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联大国文课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上篇

《论语》选读(十章)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

颜渊季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

子路曰:“愿车马衣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

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

子路曰:“愿闻子之志。”

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公冶长)

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述而)

子夏曰:“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学以致其道。”(子张)

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里仁)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

子曰:“苟志于仁矣,无恶也。”(里仁)

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卫灵公)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

孔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季氏)

子曰:“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不有博弈者乎?为之,犹贤乎已。”(阳货)

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述而)

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述而)

卫公孙朝问于子贡曰:“仲尼焉学?”子贡曰:“文武之道,未坠于地,在人。贤者识其大者,不贤者识其小者。莫不有文武之道焉。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子张)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子曰:“盖有不知而作之者,我无是也。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知之次也。”(述而)

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公冶长)

曾子曰:“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犯而不校——昔者吾友尝从事于斯矣。”(泰伯)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

子路使子羔为费宰。子曰:“贼夫人之子。”

子路曰:“有民人焉,有社禝焉,何必读书,然后为学?”

子曰:“是故恶夫佞者。”(先进)

子曰:“由也!女闻六言六蔽矣乎?”

对曰:“未也。”

“居!吾语女。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阳货)

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公冶长)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学而)

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卫灵公)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学而)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学而)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子罕)

子曰:“学如不及,犹恐失之。”(泰伯)

子曰:“笃信好学,守死善道。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泰伯)

子曰:“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述而)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

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

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述而)

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述而)

子曰:“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公西华曰:“正唯弟子不能学也。”(述而)

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雍也)

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之,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末由也矣。”(子罕)

子曰:“语之而不惰者,其回也与!”(子罕)

子谓颜渊曰:“惜乎!吾见其进也,未见其止也。”(子罕)

子曰:“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为政)

子夏曰:“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已矣。”(子张)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

冉求曰:“非不说子之道,力不足也。”

子曰:“力不足者,中道而废。今女画。”(雍也)

子曰:“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述而)

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学而)

达巷党人曰:“大哉孔子!博学而无所成名。”

子闻之,谓门弟子曰:“吾何执?执御乎?执射乎?吾执御矣。”(子罕)

太宰问于子贡曰:“夫子圣者与?何其多能也?”

子贡曰:“固天纵之将圣,又多能也。”

子闻之,曰:“太宰知我乎!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君子多乎哉?不多也。”(子罕)

子曰:“赐也,女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与?”

对曰:“然。非与?”

曰:“非也,予一以贯之。”(卫灵公)

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

曾子曰:“唯。”

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

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里仁)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

子曰:“谁能出不由户?何莫由斯道也?”(雍也)

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里仁)

三十而立。

子曰:“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里仁)

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

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雍也)

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泰伯)

陈亢问于伯鱼曰:“子亦有异闻乎?”

对曰:“未也。尝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诗》乎?’对曰:‘未也。’‘不学《诗》,无以言。’鲤退而学《诗》。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礼乎?’对曰:‘未也。’‘不学礼,无以立。’鲤退而学礼。闻斯二者。”

陈亢退而喜曰:“问一得三:闻《诗》,闻礼,又闻君子之远其子也。”(季氏)

子曰:“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不知礼,无以立也;不知言,无以知人也。”(尧曰)

子曰:“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君子笃于亲,则民兴于仁;故旧不遗,则民不偷。”(泰伯)

颜渊问仁。

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颜渊曰:“请问其目。”

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颜渊)

子曰:“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阳货)

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八佾)

四十而不惑。

子张问崇德辨惑。

子曰:“主忠信,徙义,崇德也。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既欲其生,又欲其死,是惑也。‘诚不以富,亦祗以异’。”(颜渊)

樊迟从游于舞雩之下,曰:“敢问崇德,修慝,辨惑。”

子曰:“善哉问!先事后得,非崇德与?攻其恶,无攻人之恶,非修慝与?一朝之忿,忘其身,以及其亲,非惑与?”(颜渊)

子曰:“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四十、五十而无闻焉,斯亦不足畏也已。”(子罕)

子曰:“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卫灵公)

子曰:“年四十而见恶焉,其终也已。”(阳货)

五十而知天命。

子曰:“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不知礼,无以立也;不知言,无以知人也。”(尧曰)

孔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季氏)

子曰:“莫我知也夫!”

子贡曰:“何为其莫知子也?”

子曰:“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宪问)

子曰:“天生德于予,桓魋其如予何?”(述而)

公伯寮愬子路于季孙。子服景伯以告,曰:“夫子固有惑志于公伯寮,吾力犹能肆诸市朝。”

子曰:“道之将行也与,命也;道之将废也与,命也。公伯寮其如命何!”(宪问)

子罕言利,与命,与仁。(子罕)

子贡曰:“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公冶长)

子曰:“二三子以我为隐乎?吾无隐乎尔。吾无行而不与二三子者,是丘也。”(述而)

子曰:“予欲无言。”

子贡曰:“子如不言,则小子何述焉?”

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阳货)

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子罕)

子曰:“吾有知乎哉?无知也。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我叩其两端而竭焉。”(子罕)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

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仪封人请见,曰:“君子之至于斯也,吾未尝不得见也。”

从者见之。

出,曰:“二三子何患于丧乎?天下之无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铎。”(八佾)

子击磬于卫。

有荷蒉而过孔氏之门者,曰:“有心哉,击磬乎!”既而曰:“鄙哉,硁硁乎!莫己知也,斯已而已矣,深则厉,浅则揭。”

子曰:“果哉!末之难矣。”(宪问)

微生亩谓孔子曰:“丘何为是栖栖者与?无乃为佞乎?”

孔子曰:“非敢为佞也,疾固也。”(宪问)

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曰:

“凤兮凤兮!何德之衰?

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

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

孔子下,欲与之言。趋而辟之,不得与之言。(微子)

长沮、桀溺耦而耕,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焉。

长沮曰:“夫执舆者为谁?”

子路曰:“为孔丘。”

曰:“是鲁孔丘与?”

曰:“是也。”

曰:“是知津矣。”

问于桀溺。

桀溺曰:“子为谁?”

曰:“为仲由。”

曰:“是鲁孔丘之徒与?”

对曰:“然。”

曰:“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耰而不辍。

子路行以告。

夫子怃然曰:“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微子)

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蓧。

子路问曰:“子见夫子乎?”

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植其杖而芸。

子路拱而立。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

明日,子路行以告。子曰:“隐者也。”使子路反见之。至,则行矣。

子路曰:“不仕无义。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欲洁其身,而乱大伦。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微子)

子路宿于石门。

晨门曰:“奚自?”

子路曰:“自孔氏。”

曰:“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宪问)

逸民:伯夷、叔齐、虞仲、夷逸、朱张、柳下惠、少连。

子曰:“不降其志,不辱其身,伯夷、叔齐与!”谓:“柳下惠、少连,降志辱身矣,言中伦,行中虑,其斯而已矣。”谓:“虞仲、夷逸,隐居放言,身中清,废中权。我则异于是,无可无不可。”(微子)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夫子哂之。

“求!尔何如?”

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赤!尔何如?”

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点!尔何如?”

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

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

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三子者出,曾皙后。

曾皙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

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

曰:“夫子何哂由也?”

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

“唯求则非邦也与?”

“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

“唯赤则非邦也与。”

“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先进)

附:论语解·序(谢良佐)

天下同知尊孔氏,同知贤于尧、舜,同知《论语》书弟子记当年言行,不诬也。然自秦、汉以来,开门授徒者,不过分章析句尔。魏、晋而降,谈者益稀。既不知读其书,谓足以识圣人心,万无是理。既不足以知圣人心,谓言能中伦,行能中虑,亦万无是理。言行不类,谓为天下国家有道,亦万无是理。君子于此,盍阙乎?盖溺心于浅近无用之地,聪明日就雕丧,虽欲读之,顾不得其门而入也。

圣人辞近而指远,辞有尽,指无穷,有尽者可以索之于训诂,无穷者要当会之以神。譬诸观人,他日识其面,今日见其心,在我则改容更貌矣,人则犹故也。为是故难读。今试以读此书之法语诸君焉:勿以为浅近而忽,勿以为太高而惊,勿以为简我而忿且怒,勿以为妄诞而直不信。圣人之言,不可以训诂形容其微意。今不复撰次成文,直以意之所到,辞达而已矣。

盖此书存于世,论其切于用而收近效,则无之。与道家使人精神专一之学,西方见性之说,并驾争衡,孰全孰驳,未易以口舌争也。谈天语命,伟词雄辩,使人可骇可慕,曾不如庄周、列御寇曼衍之言。笼络万象,葩华百出,读之使人亹亹不厌,曾不如班、马雄深雅健之文。正名百物,分辨六气,区味别性,可以愈疾引年,曾不如黄帝、岐伯之对问,神农之药书。可以资听讼折狱,可以饰簿书期会,曾不如申、韩之刑名。陶冶尘思,模写物态,曾不如颜、谢、徐、庾流连光景之诗。以至神怪卜相之书,书数博奕之技,其皆可玩,获售于人,而此书乃一无有也。欲使敏秀豪俊之士留精神于其间,几何其不笑,且受侮与!邈乎希声,一唱而三叹,谁其听之!淡乎无味,酒玄而俎腥,谁其嗜之!虽家藏人有,不委尘埃者几希矣!

余昔者供洒扫于河南夫子之门,仅得毫厘于句读文义之间,而益信此书之难读也。盖“不学操缦,不能安弦;不学博依,不能安诗;不学杂服,不能安礼”;唯近似者易入也。彼其道高深溥博,不可涯涘如此,傥以童心浅智窥之,岂不大有迳庭乎?方其物我太深,胸中矛戟者读之,谓终身可行之恕诚何味。方其胁肩谄笑,以言餂人者读之,谓巧言令色宁病仁。未能素贫贱而耻恶衣恶食者读之,岂知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未妨吾乐。注心于利,未得而已,有颠冥之患者读之,孰信不义之富贵真如浮云。过此而往,益高深矣,可胜数哉!是皆越人视秦人之肥瘠也。

唯同声然后相应,唯同气然后相求。是心与是书,声气同乎?不同乎?宜其卒无见也。是书远于人乎?人远于书乎?盖亦勿思尔矣!能反是心者,可以读是书矣。孰能脱去凡近,以游高明,莫为婴儿之态而有大人之器,莫为一身之谋而有天下之志,莫为终身之计而有后世之虑,不求人知而求天知,不求同俗而求同理者乎?是人虽未必中道,然其心当广矣,明矣,不杂矣,其于读是书也,能无得乎?当不唯念之于心,必能体之于身矣。油然内得,难以语人,谓圣人之言真不我欺者,其亦自知而已矣。岂特虑思之效,乃力行之功。至此,盖书与人互相发也。及其久也,习益察,行益著,知视听言动盖皆至理,声气容色无非妙用。父子君臣,岂人能秩叙。仁义礼乐,岂人能强名。心与天地同流,体与神明为一。若动若植,何物非我。有形无形,谁其间之。至此,盖人与书相忘也。则向所谓“辞近而指远”者,可不信乎?宜其贤者识其大者,不贤者识其小者。好恶取舍之相远也。

学者傥以此言为可信,则亦何远之有!以为无隐乎尔,则天何言哉,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以为有隐乎尔,则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是岂真不可得而闻也哉!《诗》云:“鸢飞戾天,鱼跃于渊”,此天下之至显,圣人恶得而隐哉?所谓“无行而不与二三子”者也。“上天之载,无声无臭”,此天下之至赜,圣人亦恶得而显哉?宜其二三子为有隐乎我者也。知有隐、无隐之不二者,舍此书其何以见之哉!知有隐、无隐之不二者,岂非闳博明允君子哉!诸君可无意于斯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