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自序
“人的发展的所有制基础——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公有制构建”是广东财经大学校级重点课题(2006年度)、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一五”规划2007年度一般项目的结项成果之一(立项号07A03,结项号GHYB2013037)。
这个书稿的形成时间比较漫长;结项后又“沉睡”了三年。之所以让它“沉睡”三年,是因为我国现代化进程中,许多关乎国计民生的大政方针快速调整,这种调整既“顶天”,体现制度安排顶层设计的科学理性,又“立地”,体现制度安排的调整直面现实、直面矛盾问计问策而承接地气。让书稿沉睡三年的最大初衷,就是想让书稿中的关键结论即对策建议,通过这三年大政方针的调整而充实完善和接受考验。值书稿出版之际,借助近三年对相关文献的阅读冷静地理一理几个关键概念:
什么是人的发展?马克思意义上人的发展是劳动的个人的发展(而非被误解误读的彰显社会正义、社会关爱意义上基于慈善、救济、补助、帮扶等“一切个人”的发展),是基于人的类本质、社会关系本质、个体本质意义上的发展。人的类本质是劳动,是对象化活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将其描述为“人的类特性恰恰就是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人的类本质意义上的发展是人的劳动能力的发展,表现为劳动的个人潜能的挖掘、技能的提升,其衡量标准就是劳动的个人适应自然、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以满足人类自身需求能力的提高。类本质意义上人的发展通过劳动而实现。人的社会关系本质是人的社会结合,这种结合是在劳动、生产、交往过程中实现的:“人们在生产中不仅仅影响自然界,而且也互相影响。他们只有以一定的方式共同活动和互相交换其活动,才能进行生产。为了进行生产,人们相互之间便发生一定的联系和关系;只有在这些社会联系和社会关系的范围内,才会有他们对自然界的影响,才会有生产。”1846年12月28日《马克思致帕维尔·瓦西里耶维奇·安年科夫的信》表述为“社会——不管其形式如何——是什么呢?是人们交互活动的产物”。1847年在《雇佣劳动与资本》中,马克思将其描述为“生产关系总合起来就构成为所谓社会关系,构成所谓社会”。人的社会关系本质意义上的发展表现为交往能力的发展,表现为孤立的个人向社会的个人、封闭的个人向开放的个人、民族意义上的个人向世界历史意义上的个人的发展(或民族的片面性和局限性的消除)。人的个体本质即单个的劳动者劳动、交往过程中表现出的个体品质、个性,它与劳动者个人的情感、阅历、资质、身份相关联。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指出“个人怎样表现自己的生命,他们自己就是怎样。因此,他们是什么样的,这同他们的生产是一致的——既和他们生产什么一致,又和他们怎样生产一致。因而,个人是什么样的,这取决于他们进行生产的物质条件”。《共产党宣言》“在资产阶级社会里,资本具有独立性和个性,而活动着的个人却没有独立性和个性”中的“个人”,也是指从事劳动和生产的个人。正是由于劳动和生产,劳动的个人取得了自己的社会身份、社会地位、社会角色:“个人在自己的某个方面把自身物化在物品中,他对物品的占有同时就表现为他的个性的一定的发展;拥有羊群这种财富使个人发展成为牧人,拥有谷物这种财富使个人发展为农民。”个体本质、个性意义上人的发展是通过劳动、生产、社会交往过程中个体的自我追求、自我塑造、自我设计、自我展示、自我实现而实现的。马克思人的个性的观点为当代西方哲学所继承,如弗洛姆提出,人是独一无二的,人在信仰中存在,人的肢体是柔弱的,人必须靠理性、靠生产性劳作、靠对对象世界的否定性活动才能使自己的生存有意义。“人的生活不可能重复自己族类的他人的方式,人必须过自己的生活。”“人既寻求与他人的密切联系,又寻求自己的独立性,既寻求与他人的同一性,又力求保持住自己的独特个性,这是人的生存的矛盾。对这一矛盾的解答(亦即对人的道德问题的解答)只有生产性能够完成。”人的对象化活动既体现着人的社会性本质,又体现着人的个体本质、个性:“人是孤独的,同时又处于一种关系之中。人之所以孤独是由于他是独特的存在,他与其他任何人都不相同,并意识到自己的自我是一独立的存在。当他依据自己的理性力量独立地去判断或做出抉择时,他不得不是孤独的。但他又无法忍受自己的孤独,无法忍受与他人的分离。他的幸福就依赖于他与自己的同伴共同感受到的一致性,以及与自己的前辈和后代共同感受到的一致性。”马斯洛“人的动机理论”提出人有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其中自我实现指的是“是什么样的角色就应该干什么样的事”。而“超越性动机论——价值生命的生物基础”则界定了“自我实现的人”:“自我实现的人(即更为成熟、更为完满的人)的定义是:在他们的基本需要已得到适当满足后,又受到更高层级的动机——‘超越性动机’——的驱动。”马斯洛特别关注“自我实现”及“自我实现的人”,他对“自我实现的人”作了一些补充规定:“他们不仅(1)是完全健康,没有疾病的人;(2)是基本需要已充分满足的人;(3)是能主动积极地运用自己的能力的人;而且(4)是为一些他们所为之奋斗,为之求索并奉献忠诚的价值所激励的人。”人的三个本质是不可分离的,缺少任何一个本质不是健康的人性和人的本质。因为每个个体都是人类基因的携带者、人类生命延续的责任者、人类创造性尊严的彰显者,所以弗洛姆提出:“个人反映着整个人类种族,他是人类种族的特殊一员。他是‘他’,同时也是‘大家’。他具有自己的种种独特性,在此意义上说,他是独一无二的。同时,他又表现了人类种族的一切特征。人的个体人格取决于人人共有的人类存在的种种特性。”人的本质既然涵盖三种本质,则人的发展涵盖人的类本质的发展、人的社会关系本质的发展、人的个体本质(个性)的发展,三种本质的发展缺一不可。而且,衡量人的发展的水平和能力的,必须是在推进人类文明、实现社会进步意义上的,反人类反文明反进步的水平和能力,不属于人的发展的衡量指标。
如何实现劳动的个人的发展?
劳动的个人的发展通过教育而实现。教育为实现劳动的个人的发展提供基础和可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提出,承担伦理和文化社会责任的教育应该使每个人都了解他人的特性,这种特性其实就是个性,既包括了解教育对象的个性,也包括了解教育者的个性:“在这种以知识、思考和实行自我批评为标志的内心旅行中,还应从了解自身着手。”“教育应当促使每个人的全面发展,即身心、智力、敏感性、审美意识、个人责任感、精神价值等方面的发展。”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意义上人的全面发展指的是受教育者的全面发展,是在矫正片面的经济增长引发的世界范围内的不平衡性、滥用自然资源导致的环境的迅速恶化、教育把人仅仅作为经济工具等意义上使用的。“教育不仅仅是为了给经济界提供人才:它不是把人作为经济工具而是作为发展的目的加以对待的。使每个人的潜在的才干和能力得到充分发展,这既符合教育的从根本上来说是人道主义的使命,又符合应成为任何教育政策指导原则的公正的需要,也符合既尊重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又尊重传统和文化多样性的内源发展的真正需要。”马克思在阐释劳动的个人的发展时,意识到产业革命初期繁重的体力劳动以及这种教育有害地浪费着儿童的时间、健康和经历,提出为了克服这种缺陷,必须实现生产劳动同智育和体育的结合:“从工厂制度中萌发出了未来教育的幼芽,未来教育对所有已满一定年龄的儿童来说,就是生产劳动同智育和体育相结合,它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新中国成立后,通过教育推动劳动者的全面发展成为国家的主张和共识。毛泽东意识到了教育对于培育社会主义建设者的意义,提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54年)第九十四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国家设立并且逐步扩大各种学校和其他文化教育机关,以保证公民享受这种权利。”《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2004年)第十九条规定:“国家发展社会主义的教育事业,提高全国人民的科学文化水平。”第四十六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国家培养青年、少年、儿童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通过教育实现劳动者全面发展被作为“十三五”规划重要人才保障。《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以下简称《十三五规划纲要》)第五十九章“推进教育现代化”要求“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加快完善现代教育体系,全面提高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主张加快基本公共教育均衡发展、推进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提升大学创新人才培养能力、加快学习型社会建设、增强教育改革发展活力。推动人的发展的教育是知识传承的教育、是经验获得的教育、是尊严培育的教育、是机会分享的教育、是创造经验前置的教育、是与生产劳动紧密结合的教育。
劳动的个人的发展通过与生产资料的结合或使用生产资料而实现。与生产资料的结合或使用生产资料为实现劳动的个人的发展提供场域和舞台。人的发展既然是劳动的个人的发展,则任何一个劳动的个人都存在着与生产资料(劳动对象、劳动资料)的所有权、使用权、收益权的关系问题,人的发展的所有制问题由此被逻辑地凸显出来。按照劳动者对生产资料占有关系的不同,所有制分为私有制和公有制。其中私有制又分为两种:以自己劳动为基础的私有制、私有者是非劳动者的私有制。以自己劳动为基础的私有制在自然经济下是一种普遍的所有制形式,但它不适应生产的社会化形式,所以它历史地让位于私有者是非劳动者的私有制。私有者是非劳动者的私有制,存在着人对人的剥削,所以成为空想社会主义者和马克思主义者批判的对象。苏联学者维·彼·沃尔金在“傅立叶的体系”提出:“资本集中在少数人的手中,在文明时期,必需的生产扩大成为社会的灾难。生产集中把社会交给一小撮资本家去摆布,他们利用自己的地位来加紧对人民群众的剥削。从生产的分散和竞争中产生垄断,从无政府状态中产生自私自利的寡头。”社会主义制度既然以消灭剥削为宗旨,则公有制成为社会主义中国的主要所有制形式。《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54年)第五条和第六条分别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生产资料所有制现在主要有下列各种:国家所有制,即全民所有制;合作社所有制,即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个体劳动者所有制;资本家所有制。”“国营经济是全民所有制的社会主义经济,是国民经济中的领导力量和国家实现社会主义改造的物质基础。国家保证优先发展国营经济。”公有制经济特别是国营经济为奠定新中国国民经济基础、为改善民生发挥了基础性、关键性作用。但传统的公有制经济特别是国营经济存在着体制机制僵化,依靠国家政策保护,依靠资源和机遇的垄断,依靠资本有机构成高的优势,处在与其他经济成分竞争的优势地位或特权地位。因为劳动的个人的收入主要通过企业发放,所以,公有制经济特别是国营经济的优势地位或特权地位,又造成了全国范围内的劳动者收入不平等现象。我国社会目前人的发展的不平等的所有制根源在于地缘、业缘关系而导致的生产资料使用权的不平等,这种不平等的显性表征是公有制经济特别是国有经济收益的内部循环。生产资料使用权的不平等既造成人的平等性发展的障碍,也造成市场经济健康运行的障碍。“当我们转入市场和其他经济制度时,效率获得了优先权。”市场经济以其效率优势被作为我国配置资源的制度安排,换句话说,我国选择市场经济制度的理论根据恰恰是它的效率优势。“市场体系被认为是以社会的基本价值观为基础,即确定财产权、为获得经济收益而结盟和组织起来的权利,以及对个人选择加以限制的基本价值观。市场被当作使个人排列其消费偏好和自由追求这些偏好的能力达到最大化的一种制度安排。”“在许多可能的交换体系中,市场体系由于允许个人最大限度自由地追求个人的偏好而被认为是最有效率的。”市场经济能够应对复杂的经济形势,起因于它能调动每个市场主体的能动性:“市场被看作一种机制,它对偏好进行加总,在交易中标出价值,把人们的积极性发挥到最大可能程度以及把人们的能量导向正确的方向。”市场经济的效率优势,源自于市场经济以竞争为驱动力量;市场经济为资本主义世界带来物质世界的繁荣,所以马克思把竞争看作“资产阶级经济的重要推动力”。市场经济体制要求各市场主体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平等开展市场竞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以下简称《十三五规划纲要》)规定:“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十三五纲要》规定了国有企业的战略目标:“坚定不移把国有企业做强做优做大,培育一批具有自主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国有骨干企业,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抗风险能力,更好服务于国家战略目标。”《十三五规划纲要》对国有经济分类为商业类国有经济和公益类国有经济:“商业类国有企业以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放大国有资本功能、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为主要目标,依法独立自主开展生产经营活动,实现优胜劣汰、有序进退。公益类国有企业以保障民生、服务社会、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为主要目标,引入市场机制,加强成本控制、产品服务质量、运营效率和保障能力考核。加快国有企业公司制股份制改革,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十三五规划纲要》同时规定:“坚持权利平等、机会平等、规则平等,更好激发非公有制经济活力和创造力。废除对非公有制经济各种形式的不合理规定,消除各种隐性壁垒,保证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共同履行社会责任。鼓励民营企业依法进入更多领域”。为了探索公有制的更多实现形式,《十三五规划纲要》提出通过股份制实现国有经济和非国有经济的融合交叉:“支持国有资本、集体资本、非公有资本等交叉持股、相互融合。推进公有制经济之间股权多元化改革。稳妥推动国有企业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开展混合所有制改革试点示范。引入非国有资本参与国有企业改革,鼓励发展非公有资本控股的混合所有制企业。鼓励国有资本以多种方式入股非国有企业。”为了保证股份制的贯彻实施,《十三五规划纲要》提出“建立国有企业职业经理人制度”。国有企业职业经理人制度的建立,事实上就是委托—代理关系制度与所有制制度的有效结合,意味着权威的专家、理性的精英经营全民所有的资源、环境、生态。既然资源、环境、生态归属全民,则劳动的剩余、价值的增值也该归属全民。在这个意义上,《十三五规划纲要》提出“共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必须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做出更有效的制度安排,使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增强发展动力,增进人民团结,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保障劳动的个人充分就业、保障劳动的个人平等使用全民所有的生产资料、保障劳动的个人平等受益(收益)全民资产价值的增值,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十三五规划纲要》确立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的必然要求。“共享”理念将价值增值福祉既指向所有的劳动者,体现劳动的本体论、能动性、主体性、价值性原则;又指向所有的城镇居民,体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内在要求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本质属性。
劳动的个人的发展通过积极的诉求和主张而实现。积极的诉求和主张提升劳动的个人的发展的境遇和层次。人之所以高于动物,在于人意识到创造性劳动的价值,意识到自己因为创造性而成为生命活动和对象化劳动的主体。黑格尔将思维作为人与动物相区别的标志:“人之异于动物就因为他有思维。”马克思也将意识活动作为人与动物相区别的标志:“人则使自己的生命活动本身变成自己意志的和自己意识的对象。……有意识的生命活动把人同动物的生命活动直接区别开来。正是由于这一点,人才是类存在物。”人的意识、精神,被马斯洛称为人的精神生命,“精神生命是人的本质的一部分,从而,它是确定人的本性的特征,没有这一部分,人的本性就不完满。它是真实自我的一部分,人本身的一部分,人的族类性的一部分,完满的人性的一部分”。人的精神、理性,遭遇市场经济后,会有什么样的主张和诉求?尽管古希腊德尔菲神庙的箴言“认识你自己”敦促人自我认知,但人总迷失在对象世界和价值世界里:迷失在宗教世界中、迷失在制度世界中、迷失在商品世界中。所以,呼吁开展对人自身的认识,是人类历史长河中的一贯的主张、一致的声音。休谟通过《人性论》和《道德原则研究》研究人性,“一切科学对于人性总是或多或少地有些关系,任何学科不论似乎与人性离得多远,它们总是会通过这样或那样的途径回到人性。即使数学、自然哲学和自然宗教,也都是在某种程度上依靠于人的科学;因为这些科学是在人类的认识范围之内,并且是根据他的能力和官能而被判断的”。因为人性有着如此基础和关键的地位,所以休谟将人性看作“科学的首都或心脏”。卢梭通过“我觉得人类的各种知识中最有用而又最不完备的,就是关于‘人’的知识”的呐喊呼吁加强对人的研究。卢梭提出“在一切动物之中,区别人的主要特点的,与其说是人的悟性,不如说是人的自由主动者的资格。自然支配着一切动物,禽兽总是服从;人虽然也受到同样的支配,却认为自己有服从或抗拒的自由。而人特别是因为他能意识到这种自由,因而才显示出他的精神的灵性”。卢梭所言“服从或抗拒的自由”、“精神的灵性”凸显了人的主体性存在。休谟和卢梭追问人的问题后,科学技术的进步与市场经济的发力交互融合,带来了物质关系、社会关系的复杂化。马克思反思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时,已经直面人的物化发展、人的片面化发展、人的工具化发展等倾向;对以上极端的纠偏和克服,马克思提出了人的发展的主体性诉求、全面性诉求、尊严性诉求。主体性诉求是对人的发展的物化的纠偏和克服。主体是具备主体性的。主体性指人的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主动性、能动性、创造性。“所谓主体是从人在处理自己同外部世界的关系的对象性活动中所处的自主自觉的(这种自主自觉的程度往往是不同的)的地位获得的,而主体性则是人作为主体在处理自己同外部世界的关系的对象性活动中的一种功能表现(这种功能表现也因具体主体的能力及其发挥程度的不同而不同。”“主体性就是人作为活动主体所具有的本质特性,也就是人在自觉活动中的自主性、自动性、能动性、创造性等,实际上就是主观性。是人作为某种活动的主体发挥出来的功能、影响、作用等等。”主体是具备主体性原则的,主体性原则包括:从主体出发的原则,即从主体角度来把握世界;实践改造的原则;符合人性发展的原则。主体性通过人的物化发展而彰显和确证。人的发展的物化指人的本质和本质力量通过对象化活动,借助于物质力量、技术力量而确证和彰显。这种物化现象与人的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是不可分离的;但这种物化现象在资本主义社会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和放大。马克思肯定了人的发展的物化的历史进步性,认为“在交换价值上,人的社会关系转化为物的社会关系;人的能力转化为物的能力”。“这种物的联系比单个人之间没有联系要好,或者比只是以自然血缘关系和统治服从关系为基础的地方性联系要好。”资产阶级借助市场经济打破了地区的封锁、打破了民族的封闭,开拓了世界市场,导致了物质世界、商品世界的繁荣。资本不断增值的天性凸显商品、技术的价值,不可避免导致物是人非,在这个意义上,马克思、恩格斯提出“在资产阶级社会里,资本具有独立性和个性,而活动着的个人却没有独立性和个性”。但因为私有制、雇佣劳动制,导致了生产资料所有者对直接劳动者的剥削和奴役:“工人生产的财富越多,他的生产的影响和规模越大,他就越贫穷。工人创造的商品越多,他就越变成廉价的商品。物的世界的增值同人的世界的贬值成正比。”对直接生产者即工人来说,劳动的不自愿性、被迫的强制性,不可避免地导致劳动的异化、人的异化。由此出现了马克思意义上人的解放:“任何解放都是使人的世界即各种关系回归于人自身。”马克思是在异化的克服、人性的回归、人的解放等意义上使用共产主义的:“共产主义是对私有财产即人的自我异化的积极的扬弃,因而是通过人并且为了人而对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因此,它是人向自身,也就是向社会的即合乎人性的人的复归,这种复归是完全的复归,是自觉实现并在以往发展的全部财富的范围内实现的复归。这种共产主义,作为完成了的自然主义,等于人道主义,而作为完成了的人道主义,等于自然主义,它是人和自然界之间、人和人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决,是存在和本质、对象化和自我确证、自由和必然、个体和类之间的斗争的真正解决。”在《资本论》中,马克思将共产主义看成是“以每一个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恩格斯则用“自由王国”界定人的主体性发展即劳动的个人自由支配自己的对象世界这样一种状态:“人们周围的、至今统治着人们的生活条件,现在受人们的支配和控制,人们第一次成为自然界的自觉的和真正的主人,因为他们已经成为自身的社会结合的主人了。人们自己的社会行动的规律,这些一直作为异己的、支配着人们的自然规律而同人们相对立的规律,那时就将被人们熟练地运用,因而将听从人们的支配。人们自身的社会结合一直是作为自然界和历史强加于他们的东西而同他们相对立的,现在则变成他们自己的自由行动了。至今一直统治着历史的客观的异己的力量,现在处于人们自己的控制之下了。只是从这时起,人们才完全自觉地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只是从这时起,由人们使之起作用的社会原因才大部分并且越来越多地达到他们所预期的结果。这是人类从必然王国进入自由王国的飞跃。”
全面性诉求是对人的发展的片面化的纠偏和克服。亚当·斯密和马克思肯定了分工在推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在斯密看来,分工和市场经济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分工能带来市场的繁荣、带来普遍的富裕、带来技术的细密化、带来劳动的节约:“劳动生产力上最大的增进,以及运用劳动时所表现的更大的熟练、技巧和判断力,似乎都是分工的结果。”分工“会产生普遍富裕并通过分工实现普遍富裕”。“有了分工:同数劳动者就能完成比过去多得多的工作量,其原因有三:第一,劳动者的技巧因业专而日进;第二,由一种工作转到另一种工作,通常须损失不少时间,有了分工,就可以免除这种损失;第三,许多简化劳动和缩减劳动的机械的发明,使一个人能够做许多人的工作。”马克思肯定了分工的历史推动作用:“分工是迄今为止历史的主要力量之一。”《德意志意识形态》分析了分工对推进社会生产力、社会生产关系等方面发展和进步的历史作用。但马克思敏锐地意识到了分工的缺点,即分工造成工人劳动的机器化、模式化和单一化:“现代社会内部分工的特点,在于它产生了特长和专业,同时也产生职业的痴呆。”机器化意味着具备鲜活的个性和生命体征的劳动的个人要服从和服务于被模式化、格式化的机器和流水线。机器化降低了人的主体性存在,使人回归到服从于、服务于人的创造物即机器及机器的流水化时代。21世纪初深圳富士康流水线的系列悲剧,就是具备鲜活个性的生命对片面单一、快速运转、无情的流水线的抗争和愤怒。美国社会学家托夫勒也意识到了专业化对人的片面化影响:“专业化的工作,不需要一个‘全人’,而只要人的一个肢体或器官。再没有比这更生动的证据,说明过度的专业化把人如此残忍地当牛做马了!”私有制下,分工是被强迫的,分工是异化的,它造成劳动的个人的畸形化、片面化,造成人与机器的竞争。对这种片面化的克服,马克思、恩格斯提出按照劳动者人性、按照劳动者兴趣和爱好而实现与生产资料的结合:“当分工一出现之后,任何人都有自己一定的特殊的活动范围,这个范围是强加于他的,他不能超出这个范围:他是一个猎人、渔夫或牧人,或者是一个批判的批判者,只要他不想失去生活资料,他就始终应该是这样的人。而在共产主义社会里,任何人都没有特殊的活动范围,而是都可以在任何部门内发展,社会调节着整个生产,因而使我有可能随自己的兴趣今天干这事,明天干那事,上午打猎,下午捕鱼,傍晚从事畜牧,晚饭后从事批判,这样就不会使我老是一个猎人、渔夫、牧人或批判者。”实现马克思恩格斯意义上劳动者凭兴趣和爱好开展劳动需要具备以下条件:生产力高度发达,社会支配着整个生产,劳动不是劳动者谋生的手段,劳动是彰显劳动者个性、创造力的路径和参数。进入这种境界的劳动的个人,是全面发展的个人。劳动者的劳动是自主活动,是生活的乐趣,是人的积极的活动的财产。相应,劳动的个人成为完全的个人。劳动的个人实现这种层次的发展,要求消灭私有制,社会地而不是私的个人占有生产资料。“只有在这个阶段上,自主活动才同物质生活一致起来,而这又是同各个人向完全的个人的发展以及一切自发性的消除相适应的。同样,劳动向自主活动的转化,同过去受制约的交往向个人本身的交往的转化,也是相互适应的。随着联合起来的个人对全部生产力的占有,私有制也就终结了。”
尊严性诉求是对人的发展的工具化的纠偏和克服。是对人的创造性本质、个体价值转化为社会价值、人的道德性存在的彰显和表征。人区别于动物的标准之一,就在于劳动,而“劳动是积极的、创造性的活动”。人的发展通过创造性而实现,人的创造性力量通过对象化过程、对象化结果而确认。人的创造性力量对象化的过程、对象化的结果,使得人首先表现为工具性存在。这种工具化存在,在市场经济下,被资本无限增值自己的本性激活和放大了,劳动的个人沦落为“庞大的商品堆积”世界的创造者,但又无权支配这个对象世界。当劳动的个人沦落为雇佣劳动者后,他创造的对象世界越大、越丰富、越复杂,他越失去、越消解自己的主体性。“因此,古代的观点和现代世界相比,就显得崇高得多,根据古代的观点,人,不管是处在怎样狭隘的民族的、宗教的、政治的规定上,毕竟始终表现为生产的目的,在现代世界,生产表现为人的目的,而财富则表现为生产的目的。”货币从商品世界独立出来以后,成为最崇高的社会关系、社会权力。“每个个人行使支配别人的活动或支配社会财富的权力,就在于他是交换价值或货币的所有者。他在衣袋里装着自己的社会权力和自己同社会的联系。”货币成为社会关系、社会权力后,其社会的极致性或任性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或刻画:“凡是我作为人所不能做到的,也就是我个人的一切本质力量所不能做到的,我凭借货币都能做到。因此,货币把这些本质力量的每一种都变成它本来不是的那个东西,即变成它的对立物。”劳动的个人不但受制于商品世界,更受制于货币世界,商品、货币成为商品经济、市场经济的高高的主宰,由此人的主体性被进一步消解。劳动的个人因为创造性劳动而崇高和享有尊严,劳动的个人因为对社会的贡献而崇高和享有尊严,劳动的个人因为创造性个体劳动转化为社会劳动而崇高和享有尊严,劳动的个人因为个人价值转化为社会价值而崇高和享有尊严。人的主体性立足于创造性活动的开展、立足于对创造性对象世界的支配、立足于创造性成果的享受。劳动的个人获得了主体性,也就获得了崇高性和尊严性。劳动的个人主体性地位的获得,也就是崇高性和尊严性的获得。克服商品拜物教、货币拜物教,必须高扬劳动的个人的主体性:“在目的的秩序里,人(以及每一个理性存在者)就是目的本身,亦即他决不能为任何人(甚至上帝)单单用作手段。”2009年、2010年全国“两会”期间,时任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提出了国家保证劳动者的尊严问题。温家宝总理主张的“尊严”取决于以下条件:劳动者的劳动创造了财富,劳动者个人的创造性才能转化为社会的财富,劳动者因为创造性贡献得到了社会公正的认可、尊重和评价。2015年4月28日,习近平主席在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暨表彰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大会上强调:“党和国家要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创造更多就业岗位,改善就业环境,提高就业质量,不断增加劳动者特别是一线劳动者劳动报酬。”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公平正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十三五规划纲要》提出:“共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实现公平正义、实现社会和谐、实现共享,要求全体劳动者平等地享有全民资源、环境、生态的所有权、使用权、增值受益(收益)权。唯有如此,“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观念”才能植根于每一位劳动者,才能把每一位劳动者无穷的创造活力激发出来,形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的新动能。
当下中国,实现劳动的个人的发展有哪些所有制的滞阻性?如何破解这些所有制的滞阻性而实现劳动的个人的发展?我们把矛盾和矛盾的求解放入正文中。
行文至此,就书稿的知识体系外相关问题进行简单的交代和说明:
课题申报时标注副标题“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公有制构建”。课题是广东省2006年度社科基金一般项目“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人学基础”的延伸申报项目,故书稿中的个别观点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人学基础》(钟明华、魏传光等著,人民出版社2015年10月版)中已有铺垫性描述;课题是课题组成员之一近几年阅读思考的结果,故书稿中的个别观点在《人的发展的制度安排》(王海传著,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中已有铺垫性描述;研究周期内因著作者职称晋升、考核考评之需,个别观点已在相关媒质零散发表,发表的论文性成果在书稿中已经尽可能详尽标注。
令著作者感到欣慰的是,三年前书稿中论证的个别结论,如“营改增”、资源税改革等,近年已在我国相关的法律实务中陆续得到验证、得到执行。这使得我们想起马克思《〈黑格尔哲学批判〉导言》中的一句话:“理论在一个国家实现的程度,总是取决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的需要的程度。……光是思想力求成为现实是不够的,现实本身应当力求趋向思想。”哲学社会科学的研究,必须立足国情、立足时代。
著作是课题组四位成员合力攻关的结果。王海传(现供职于广东财经大学)总体架构。各章分工如下:王海传:导语、第一章、第二章;岳丽艳(现供职于广东财经大学)、吴波(现供职于国务院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第三章、第四章;邹方斌(现供职于广东财经大学)、王海传:第五章。著作关涉哲学、政治学、历史学、法学、管理学等多个学科门类,学科门类之间思想的转换表达颇感困难。由于著作者才疏学浅,很多问题的研究比较肤浅。期待理论界同仁善意的批评和指正。
王海传 岳丽艳 吴波 邹方斌
2016年5月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