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金融改革发展二十年(1992-2012)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三节 浙江存贷款市场发展状况

一、存贷款规模不断扩大

1992—2012年,正值“八五”到“十二五”期间,浙江银行业处于稳步快走的发展时期,各项存贷款增长量基本上呈逐年增长态势。浙江银行业金融机构积极拓展存款渠道,实现了各项存款的快速增长,同时也为各项贷款的快速增长,增强经济的信贷保障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从存款看,1992—2012年,浙江银行业存款从1036.72亿元增加到66679.08亿元。二十年间,浙江银行业存款增长了63倍。其中,“八五”期间(1991—1995年)增幅最大,年均增幅为46.45%。“十一五”期间(2006—2010年),增量最大,年均增量为6671.02亿元。从具体年份上看,1994年、1995年和2003年三年的存款增速位列前三,分别为45.15%、37.29%和37.18%,2003年浙江银行业人民币存款增量位居全国第二(广东第一),增长幅度超过全国平均水平9.61个百分点,列全国第一位。2011年、2012年存款增速减缓,分别为11.77%和9.50%,其余年份增速均保持在15%~30%之间。2009年,存款余额增量突破历史水平,达到9630.81亿元。

从贷款看,1992—2012年,浙江银行业贷款从972.09亿元增加到59509.12亿元。二十年间,浙江银行业贷款总量增长了61倍。贷款总量增幅远超全国贷款总量增幅。同时期,全国贷款总量增长了23倍。“八五”期间(1991—1995年),1992—1995年,贷款总量保持年均29.42%的增速,1996年贷款增速稍稍回落,贷款余额比1995年增长22.84%。“九五”期间(1996—2000年)贷款总量保持21.98%的增速。“十五”(2001—2005年)前期,贷款增量同比上升较快,2002年增速为32.87%,2003年为44.50%。“十一五”(2006—2010年)期间,贷款年均增速为22.42%。尤其是2009年,由于国家大力引导信贷投放,各项贷款增幅加大,当年贷款增量突破历史水平,达到9565.24亿元,贷款余额同比增长32.25%,显著高于“十一五”期间其他年份增速。2011年、2012年贷款增速分别回落到13.42%和11.78%。

二、存贷款结构

从存款结构看,1992—2012年,除2011年和2012年外,前18年,储蓄存款余额一直高于企业存款余额。

1992—2012年,企业存款增长了92倍,储蓄存款增长了51倍。企业存款年均增速最高的时期为“八五”期间(1991—1995年),1994年企业存款增速创历史之最,增速达104.77%,2005年增速最低,为8.05%。储蓄存款增速最高的时期集中在“八五”期间:1994年增速最高,达48.99%;2007年增速最低,为5.40%。

从贷款结构看,短期贷款余额持续高于中长期贷款余额,短期贷款余额增量高于中长期贷款余额增量。除个别年份外,短期贷款增速普遍低于中长期贷款增速。

2004年以前,中长期贷款增幅明显高于短期贷款增幅。2004年,按照国家产业政策和宏观调控政策的要求,在信贷总量适度从紧的政策背景下,各银行业金融机构适时把握信贷结构调整的方向和时机,科学地处理控制总量和支持合理资金需求之间的关系,加强了信贷政策间与产业政策的协调,严格在贷款投放上做到“有保有压”,贷款结构趋于改善,贷款长期化趋势有所改善。2005—2007年,中长期贷款增幅逐渐回落,短期贷款增幅高于长期贷款增幅。在2009年,由于国家大型投资出现井喷,中长期贷款增幅42.64%,短期贷款增幅25.93%,前者超出后者16.72个百分点,随后在2010年中长期贷款也有22.68%的增速,短期贷款增速为20.11%。然而2011年至2012年中长期贷款增幅突然回落到5%左右,短期贷款这两年增幅分别为23.98%和13.96%。

总的来看,浙江存贷款市场表现出两个显著特点。

一是存款总量保持稳定增长,居民存款出现短期化趋势。二十年来,浙江银行业存款总量保持了良好的增长势头,存款总量持续增长。自2007年以后,受国际金融危机的蔓延和国内外经济周期的变化影响,再加上自身结构性、素质性矛盾叠加共振,浙江经济增速出现明显回落。在这样的大背景下,自2009年以后,随着CPI同比数据的不断上升,人们对未来通货膨胀预期加大,加上长期低名义利率导致负实际利率的现状,居民储蓄意愿降低,但对存款资产的流动性偏好增强,在存款时基于机会成本因素更多地选择活期、短期存款,存款短期化趋势明显,导致月度或季度存款余额的波动性加大。自2010年以后,存款增速及增量相比2009年均出现明显回落。

二是贷款总量保持较高增幅,信贷投向不断优化。从贷款情况看,浙江银行业努力增加信贷有效投入,正确处理促经济与防风险的关系,为浙江经济平稳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1992—2009年,浙江银行业贷款余额及增量不断增加。2009年,贷款增量达到历史最高水平。“十一五”期间的存款增速和贷款增速显著高于“十五”期间的平均水平。信贷投向和地区分布不断优化,2010年以来新增贷款前五大投向为制造业、批发和零售业、个人贷款、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

三、存贷款在全国的地位

从人民币存款占比才情况看,从1992年开始,浙江银行业在全国银行业的存款占比逐年提高,直到2011年,存款占比出现下降,2012年又出现进一步下降。“八五”期间(1992—1995年),浙江银行业存款占比保持在4%左右,“九五”期间(1996—2000年)其占比增加到5%以上,不到6%, “十五”期间(2001—2005年)其占比逐年提高至2005年的7.36%。“十一五”期间(2005—2010年)存款占比达到历史最高水平,2008年占比达到7.61%(见图2-1)。

图2-1 1992—2012年浙江银行业存款余额占全国比重

从贷款占比情况看,浙江银行业贷款在全国的占比逐年提高,从“八五”时期的不到4%一直持续上升到2009年的9.81%,这一占比创历史新高。2010年和2011年占比稍有回落,至2012年回落至9.45%(见图2-2)。

图2-2 1992—2012年浙江银行业贷款占全国比重

四、主要问题

浙江银行业信贷投放的增长速度明显快于地方经济增长的速度,表现为信贷增长与区域GDP增长不匹配,信贷投放效率较低。除了难以测算资金流出以及信贷虚增因素外,浙江产业结构低端是造成信贷投放低效的根本原因。

从浙江信贷投放与浙江GDP占比情况来看,浙江信贷投放由1993年的64.78%上升到2012年的171.67%,在此过程中,贷款增长了46倍,浙江GDP增长了17倍。从每亿元贷款创造的GDP来看,2001年以前,浙江每亿元贷款可以产生的GDP在亿元以上,最高值出现在1995年,当年每亿元贷款产生1.69亿元的GDP。2002年以后,浙江每亿元贷款可以产生的GDP在亿元以下。

随着国际经济金融危机和国内“三期”叠加的影响,2007年末,浙江每亿元贷款可以产生GDP0.75亿元,至2012年末,浙江每亿元贷款仅可产生GDP0.58亿元。2007年每亿元贷款可以推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以下简称为“规上工业增加值”)增加0.28亿元。2012年推动规上工业增加值仅增加0.18亿元,分别比5年前下降22.67%和55.56%,年均下降4.53个百分点和2个百分点(见表2-1)。

表2-1 贷款增长与GDP增长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