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久伴随的习惯性拖延
拖延的习惯并非一朝一夕养成的,而是在漫长的成长岁月中一点点养成的。幼时的一些拖沓习惯也会造成成年之后的拖延症。幼时做事拖拖沓沓,父母一件事说很多遍,自己才会去做,或者说好几遍都无动于衷,这必然会强化成年之后的拖延行为。
现代人拖延症的形成有诸多方面的原因,在一个信息时代,容易导致人们的注意力缺失和不集中,表现为十分容易走神,兴趣过于分散,不管做什么都没办法持续太长时间。比如当你打开电脑准备工作的时候,会忍不住打开手机看有没有新的短信和微信,忍不住打开朋友圈看有没有人对自己刚发的照片进行评论和点赞,或者干脆直接刷十分钟的朋友圈,忍不住在QQ上跟朋友聊一会儿,忍不住打开淘宝的界面看看有没有合适的东西,哪怕自己并不需要购买什么。
心理学家认为,人们在幼时所受到的严重溺爱,会导致拖延症。从小不管自己做什么事情,都有父母帮忙。在幼年时期,父母会带着一种爱孩子的情绪,总是希望能够给孩子最宽松的环境。在这样的情况下,幼时通常会没有压力地生活。大部分事情都由父母全权操办,自己也会越来越依赖父母,在遇到任何事情的时候,第一时间想到的也父母,假如非要自己解决的话,他们就会采用拖拉的方式。
当然,人们在童年时期拖拉并不是故意的,而是对所要做的事情不熟悉,他们害怕,试图通过拖拉的方式来逃避,像类似于写作业、穿衣服、使用筷子等,都容易让他们产生抗拒。而且,幼年时期的儿童,不会像成年人一样有很强的时间观念。那时候在乎的是可以多玩耍一天,由于模糊的时间观念,他们是不会明白“今天的事情今天必须完成,明天还有明天的事情”的道理。
再者,心理学家也指出,幼年时期不容易控制自己的注意力,吃饭时看电视;做作业时听到外面有动静,就会跑出去看看;本来想去刷牙,结果看见小猫过来了,就会逗逗小猫。这些问题很容易造成孩子做事拖拉。
不过,也有的人天生性格安静,做事缓慢,不管遇到什么事情,就是紧张不起来,做事情慢条斯理。眼看时间都快结束了,还是慢吞吞的,急死了身边人,自己却一点也不着急。
童年时期造成的拖延习惯,成年之后的我们需要付出更多努力,才能改正这个坏习惯:
1.规定任务,规定时间
如果对一些比较困难的事情难以着手,可以准备一些简单的问题,规定时间,看在单位时间内自己可以解决多少问题,敦促自己提高效率。在进行此项训练时要下意识地记在心里,然后在自己做事时争取尽快完成,比如可以先规定一个小时写一篇稿子,和两个小时做PPT,看自己在规定的时间内到底能完成多少,记下来,进行对比,让自己体会到时间的宝贵。
2.给自己适当的自由支配时间
有的人每天工作比较多,因为上司总是会布置一些新的任务,把时间安排得非常充分。这时候人们内心就会看出端倪,只要自己有空,上司就会布置新的任务。所以拖延症的对策就是拖拉完成任务的时间,在做事时边做边玩,既消遣了自己,又拖延了时间。这时要适时给自己自由支配的时间,事先估计一下完成任务需要多久,其余的时间可以适时休息。
3.设定奖赏
我们可以为自己设定奖赏,比如给自己安排一个任务,规定在什么时间内一定要完成,假如完成了给予什么奖励,相反就给予惩罚。给自己安排任务的时候,记录一下任务的时间是几点到几点,假如任务完成了就要兑现奖励,比如看一部电影,反之没有完成也要兑现诺言,比如继续做,直到把事情完成。
4.一个好的形象
改掉拖延症,需要随时保持一个不拖沓的形象,需要在平时生活中做事有计划、有效率,否则你留给别人的印象就是拖拉。
5.给自己制订规划表
我们可以给自己制订规划表,比如早上7点—7点10分起床,穿好衣服,刷牙。7点15分—7点30分吃早餐。将自己一天应该做的事情都规定好,然后努力去完成,不完成给予处罚之类的,这样自己就会自发地去做了。
小贴士
尽管拖延症可以追溯到童年时期,但幼年时期接触什么样的认知并非自己能够选择的,所以也别把拖延症看成是自己的错。找到拖延症根源的目的不是为了推卸责任,而是为了马上行动,改掉拖延的坏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