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序2 仁者无忧 智者无惑 勇者无惧
意外地收到钟尚志教授的邮件,我又惊又喜。教授是个不喜欢应酬的人,对我通常的节假日问候一般不予理睬,从来不回复我的“无意义的”邮件。这次突然接到邮件,怎能不惊!而喜的是,我的博士生导师能让他的学生为他的书写序,对我这个学生来说真是莫大的荣幸和信任。
钟尚志教授系香港中文大学医学院前院长,抗“非典”的英雄之一,有“香港微创手术之父”之称。他于2004年五十岁时辞去一切公职,开始他传奇的另一种人生——以身示教治学育人,过上了“不食人间烟火的日子”。他迄今只带过两名博士,鄙人很荣幸成为他的第一个弟子。我最近为了给我的学生和进修医生讲课,向钟教授求证,二十年前为何选择了我,一名内科医生,作为他外科教授的第一名博士学生。记得1997年5月我第一次走进香港威尔斯亲王医院内镜中心的时候,很多人都围过来,看钟教授的第一个学生是何许人也。大家都非常好奇,因为他眼光挑剔,一直没带学生;不是没人报考,而是他都不满意。说起他当初选我的缘由,他说他喜欢我“锲而不舍”的精神。我恍然大悟,不禁想起了二十多年前的一幕——香港回归之前的1995年我赴香港短期进修学习,准确地讲只能算参观,只让看,不让做。记得有一天钟教授给一位胆管结石患者做内镜取石手术(ERCP),因胆管内石头太大,切口小,一时无法取出,嵌顿在了开口处。教授使尽全身解数,却取不出来结石,上也上不去,下也下不来,卡得死死的。更换机械碎石器,也无济于事。只见钟教授满头大汗,围观的医生护士都屏住呼吸,瞪大了眼睛静观,谁也不敢喘大气,更不敢发出一点响动。我之前没见过这种手术,没有任何经验,却直接问教授:“如果石头取不出来怎么办?”钟教授说:“只能开刀了。”我又问:“既然石头大,碎不掉,能把切口继续切大点吗?”他说:“切口已经到了极限,再切很容易穿孔,太危险。”我没有注意到旁边围观的医生和护士们惊愕的眼神,继续说:“反正最坏的结果是手术,不如扩大切口搏一下。万一没穿孔,就不用手术了。即使穿孔了,再手术也不迟。”钟教授汗流浃背,扭头看了我一眼,什么话也没说。后来我才知道,“教授”在英国殖民统治时期的香港是至高无上的,乃是权威的象征,没人敢向“教授”提出建议。只有我这个不谙世事的初生牛犊,才敢冒天下之大不韪向教授谏言。可也正是因为这次“短兵相接”,我博得了钟教授的赏识,才有了我之后的香港学习历程。
关于医学方面,他有很多名言——
做一名好医生,最重要的是要能清楚地了解患者的需求,懂得患者的文化,我看不懂baseball(棒球),不知道什么叫homecoming(美加学府一年一度招待旧生的开放日),也不喜欢吃apple pie(苹果派),所以我在美国当不了好医生,这也是我不去美国做医生的主要原因。
好的外科医生不在于知道自己能做什么手术,而在于知道自己不能做什么手术、做到什么程度该停。
传统开刀做手术的方式将来可能会被废弃,取而代之的是更加微创,甚至无创的方法。
你做够1000台手术(ERCP),你的技术就过关了。
你没有碰到并发症,说明你做的例数还不够。
参加大会发言交流的原则是脱稿演讲,可以背下来,但不能照着念。
制作幻灯和壁报参加会议的原则是醒目,最好的幻灯和壁报是不用解释,一看就明白。制作的壁报要让站在一米之外的人能看清每一个字。
写论文的原则是少用缩写,最好用简单的文字能表达复杂的意思。
内地很多医生热衷于写书,因为晋职晋级都有用处。写书在香港评级评职不算数,因为书是由发表的论文总结汇集而成的。
内地热衷申请各类奖项,已成为中国特色,国际上只认诺贝尔奖,但不需要申请。
关于人文方面,他也有一些名句——
人没有祖国,好比没有父母、没有家。
你不作为受殖民统治的人,你不会体会到被殖民统治者鄙视的滋味。
50年代以前香港没有淡水,我小时候常常排长队分淡水。后来中国政府为香港建了两条淡水管道,解决了香港饮水问题,我们一直喝到今天。
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是香港人最扬眉吐气的时刻。
香港回归祖国政权交接的那个晚上,是我一生最高兴的时刻。
香港回归后来医院参观的官员和学者越来越多,带领大家参观和陪吃饭这类没意义的事请你替我分担,我就不出面了。
你不要学粤语,应用范围小;你要学好英文,应用范围广。
请人吃饭最重要的是要让客人记住吃的东西。(他请我吃过几次饭我都记住了,因为每次都与众不同。比如一次晚上带我去海边吃生蚝,活吃两枚巨大生蚝,这是我人生第一次吃生蚝,而且还是活的,生吞。当晚皮肤过敏,抓耳挠腮,奇痒无比。)
很遗憾你举办的会议我不能参加,因为我要带香港得癌症的小朋友去澳门搞活动。(2013年4月13~14日我在解放军总医院海南分院举办学术会议,邀请我的偶像,也是钟尚志教授敬佩的学者黄志强院士讲“医学大家是怎样炼成的”。本想邀请钟教授讲“生命的意义”,他如是回答了我。)
被动生活很容易,主动生活很困难。
2016年我再去香港拜访钟教授,发现他比以前更加淡定地享受着他的生活,对很多事情淡然处之,内心非常恬静安然,俨然一副“活佛”的感觉。我总结他现在的身份有:作家、渔民(潜水用带绳索的弓箭射大鱼)、潜水教练、帆船/板爱好者、马拉松运动员(每年最少参加一次马拉松比赛)、滑翔伞爱好者、公益慈善家、乐队乐手(萨克斯管、架子鼓),医生反而成了业余爱好。
钟尚志教授的言传身教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教育不是说教,而是影响。今天能为钟教授的书写序,我深知导师对自己的影响还在继续。我看过钟教授之前写的《刀下留人——志在行医的日子》,今天又有幸拜读了他的《刀下晴空——志在行医的日子2》,仿佛把我带回了二十多年前,跟他学习时的情景。《刀下晴空》中系统地介绍了许多常见疾病,尤其是消化系统常见疾病的症状、体征及治疗方法。然而,它不是普通的医学专著,而是一本具有钟尚志教授风格的幽默、诙谐的科普书。我开始阅读时以为很简单,但随着内容的深入,越读越觉得自己肤浅,读到了许多似曾相识,但又不能准确说出出处的知识。比如,“To cure sometimes,to relieve often,to comfort always(偶尔治愈,常常舒缓,时时安慰),这是美国19世纪医生爱德华·特鲁多(Edward Trudeau)留给我们的座右铭”。从简单的感冒治疗和腹泻补液方法,到复杂的胆管结石所致化脓性胆管炎的内镜微创治疗,深入浅出,让我这个离开钟教授身边已经十七年多的学生,再次领悟了导师的学术造诣与生活风采。《刀下晴空》内容不仅涉及内科,还涉及外科,尤其对内、外科的界限做了深刻阐述。作者以患者为中心进行分工,而不是以内外科医生分科来工作的理念呼之欲出。麻醉医学的出现,促进了西医外科技术的飞跃发展,而中国的神医华佗早在西医麻醉学出现前的1600年就使用中药“麻沸散”给患者做麻醉下的手术了,这也体现了祖国传统医学的博大精深。
此书对医患关系——这个国内非常敏感的话题,也有涉及。《刀下晴空》对我这个从医快四十年的“老油条”来说都有收获,我想对新入道的“嫩瓜”更是难得的辅助教材。此书不仅仅对医学专业人士有帮助,更难能可贵的是对非医学专业人士也有益处。钟教授用轻松、简单的语言,把复杂的医学知识清晰地介绍给读者,让所有读者,无论有医学知识,还是没有医学常识,都能读懂。比如婴儿吃母乳为何比吃奶粉好、喝功夫茶与食管癌的关系、全脂牛奶和脱脂奶哪种比较健康、蛋黄与胆固醇的关系等等生活中的常见问题,在书中都能找到答案。此书不仅体现出钟教授在医学理论上通达古今,更反映出他博览群书,具有海纳百川的胸怀。在我们这些学生的眼里,导师经历了从专家变成艺术家,从艺术家上升到哲学家,再从哲学家升华到神人的阶段,离“圣人”只一步之遥了。
钟教授的极具人格魅力,医学见解独具洞见,对病人极具人文关怀,他的书对医者和患者都有启发价值,对人们理解生命与疾病是一次全新的解读,有幸读到这本书的人一定受益匪浅。
2018年春节于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