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焦果子——比油饼高级的是油条
过去的早点铺子,卖油饼的多,卖油条的少。
一个油饼一两六,卖六分钱。一根油条一两六,卖八分钱。
油条比油饼贵。
因为油条高级。会炸油饼的师傅可不一定能炸油条。别看都是和面下锅炸,油条和油饼,从料理面开始,就比油饼费劲。
卖相也特别讲究。
按传统说,这油条得站着卖。油条炸完,得站着不倒。而且对尺寸大小有严格的要求。老师傅炸的油条,一根油条出锅一量,必须是六寸长,一两六重。
就这么精准。
这就是手艺。
现在不讲究了,大的大,小的小,弯的弯,倒的倒。90年代的情景喜剧《我爱我家》里,炸油条的小伙子,追求和平家的小保姆,竟然炸了一根够全家人吃的大油条。后来追求不成功,小保姆买回来的油条,又小的跟手指头一般。
这些情况,在我们的后厨,是绝不会出现的。
从学徒那天起,师傅就立下了规矩。我们就知道合格的油条什么样。做不到师傅的标准,就出不了徒。出不了徒,自己觉着丢人。
要想让油条站着,和面的时候得加矾碱盐。有人说了,听说过盐碱矾,您这儿怎么说矾碱盐呀!
这也是规矩。
老师傅们按照投料多少的顺序,由多到少来说。虽然投料要看季节和水温,但是一般情况,从多到少,是按照矾碱盐的顺序来和面。
而且,为了形状好,和面的时候,也要通过折叠来舒展面性,这样炸好的油条,才能站直了,不倒下。
油条又叫油炸鬼,也叫馃子,我们行内的人叫它拨棱憨。
为什么呢?
原料 面粉、鸡蛋、盐、小苏打、泡打粉、花生油
特点 枣核形长4寸半,刀口正,条均匀,两边没大头,金黄色,焦软,传统北京早点品种。
据说油炸鬼是油炸秦桧的谐音。我们从小听《说岳全传》,知道了大奸臣秦桧害死了大英雄岳飞的故事。有个烧饼铺子里的小师傅替岳将军鸣不平,但是又不会高来高去的功夫,真能在月黑风高的夜晚手刃秦桧给岳将军报仇。就只能弄两块面放油锅里炸,管这个叫“炸秦桧”,痛快痛快嘴儿。这么一来,秦桧自然是毫发无伤,但是这家小店倒是门庭若市,火爆至极。
这应该算是最早的热点事件性营销,病毒式传播吧!岳飞,堪称是带货之王。另一个带货之王,应该是屈原。一个粽子代言了几千年。
玩笑归玩笑,但是从传说中能看出来,油条的结构,很早就定型了。而馃子的说法,应该更靠谱些。因为在汉字里“馃”,就是瓜果形状的糕点。这油条,是不是挺像丝瓜、黄瓜?
在我们行内,为什么叫“拨棱憨”呢?
我们这个最实在,把炸好油条的秘诀,放在了名字里。
有一次,全聚德某店要增加早点的服务。但是后厨的师傅们炸的油条,总是卖相不好。就请我去技术指导一下。
炸油条,其实就俩技术关键。一个是和面,一个是油温。一般油条下锅,不起范儿,十有八九,是油温问题。
我到全聚德后厨一看,果然,这面和的挺好。
我说我试试。
我把他们做好的油条坯子放锅里,用竹筷子来回一扒拉,嘴里念念有词,说:“长!长!长!”这油条,呼一下就鼓起来了。在场的人目瞪口呆。我轻轻一笑,说:“这就是炸油条的秘密了—扒拉,让油条受热均匀”。
老师傅们可能讲不出什么大道理,但就是像这样一句不起眼的口诀,让老手艺有了接班人。
比油条更难做的,是半焦。
它是介于油条和焦圈之间的一种小吃。早就消失在江湖中了。
在消失以前,它可是小吃铺子里的当红角色。半焦比油条更需要手艺。
说起来不难,在油条中间切一刀,炸好之后,就成了两头尖,中间开口的橄榄形,像一个大焦圈。放在案子上,能站得住,不弯、不软。脆脆的感觉,等于焦圈的一半,所以叫半焦。
吃的时候,可以夹着大火烧,特别香脆,能点出半焦的,都是挑剔又讲究的美食家,用现在的话说,就是真正的吃货。
我能学会做半焦,也是赶上那会儿正处在看见什么都想学的年纪。当然,更重要的是,会做这些老手艺小吃的老师傅们,那会儿都还在世。要搁现在,可就不知道能不能学到了。
手艺有力量,但手艺也脆弱。一个不留神,就把老手艺给传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