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导读
“有这么一条人尽皆知的真理:一位腰缠万贯的单身汉,总要娶个好妻子。”这句充满反讽和戏谑的开篇之语出自简· 奥斯汀的经典长篇著作《傲慢与偏见》(Pride and Prejudice)。它成书于1797年,最初题名为《初次印象》,是奥斯汀的早期作品。书中讲述了英国乡镇上几对青年男女的爱情和婚姻,以此来检验上述那条举世公认的真理,并由此呈现了19世纪初的社会生活和人情百态。
奥斯汀采用女性视角,在小说里描述了几种不同的婚姻关系,借以探讨资产阶级的婚姻观。在奥斯汀看来,不幸的婚姻大致有两种。第一种以夏洛特为代表,她的婚姻是以经济关系为基础的婚姻关系。夏洛特既没有金钱也没有美貌,她选择结婚在很大程度上是为了有个“归宿”,而不在乎能否享受到婚姻带来的情感上的满足。第二种像莉迪亚那样,是在美貌和情欲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婚姻。莉迪亚轻浮浅薄,因为情感上的一时冲动与人私奔,她的婚姻只是为了挽回家庭声誉而做的事后修补。与夏洛特和莉迪亚相反,伊丽莎白和简的婚姻是建立在爱情的基础上的,尤其是故事的主角伊丽莎白,她追求真正的爱情,在经历种种误会和曲折后与达西心意相通,最终与之结成伉俪,这才是理想中的美好姻缘。
诚然,美好的婚姻不排除经济和相貌的考量,但爱情的产生却要以人格上的互相尊重和平等为基础。女主人公伊丽莎白出身于小地主家庭,达西则是一位富有庄园主的儿子。达西不顾门第和财富的差距向她求婚,却遭到拒绝。其中的原因,除了达西的倨傲之外,还有伊丽莎白的误会和偏见。在部分程度上,达西的傲慢和伊丽莎白的偏见源于他们之间地位的差异,这也是两人产生平等感情的阻碍。而要消除这种阻碍,他们必须克服自身的弱点,以平等和相互尊重的姿态与对方进行交流。伊丽莎白在解除了对达西的误会,并亲眼观察到他在为人处世上的一系列变化后,才对其滋生了美好的情愫,最终答应了他的第二次求婚。伊丽莎白在达西前后两次求婚时的不同态度,实际上反映了女性对独立人格和婚姻自主权利的追求,因而具有明显的进步意义。
这部小说虽然主要篇幅都是谈婚论嫁,通常却并不被视为爱情小说,而是被称为世态或风俗小说。这是因为作者将恋爱和婚姻过程置于更广阔的社会环境中。奥斯汀运用她极为深厚的人物刻画功力,塑造了一个个有着丰富内涵的人物角色。就小说的主要人物而言,伊丽莎白的聪慧得体、达西的理智内敛、简的温柔含蓄、贝内特太太的小题大做、柯林斯先生的荒唐可笑等,无不个性鲜明,栩栩如生。而这些鲜活的人物形象,主要得益于作者笔下精妙的人物对话。这些或在客厅里、或在乡野间的对话,不仅对于塑造人物形象至关重要,同时又善于利用说话人、听话人以及读者在动机和理解上的差异,推动故事情节发展,具有极为丰富和耐人寻味的含义。
一般世态小说往往都具有通俗浅显的特点,但《傲慢与偏见》历经两个世纪的阅读与检验,却仍然长盛不衰、雅俗共赏。它在英语文学中的地位至今难以撼动,受到了一代又一代读者的喜爱,彰显了它那经典的特质和恒久的魅力。
(许丹/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