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技术进步与测定
一、技术进步
到目前为止,我们在分析生产函数时,一直都假定技术水平不变,因此是在技术水平不变的前提下,研究投入和产出的关系。但技术水平肯定是要发生变化的,尤其在21世纪的今天,技术正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管理水平也在日益提高,科学技术已被看作是更重要的生产要素。据有些国家的统计,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在国民经济生产总值的增长中,70%以上来自技术的进步。科学技术是生产力、是第一生产力已完全被实践所证明。因此,要十分重视技术在生产过程中的作用。
技术的进步常常并不能作为一个独立的投入要素而存在,它总是和某种原始投入的基本要素相结合。和投入的资本相结合,表现为采用先进的技术装备,物化的技术,资本的边际产量提高;和劳动相结合,表现为使用高技术的人才,人格化的技术,劳动的边际产量提高。技术进步提高了生产效率,提高了产出水平,用较少的投入就能够生产出与以前同样多的产品。因此,技术进步导致了生产函数的变化,这种变化可以用等产量线的位移来说明。如图4.5.1所示,图中的两条等产量线代表了相同的产量Q,一为期初Q0;二为期末Q1。期末的等产量线Q1表明,用比期初更少的资本和劳动的投入,就可以生产出与期初同样多的产品。这说明,在这期间技术进步了。用等产量线的位移程度来说明技术进步的程度,位移越大,说明技术进步的越快。
图4.5.1 技术进步与等产量线
这里所讲的技术进步是广义的、综合的。它既包含了发明、创新、模仿、扩散等硬技术知识的进步,也包含了体制、组织和管理等软技术的进步。这里所说的体制、组织和管理的软技术是指经济体制、管理技术和管理组织、宏观微观的决策科学方法等,它们的作用往往是很难估量的,有时其影响和作用要远远超过某项硬技术的创新。如我国农村实行的联产承包责任制,就对我国农业劳动生产力的提高产生了极为深刻的影响;流水线生产、专业化协作等组织方法的变革,都曾对投入产出之间的关系产生过巨大的影响。当今我国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对于推动中国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的作用十分巨大。硬技术的投入往往更多地和资本相结合,软技术的投入往往更多地和劳动相结合。由于软技术进步的作用通常都难于观察和测量,因此在实际经济活动中,常出现重物不重人的倾向。
二、技术进步分类
技术进步的结果必然会导致生产函数发生变动,进而等生产线向原点移动。若要继续保持投入要素的优化配置,满足边际实际报酬均等法则,投入要素的比例也就要发生变动。为了便于比较,我们仍假定在技术变动前后,投入要素的价格不变。技术进步必然会引起投入要素的边际产量的变动,而不同要素边际产量变动的比例不一定相同。在可变投入是资本和劳动的情况下,根据资本边际产量和劳动边际产量变动的不同,将技术进步分为资本使用型技术进步、劳动使用型技术进步和中性型技术进步。
1.资本使用型技术进步
在资本使用型技术进步中,技术进步的结果是使资本边际产量的变化大于劳动边际产量的变化,资本的边际产量提高得更快。在资本和劳动的价格比保持不变的情况下,原来的生产者优化选择比例就不合适了,资本是优质要素,应当增加资本投入、减少劳动的投入,从而使资本的边际产量有所下降,劳动的边际产量有所提高,直到资本的边际产量和劳动的边际产量之间的比,再次等于资本和劳动的价格比时,不同投入要素的性价比相等,再次达到优化选择点。如图4.5.2所示,优化选择点从E0移到E1,这时投入资本和劳动之间的数量比例就改变了,必然是资本占的比重增加、劳动占的比重减少。因此我们有时又把资本使用型技术进步称作劳动节约型技术进步。
图4.5.2 资本使用型技术进步
2.劳动使用型技术进步
在劳动使用型技术进步中,技术进步的结果是使劳动的边际产量的变化大于资本边际产量的变化,劳动是优质要素,因此要增加劳动的投入、减少资本的投入,直到劳动的边际产量和资本的边际产量之间的比例,再次等于劳动与资本的价格比时,投入要素的性价比相等,生产者又达到了新的优化选择点。如图4.5.3所示,优化选择点从E0移到E1,不过这次是劳动所占的比重增加、资本所占的比重减少,我们把它称之为劳动使用型技术进步,有时也将它称作资本节约型技术进步。
3.中性型技术进步
在中性型技术进步中,技术进步的结果是资本与劳动的边际产量变化的比例相同。虽然资本边际产量与劳动边际产量之比,保持资本与劳动的价格之比,即两种投入要素的性价比始终保持相等,但是由于边际产量的数值已经提高了,若要维持原有的产量,投入的资本和劳动的数量都要减少,且减少的比例应相同,从而使各自在总投入中的比例保持不变。如图4.5.4所示,选择点从E0移到E1,这称作中性型技术进步。应该说这现象是偶然的。
图4.5.3 劳动使用型技术进步
图4.5.4 中性型技术进步
在我国,由于人口众多,劳动力资源更加丰富,需要更加重视劳动使用型技术进步。把有限的资源更多地用来关注劳动技能的提高,将劳动资源大国逐渐向劳动资源强国转化,将人力优势向人才优势转化。提高劳动投入要素的产出弹性,从而实现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近年来,我国各级各类教育,如学历、学位教育,在职、在岗的终身教育,都在迅速地发展,都是这种内在需求的反映。
在社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需要的人才是多方面的。各级各类教育对培养人才的结构也要符合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而目前的现实仍还存在不小的偏离,已经日益充分显现出来了,需要切实加以注意,切实重视职业技术人才的培养。要对职业教育在政策上大力扶持,在法律法规上充分保障,在舆论上弘扬工匠精神,在培养上构建科学体系,在环境上营造精益求精的氛围,培育众多“中国工匠”,为我国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三、技术进步贡献率的测定
技术进步使产出水平迅速提高是现代经济社会中的一个重要特征,在技术进步一直加速发展的现代经济中,只用假定技术水平不变的静态分析生产函数来预测估计未来的生产水平就不大适宜了,这就需要测定技术进步在实际生产中的影响,来帮助企业作出正确的决策。
为了测定技术进步,可将技术因子A(t)作为时间的函数列入生产函数,仍以K和L两种可变投入要素为例,则生产函数为
可得出(6)
由式(4.5.2)可知,dQ/Q是反映整个经济的增长,EL和KK分别是劳动和资本的产出弹性,而dL/L和dK/K则分别是劳动和资本投入量的增长率。从式(4.5.2)来看,经济总的增长减去劳动和资本投入的增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就是技术进步的影响对技术进步贡献率测定。当然,这也仅是一种粗略的测定方法,而要严格地测定技术进步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则是一件困难的事。
四、可持续发展
近几个世纪,特别是20世纪后半叶以来,科学技术的进步对生产力的提高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是人类社会进步最大的推动力。但为此人们也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地球的气候正在变暖,热带雨林正在萎缩,土地日渐沙化,大气臭氧层空洞不断扩大,海洋遭受污染,大量动植物濒临灭绝,不可再生的地球资源一天天被耗尽。有人测算,今天地球人均消耗的地球资源,是过去地球人均消耗资源的40倍。也就是说,现在活着的这一代地球人消耗的地球资源,比已经逝去的所有地球人消耗的地球资源总和还要多得多。那么,我们还能为我们的儿孙、儿孙的儿孙留下点什么?总不能我们就先用着,用“儿孙自有儿孙福”来安慰自己,今天我们不能利用的资源,由于科学技术的进步,到我们儿孙手里就能利用了?把全部的希望都押在科学技术进步上,认为今天难以解决的问题未来一定都能解决、都能办好,是十分错误的,显然也是十分危险的。早在一百四十多年前,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就曾告诫:“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7)。党的十九大政治报告中再次强调:“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人类只有遵循自然规律,才能有效防止在开发利用自然过程中走弯路,人类对大自然的伤害最终会伤及人类,这是无法抗拒的规律”。“我们对自然的整个统治,在于我们比其他一切动物强,能够认识和正确运用自然规律”(8)因此,需要十分注重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在1980年,国际自然保护同盟的《世界自然资源保护大纲》指出:“必须研究自然的、社会的、生态的、经济的,以及利用自然资源过程中的基本关系,以确保全球的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就是“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发展是硬道理”,经济总量已经跃居世界第二位,创造了世界的奇迹。但我们的发展决不能只顾眼前利益,追求短期效益,而危及子孙后代发展的长远利益,要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基本要求必须是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尊重自然规律,保护生态环境,做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协调发展。目前严重的是我国有许多地方已经出现生态环境恶化的现象,需要调整产业结构、关停污染企业、淘汰落后产能、加大造林绿化、修复山水生态,彻底改变以GDP论“英雄”的局面。实行最严格的源头保护制度,损害赔偿制度、责任追究制度,完善环境治理和生态修复制度,用制度来保护环境。
企业是经济社会资源的组织者,职业经理人是组织资源的实施人。职业经理人在爱护环境、确保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时是必须的,同时也能够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企业在自身的发展中,为了追求利润,利用占有的资源不断地扩大生产,并倡导一些浪费资源的消费方式,这是全球人民所反对的;在生产过程中产生大量污染、对生物多样化的破坏,如果不加以避免,将成为历史的罪人;在生产和开发中,由于劳动生产率低下所造成的资源的浪费,导致不可再生资源的减少与枯竭,将对不起子孙后代。
因此,企业行为要符合经济、社会发展和环境保护要求,为建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出新的贡献。在教育、科研、设计、制造、运输、销售及售后服务等各个环节和阶段,都要符合环境保护、资源节约、综合利用、人类生存与健康等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以追求经济与社会的资源共享和可持续发展。保护好人类共同的家园——地球的环境,以人为本,为子孙后代创造一个美好的未来,实现人类的理想。地球能满足人类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但不能满足人类对贪婪的需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详见专栏4-3。
专栏4-3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前者是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后者牵着财富生产;前者连着生态环境,后者是人类活动的产物。
若要绿水青山,就要建立健全的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要坚持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的发展方向,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突破口,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优化产业和产品结构,推进产业生态化改造,开辟生态产业的新路径,将绿色生态科技成果转化为生态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在节能环保产业、清洁能源产业、生态环境、社会管理等方面广泛实施生态科技项目,推进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要以融合发展的方式,发展生产、生活、生态有机融合的业态。突出绿色金融在推动绿色发展中的血液作用,实现绿色发展。
若要绿水青山就要解决突出的环境问题。中国的环境承载能力已经不容乐观,在很多领域,环境问题和矛盾日益突出,必须构建以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参与的环境治理体系,以解决损害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为重点,坚持全民共治,源头防治,综合防治,持续实施大气污染防治行动,加快水污染防治,特别是重点流域和区域性水污染防治,强化土壤污染管控和修复,扩大环境容量和优化人民群众的生态生存空间,建设出一个天蓝、地绿、水清的美丽中国。
若要绿水青山就要加大生态系统的保护力度。生态修复是生态系统的“康复所”,以生态良知与生态正义为导向,坚持保护优先和自然恢复为主,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的重大工程,优化生态安全屏障体系,构建生态廊道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网络,提升生态系统的质量和稳定性,努力构建健康、安全、友好的自然生态格局。通过对荒漠化、石漠化、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着力于天然林保护、城市绿化建设、新农村村寨绿化、退耕还林还草、生态屏障保护等重大领域,建立健全耕地、草原、森林、河流、湖泊休养生息制度,建立市场化、多元化的生态补偿机制,在生态保护中培育生态产业,靠山养山,靠水养水,发展生态经济,实现民富地美。
若要绿水青山就要改革生态环境监管体制。生态环境监管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保护神”,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法治化的监管轨道,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保障。通过设立国有自然资源资产管理和自然生态监管机构,完善生态环境管理制度,无疑可以提高监管机构的独立性和强化监管的力度,强化党和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主体意识,加强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设计和组织领导。监管机构必须通过法律制度的建立健全,形成严格的生态文明监管方式。
资料来源:摘自刘旭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论与实践价值.光明日报,2017年11月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