朝万历年间,历经明清两代文人的不断增补,成为今日流传的样本《增广昔时贤文》,通称《增广贤文》。作者未见史书记载,因此有人认为该书是民间创作的结晶。《增广贤文》内容十分丰富,从礼仪道德、典章制度到风物典故,几乎无所不含。其核心内容讲述的是人生哲学、处世之道。其中,有积极的部分,比如强调读书的重要、孝义的可贵,倡导人行善做好事等;也有消极的成分,比如笃信宿命、因果报应及主张隐忍消除祸患等。今人读《增广贤文》,应注意区分、识辨,发扬其中的优良传统,摒弃其不足。
《声律启蒙》
《声律启蒙》是训练儿童掌握声韵格律的启蒙读物。编者为车万育,清朝康熙年间进士。该书按韵分编,包罗了天文、地理、花木、鸟兽、人物、器物等的虚实应对。从单字对到双字对、三字对、五字对、七字对到十一字对,不一而足,声韵协调,琅琅上口,从中可得到语音、词汇、修辞等方面的训练。能够行文属对是古代文人的一个标志,因此《声律启蒙》一类的读物在启蒙书籍中经久不衰,有着很高的地位。清朝以来,《训蒙骈句》、《笠翁对韵》等书,均以《声律启蒙》为蓝本刊行并广为流传。
《幼学琼林》
《幼学琼林》最初叫《幼学须知》,又称《故事寻源》、《成语考》。初为明朝末年西昌人程登吉(字允升)编著(也有认为编者是明朝景泰年间的进士邱睿),清朝嘉庆年间时,邹圣脉作了一些补充,更名为《幼学琼林》,又称《幼学故事琼林》。《幼学琼林》在古代蒙学中影响极大,其内容广博,包罗万象。历史人物、典籍制度、天文地理、释道鬼神等,无不涉及。全书为骈体文,全部以对偶句写成,书中有大量的成语、警句、格言,至今仍传诵不绝。
《龙文鞭影》
《龙文鞭影》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儿童启蒙读物,原名《蒙养故事》,由明朝萧良有编撰,杨臣诤对其增订后改名为《龙文鞭影》。所谓“龙文”,原是古代一种千里马的名称,据说它只要看见鞭子的影子就会奔跑驰骋。编者的寓意是,读了《龙文鞭影》,就有可能成为“千里马”。该书主要介绍了中国历史上的人物典故和逸事传说。行文四字一句,两句押韵,读起来抑扬顿挫,琅琅上口。该书问世后,深受百姓喜爱。人们认为它不仅有益于童蒙,也有益于童蒙之师,所以民间大量刻印,版本众多。到了清朝中晚期,《龙文鞭影》更是广为流传,成为了深受国学师生欢迎的启蒙教材。
《五字鉴》
《五字鉴》为明朝李廷机所撰。李廷机,字尔张,晋江(今福建省泉州市)人。《五字鉴》原名为《鉴略》,是李廷机根据我国古史资料编写的蒙学读物,流传久远。该书以时代为序,将我国上自远古,下至元明的社会历史,以简明的五言诗句韵文形式进行了总述和概括。可以说,《五字鉴》是一部专述我国社会政治历史发展的蒙学读物。全书万余字,叙事分明,脉络清晰,行文言简意赅,在当时与《三字经》、《增广贤文》、《幼学琼林》一样,有着很高的声誉。清人邹梧桐曾说:“有明李廷机先生,胸罗全史,手著《鉴略》,自皇古以乞宋元事迹,举其大纲,略其小目,俾读者开卷了然,俨与历世受命之主,赓扬一堂;更可喜者,句调叶律,有类诗歌,与人可诵可读,一部二十一史之要领也。”《五字鉴》的特点与其在读书人心中的地位由此可见一斑。
《小儿语》
《小儿语》为明朝吕得胜所撰。吕得胜,字近溪,河南宁陵人,生活在嘉靖时期。他很关心儿童的成长和教育工作,强调对儿童进行正确的引导和教育。在当时,民间流传的一些儿歌对幼儿的品德修养及后来的发展没有什么益处,他便编写新的儿歌,于是有了这本《小儿语》。《小儿语》语言浅显,以四言、六言、杂言的形式,宣讲一些做人的道理,其中虽不乏消极的成分,却更有每个人都应该具备的良好品德。《小儿语》刊行后,很受百姓认可,在民间广为流传,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笠翁对韵》
《笠翁对韵》的作者李渔一生著述甚丰,写有诗文杂著集《笠翁一家言全集》、戏曲《十种曲》、短篇小说集《无场戏》与《十二楼》、长篇小说《合锦回文传》等。《笠翁对韵》是其仿照《声律启蒙》写就的一本训练儿童应对、掌握声韵格律的启蒙读物。内容声韵协调,朗朗上口,从单字到多字的层层属对,如唱如吟,十分优美,对加强初学者语音、词汇、修辞方面的训练很有裨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