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引
遥远、神秘、陌生、不可预知,这是云南给人的印象,在饮食文化上也同样如此。在饮食娱乐化的今天,云南民间饮食却仍保持着它的本分。
食材的本分是为其一。
云南地形多样,高黎贡山、怒江、怒山、澜沧江、云岭、金沙江,都是庞大的山系与水系,它们在滇西构成了“三江并流”。还有乌蒙山、哀牢山、无量山等山系,以及元江(红河)、南盘江(珠江)等水系,它们相互纠缠争斗,形成变幻独特的地理环境。在这些庞大的山河之间,还有宁静而纯净的海子,丰饶的坝子。气候上,云南有北热带、南亚热带、中亚热带、北亚热带、南温带、中温带和高原气候区七个气候类型。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多样的地理和气候环境,获得大自然格外的馈赠,孕育出云南多样的食材。
栽培上,云南粮食作物主要是水稻,另有小麦、大麦、青稞、荞麦、玉米、土豆在不同地区分布,是这些地区的主食。云南人的主食划分不是“北方面食,南方米食”那样简单。蔬菜作物就更丰富了,《中国蔬菜作物图鉴》总类238种,云南都有,而云南栽培的一些蔬菜,别的地方却并没有,比如山葵,比如苤菜。
养殖上,云南的牛、羊、马、猪、鸡、鸭、鹅都很普遍,且品种丰富,很多是独有品种。比如牛,云南有水牛、黄牛、牦牛、犏牛等。比如羊,藏区多绵羊,彝区多山羊,而且彝族牧业一直发达,与之相匹配的,还有云南独特的乳制品,比如乳饼、乳扇、酥油等。云南民间畜养的土猪,品种无数,也没有人去做专门的统计。云南的鸡,有些直接驯化于野鸡,比如西双版纳的茶花鸡。
至于野生的食材,更是其他地方无法比拟的。
野生菌是可以贴上云南这个标签的。世界上已知的真菌约12万种,能形成大型子实体或菌核组织的6000余种,可供食用的2000余种。中国已知的食用菌900余种,而云南约800余种,可谓丰富。
云南各地都有自己的野菜食谱,尤其是热带地区。我尝试记录过的当有百种,比如竹笋、蕨菜、鱼腥草、臭菜、水芹菜、水香菜、苦凉菜、树头菜、苦子果、大刀豆、缅芫荽、野豌豆、苦藤叶、刺五加、苦刺花、棠梨花、芭蕉花、苦藤花等等。在滇南傣族、布朗族、景颇族等生活的地区,乡镇集市上出售的野菜通常比种植的多。
块茎类食物是野菜中独特的一类。它们既可作为主食,也可作为小菜。云南可采集到的块茎食品,除竹笋以外,还有山药、马蹄、山芋、葛根、黄精、野百合、魔芋、藤萝卜等。每一种野菜又有不同的品种,比如竹笋,云南至少有二十余种,再比如山药,也当有十余种。
采食昆虫是云南人重要的食物来源。滇南西双版纳、普洱等地,竹虫最常见;在滇中哀牢山区的街子上,蚂蚱最常见;在大理牛井,我见到了蜻蜓幼虫;在保山右甸,我见到了核桃虫……而在云南各地的街子上,最常见的却是蜂蛹。
云南食材的多样性,是它保持本分的前提。
食用方式的本分是为其二。
如果说每一个民族的历史都是一条闪着光的小河,那么云南的历史则由无数条闪着光泽的小河构成,且每一条小河都是美丽的,都有自己的色彩,都令人惊异。历史上,云南人自己创造的或者从中原以及东南亚传入云南的饮食习俗,在别的地区因过于“交流”和“改进”而消失了,但在云南却因为路途的遥远和环境的封闭而保存下来,堪为饮食文化的活化石。列举几例:
古老的火塘。云南各民族包括汉族,仍在使用火塘,我小时候生活的地方火塘还很普遍。火塘改善了人类的生存条件,提高了生存质量。火塘边,人类创造了食品的各种加工方法,从最初的烧,到后来的煮、蒸,再到炒,都是在火塘边完成的。在火塘边直接用火烧制出来的食物可称为火烧菜。现在流行的烧烤,是古代用火习俗的现实版本。云南民间的烧辣子、烧茄子、烧土豆、烧豆腐、火烧肉……每一样都留有远古的味道。还有火灰焖的食物——人们在火塘烧尽的灰里埋上苞谷、蚕豆、饵块等,焖熟后掏出来享用。
采集与渔猎。云南野生植物丰富,各民族都有吃野生植物的习俗。一些民族生活中的食品本身就以采集为主,比如拉祜族,他们没有种菜的传统,只需出门走一趟,吃的就回来了。在西双版纳的河流里,每天都能见到傣族人在撒网捕鱼;在怒江、独龙江畔,会见到背着弓弩的男子向你走来;街子上,会看到当地人捕猎的竹鼠、野鸡。有些人喜欢将野生动物的灭绝归结于渔猎生活,实际上人类的渔猎传统有上万年了,当地人的渔猎担不起这个责任,采集和渔猎是为了存活并与当地环境相互适应的,与生态危机并不是一回事情。
天然餐具。云南边地各民族喜欢用芭蕉叶作为炊具和餐具,他们用芭蕉叶包起食材,直接在火上烧熟食用,也将芭蕉叶作为饭菜的盛具,作为餐桌。傣族人利用随处可见的竹筒作为炊具,竹筒饭就是明证。
古老食俗的保存。牛撒撇,唐代就有记录,现仍在云南完整地保存着。云南民间仍喜欢用木甑蒸饭,这是明代传入云南的蒸饭方式,在别的地方多已消失。现代人编的云南十八怪之一——草帽当锅盖,也算是小小的例证。
味觉的本分是为其三。
云南民族多样,除汉族外,人口在5000以上的世居少数民族有25种,其中15种为云南独有:明丽的白族、水样的傣族、坚韧的哈尼族、迁徙的傈僳族、猎虎的拉祜族、尚酒的佤族、勇敢的景颇族、神秘的纳西族、古老的布朗族、善制刀具的阿昌族、分散的普米族、与江同名的怒族、古老的茶农德昂族、绣面的独龙族、丢落的基诺族。主要少数民族中,傣、佤、壮、苗、瑶、景颇、怒、独龙、德昂、彝、傈僳、拉祜、哈尼、阿昌等十多个民族跨境而居,分布及于越南、老挝、泰国、缅甸等国家。此外,还有克木人、莽人、老缅人、摩梭人等。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饮食传统。
多样的民族,多样的文化交流,决定着多样的云南味道。无数种小食品,无数种吃法,无数种纯朴而直接的风味。比如豌豆凉粉,大理白族凉拌凉粉块,会泽汉族则用碗装豆粉坨,通海油炸凉粉块,普洱的一些地方则喜欢将稀豆粉拌在米干、米线中享用,保山、临沧等地喜欢将豌豆粉做成金黄色的豌豆锅巴,南涧彝族的豌豆油粉则是豌豆粉与锅巴的结合,丽江人吃的则是鸡豆凉粉……
今天,云南的饮食仍保持着民间性,自然成长,草根趣味。春天有椿芽,采来炒份鸡蛋,味不错;抬头一看,椿芽已老了,那就明年吃吧。秋天有蚂蚱,有空闲,多捉点来下酒;没空闲,算了。云南民间饮食不自卑,不做作,不张扬,不调和,格调独立,相互欣赏,彼此尊重。蒙自的过桥米线很出名,云县血旺米线不错,峨山彝族喜欢豆腐米线,昆明流行小锅米线,玉溪人喜欢鳝鱼米线,各是各味,各守本分。我家的米线与邻家的不一样,自家的不错,他家的味也好,可以欣赏,不必改变。
本书所讲的都是云南的普通食品,并不想以猎奇来获取眼球。外地人以之为奇,是因为不了解所致。云南普通的食物也并不流行于云南全省,在别的省区,可以说某菜是鲁菜或者川菜,但在云南不能有这种说法,即使是米线,也并不是云南人都享用的,小凉山彝族更喜欢吃荞面,西双版纳傣族更喜欢米干,你能说荞面和米干就不是云南味道?
云南味道的本分与多彩正在这个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