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思想研究(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丛书)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2章 代序:时代精神的精华 伟大实践的指南

谢伏瞻[1]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马克思主义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始终站在时代前沿。”[2]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弘扬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品格,顺应时代发展,回应时代关切,科学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重大时代课题,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飞跃,开辟了马克思主义新境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境界、治国理政新境界、管党治党新境界,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精神的精华、伟大实践的指南。

一 科学回答时代之问、人民之问

马克思说过:“问题是时代的格言,是表现时代自己内心状态的最实际的呼声。”[3]习近平总书记也深刻指出:“只有立足于时代去解决特定的时代问题,才能推动这个时代的社会进步;只有立足于时代去倾听这些特定的时代声音,才能吹响促进社会和谐的时代号角。”[4]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回答时代之问、人民之问,在回答和解决时代和人民提出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中,形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成为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科学指南。

(一)深入分析当今时代本质和时代特征,科学回答“人类向何处去”的重大问题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尽管我们所处的时代同马克思所处的时代相比发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变化,但从世界社会主义500年的大视野来看,我们依然处在马克思主义所指明的历史时代。”[5]马克思恩格斯关于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分析没有过时,关于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也没有过时。这是我们对马克思主义保持坚定信心、对社会主义保持必胜信念的科学根据。

虽然时代本质没有改变,但当代资本主义却呈现出新的特点。一方面,资本主义的生产力水平在当今世界依然处于领先地位,其缓和阶级矛盾、进行自我调整和体制修复的能力依然较强,转嫁转化危机的能力和空间依然存在,对世界经济政治秩序的控制力依然强势。另一方面,当前资本主义也发生了许多新变化,出现了许多新问题。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许多西方国家经济持续低迷、两极分化加剧、社会矛盾加深,说明资本主义固有的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依然存在,但表现形式、存在特点有所不同。”[6]当今时代本质及其阶段性特征,形成了一系列重大的全球性问题。世界范围的贫富分化日益严重,全球经济增长动能严重不足,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依然存在,地区热点问题此起彼伏,恐怖主义、网络安全、重大传染性疾病、气候变化等非传统安全威胁持续蔓延,威胁和影响世界和平与发展。与此同时,随着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深入发展,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和平力量迅速发展,全球治理体系和国际秩序变革加速推进,不合理的世界经济政治秩序愈益难以为继,人类社会进入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的重要时期,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如何应对人类共同面临的全球性重大挑战,引领人类走向更加光明而不是更加黑暗的前景,成为一个必须科学回答的重大问题,这就是“人类向何处去”的重大时代课题。习近平总书记立足全人类立场,科学回答这个重大问题,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深化了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也具体回答了“世界怎么了,我们怎么办”的迫切现实问题。

(二)深入分析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新情况新特点,科学回答“社会主义向何处去”的重大问题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社会主义从产生到现在有着500多年的历史,实现了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从一国到多国的发展。特别是十月革命的伟大胜利,使科学社会主义从理论走向实践,从理想走向现实,开辟了人类历史发展的新纪元。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世界上出现一批社会主义国家,世界社会主义运动蓬勃发展。但是,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发生的苏东剧变,使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遭遇严重挫折而进入低潮。

进入21世纪,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出现了严重危机,在世界上的影响力不断下降,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则取得了辉煌成就,其他国家和地区的社会主义运动和进步力量也有所发展。但是,两种制度既合作又竞争的状况将长期存在,世界社会主义的发展任重道远。在这样的背景和条件下,世界社会主义运动能否真正走出低谷并发展振兴,“东升西降”势头能否改变“资强社弱”的总体态势,成为一个必须回答的重大问题,这就是“社会主义向何处去”的重大问题。习近平总书记贯通历史、现实和未来,科学回答这个重大问题,深化了对社会主义发展规律的认识,丰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成为世界社会主义新发展的引领旗帜和中流砥柱。

(三)深入分析当代中国新的历史方位及其新问题,科学回答“中国向何处去”的重大问题

在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面临严峻挑战、处于低潮之际,中国坚定不移地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开拓前进,经过长期努力,经济、科技、国防等方面实力进入世界前列,国际地位得到空前提升,以崭新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发展史上、中华民族发展史上具有重大意义,在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上、人类社会发展史上也具有重大意义”[7]。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影响力、感召力和引领力不断增强,使世界上相信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的人多了起来,使两种社会制度力量对比发生了有利于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的深刻转变。为此,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不断加大对中国的渗透攻击力度,中国遭遇“和平演变”“颜色革命”等风险也在不断加大。因此,新时代如何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在国内解决好新时代的社会主要矛盾,在国际上维护好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新胜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成为一个必须科学回答的重大问题,这就是“中国向何处去”的重大问题。习近平总书记立足新的历史方位,科学回答了这个重大问题,深化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中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四)深入分析新时代中国共产党面临的风险挑战,科学回答“中国共产党向何处去”的重大问题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先锋队,不断推进伟大自我革命和伟大社会革命。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但是在长期执政、改革开放日益深入、外部环境复杂变化的新的历史条件下,党自身状况发生了广泛深刻变化,“四大考验”长期复杂,“四大危险”尖锐严峻,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我们党面临的执政环境是复杂的,影响党的先进性、弱化党的纯洁性的因素也是复杂的,党内存在的思想不纯、组织不纯、作风不纯等突出问题尚未得到根本解决。”[8]中国共产党能否经得住前所未有的风险考验,始终保持自身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始终成为全国人民的主心骨、始终成为坚强领导核心,成为一个必须科学回答的重大问题,这就是“中国共产党向何处去”的重大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勇于应对风险挑战,科学回答了这个重大问题,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把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推进到一个新境界。

总之,人类向何处去、社会主义向何处去、当代中国向何处去、中国共产党向何处去,这些时代之问、人民之问,这些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集中到一点,就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重大时代课题。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系统回答了这个重大时代课题,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既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既是中国人民的行动指南也是全人类的共同思想财富。

二 丰富的思想内涵,严整的理论体系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内涵十分丰富,涵盖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等各个领域、各个方面,构成了一个系统完整、逻辑严密、相互贯通的思想理论体系。

(一)坚持和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要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我们党紧密联系中国实际、深入探索创新取得的根本成就,是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团结带领全党全国人民开始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改革开放以来,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紧紧围绕着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主题,深入分析并科学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不断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创立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不断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一以贯之地坚持这个主题,紧密结合新时代条件和新实践要求,以全新的视野,紧紧抓住并科学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么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重大时代课题,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刻揭示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发展规律和建设路径,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科学指引和基本遵循。

(二)“八个明确”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主要内容

习近平总书记创造性地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具体实践有机结合起来,对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目标、总任务、总体布局和战略布局及发展方向、发展方式、发展动力、战略步骤、外部条件、政治保证等一系列基本问题进行了系统阐述,做出了“八个明确”的精辟概括,构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主要内容。其中,第一个明确从国家发展的层面上,阐明了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目标、总任务和战略步骤。第二个明确从人和社会发展的层面上,阐明了新时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以及通过解决这个主要矛盾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社会理想。第三个明确从总体布局和战略布局的层面上,阐明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方向和精神状态。第四至第七个明确分别从改革、法治、军队、外交方面,阐明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改革动力、法治保障、军事安全保障和外部环境保障等。第八个明确从最本质特征、最大优势和最高政治领导力量角度,阐明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政治保证。

“八个明确”涵盖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核心、最重要的理论和实践问题。既包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特征,又包括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既包括中国大踏步赶上时代的法宝,又包括解决中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既包括社会主义政治发展的必然要求,又包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既包括国家和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又包括发展的根本目的;既包括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又包括我们党治国理政的重大原则;既包括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战略支撑,又包括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既包括实现中国梦的国际环境和稳定的国际秩序,又包括我们党最鲜明的品格。这些内容逻辑上层层递进,内容上相辅相成,集中体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系统性、科学性、创新性。

(三)“十四个坚持”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

“十四个坚持”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其主要内容就是: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全面深化改革,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人民当家作主,坚持全面依法治国,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坚持党对人民军队的绝对领导,坚持“一国两制”和推进祖国统一,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坚持全面从严治党。

“十四个坚持”基本方略,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要求出发,包括中国全方位的发展要求,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体现了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和坚持全面从严治党的极端重要性,紧紧扭住和高度聚焦中国共产党是当今中国最高政治领导力量。充分体现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立场和坚持全面深化改革的根本方法。包含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基本要求,突出了关键和特殊领域的基本要求,即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体现了国家安全领域的基本要求,坚持党对人民军队的绝对领导体现了军队和国防建设方面的基本要求,坚持“一国两制”和推进祖国统一体现了港澳台工作方面的基本要求,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体现了外交工作方面的基本要求。总的来看,“十四个坚持”基本方略,从行动纲领和重大对策措施的层面上,对经济、政治、法治、科技、文化、教育、民生、民族、宗教、社会、生态文明、国家安全、国防和军队、“一国两制”和祖国统一、统一战线、外交、党的建设等各方面内容做出了科学回答和战略部署,形成了具有实践性、操作性的根本要求,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路线图”和“方法论”,是科学的行动纲领和实践遵循。

(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一个严整的理论体系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扎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动实践,聚焦时代课题、擘画时代蓝图、演奏时代乐章,构建起系统完备、逻辑严密、内在统一的科学理论体系。它有着鲜明的人民立场和科学逻辑,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体现了坚持马克思主义与发展马克思主义的辩证统一,体现了把握事物发展客观规律性与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辩证统一,体现了立足中国国情与把握世界发展大势的辩证统一,书写了马克思主义发展新篇章。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内容极其丰富,既是科学的理论指南,又是根本的行动纲领。“八个明确”侧重于回答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问题,科学阐述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中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发展目标与实践进程等的辩证关系,涵盖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以及国防、外交、党的建设各个领域,是架构这一科学理论体系的四梁八柱。“十四个坚持”侧重于回答新时代怎么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问题,根据新时代的实践要求,从领导力量、发展思想、根本路径、发展理念、政治制度、治国理政、思想文化、社会民生、绿色发展、国家安全、军队建设、祖国统一、国际关系、党的建设等方面,做出深刻的理论分析和明确的政策指导,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精髓和核心要义的具体展开,同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一起,构成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根本遵循。

总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贯通历史、现实和未来,是扎根中国大地、反映人民意愿、顺应时代发展进步要求的科学理论体系。它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坚持问题导向”,“聆听时代声音”,坚持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着力点,顺利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它始终面向党和国家事业长远发展,形成了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基本实现现代化、再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安排,发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最强音。

三 为发展马克思主义做出原创性贡献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发生了深刻变革,置身这一历史巨变之中的中国人更有资格、更有能力揭示这其中所蕴含的历史经验和发展规律,为发展马克思主义作出中国的原创性贡献。”[9]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发展创新马克思主义的典范,贯通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当代中国具体实际的有机结合,体现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人类优秀文明成果的继承发展,赋予了马克思主义鲜明的实践特色、理论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为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做出了中国的原创性贡献。

(一)赋予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新内涵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是马克思主义全部理论的基石,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共产党人的看家本领,“必须不断接受马克思主义哲学智慧的滋养”[10]。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创造性地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运用于党和国家的一切工作中,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比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学习和实践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思想,提出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精神支柱,实现共产主义是由一个一个阶段性目标达成的历史过程,“我们现在的努力以及将来多少代人的持续努力,都是朝着最终实现共产主义这个大目标前进的”[11],把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统一起来、同我们正在做的事情统一起来;强调学习和实践坚守人民立场的思想,提出始终把人民立场作为根本立场,把为人民谋幸福作为根本使命,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贯彻群众路线,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凝聚起众志成城的磅礴力量,团结带领人民共同创造历史伟业,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学习和实践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思想,提出生产力是推动社会进步的最活跃、最革命的要素,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坚持发展为第一要务,自觉通过调整生产关系激发社会生产力发展活力,自觉通过完善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发展要求,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加符合规律地向前发展;强调运用社会矛盾运动学说,揭示新时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强调学习掌握唯物辩证法的根本方法,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方法论,增强战略思维、历史思维、辩证思维、创新思维、法治思维、底线思维能力,等等。这些新思想新观点新方法,在新的时代条件下赋予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和方法论新的时代内涵,光大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性品格,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造性运用提升到一个新的境界,为中国人民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力量,发挥了改造世界的真理伟力。

(二)谱写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新篇章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学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和方法论,有利于我们掌握科学的经济分析方法,认识经济运动过程,把握经济社会发展规律,提高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能力,更好回答中国经济发展的理论和实践问题。”[12]习近平总书记立足中国国情和发展实践,深入研究世界经济和中国经济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把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同新时代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相结合,提炼和总结中国经济发展实践的规律性成果,把实践经验上升为系统化的经济学理论,形成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比如,提出坚持发展为了人民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根本立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定不移走共同富裕道路,推进全民共享、全面共享、共建共享和渐进共享,最终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生产本质和目的的理论;创造性提出并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集中反映了我们党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创新了马克思主义发展观;坚持和完善中国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提出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使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实现效率和公平有机统一,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所有制理论和分配理论;提出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实现了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新突破,标志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着眼于中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深刻变化,提出积极适应、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发展了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理论;站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战略高度,把脱贫攻坚摆到治国理政突出位置,提出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等重要思想,推动中国减贫事业取得巨大成就,对世界减贫做出了重大贡献;坚持对外开放基本国策,提出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深化了社会主义对外开放理论,等等。这一系列新思想新理念新论断,创造性地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和方法论,实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学术体系、话语体系、方法论体系的创新发展,书写了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21世纪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最新篇章,打破国际经济学领域许多被奉为教条的西方经济学的理论、概念、方法和话语,为发展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做出重大贡献。

(三)开辟科学社会主义新境界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不能丢,丢了就不是社会主义。”[13]对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思考、经验总结,对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担当和探索,贯穿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形成和发展的全过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贯穿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推进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各方面创新,提出一系列关于科学社会主义的新思想。比如,把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同中国具体实际、历史文化传统、时代要求紧密结合起来,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而不是其他什么主义”[14],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是根植于中国大地、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的科学社会主义;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是“五位一体”、战略布局是“四个全面”,强调坚定“四个自信”,明确全面深化改革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动力等,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全面发展的认识;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运用于解决当代中国实践问题,创造性地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思想,丰富发展了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理论;创造性地提出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断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思想,创建了科学社会主义关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崭新理论,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和社会治理学说;站在人类历史发展进程的高度,正确把握国际形势的深刻变化,顺应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潮流,高瞻远瞩地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大思想,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未来社会发展的理论;创造性地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突出政治建设在党的建设中的重要地位,持之以恒全面从严治党等重大思想,科学地解答了马克思主义执政党长期执政面临的一系列重大问题,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理论,等等。这些重大理论观点,是习近平总书记总结世界社会主义500多年历史,科学社会主义170多年历史,特别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近70年社会主义建设正反经验得出的重要结论,回答了在21世纪如何坚持和发展科学社会主义等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丰富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彰显了科学社会主义的鲜活生命力,使社会主义的伟大旗帜始终在中国大地上高高飘扬,把科学社会主义推向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实践没有止境,理论创新也没有止境。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世界每时每刻都在发生变化,中国也每时每刻都在发生变化,我们必须在理论上跟上时代,不断认识规律,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创新。”[15]今天,时代变化和中国发展的广度和深度远远超出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当时的想象,这就要求我们坚持用马克思主义观察时代、解读时代、引领时代,用鲜活丰富的当代中国实践来推动马克思主义发展,以更加宽阔的眼界审视马克思主义在当代发展的现实基础和实践需要,继续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使马克思主义放射出更加灿烂的真理光芒。

四 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统领哲学社会科学工作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区别于其他哲学社会科学的根本标志,必须旗帜鲜明加以坚持。”[16]不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哲学社会科学就会失去灵魂、迷失方向,最终也不能发挥应有作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闪耀真理光辉、凝结时代精华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是新时代哲学社会科学的最高成果。坚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就是真正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是做好一切工作的重要前提。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统领,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就有了定盘星和主心骨,就能保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学术导向和价值取向,就能与时代同步伐、与人民齐奋进,实现哲学社会科学的大繁荣大发展。

(一)学懂弄通做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哲学社会科学界头等政治任务和理论任务。担负起新时代赋予的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崇高使命,必须做到:一要学懂,深入学习领会这一思想蕴含的核心要义、丰富内涵、重大意义,深刻领悟这一思想对丰富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做出的原创性贡献,深刻把握这一思想对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的指导意义;二要弄通,学习贯穿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立场观点方法,既要知其然又要知其所以然,体会习近平总书记为什么这么讲,站在什么样的高度来讲;三要落实,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和致中国社会科学院建院40周年、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历史研究院成立贺信精神,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落实到哲学社会科学各个领域、各个方面,切实贯穿到学术研究、课堂教学、成果评价、人才培养等各个环节,促进党的创新理论与各个学科、概念、范畴之间的融通,使党的重大理论创新成果真正融入哲学社会科学中去,推出系统性与学理性并重、说理透彻与文风活泼兼备的高水平研究成果,书写研究阐释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学术经典,为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做出新贡献。

(二)坚持以研究回答新时代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为主攻方向

问题是时代的声音。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当代中国的伟大社会变革,不是简单延续我国历史文化的母版,不是简单套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设想的模板,不是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实践的再版,也不是国外现代化发展的翻版,不可能找到现成的教科书。”[17]建设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必须立足中国实际,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坚持问题导向,始终着眼党和国家工作大局,聚焦新时代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聚焦人民群众关注的热点和难点问题,聚焦党中央关心的战略和策略问题,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一系列重大问题,例如,如何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如何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加快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如何更好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如何提高改革决策水平、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如何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增强文化软实力、提高中国在国际上的话语权;如何不断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增强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等,在研究这些问题上大有作为,推出更多对中央决策有重要参考价值、对事业发展有重要推动作用的优秀成果,揭示中国社会发展、人类社会发展的大逻辑大趋势,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智力支持。

(三)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

哲学社会科学的特色、风格、气派,是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成熟的标志,是实力的象征,也是自信的体现。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是新时代繁荣发展中国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的崇高使命,是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神圣职责。哲学社会科学界要以高度的政治自觉和学术自觉,以强烈的责任感、紧迫感和担当精神,在加快构建“三大体系”上有过硬的举措、实质性进展和更大作为。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提出的指示要求,按照立足中国、借鉴国外,挖掘历史、把握当代,关怀人类、面向未来的思路,体现继承性、民族性,体现原创性、时代性,体现系统性、专业性,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形成全方位、全领域、全要素的哲学社会科学体系,为建设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奠定基础,增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国际影响力,提升国家的文化软实力,让世界知道“学术中的中国”“理论中的中国”“哲学社会科学中的中国”。

(四)弘扬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学风

繁荣发展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必须解决好学风问题,加强学风建设。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理论一旦脱离了实践,就会成为僵化的教条,失去活力和生命力。”[18]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理论联系实际,大力弘扬崇尚精品、严谨治学、注重诚信、讲求责任的优良学风,营造风清气正、互学互鉴、积极向上的学术生态;要树立良好学术道德,自觉遵守学术规范,讲究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崇尚“士以弘道”的价值追求,真正把做人、做事、做学问统一起来;要有“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句空”的执着坚守,耐得住寂寞,经得起诱惑,守得住底线,立志做大学问、做真学问;要把社会责任放在首位,严肃对待学术研究的社会效果,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真善美的追求者和传播者,以深厚的学识修养赢得尊重,以高尚的人格魅力引领风气,在为祖国、为人民立德立言中成就自我、实现价值,成为先进思想的倡导者、学术研究的开拓者、社会风尚的引领者、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

(五)坚持和加强党对哲学社会科学的全面领导

哲学社会科学事业是党和人民的重要事业,哲学社会科学战线是党和人民的重要战线。加强和改善党对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的全面领导,是出高质量成果、高水平人才,加快构建“三大体系”的根本政治保证。要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坚定不移地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坚定不移地维护习近平总书记在党中央和全党的核心地位,坚定不移地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确保哲学社会科学始终围绕中心,服务大局;要加强政治领导和工作指导,尊重哲学社会科学发展规律,提高领导哲学社会科学工作本领,一手抓繁荣发展、一手抓引导管理;要认真贯彻党的知识分子政策,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做到政治上充分信任、思想上主动引导、工作上创造条件、生活上关心照顾,多为他们办实事、做好事、解难事;要切实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开展平等、健康、活泼和充分说理的学术争鸣,提倡不同学术观点、不同风格学派相互切磋、平等讨论;要正确区分学术问题和政治问题,不要把一般的学术问题当成政治问题,也不要把政治问题当作一般的学术问题,既反对打着学术研究旗号从事违背学术道德、违反宪法法律的假学术行为,也反对把学术问题和政治问题混淆起来、用解决政治问题的办法对待学术问题的简单化做法。

“群才属休明,乘运共跃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也是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的时代,是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大有可为的时代。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发愤图强,奋力拼搏,书写新时代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新篇章,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做出新的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