刀下晴空:志在行医的日子(2)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严师高徒

人体解剖

解剖课,是令每一位刚入医学院的学生既兴奋又忐忑的科目。

不了解人体结构,医学,尤其是外科,根本无法开展。在18世纪,英美的外科先驱,为了一窥人体的奥秘,竟要雇人到墓地偷取刚下葬的尸体。这是西方医学颇不光彩的一页,却为现代医学的腾飞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我在爱尔兰皇家医学院念书的时候,解剖学是重头戏。一年级开学时,每组同学获分配一具尸体,每星期上两次解剖课;先从下肢开始,把每一块肌肉、每一条血管、每一条神经线、每一个器官逐一解剖出来,并要把它们相互的关系弄得一清二楚。解剖完下肢,轮到上肢;完成了四肢和胸腹,已花了一年。二年级再解剖头颈、五官和脑部,才算修完了解剖课程。

近年医疗科技飞跃,医科课程加入了生物科技、信息科技、沟通技能等许多新元素,同学花在解剖室的时间相对减少了。

当年解剖课的教授是退了休的老外科医生,助教都是正在进修外科的新扎师兄。他们要求学生对遗体毕恭毕敬,不容许我们在解剖过程中稍稍粗心大意。后来我才明白,他们想灌输给我们的,不光是人体结构,还有医生对病人身体的尊重和临床时小心谨慎的态度。

从书本、图谱或模型学习人体结构,比较方便省时,但总是欠了一份真实感。在解剖室凭观察学习,印象较深刻。学生也可以在解剖过程中,明白亲眼看见的事物才是最真实、最可信,以及每一个人都和别人有些不一样。这两点看似简单,但在我的行医生涯中是终身受用不尽的。

谨向立下遗嘱、捐出躯体来教育下一代医生的人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