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 全国第一个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和保税区:外高桥保税区
根据我国现行的保税监管体制,保税区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保税区是指一切具有保税功能的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包括保税仓库、出口监管仓库、保税物流中心、出口加工区、保税区、综合保税区、保税物流园区和保税港区等。狭义的保税区是指海关特殊监管区域中的一种,即保税仓库区。保税区由海关设立或经海关批准注册,受到海关的监督和管理,可以较长时间储存商品。运入保税区的货物可以进行储存、改装、分类、混合、展览以及加工制造。外国商品存入保税区,不必缴纳进口关税,可以自由出口,只需缴纳存储费和少量费用;若商品要进入关境,则需要缴纳关税。
上海市外高桥保税区坐落于浦东新区北部,濒临长江入海口,地处黄金水道与黄金岸线的交汇点,规划面积10平方千米,是全国第一家经国务院批准设立的保税区,同时也是首个“国家进口贸易促进创新示范区”和上海国际航运、贸易中心的重要载体。
一、历史沿革
随着浦东宣布开发开放,1990年6月,上海外高桥保税区经国务院批准设立,成为我国第一个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和保税区,也是我国第一个规模最大、启动最早的保税区。
1992年,日本伊藤忠商事有限公司作为中国第一家外资贸易公司,入驻外高桥保税区。
1996年,“世界500强”企业英特尔率先入驻,随后德尔福汽车底盘公司、惠普打印机、飞利浦、IBM等一批跨国企业相继入驻保税区。这是继1992年后的第一次外资大潮。
2004年4月15日,中国首家“区港联动”试点区域——上海外高桥保税物流园区正式封关运行,将上海港与外高桥保税区连接在一起。外高桥保税区向国际“自由港”(自由贸易区)迈出了关键一步。
2006年10月,外高桥保税区正式启动跨国企业运营中心培育工作,鼓励区内成功运作的外资企业,整合分散的销售渠道和关联服务,统一负责总部在中国乃至亚太地区包括进出口贸易、国内分销和售后服务等业务,建立功能性地区总部,形成了“总部经济”的发展模式。
2009年9月,经上海市商务委员会批准,上海外高桥国际贸易示范区在外高桥保税区建立,成为先行先试区域。国际贸易示范区建立后,一方面使得外高桥保税区继续做大做强国际贸易;另一方面将加快上海国际贸易中心的建设。
2013年,外高桥保税区、物流园区、洋山保税港区和上海浦东机场综合保税区4个海关特殊监管区域与金桥出口加工区、张江高科技园区、陆家嘴金融区被纳入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的涵盖范围,外高桥保税区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二、发展现状
(一)商品销售额增速稳定,销售总量处于较高水平
经过20余年发展,保税区聚集了一大批销售规模大、经营效益高的贸易企业,促进了保税区的经济发展,不断巩固和增强贸易业在区内的产业核心地位。2016年,保税区实现商品销售总额(注册地口径)13246.8亿美元(见图2-18-1)。
图2-18-1 上海外高桥保税区商品销售量
数据来源:《上海浦东新区统计年鉴》。
(二)国际贸易业务规模扩大,招商引资进入新阶段
近年来,保税区参与国际贸易业务的规模逐步扩大,进出口总额从2009年的551.12亿美元上升至2016年的1141.7亿美元,占全国保税区进出口总额的54.8%。在国际贸易业务稳步向前的同时,招商引资也进入了新阶段。随着2013年外高桥保税区与其他海关特殊监管区域纳入上海自贸试验区的范围,无论是吸引外商投资还是聚集内资企业,都取得令人瞩目的成果。2013年,保税区的外商直接投资项目为310个,外商直接投资合同金额为14.21亿美元,到了2014年,保税区的外商直接投资项目就迅速增至1893个,比上年增加了1583个,外商直接投资合同金额提升至81.82亿美元,比上年增长475.8%(见图2-18-2、表2-18-1)。
图2-18-2 上海外高桥保税区进出口额
数据来源:上海海关总署,《上海浦东新区统计年鉴》。
表2-18-1 上海外高桥保税区招商引资情况
数据来源:《上海浦东新区统计年鉴》。
(三)保税市场交易额大幅增长,税收总额稳步提升
随着外高桥保税区制度创新与市场服务手段的不断完善,有效地将市场服务功能与企业生产经营紧密结合起来,提高服务效率,切实解决了区内企业遇到的问题,降低了企业经营成本,促使保税市场交易额逐年稳步提高。2016年,区内保税市场交易额达12488.4亿元,保税市场发展卓有成效。在企业经济效益不断提高的情况下,保税区内税收稳步提升,税收总额从2009年的233.06亿元上升至2014年的519.1亿元(见表2-18-2)。
表2-18-2 外高桥保税区税收及保税市场交易情况
数据来源:《上海浦东新区统计年鉴》。
(四)促进了本区域贸易、物流、出口加工、招商引资的发展,加快了浦东新区对外开放的步伐,提高了地区收入
2016年,浦东新区外商直接投资项目为2760个,其中外高桥保税区为1538个,占55.7%;浦东新区出口额为6192.4亿元,其中外高桥保税区出口额达4838亿元,占78.1%(见表2-18-3)。
表2-18-3 外高桥保税区与浦东的外商投资、进出口额比较
数据来源:《上海浦东新区统计年鉴》。
注:进出口额自2016年起,单位为人民币“亿元”。
三、示范效应
自1990年6月国务院批准设立外高桥保税区之后,又先后批准设立了天津港、深圳沙头角、深圳福田、大连、广州、厦门象屿、张家港、海口、青岛、宁波、福州、汕头12个保税区,1996年还设立了深圳盐田港、珠海2个保税区。截至2017年,全国共设立了15个保税区(含海口保税区),逐步形成了保税区的区域性格局:南有以广州、深圳为主的珠江三角洲区域、中有以上海、宁波、张家港为主的长江三角洲区域、北有以天津、大连、青岛为主的渤海湾区域。三大区域的保税区成为对外开放的重要桥梁,是中国扩大对外交往的重要口岸,在物流运输、招商引资、对外贸易等方面取得令人瞩目的成效(见表2-18-4)。
表2-18-4 中国保税区基本情况
资料来源:根据各保税区门户网站资料整理。
注:经国务院批准,海口保税区于2011年3月转型升级为海口综合保税区。
在上海外高桥保税区的示范带动下,全国各保税区在20余年发展中均取得了突出成绩。
从工业产值来看,2014年全国保税区共完成工业产值5816.2亿元,占全国特殊区域工业产值的28.6%。其中,天津港保税区、深圳保税区以及张家港保税区的产值突破千亿元,分别完成工业产值1841.6亿元、1494.5亿元和1147.8亿元。
从营业收入来看,2014年全国保税区实现商品销售额25208.2亿元。其中,张家港保税区在化工品、纺织原料、粮油、木柴四大专业市场的带动下,贸易产业规模平稳提升,完成商品销售额4271.8亿元。天津港保税区和宁波保税区分别完成商品销售额4196.6亿元和2135.2亿元。
从进出口贸易额来看,2014年全国保税区进出口额高达2320.9亿美元,此后一直保持在2000亿美元左右。此外,各保税区在物流集散、招商引资、对外贸易等领域发挥着各自的优势和特点,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的成果(见表2-18-5)。
表2-18-5 中国保税区进出口额
数据来源:中国海关总署。
作为中国第一个海关特殊监管区域,上海外高桥保税区还对其他类型的海关特殊监管区域的设立起到示范作用。保税区的设立服务于“扩大沿海开放”的国家战略,并以此为起点,不断拓展和丰富海关特殊监管区域的类型模式,服务于不同的国家战略。当前,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已经发展至六种类型:保税区、出口加工区、保税物流园区、跨境工业区、保税港区和综合保税区,不同的类型服务于不同的国家战略(见表2-18-6)。
表2-18-6 我国海关特殊监管区域类型
资料来源:唐芳、张奇:《自贸试验区背景下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发展模式的思考》,中国经贸,2017年。
自1990年首个保税区设立以来,我国的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加速发展,2014年,全国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封关运行面积261平方千米,实现进出口总值4.2万亿元人民币,占外贸总值的16%;实际利用外资675亿元,占我国实际使用外资总额的9.1%。截至2017年4月底,我国共批准设立了131个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分布于31个省、市、自治区,分布的主要地区为长三角、珠三角和环渤海,其中,东部沿海有81个,占区域总数的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