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序
我是一个非典型酒鬼:酒量不行,但爱喝。
这并不是说我是个经常酗酒、宿醉的人,实际上了解我的人都知道:我每天都喜欢喝一口,经常是一些稀奇古怪的种类,浅尝辄止,很难见到我喝醉的样子。
啤酒中有很多成分,主要来自水、酵母、啤酒花、麦芽四种基本原料,有时候我也在想是否应该做一个身体对啤酒中各项成分的敏感度测试(类似过敏原测试),或是直接彻查一下基因组,看看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我如此地热爱啤酒。
听爸妈讲过我小时候的糗事:我那时大概3岁,爸爸和一个朋友在家喝了很多啤酒,醉到几乎不省人事,也没注意到我在桌子底下爬来爬去,捡啤酒“福根”喝,竟然也喝醉了。事后,妈妈跟爸爸大吵一架,仿佛觉得此次醉酒会导致我的脑子从此废掉,再也不允许我尝试哪怕爷爷筷子尖的那一滴酒精味道。这算是我第一次喝酒和醉酒的经历,就像本书中提到的野人恩奇都——尚处在野蛮未开化的状态,就被植下深深的啤酒烙印。
第二次喝酒,是在过了法定饮酒年龄的大学读书期间。我逐渐成为“大绿棒子”等各类国产啤酒的拥趸:打赌、游戏赢了,一瓶啤酒;帮忙调试程序成了,两瓶啤酒;陪着女朋友爬泰山,背着本地原浆啤酒当水喝;毕业离校,在学校论坛上卖二手物品,不收钱只收啤酒……
留校读研的时候,每隔两周,我和小于会偷偷地背着宿舍管理员在宿舍喝啤酒,有时候甚至喝到天亮。还好我俩最后不算糟,小于优秀到成为我此生最佩服的学者。我也最终出国读博,我们都在继续研究航天。
我去了荷兰,这里恰好是比利时、德国、英国三个传统啤酒大国的交界处,可谓是占尽天时、地利、人和。举个例子:第一次见到荷兰一家叫作“Jumbo”的连锁超市的啤酒货架区,我大概光拍照就花去半小时,震惊到垮掉!
白天上班、晚上喝酒的日子就这么开始了。
我其实很讨厌酗酒,直到现在,我实际每天也就喝1~2瓶,量不够只能从质上取胜,必须开始认真喝酒!啤酒种类繁多,我在这个广袤的海洋里潜水徜徉。再加上我平日喜欢读一些历史、文化类的书,总能发现一些啤酒的痕迹,之后就反过来:今天喝的什么啤酒,就开始研究它背后的故事。就算出去玩,也要去各种酒厂、博物馆找寻啤酒的故事,这事儿我老婆最有发言权:出去旅游,她制订路线,总会有我想去的酒厂和酒吧。
甚至这还不够,要不要自己亲手酿造啤酒感受一下整个过程?很巧,我认识了王博士和几位同在荷兰的酒鬼博士,我们在网上购买了家酿啤酒的设备,之后就折腾起来。结果一发不可收拾,大家越酿越多,越酿越有新意,还定期聚会研究啤酒。有一天,不知道哪位小哥把微信群的名字改成“啤博士”,就成为我们这个业余兴趣小组的名称。
起名这件事对我影响很大,一下子让我觉得凡事(喝酒)得慎重起来。我开始认真搜寻资料作总结,有些啤酒学术范儿。同时,我坚信最好的学习就是输出,于是乎,在自酿啤酒之余撰写了很多啤酒相关的文章。前段时间有朋友用网络爬虫检索了一下,说我已经写了30多万字啤酒相关的内容,这很有可能是真的。
一般来说,搞科研的人还有一定的社会责任心,我们还想着应该影响更多人,让大家都变得更专业。于是乎,早在2016年年初,我就飞往西班牙,考了BJCP的啤酒品酒师证书,还因为常年喝啤酒积累下的“学霸”潜质拿到高分,获得考官资格,再后来,我们干脆把BJCP相关的啤酒指南、考试全部汉化(志愿者性质)。到现在,中国已经由此诞生出好几批人才,服务了全国不知道多少款啤酒的品评。大家都在一个共同的啤酒爱好下,做着快乐、公益的事情。
越玩越嗨,比喝酒还嗨!
再后来某一天,清华大学出版社的编辑(他也喜爱啤酒)找到我,我这才意识到,是时候作总结讲一讲啤酒的故事了。一边做科研工作,一边喝啤酒写书,成为2018年我最好的节奏。
当然,还一个重要原因:谨以此书,送给让我各方面心服口服的小于,祝你开心!
干杯!
2018年11月2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