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茶的故事
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
《茶经》上说:“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神农就是炎帝,中华民族的祖先之一,茶树的最早发现者。
相传在远古时代,自然条件特别恶劣,人类以采摘野果、捕食野兽为生,一不小心,就会因为误食有毒的果实而生病甚至死亡。当时爱民如子的首领神农非常痛心,就决定品尝百草,以身试毒。
神农是远古时代最具智慧的首领,他从来不喝生水,即使在野外尝百草阶段,神农也会架起锅,把生水煮熟了再喝。一日,神农尝了一种有剧毒的草,水还没烧开就晕倒了。不知过了多久,神农在一阵沁人心脾的清香中苏醒,听到“嗒嗒嗒”水沸腾的声音,知道锅里的水已经烧开了,就艰难地挺起上身用碗舀水准备喝,却发现锅里的水已经变成了黄绿色,里面还飘着几片绿色的叶子,更神奇的是,一股沁人心脾的清香从锅里飘来。
神农尝百草,一日遇剧毒,得荼(即茶)而解。
神农用碗舀了点汤水送入口中后,但觉这汤水清香中略带苦涩,咽下去后,似乎比开水更解渴,就又喝了几碗。几个小时后,神农身上的毒居然解了!他非常开心,想不到这次因祸得福,得到了解毒的仙药。仙药是什么呢?带着疑问神农开始细心查找,很快发现锅的正上方有一颗似树非树的植物,而锅内的叶子就是从这颗树上飘落下来的。神农采摘了很多叶子,回到部落后,再次取其嫩叶熬煎试服,发现这些汤汁不仅有生津解渴、利尿解毒的作用,而且还能提神醒脑、缓解疲劳,神农非常高兴,就将它取名为“荼”,即开百花的植物,作为部落的“圣药”。唐朝年间,饮茶之风大盛,人们对茶的认识也显著提高,认识到茶是木本植物,就把“禾”改为“木”,从此“荼”字去掉一画而变成“茶”。
由此可见,五千年前,茶最初是以“药”的身份出场的。
妙玉敬茶的故事
“一杯为品,二杯即是解渴的蠢物,三杯便是饮牛饮驴了。”大凡读过《红楼梦》的人,大都会记得那位嗜茶如命、孤寂清高的女子——妙玉的这句名言。喜欢妙玉的人,说她是不食人间烟火的仙子,茶道的造诣登峰造极;不喜欢妙玉的人,说她是故作清高,懂茶技但不懂茶道。这两个极端的说法都源自她在《红楼梦》中的“敬茶”事宜。
妙玉敬茶。
刘姥姥进大观园的那一回,贾母带着众人到栊翠庵喝茶,这时,妙玉出场了。但见妙玉捧了一个海棠花式雕漆填金云龙献寿的小茶盘,里面放了一个成窑五彩小盖钟,亲自向贾母敬茶。贾母说:“我不喝六安茶。”妙玉笑答:“知道,这是老君眉。”当贾母问起沏茶之水时,妙玉答是“旧年蠲的雨水”,惹得贾母“龙心大悦”。贾母喝了半盅后,随手让刘姥姥也尝尝,因此便有了妙玉那句“将那成窑的茶杯别收了,搁在外头去罢。”她是嫌刘姥姥脏,不要那个名贵茶杯了。
本是方外之人,却对贾母的饮茶习惯明察秋毫,还对人地位的尊卑有这么大的偏见,难怪有些人讲妙玉是做作、假清高。但有些人却独爱妙玉骨子里的这种傲气,尤其是她后来请宝钗和黛玉喝体己茶时,用的是“分瓜瓜包斝”和“点犀乔”的茶具,喝的是“藏五年之久的梅花上的雪水。”被后世很多雅士骚客津津乐道。可见,妙玉从心底是看不起贾母的,认为只有才情学识如宝黛者方配喝她的珍藏好茶。
雨水、雪水、朝露水,在古代都被称为“天泉”,尤其是雪水,更为古人所推崇。所谓采明前茶,煮梅上雪,品茶听韵,不单是“妙玉们”的闲情,也不独文人墨客的专利,现代很多风雅的茶人更是讲究好茶、好水、好器,对他们来讲,品的不仅是茶,还是一种超然的心境。
以茶代酒
以茶代酒是中国特有的风俗,历史悠久。《三国志》曾记载说,三国时期,吴国的国君孙皓特别爱酒,每次给大臣庆功或宴请宾客时,都大设酒宴,不醉不归。当时,吴国有个文韬武略的大臣韦曜,很得孙皓赏识,但是他偏偏酒量不大,一喝就醉,醉了不是耍酒疯,就是大病一场。孙皓虽然嗜酒,但却也是个爱才的国君。此后,每次设酒宴,孙皓就请人暗中把韦曜喝的酒换成汤色相似的茶。
茶闻轶事
客来敬茶
孙皓允许韦曜以茶代酒,至少说明在三国时期,茶就已经成为一种饮品。今天,以茶代酒仍是现实生活中的大方之举。
十八棵御树的传说
传说,风流天子乾隆六下江南有四次都与茶有关。有一次,微服私访的乾隆到西湖狮峰山下的胡公庙游玩,看到很多妙龄采茶女在采制茶叶。采茶女的芊芊玉手轻轻一折,碧绿鲜嫩的叶子就轻巧地飘落到茶筐,煞是美妙动人。乾隆不由地被吸引住了,痴痴地欣赏这一美景,待采茶女发现时,忙掩饰般地也抓起一把茶叶,装作采茶的样子。采茶女看到这位气宇轩昂的公子采茶手法如此笨拙,不由地笑成一片,乾隆也不好意思地笑了。正赏玩有趣之际,忽然宫内有太监来报说太后生病了,请皇上速速回京。
乾隆一惊,顺手将手里的茶叶放入口袋,火速赶回京城。其实太后并无大病,只是惦记乾隆久出未归有点上火,现在看到乾隆归来,自然非常高兴,病已好了大半。忽然闻到乾隆身上有香气飘来,即问是何物。乾隆这才发现自己将龙井茶叶带回来几片,于是亲手为母后冲泡了一杯龙井茶,一时间,龙井的清香味更加浓郁,茶汤也碧绿清澈。太后连喝几口,但觉这茶汤甘鲜清爽,肝火顿消,病竟然痊愈了,连说皇儿的龙井茶胜似灵丹妙药。
乾隆见母后病愈了,也非常高兴,立即传旨将胡公庙前的十八棵茶树封为御茶,年年采制,专供太后享用。这就是十八棵御茶树的传说。
乾隆不仅是个风流天子,还是一个爱茶之人,龙井茶和这位天子颇有渊源。
斗茶的乐趣
斗茶,又称“斗茗”“茗战”,即比赛茶的好坏之意,是古时王宫贵族、文人雅客们的一种“雅玩”。斗茶据考创造于出产贡茶闻名于世的福建建州茶乡。每年春季新茶制成之际,茶农、茶客们就会以新茶的优良次劣进行排名,有比技巧、斗输赢的特点,是一种富有趣味性和挑战性的比赛活动。
斗茶始于唐代,盛于宋代。宋代时期,上至宫廷,下至民间,都普遍流行斗茶的风俗。著名的豪放派词人苏东坡就曾有“岭外惟惠俗喜斗茶”的记述。
斗茶是在品茶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品茶也称品茗,由主人邀请三五知己,将泡好的茶盛在小酒杯一样大小的茶盅内,像饮酒那样细细品尝。斗茶则与品茶不同。斗,就是在争斗中逞强获胜之意,具有强烈的胜负色彩,其实是一种茶叶的评比形式和社会化活动。决定斗茶胜负的标准,主要有两方面:
(1)汤色:即茶水的颜色。一般标准是以纯白为上,青白、灰白、黄白等则为下。色纯白,表明茶质鲜嫩,蒸时火候恰到好处;色发青,表明蒸时火候不足;色泛灰,是蒸时火候太老;色泛黄,则采摘不及时;色泛红,是炒焙火候过了头。
(2)汤花:即指汤面泛起的泡沫。决定汤花的优劣要看两个标准:第一是汤花的色泽,因为汤花的色泽与汤色是密切相关的,因此,汤花的色泽标准与汤色的标准是一样的;第二是汤花泛起后,水痕出现的早晚,早者为负,晚者为胜。如果茶末研碾细腻,点汤、击拂恰到好处,汤花匀细,有若“冷粥面”,就可以紧咬盏沿,久聚不散。这种最佳效果,名曰“咬盏”。反之,汤花泛起,不能咬盏,会很快散开。汤花一散,汤与盏相接的地方就露出“水痕”(茶色水线)。因此,水痕出现的早晚,就成为决定汤花优劣的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