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薪火相传
位于广东省东部的潮汕四市,轮廓恰似一条东游入海的鳌鱼
朋友,如果您不是潮汕人,可能会对“潮汕”这个地方不甚了了;其实,何止外地人不甚了了,很多“潮汕人”自己也说不清楚。比如对“潮汕”地域与族群的界定,就常引起争议。
首先,由于“潮汕”到目前为止,还不是一个行政上的建制,所以其所指地域并不明确。
就区域沿革而言,潮汕这个位于广东省东部沿海与闽南接壤的广东省第二大平原,秦时才纳入中央王朝的版图,汉时属于南越国的揭阳县,东晋改为义安郡,至隋初才称为潮州,此后“潮州”作为行政区域名称被沿用了千余年,但管辖的地域却时常变动。到了明代初年,已基本定型潮州府共辖有“潮州九县”,即潮安(海阳)、饶平、揭阳、普宁、惠来、澄海、潮阳、大埔、丰顺。然而,此九县中,由于“大埔无潮,澄海无客”,大埔县是一个纯客家县,故“潮州九县”有时又只称“潮州八邑”(当代又多以南澳顶替丰顺),近代国内外很多城市建有“潮州八邑会馆”。
长期作为府城的潮州古城,其风貌和格局至今未有太大的改变
潮汕民居中的鳌鱼装饰,恰好与“潮汕四市“外形相近
而“潮汕”称谓的出现至少要等到汕头的开埠与崛起。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位于潮汕三条主要河流——韩江、榕江和练江——出海口上的汕头市,迅速发展成为中国“唯一有一点商业意义的口岸”(恩格斯《俄国在远东的成功》),成为粤东区域的行政、商业中心,得以和千年“潮州”相媲美,因此,才有了将二者合称的“潮汕”之名;到了20世纪八九十年代,随着汕头经济特区的创立与扩大,又从汕头市析出潮州、揭阳、汕头三个地级市,才形成了今日“潮汕三市”鼎立的格局。
而近年来,又有了“潮汕四市”之说。原来,这是在“潮汕三市”基础上再加西边的汕尾市之故。汕尾市辖有海丰、陆丰、陆河三县,与揭阳市接壤,其人文风俗大体上与传统的“潮汕三市”接近;更有趣地是从地图上看,粤东这四个滨海城市连起来恰似一条以潮州为头、以汕头为嘴,以揭阳为腹,以汕尾为尾的鳌鱼——这条有头有尾的鳌鱼构成了完整的“潮汕”! (如果仅从字面上解释,“潮”有“潮水往还”之意,指潮地近海;而“汕”原意是出海口上隆起的沙脊,故“汕头市”过去称“沙汕头”,清代末年,出于海防之需在汕头设立首座烽火台至汕尾为止,故此有“汕头”“汕尾”之名。)
潮汕民居主梁上的八卦图案,可见潮汕先民对河洛文化的重视
滨海地区自然隆起的沙脊,往往被潮人视为龙脉之所在,汕头便由此而来
其次,“潮汕”也不是一个民族的族名。尽管潮汕曾是古百越人的天下,潮州凤凰山是我国畲族的发源地,有部分潮汕人至今遗传着古百越人脚小趾甲分成两片的体质特征(俗称“六甲番”),讲着“最古远、最特殊的方言”潮州话,有男人穿俚裙、用水布等独特服饰,有本土信仰三山国王崇拜(三山国王作为本地最显赫的“地头老爷”,原来是揭西县河婆镇附近的巾、明、独三山的山神,其规模宏大的祖庙即位于三山脚下,是“肇迹于隋,显灵于唐,受封于宋”的三山国王护国佑民的最好见证。据统计,仅粤东的三山国王庙就超过三百座,台湾也有近两百座,南洋群岛有潮人和客家人驻足的地方也有其庙,潮客百姓凡有添丁、结婚、寿诞、亲人去世等,都要先向三山国王这个“地头老爷”禀告)等等,完全具备少数民族的条件;实际上,共和国成立之初确有将其定为“潮族”的打算,但最后因遭到潮人的强烈反对而作罢——潮人似乎不愿意当百越“土著”的后代,而更愿意承认自己是中原“河洛人”的后裔!
潮汕水布是一种大约长四尺、宽一尺半的彩印薄纱布,平时扎在腰间,可用于擦汗、洗澡、遮羞、铺床,甚至可以当防身武器,它和潮汕木屐同为潮汕男士的最爱
因此,尽管海内外潮人成立“潮汕”市的呼声甚高,但到目前为止,“潮汕”既不是行政上的建制,也不是一个民族的名称,而更像是一个文化上的称谓!因为只有潮汕文化才能让潮汕人与其他族群相区别,也只有将“潮汕”作为一种文化概念,才能超越种族、血统抑或地域、建制之纠葛(如近年来吵得不可开交的“潮汕”与“潮州”之争),从而适应潮人不断迁徙、潮汕文化不断演变的事实,并解释诸如“海内一个潮汕,海外一个潮汕”之类的说法。
将“潮汕”作为文化的称谓,文化便成为判断的唯一标准!一个人或族群接受潮汕文化之“化”,即可成为潮人!而潮人历史上也是接受过其他文化之“化”而逐渐形成自身文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