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序 百年甲午的新闻解读
这是一部以图为主、文图并茂的大书。万国报馆借用几百幅出自西方记者之手的摄影作品和画师的速写,呈现和评述发生在120年前的一场大战——区区小国战胜堂堂天朝,告诉120年后的我们一个事实:甲午战争的失败,不仅是洋务运动的悲哀,北洋水师的惨败,也是中国政治腐败的必然下场,是资本主义新政对封建统治残局的胜利。
这部大书用它简洁的文字和生动的图片告诉读者一个真理:眼见的血淋淋的事实胜过空洞乏力的说教,日本新生的资本主义体制最终战胜保守没落的清王朝。其中,社会制度的对立,采取完全不同的新闻政策。在整个甲午战争中,日本政府实行公开透明的新闻政策,开动全部宣传机器为战争服务,他们允许外国武官观战,欢迎外国和本国记者随军采访。用日本政府首脑的话说,利用媒体攻势取得国民舆论的支持,就等于拿下了战争的一半胜利。而清政府呢?仍然是一贯的保守封闭态度,拒绝外国记者采访,不让外国武官观战,结果把战局的报道权、成败的评价权全部让给了国际社会和日本媒体。
不同的新闻政策,得到完全不同的舆论支持。日本军队进入中国之后,到处烧杀掠夺,而他们却通过西方媒体胡吹如何仁义道德、如何救济苦难的中国百姓。对此,连李鸿章本人都不满意中国报纸的表现。他在接受《纽约时报》记者专访时批评中国报纸的“编辑们不愿将真实情况告诉读者”,“由于不能诚实地说明真相,我们的报纸就失去了新闻本身高贵的价值,失去了广泛传播文明的可能”。西方记者由于深入战场,了解战局,也就对中国有了更为真切的认识。《哈珀斯周刊》的一则评论指出,中国并非一个整体,“犹如冰川一般向敌人开去”,“实际上中国像一个百孔千疮的沙袋,当重物击来,它四处飞散。”这个对甲午战争期间中国的评价,应该说是非常准确和十分深刻的。
甲午战争前20年,有100多位传教士在上海参加在华基督教传教士大会。会上经过激烈争议,形成一个共识:中国如同巨人那样正从长眠中醒来,摇撼着古老的枷锁,擦揉着蒙眬的双眼,审视着自己所处的地位,感到自己要赶快行动起来。为此,西方要抓紧利用好三种媒介:布道坛、课堂和报刊。而报刊的普及和发展,需要经济的大力发展和政治的高度开放,但清王朝的闭关锁国既定政策,始终不会给报刊自由成长的任何雨露和阳光,最终导致甲午战争的惨败,而中国这位巨人也始终未能站立起来。
十分感谢作者以图文并茂的精彩形态向读者生动地展示了当时社会的真实面貌,让120年后的我们有机会看到甲午战争背后种种鲜为人知的真相,并由此引发人们去思考那场战争留给今人种种不解的问题。我们相信,对这些问题的现代剖解,将有益于我们强化道路自信的意识和有力地推进中国现代化进程。
祝贺这部大书的出版。它的出版,不仅是对甲午战争120周年的纪念,不仅是对那场战争背后的诸多社会本质的反思,也必将推动我们正在努力的振兴中华繁荣华夏的中国梦的实现,中国这位历史巨人一定会出现在世界的东方。
是为序。
2014年5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