芭蕉
阿哥阿妹的情意深,好像那芭蕉一条根。
阿哥好比芭蕉叶,阿妹就是芭蕉心。
这是我多年前喜欢的一首歌,《婚誓》中的一段,经常哼唱。《婚誓》是长春电影制片厂1957年摄制的电影《芦笙恋歌》中的插曲,雷振邦先生作曲。《芦笙恋歌》讲述的是解放前澜沧江拉祜族年轻猎手扎妥的故事。
拉祜族是古老的狩猎民族,族名的本义是“烧烤虎的民族”,主要生活在云南澜沧县。他们在滇南的丛林里生存,民族风情浓郁。多年来,我十余次进入澜沧县,那真是一个美好的地方。赶集的日子,我见识到百余种当地的食物,都来自森林。拉祜族直到现在仍不习惯种菜。
歌词里的“芭蕉”就是香蕉,古代人是这么称呼它的,云南人现在也是这么称呼的。关于芭蕉,人们通常食用的是芭蕉的果实。在云南人这里,芭蕉除了作为水果,还作为菜肴,比如油煎芭蕉,傣族人的“真桂”。它的出现源于偶然:一位傣族老人在做饭时,一边吃芭蕉,一边用油煎鱼,不小心将半截芭蕉掉在油锅里,吱吱几声后,芭蕉被炸黄了,捞出来,尝了一口,香甜可口。于是,傣族人的油煎芭蕉传开了,成了风味小吃。现在,油煎芭蕉似乎已不仅仅流行于云南傣族地区了,我在广东的餐馆里也吃过这道菜。
“阿妹就是芭蕉心”,芭蕉心,芭蕉秆的内部,洁白如玉,或者说如凝脂,用其比喻纯洁的拉祜少女再合适不过。芭蕉心也是美食。当地人将芭蕉茎秆砍回来,它们虽然很长很高很大——热带雨林里的野芭蕉,能长六七米高,就像树一样——但毕竟是草本植物,茎秆松而脆,两下就砍断了。茎秆采回来,主要是切碎煮来喂猪;中间白色如玉的部分就是心,单独取出来给人食用:将它们洗净切片,在水中漂,用筷子搅,去掉蕉丝,漂洗干净,与酸菜、四季豆一起炖熟,称为“芭蕉心炖四季豆”,醇和而带酸味,很不错。
离澜沧不远的西双版纳和更远一些的红河州等地,哈尼族喜欢爆腌芭蕉心,他们将芭蕉心切细,加盐巴和稀饭拌,放入瓦坛内腌渍一两天即可食用,味酸,也是特别的风味。
云南民间还有食用芭蕉花的习俗。傣、哈尼、拉祜、布朗等民族,喜欢用芭蕉花做菜,并且形成了系列。这些用来食用的芭蕉花,主要是野芭蕉和粉芭蕉的花朵。它们长在林谷中,一样能开花结果,只是果实小,果皮内密生黑色种子——这是野芭蕉的基本生存策略,以少量鲜美的果肉吸引包括猿猴以及大象之类的动物来享用,顺带帮助它们传播种子。但生活在森林中的人们,却喜欢采食它们的花朵。芭蕉花如何食用呢?这里仅举几例。
芭蕉花蘸酱。傣味。将芭蕉花整只水煮或者火烧熟透,剥掉外层苞片,用幼嫩的花瓣和刚长成的芭蕉幼果蘸酱食用,算是一道美味的火烧菜。
素炒芭蕉花。傣味。芭蕉花巨大,实际上主要是一层层的苞片,花朵只是苞片中那一排排黄色的管状花。将芭蕉花的苞片剥去,只用黄色的管状花朵,先加盐腌一下,手捏,挤去水分,加料爆炒,当地人还加葱段,加豆豉。味道还可以,有点锈口,地方风味。
肉末炒芭蕉花。傣味。炒法与素炒芭蕉花一样,只不过加入了肉末,加姜,味更好一些。有的地方用狗肉炒,没吃过,不知味如何。
包蒸芭蕉花。傣味。芭蕉花煮熟,切细,加盐揉,加入鸡蛋和剁碎的猪肉,加葱花、蒜泥、青椒末拌,用芭蕉叶包成方形,蒸熟即可。有一种特别的香味,当然,鸡蛋与肉几成主角。
芭蕉花三鲜汤。傣味。芭蕉花洗净切碎,加盐揉,漂洗去涩,用肉汤煮至七成熟,加入猪肉片或肉末,还加入当地所产的一种味道奇怪的臭菜,煮熟即可,味道鲜美清爽。臭菜,是一种野生的来源于树头的蔬菜,不是腌制品,它是羽状树叶,嫩叶采回食用,因味道有点特别,当地人称为臭菜。臭菜煎鸡蛋,是别处没有的美味。
芭蕉叶也可作菜。芭蕉嫩叶,有一种漂亮而雅致的象牙色,花纹隐现,如果仿制出这样的纸,必然是文雅之物。芭蕉嫩叶在滇南集市上很常见,人们喜欢爆炒来吃。前几年在西双版纳的几个小镇住过,炒芭蕉嫩叶吃过几次,小吃店里都有,味道与芭蕉花大致相仿。
芭蕉叶是滇南实用的炊具。芭蕉叶作为炊具有两个好处,一是随处可见,随处可用,尤其是野外,省了带锅的麻烦,而且比锅更方便,它可以折起来包烧,锅却不能。二是芭蕉叶的清香味与其他食物直接作用,互相促进。具体而言,芭蕉叶可以用来做汤,可以包烧食物,可以包蒸。
芭蕉叶煮汤,主要在野外。猎人进入森林,所有生活都离不开芭蕉。吃饭时,用芭蕉叶包烧菜肴,用芭蕉叶作碗,吃不完的还可以用芭蕉叶带走。休息时,用芭蕉叶垫着,可坐可卧,干净整洁。芭蕉叶煮青苔汤、煮鲜鱼汤都不错:找到生火的地方,生起火堆,火堆边挖一个小塘,用芭蕉叶垫在里面,装上清水,把收拾干净的鲜鱼放在水内,再将烧红的卵石投入水中,水沸腾将鱼煮熟,加上野外采来的调料,真是鲜美的鱼汤!
芭蕉叶包烧是古老的传统,唐代刘恂《岭表录异》“嘉鱼”条云:“形如鳟,出梧州戎城县江水口。甚肥美,众鱼莫可与比。……每炙,以芭蕉叶隔火,盖虑脂滴火灭耳。”按照刘恂的意思,芭蕉叶包烧是为了防止油将火滴灭,这倒有些奇怪了。芭蕉叶包烧,傣语“并窝”,意为“卷料烧烤”。十多年前第一次到版纳,在橄榄坝的傣家住了几天,第一餐吃的就是芭蕉叶包烧猪肉,当时一打开芭蕉叶,强烈的香味就涌到鼻前,一尝,很美好的鲜香味,算是定了我对傣味的第一印象。其实,几乎所有的肉类都可以用来包烧,牛肉、猪肉、鸡、鲜鱼、黄鳝及野味都可以,当地人根据食物种类添加各种香辛料,主要有辣椒、芫荽、大葱、苤菜、青蒜、香茅草等。做法是先将肉类用刀背或木槌反复捶,使肉丝松散分离,摊成肉丝片,再加调料在肉丝片上,卷成一卷,抹上猪油,用芭蕉叶包起来,用夹棍夹住烘烤熟透。
芭蕉叶包蒸是傣族的又一种烹饪方式。芭蕉叶包蒸猪肉:将猪肉剁碎,加盐和热带地区无数的香料一起调匀,分成若干份,用芭蕉叶包好,放在甑子或蒸笼里蒸熟即可。芭蕉叶蒸鸡:把整鸡用刀背敲捶,抹配料腌制一段时间,然后用芭蕉叶包好蒸熟即可,成品鲜嫩,香辣可口。包蒸粽子:芭蕉叶裁成小片,卷成漏斗状,装上糯米、花生和肉条等,包成三角形,用竹篾扎成尖角小包,用水浸泡一段时间,放在锅里加水煮熟即可。
芭蕉参与创造的美味,从芭蕉果实、芭蕉心到芭蕉花、芭蕉叶,每一种都印着云南的烙印,都妩媚着热带风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