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坯布质量检验标准及现场检验
第一节 坯布外观质量检验标准
坯布检验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印染厂的第一道工序。管理规范的印染厂在投产前都会认真检查坯布质量,对即将投产的坯布质量做到心中有数。我国对各种纺织品种都有自己的产品标准,如GB/T 406—2008《棉本色布》、GB/T 5325—2009《精梳涤棉混纺本色布》标准等,这些标准对坯布的检验项目和不同程度的疵点评分标准做出了很详细的规定。这些分不同品种的产品标准对于规范和指导纺织企业对棉纱和坯布的生产,进行工序质量控制,保证生产出符合质量标准要求的产品是非常有必要的。但对于使用坯布的印染厂来说,要求每个检验人员都能熟练地掌握各种不同织物品种的产品检验标准是不现实的,当然也没有必要要求贸易部门的从业人员懂得这些不同织物的产品标准。
现在我国公布的新的国家标准已采用了国际上普遍使用的四分制标准,只是以米或平方米为单位计算评分。这两者之间评分的差别并不太大,新的国家标准已经在很大的程度上向美国的织物目视检验分级的标准试验方法ASTM D5430—2013(4-Point System,通常简称美国四分制标准)靠拢。
在做进出口贸易时,包括做国内贸易时只要经协商后双方同意,完全可以采用美国四分制标准作为验货标准。因为国际四分制标准的条文简单、易懂、易于掌握和使用。同时这个标准的通用性很强,既可用于本色棉布的检验,也可以用于印染成品布的检验,还适用于不同的织物品种(包括纯棉类织物、亚麻及其混纺类织物、人棉类织物、灯芯绒和涤棉混纺织物等品种)。正是因为有这些优点,这个标准在国际上得到了包括欧美、日本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普遍认可,近年来,在我国也得到普及和广泛的应用。国际上知名的第三方检验机构ITS、SGS也习惯于按客户的要求采用美国四分制标准进行外观质量检验。因此,学习和掌握这个标准也就很有必要了。
一、美国四分制验布标准(ASTM D5430—2013)
1.评分方法
(1)疵点在7.62cm(3英寸)或以下评1分。
(2)疵点超过7.62cm(3英寸)不超过15.24cm(6英寸)评2分。
(3)疵点超过15.24cm(6英寸)不超过22.86cm(9英寸)评3分。
(4)疵点超过22.86cm(9英寸)评4分。
(5)连续性疵点每0.9144m(1码)记4分。
(6)破洞无论大小每0.9144m(1码)记4分。
2.评分计算
以83.6m2(100平方码)为计算单位,按下式计算:
3.允许评分
由贸易双方商议后可共同决定允许评分标准,不同的织物品种的允许评分相差很大。对普通的纯棉织物而言,纺织厂检验人员目视检验能达到以下评分标准的坯布质量就很不错。
(1)每一匹(卷)布评分标准:<30分/83.6m2(100平方码)
(2)每一批布平均分标准:<20分/83.6m2(100平方码)
符合以上标准的可作为A级品(或称为一等品),未能达到上述标准的称为B级品(或称二等品)。然而在印染厂更关注的是坯布在经过印染加工后,坯布疵点对印染成品布面质量的影响程度。按印染厂成品检验的经验数据,对印染成品进行外观质量检验时,坯布疵点(包括纱疵和织疵)的评分<10分/83.6m2(100平方码),属于正常范围。因为必须为印染加工过程产生的疵点评分留有适当的余地。
需要说明的是通常在印染成品检验阶段,记录的坯疵评分远远要低于在坯检时的评分。其原因有两条:一是有些坯布疵点经印染加工后被遮盖,不易看到或不易检出,例如在印花布上的小纱织疵就很不容易被发现。换言之,坯布上存在的这部分疵点没有影响成品布的外观质量;二是有的坯布疵点,例如,短小的色纱或异纤维,凡是能够用手工修理的,在印染厂都要经过专业修布工的修理去除掉,这样就可以把成品布面疵点评分控制在客户可以接受的范围之内。
二、常见的坯布疵点
1.坯布疵点分类
按GB/T 3291.3—1997《纺织 纺织材料性能和试验术语 第3部分:通用》中收录的织物疵点名称和纺织行业质检部门常用的疵点名称,可将主要的坯布疵点做如下分类。
(1)经向疵点:经向疵点包括粗经、双经、松经、紧经、筘路、综穿错、断经、断疵、吊经、色经、经缩、经缩波纹等。
(2)纬向疵点:纬向疵点包括多纬、双纬、缺纬、粗纬、稀纬、纬缩、密路、稀密档、稀密路、纬斜、稀弄、拆痕、百脚等。
(3)综合性疵点:综合性疵点包括跳纱、跳花、拖纱、杂物织入、方眼、破洞、结头不良、错纹、轧梭痕等。
(4)布边疵点:包括边撑疵、破边、锯齿边、荷叶边等。
(5)修整疵点:包括织补痕(修布痕)、洗痕(洗油斑)等。
(6)其他疵点:包括棉结、毛粒头、竹节疵、大肚纱、油灰纱、色纱、污渍纱、异纤维、条干不匀等纱线疵点。
2.另类坯布疵点
在印染厂的生产实践中,还有以下几种坯布上的疵点,在上述疵点分类中没有提到,所以其责任方也不是很明确。但这种疵点也是客观真实存在的,对印染成品布外观质量的影响有时可能比一般的纱织疵更大,作为印染厂方面不能不认真对待。
(1)折死痕疵点:这种疵点有一定的特殊性。因为坯布上的绝大多数折痕经过染整加工后布面变得相当平整,通常在印染成品布面上完全感觉不到折痕的存在。这里提到的折死痕,是指斜纹紧密织物布面上的折痕,经油压打包机重压下形成的严重折痕,这种严重折痕经染整加工后仍然能清晰可见。在纺织厂的疵点名称中并没有收录“折死痕”(也有印染厂叫“打包压痕”)这类疵点名称,这只是印染厂的习惯叫法。对这一疵点名称和责任方,纺织厂与印染厂双方的质检人员常有争议,因为纺织厂的相关人员知道在印染厂加工时也可能产生折皱。实际上解决这个争议并不难,只要双方通过共同的试验,即用防染笔在坯布折死痕上做上记号,再观察经印染加工后做记号处的成品布面,就很容易看到并确认这种疵点是否存在。
最根本的解决办法,就是要让纺织厂做一个小的技术改进,即将坯布的包装从油压打包方式改为平幅卷筒包装方式,即使采用卷筒包装也应该要求布面平整无折痕,这是印染厂对纺织厂提出的合理要求,尤其是对布面敏感的紧密织物就更有必要。实际上采用卷筒包装或大卷装包装储存和运输的优点很多,这也是纺织厂改进包装的趋势,国内的一些新型纺织厂已经顺应潮流做出了这种改进。
(2)坯条疵点:这种疵点是在印染布面上发现类似筘条和筘痕的条状疵点,这也是一种有争议性的疵点。其形成的原因一是筘缝不匀;二是坯布布面的经向有极光或条状擦伤。这两类疵点在坯布检验时并不容易被发现,在印染成品检验阶段,通常是以此条状疵点是否贯穿印染布面的原始缝头来区分责任。如果这种条状疵点贯穿印染厂的原始缝头,则说明很可能是在印染加工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反之则可以判断是属于坯布上带来的疵点,印染厂通常会称为“坯条”。印染厂在成品检验时会留有不贯穿原始缝头的坯条疵点样布作为物证,请纺织厂或坯布供应商确认,这也是为分清责任的通常做法。
(3)黄白纱引起的色档疵点:纺织厂织造车间管理上出了问题,有时会将部分纬纱的管纱用错引起的黄白纱疵点,有的黄白纱疵点在坯布检验阶段并不容易被检出,因为外观颜色有时不易区分。因纬纱的原棉来源不同或加工批号不同,经染色加工后纬纱可能有不同的得色量,因而也就有了黄白纱引起的色档疵点。这种色档与印染加工时产生的色档并不难以区分,因为黄白纱产生的色档的分界线沿纬纱方向非常清晰,这与印染设备停机引起的停机色档有很大的不同。
(4)坯布在储存和运输过程中产生的疵点:这类疵点主要是坯布在储存期因保管不善而受潮发霉,以及在长途运输过程中因未包装或包装破损后遇雨淋、沾污、野蛮装卸等意外原因产生的问题。如水渍、霉斑、锈渍、油污渍、刀口污、钩破洞等,这类疵点在印染厂的坯布检验中并不少见,坯布上一旦有这种疵点,对印染成品布的质量影响也很大。当然产生这类疵点的原因和责任不一定在纺织厂,所以这类疵点名称在我国的国家标准GB/T 3291—1997《纺织 纺织材料性能和试验术语》中未见收录。在纺织厂的疵点名称目录中,当然也不可能有坯布出厂后因储存和运输过程中产生疵点的评分规定。这类疵点在坯布检验时或在印染厂投坯过程中易于发现和检出,发现此类问题应取出疵点样布,问题严重时应停止投坯,等待责任方确认,并第一时间向前追踪和处理,所以此类疵点的造成并不难分清责任。
三、主要疵点名称的说明
1.破洞
因两根或两根以上经、纬纱共断或单断使织物表面呈现的孔洞称为破洞,属于坯疵中的严重疵点(我国的国家标准中规定经、纬纱共断3根称为破洞)。在运输过程中产生的“钩破洞”,是指用铁钩钩破多层织物产生的破洞,在经向间距上的分布很有规律性,不难与纺织厂产生的破洞疵点相区别。
2.断经
织物内经纱断缺1根的疵点。
3.竹节
纱线上短片段的粗节。
4.粗经
织入织物内直径偏粗,长度在5cm及以上的经纱。
5.双经
单纱(线)织物中有两股经纱并列织入织物内。
6.紧经
因部分经纱捻度过大而使织物收缩、抽紧引起的疵点。
7.松经
因部分经纱张力松弛而引起的经纱松浮。
8.经缩波纹、经缩浪纹
因部分经纱受意外张力后松弛使织物表面呈波纹状起伏不平。较轻微的称为经缩浪纹,严重的称为经缩波纹。
9.筘路
筘齿变形或排列不均,使织物经向呈条状稀密不均的纹路。坯布检验时用下灯光很容易检出。
10.色纱
有色纤维混入纱线中从而织入织物内形成的疵点。大部分色纱经过前处理后不能去除色素,在漂白或浅色织物的布面上仍然可以明显地呈现出来。
11.异纤维
异纤维(多为合成纤维)混入纱线中织入纯棉织物内,在坯布检验时不容易检出,只有当染中深色后才显现出来的疵点,当用棉用染料染色时不易着色。
12.洗油斑
织布厂在验布时用喷枪去除布面的油渍后留下的痕迹,在经过染整加工后仍然能看到的痕迹。
13.修正不良
修正不良也称为修布痕,织布厂修理布面时用修布工具刮伤或刮毛布面,经染整加工后仍然能看到的布面疵点。
14.浆斑
经纱上浆时过多的浆料附着在经纱上形成的疵点。
15.霉斑
坯布在存放期间受潮霉变形成的深色斑迹,严重的霉斑会影响坯布强力,或者会成为霉斑破洞。
16.水渍
坯布在存放期间或运输过程中遇雨淋使布面局部润湿,干燥后留下的类似地图形状的痕迹。有的水湿布如不及时处理,在梅雨季节也有可能发生霉变,严重影响坯布质量。
17.油渍
坯布在织造或运输过程中沾污油污形成的疵点。
18.污渍
坯布在存放和运输过程中沾有污垢后留下的痕迹。
19.锈渍
坯布在储存和运输过程中沾污铁锈形成锈黄色的疵点。
20.极光
机械上的硬物接触并摩擦运行的布面,在织物的经向留下的长条状极光痕。在染整加工后也能呈现出来。
21.磨痕
布面经向受摩擦产生的擦伤痕迹,织物染后经向呈现条状疵点,印染厂检验时通常会称为“坯条”。
22.双纬
单纬织物中有两根纬纱并列织入织物内形成的疵点。
23.油纬
纬纱沾污油污后织入织物内形成的疵点。
24.稀纬
局部纬密少于工艺标准而形成的疵点。
25.密路
局部纬密多于工艺标准而形成的疵点。
26.错纬
颜色用错或纱支用错的纬纱织入织物内形成的疵点。
27.花纬
花纬又称黄白纱,由于配棉成分变化或不同批号的纬纱织入,使布面色泽出现差异(有明显的分界线)。染色加工后也会呈现类似染色停车造成的色档状的疵点。
28.云织
纬纱密度稀密相间在布面形成段稀段密的形态。
29.百脚
斜纹或缎纹织物一个完全组织内缺1~2根纬纱形成的疵点。
30.杂物
飞花、回花、皮质、木质、金属丝等杂物织入织物内形成的疵点。
31.毛边
由于边剪不良或其他原因使纬纱不能正常带入织物内形成的疵点。
32.煤灰纱
被煤灰污染的纱织入织物内形成的疵点。
33.油灰纱
在纺纱过程中沾污油渍的纤维纺成的纱织入织物内形成的疵点。
34.拖纱
拖在布面或布边未剪去的纱头。
35.折死痕
坯布经检验码布后,布面上不平整引起的折痕经油压打包机重压下形成的严重折痕,这种折死痕经染整加工后仍然清晰可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