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学是我爸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15章 重回年轻的道法

返老还童的意思是扭转衰老,重回青春就是回到青年时代,拥有强健的青年人的体质、容貌,按照科学的解释、原理,这种事是不会发生,常常用来形容老年人恢复了青春的健康或者活力,精力异常旺盛。小安喝了口小酒继续说道:

小的时候痴迷神话传说,也曾坚信过返老还童的法术,懂事之后,也明白这些不过是道教炼丹修仙的美好愿景罢了,根本就是全然不存在的事。但是,老程的奶奶说得也真是邪乎,有些事情也不得不相信,老程奶奶突然放低声音,神秘地说道:在秦始皇时期,秦皇老年时期不断地寻找不死不老术,四处寻找能人义士,为了就是获得长生不死,恢复当年持平沙场、统领千军万马、声名远扬、威风凛凛的自己。

随着生活感悟的不断积累,如今再看到这个词的时候,又感受到了最初的亲切。

渐渐地小安也不知道世上到底有没有不老不死术存在,肉体想再现芳华,返老还童的生命曲线依然有它存在的意义。

前不久曾经看到过一个很有趣的问题,关于孩子为什么特别容易“心急”。

我想到自己那个脾气急躁的外甥,一旦想要某样东西的时候便几分钟都等不了,明明是几个小时后才能熬好的粥,他每隔十几分钟就会来问一句“怎么还没煮好吗”。

其中有一种解释是:小孩子和大人的时间感知能力是不相同的。

童年时期的世界是新鲜的,对于小孩子而言,要处理大量外界环境赋予的新信息,加上儿童还无法成熟把控自己的情绪,急躁是必然的结果。

此外,很多事情对于孩子来说都是第一次尝试,事先没有一个心里的预估,就会觉得过程尤其漫长。“回程效应”表述为出发的旅程总是比归途更加漫长,也是一个道理。

成长后,我们变得越来越理性,明白“一秒”就是那么长,不多不少,也就更加耐心了。

可其实我发现,老人好像也有小孩子一般“心急”的表现。

我的奶奶今年已经接近九十岁了。

当我晚上在客厅里看电视玩电脑的时候,早早上床休息的奶奶总是每隔一个多小时就出来催促我睡觉,并自言自语地唠叨:都快半夜了吧,是不是已经12点了。

明明也才八九点而已。

在她眼里,时间和我一样,是个不折不扣的大懒虫。

这些年放假回家的时候,突然发现,老妈做饭的时间已经越来越早了,十点钟的时候就可以吃午饭,四点钟的时候就可以吃晚饭。

每次抱怨的时候,她又总是像个犯了错的小孩,“原来才那么早,时间过那么慢的啊”。

现在再次回忆起这些往事的时候,才开始反思自己是不是忽略了什么。回到正题,在时间估量的能力上,长辈们早已不经意间亲身体验了“返老还童”的魔法幻术,但是如果想让肉体恢复年轻摸样,这看似不是不存在,但是古代秦皇却重来没有放弃,正确来讲继承他想法地人从来没有消失,老程奶奶表情也越发认真地说:在北魏时期就有找到不老不死术的消息。

因为是皇帝的盗墓军队,当军队在一处冰山古墓发现这个秘密后马上派人回来禀告皇上,但是,说也奇怪,当皇上迫不及待自己大驾光临冰山古墓,但是那两个士兵却发现由于雪崩冰山古墓的路具体在哪里不为人知了,皇帝大怒,把回来报信的士兵以欺君之罪一并处死,后来,皇帝还疑心大作怀疑军队找到不老不死术独吞了,诛灭了盗墓军队九族,这件事何其残忍,直到多年后,在某个村庄传出拥有长生不老的秘密,有人怀疑他们和当年盗墓军队有关联,民国时期有个大军阀也到此寻找不老不死的秘密,后来又发生一次屠村事件,但也会有人幸免遇难,那些和幸免的人就会藏在更加不为人知的环境,恳求世界放过他们,但是老程奶奶说不老不死术不是什么灵丹妙药,而是一种邪术,鱼和熊掌不可得兼,要想年轻就要付出一定的代价。具体是啥代价,老程的奶奶也没有具体说明,但是肯定类似降头或者代价巨大,所以今天都没什么人知道。如果现实的不老术应该说的是心态了,父母和儿童一样,在年纪越来越大的生活里,不得不处理新时代所带来的纷繁信息,眼花缭乱,不知所措,自然觉得日子过得缓慢。

除此之外,对于日复一日沉陷在枯燥的家庭生活里的他们,一旦面临突发情况,原本根深蒂固的时间观念被打破,无法对过程和结果进行预估的恐慌感让他们变成了孩子,焦躁不安。

转念一想,也正是这样的时间观,才具备了最神秘的返老还童的气息。

与其说是衰老带来的折磨和无能,我更愿意把它当做一种命运的馈赠,一种上帝的偏爱。

它给予作为子女的我们一个机会,能够让父母多做一些新鲜的事,多挑战一些未知的经历,让他们原本就短暂的余生变得丰盛多彩,变得值得玩味,变得富有期待。

同样的,这样的时间观也是一种友好的警示。

它在催促我们,要用更宽容的爱心和耐心去与他们相处。

它在提醒我们,当我们在离家万里的远方奋发图强的时候,当我们感慨流水无意,岁月无情的时候,当我们写下白驹过隙,光阴如梭的时候,逐渐老去的人啊,正在寂寞地数着豆子,望着落雨,对漫漫无期的企盼和等待怀抱着最大的孤独。

我相信,除了时间观上的返老还童,很多人都有过类似的体会:父母越来越像个孩子了。

曾经看到过一个话题讨论:哪一刻你觉得父母像个孩子。评论既暖心又戳心。

当父母开始变得记性不好,时不时丢三落四的时候,就像个小孩。

老爸有点偏胖,老妈最近在控制他的饮食,甜食绝对不能碰。结果有一天,我妈出去买菜了,只见老爸从电视柜下面掏出了一包奶糖。

当坚强的父母显示出脆弱一面的时候,比如爸爸第一次听到奶奶病重的消息时,一个人躲到被子里哭了半小时。

我爸玩跳一跳,跳到200开心了半天,见谁都给人安利这个游戏。

原来小时候眼里无所不能的超人,也有让人哭笑不得的时候。

我自己也隐约感觉到,爸妈近几年好像也变得越来越可爱了。

今年过年的时候,姐领着我爸出门买过年的新衣服。我一直以为对穿着神经大条的老爸却固执地要买一件长款的棉袄,说什么也劝不住。老妈还特地打电话过去让我爸别买,嫌丑,只是最后还是拗不过老爸。老妈挂了电话之后还笑着嘟囔:不知他从何而来的小孩子气。

听着他们俩在电话里你来我往的时候,我在一旁傻笑着。这股孩童般的牛脾气,竟然只是源自老爸觉得“别人都穿着挺好看的”。

那个柔和的,把“随便”当做口头禅的形象,为何随着年龄的增长,会发生那么大的转变。

其实我妈也是一样。

这几年过年的时候,她总是会在我面前展示她的新衣服,从外套到皮鞋,从布料到款式,从价格到颜色,俨然一个刚刚得到新玩具向旁人炫耀的孩子模样。

而我也极力配合着,赞扬材质的舒适度,羡慕价格的合理性,采取鼓舞式“教育模式”。

刚刚学会使用微信的她,则像是挖掘到了新宝贝,饭后对着手机一次次回顾已经看了上十次的朋友圈动态和视频照片。

我们都应该明白,父母在返老还童中流露出来的珍贵的天真,是他们,也是我们的财富。

他们终于有机会能够放下肩上的重担,卸下佯装的坚强,勇敢自由地表达,展现出真实而自我满足的幸福。

即使看起来幼稚,看起来毫无意义,仍旧无比打动人。

当父母的所作所为像个孩子的时候,也许他们也和小时候的我们一样,尝试博取关注,尝试用一种自以为高明,实则再明显不过的方式表达着最简单的诉求:

来陪陪我吧,我很孤独。

感谢生命中还藏有这样的转折和安排,让那些善良的人们在历经浮沉,见证变迁之后仍然具有蓬勃和重生的希望,而不是只能在衰老中干枯。

返老还童的谎言也好,奇迹也罢,都是冷酷的命运对于父母最大的善意。

出生来到这个世上的时候,能够有幸得到父母的陪伴和教育,这是值得我们感恩的往事;长大以后,面对着越来越像孩子的父母,我们反过来也就需要付出至少同等的爱与关怀,这是我们作为子女的责任。

正是这种牵绊,无时无刻不在证明着:

没有人是一座孤岛,每个人都是大陆的一片,是整体的一部分。

正是这种循环的需求与奉献,让亲情熠熠闪光。

我常常觉得,人本质上孤独的,也许正是因此,爱才更有意义。

当我慢慢意识到,爸妈那些不可理喻的时候,很可能就是在扮演一个孩子的角色时,心里又不免感到一丝心酸和伤感。

也许,是因为他们发现与明白,我们长大以后,已经越来越不需要他们了吧。于是他们尝试用一种被需要的人设和子女相处,渴求保持日趋微弱的羁绊与联系。

我不知道,原来独立是一种骄傲,也是一种伤害。

每次回家,当我能具体地和爸妈说我要吃哪一道菜的时候,他们就特别高兴,下一顿马上就会出现这道菜。

可是接下来的几天,老妈就会一直重复做,直到我告诉她说我已经吃厌了为止。

他们连表达爱的方式,都变得和小孩子一样,更加直白而迟钝了。

即便如此,也不会有人去质疑他们传递爱的初衷,那是一种由内而外、自然而然的情感流露,纯粹想要挽留住亲情而已。

我也不知道自己该不该为此自责,一边担心自己做的不够,一边担心没有掌握好度,把陪伴和取悦变成一场借用爱的名义进行的自我欺骗和单向牵制。

但至少,意识到这一点,也算是一种开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