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新高考志愿填报全攻略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二节 家长、考生话志愿填报心得

新高考,我与孩子共成长

浙江大学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院2017级新生家长 龚哲民

2014年6月我儿子升入高中。刚刚从初升高的奋斗中解脱出来,我还来不及喘口气,就被告知接下来三年,你和你的孩子立刻得直面一种无从借鉴的新高考。原本要到两三年后的焦虑、抉择,现在从高一开始就得面对。从开始的无所适从到最后的波澜不惊,一路走来,酸甜苦辣,个中滋味还是值得回味一下的。最大的感受是:相比以前的高考,家长的参与在孩子高考中的作用大大提升了。因为,从小孩升入高中到高三一直面临着选考科目、考试时间的抉择。以前就文理科两个选择,老师通过几次考试就可以帮助绝大部分学生做好选择。现在得面临几十种组合,以及一年两次(理论上共六次)十门功课的学考、选考安排,没有哪个老师有精力帮助学生一一安排,只能是家长帮助孩子费尽心力地做个性化方案。在这种高考制度下,家长通过对新高考政策的研读,给孩子一个相对准确的指导,对孩子的帮助是空前的。作为过来人谈谈个人的感受,希望可以能给后来者一些借鉴。

一、新高考更有利于长跑型学生

以前高考是一考定音,而新高考从理论上讲从高一到高三每个学期都可以学考、选考。也就是说,一开始就抓紧不放松的耐力型学生就可以笨鸟先飞,积小胜为大胜,到最后高考的时候,不说大局已定,也可以说优势明显。而平时不抓紧,没有耐力的学生,想要靠最后的冲刺创造奇迹应该是希望渺茫了。拿我儿子来说,在最后的高考前,学考拿到了一个100分,两个97分,英语135分。这样在高考前,他在心理上、时间安排以及精力分配上,就有了较大优势,最后只要高考正常发挥就可以奠定胜局了。

二、确定选考科目的几个考虑因素

这次新高考改革的核心就是从原来的“2选1”改成了“7选3”。这使得学生的自主选择性大大提高,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但也使很多学生、家长患上了选择困难症。7选3,可以有35种组合,又该如何选择?我和儿子罗列了以下几个考虑因素:(1)兴趣爱好——最好的老师,持续学习、终身学习的动力来源;(2)扬长避短——与兴趣往往相同,但旁观者清,有些小孩自己没有发现的优点、特长,需要家长和老师来发掘;(3)职业规划——家庭有什么社会资源有利于小孩今后的发展;(4)学校及任课老师的优势——了解你的学校及老师在哪些科目有相对突出的优势;(5)投机——看看哪些科目相对容易些,学习所需的时间、精力相对少些。

我们是按以上几个因素顺序筛选的,也就是说1~5各个因素的优先度是从高到低排列的。当然,每个人的考虑因素、侧重点,需因人而异。如果还难抉择,甚至可以给每一门课打分:设定每个因素的权重,再乘以这门课在这个因素中的得分,最后求和,就得到该门课的得分,最终按分数高低来做决定。

三、学考求快,选考求稳

学考成绩只在自主招生及“三位一体”时有用。自主招生只针对学霸,对绝大部分学生来说不是升学途径,而在“三位一体”中学考成绩折算分占的比例只占百分之二三十(每个高校情况不一)。所以除非你是学霸,追求完美,一般建议你应该果断地快速通过,以保证留给更重要的选考以及语数外更多的时间!最好学考能够在高二前基本完成。

选考和英语考试不同,成绩要直接计入高考总分,每一分的得失都会影响你高考成绩几百、几千名的位次,所以必须得求稳,争取考出理想成绩。如果有突出的科目,可以在高二第二学期冲一冲;如果没把握,就老老实实在高三第一学期考第一次,然后在高考前最好能甩掉两门课,这样你在最后的决战中只要考四门课,就有了较大的优势和更多的时间和精力。

四、各种升学渠道和填报志愿

自主招生、“三位一体”、提前批是正常高考录取渠道之外的几个选项。为了给孩子争取更多的机会,小孩又处在临考的关键阶段,这时就要求家长大量地研读各高校的招生简章,为孩子填写海量的表格,准备各种材料,带孩子参加各种面试、笔试。但同时要注意:(1)这些渠道只是补充渠道,不宜过多影响孩子的高考,这样会得不偿失的;(2)如果你的成绩考得超过你的预期,“三位一体”有时候会使你进不了跟你的成绩相对应的学校及专业。

关于志愿,在数以万计的高校及专业中选择80个志愿听上去是一件很恐怖的事。其实,对于考试成绩好的学生来说这是件比较轻松的事,看到成绩、知晓位次后,基本可以锁定学校。因为每个高校现在只设几个大类,80个专业可以覆盖十几所高校,再加上选考要求,所以80个专业是填不满的。关键是你得搞清楚每个高校的排名、特色以及你心仪的学校、专业。但对于处于中段的学生,没有家长的协助要完成这一任务还是很困难的。我没有这方面的经验,就不再赘述了。

新高考,与儿子一起面对新挑战

浙江工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2017级新生家长 俞光达

我儿子可以说生在一个幸运的时代,但也是充满挑战的时代。他的升学之路经历各种起伏:初中模拟失利,中考意外崛起,一路跌跌撞撞进入了高中。一家人欣喜之余,2014级的高中生成了浙江省第一届高考改革的“小白鼠”,没有任何经验,没有前车之鉴,一家人选择和儿子一起面对新高考的挑战。让我们感到欣慰的是儿子顺利跨过这道坎,考上心仪的浙江工业大学。我看着儿子一步步走来,经历了很多,有几点高考改革的切身体会与大家分享,希望给如我当时那样迷茫的考生家长们一些启发,希望对孩子们的成长有所帮助。

一、选考科目“7选3”选择空间大,要把握好

区别以往的理科综合和文科综合,这次新高考改革选择了“7选3”的科目类型,即大家可以在7门科目中选择3门自己擅长的,这就大大增加了孩子学习的灵活性与机动性。孩子们往往在高一时所有的科目都去试一试,如果高一孩子有些理科不擅长,那么就可以多选文科科目,少选理科科目。我儿子最后选了两文一理,理科选了化学,因为他对化学学习比较感兴趣,物理与生物比较薄弱。其间,我也咨询过很多专家,他们的建议大都是:新高考改革的目的是让孩子能够把自己的兴趣爱好、对将来的职业发展规划与大学的专业相结合,从而选择对应的选考科目;在大学的专业学习中,理科的选择性大、文科的专业选择余地较小。所以在选考时不能一味地选择自己的优势科目,因为很有可能选择的科目不一定能填报自己想要报考的专业。经过各方面的综合考虑,也和孩子商量多次,最终选择了保留一门理科科目。

二、抓住第二次选考机会,绝地反击

新高考在考试时间和科目设置上,摒弃了以往文综/理综挤在一个特定时间考试的模式,而是把3门选考科目放在高二的11月、4月,高三的11月、4月,可以分两次选考。当然,第一次考得好的学生可以选择不参加第二次选考,而节省出大量时间,把精力放在3门主课语、数、英上。对于学习状态不太好的同学或是心态较差的同学则多了一次绝好的机会,可以再用5个月的时间精心准备,调整自己,绝地反击。我儿子在第一次选考时可以说是全面崩盘。考完试后我们静下来讨论,我鼓励孩子要卸下心理包袱,静下心来,认真复习,把握第二次选考机会。因为第二次选考不可能比第一次差了,可以放手去背水一战。最后,儿子在第二次选考时足足增长了30多分。新高考不再像以前“一考定终身”,而是给了所有考生两次机会,对于很多家长和考生而言,这个机会都难能可贵。

三、新高考等级制赋分,厘清基数、比例

很多家长发现,为什么孩子物理自我感觉很高,估分也很高,实考成绩出来却不如人意。物理,可以说是理科中总让孩子头痛的课程,所以很多人望而却步,不敢选考,这样考试人数就少了。但浙江省优秀的理科生还是算多的,像宁波镇海中学、杭二中等名校,物理教学质量比较好,学生往往能考出高分,所以选择物理的考生多。在2016年11月高三的同学参加了物理选考,那次物理实考100分的超千人,而按比例来决定的话,赋分值为100的只能占比全部选物理科目的百分之一,那年参加物理选考的有8万多人,所以也许你考了99分,但你的成绩还是比实际低了很多。所以,要大致了解选考科目的人数,也要了解新高考的赋分制度。

四、专业填报选择余地大,慎重选择

简单来说,初中升高中是学校挑你,高中升大学是你挑学校。新高考后则更为特别,可以选择80个考生,选择权越多,是好事也是坏事。我们全家为了选择志愿足足准备了三天,每天咨询专家,翻阅书籍和资料,慎重地选择学校,因为只要某个志愿录取了,下面所有的志愿都是一张废纸,所以排序很重要。开头可以“冲”,选择分数段较高的学校;在中间段选择“稳”,选择自己认为应该有很大希望进的学校;后阶段就得“保”了,但一般来说到前40个基本就会录取了,所以这次新高考改革在志愿填报方面还是很考虑学生个性需求的。

五、高中选考科目与大学专业学习要求不匹配,大学学习压力大

很多考生发现在高考结束填报志愿时,自己只要有一科符合该专业的要求,即可选择,但是高中选考的弊端就显现出来了。拿我儿子举例,他高中是不选物理的,所以学考后基本没有学过物理。但毫无疑问,大学物理是理工科的必修课,所以他入校后学起来非常费力,相信大学里也有很多没选物理、没选化学的学生,饱受着被物理、化学摧残的煎熬。这里特别感谢浙江工业大学开设物理、化学预科课程,让没有选考但有专业需要的考生重新深入学习高中选考应该学习的知识,为专业学习打下基础。我儿子不止一次地跟我抱怨:为什么还要学物理。我也只能强颜欢笑,在新高考这种全新的体系下,或许它只是为了高中学生的选择权利考虑,并没有很好地去链接大学与高中这条轨道,我觉得这也是今后新高考改革需要努力的方向。

我们一家子是新高考的见证者和过来人,很庆幸儿子争气没有沦为“牺牲品”,有时候我心里也很迷茫,但我和儿子选择了一起面对,用家庭的包容、鼓励和儿子一起从容应对新高考的挑战,跨过一道道的坎,迎来胜利。

理想与现实

杭州医学院儿科2017级新生家长 钱 江

俗话说:七分考,三分报。虽然没说的那么玄,但是不容置疑的是,报志愿确实很重要。高考填报志愿是理想与现实的徘徊,用“纠结”二字来形容最贴切不过了!

女儿是浙江省新高考改革后的第一届考生。高考成绩张榜,578分,比一段分数线超了一分。这分数出来,既让我们兴奋,又让我们纠结。兴奋的是,上了一段线;纠结的是这个分数填志愿,填好的容易掉档,填差了心不甘!

虽然填报志愿的准备工作复杂,但我们考虑的因素无外乎四个:学校、专业、地域、未来发展。最初女儿的意愿是学校最好在江浙沪,上海为首选,不做老师,不当医生,财经类成了首选。朋友推荐了上海立信会计学院,一看往年的录取分数线,应该合适,于是在一段填报志愿时,填了上海立信会计学院的除了“劳动保障”“社会管理”这两个专业以外的所有专业,心想应该是妥妥的,十拿九稳了,所以其余志愿就挑好学校、好专业去冲一冲,甚至因为挑不出那么多理想的好学校、好专业,80个志愿都没有填满。等到一段投档线出来,傻眼了。2017年新高考,上海立信成了城市与专业双热门选择,除了没报的“劳动保障”“社会管理”两个专业能进,其余一概高分。最后结果:一段掉档了!

等到二段填报时,压力陡增。思来想去,老师、医生这两个职业对女孩子来说,真挺合适,容易就业,社会尊重度又高。于是就做女儿的思想工作,和她说现实,最后把目光锁定在浙江外国语学院师范类专业、杭州医学院儿科专业、浙大城市学院金融学专业;因为女儿的分数在二段填报时,属于高分,哪个学校专业填前面,就非常有可能先录取,所以排序显得尤为重要。

我们很纠结,一天一个想法。“金融学”是一个理想专业,可是太热门。环顾周围朋友、同事的小孩有报西南财经、上海财经、浙江财经,想想未来要和诸多名校热门专业的精英比拼,找工作估计没问题,可找好工作难,就业前景堪忧!

教师这个职业选择挺好,就业形势稳定,社会尊重度高,可考虑到浙江外国语学院的师范专业不是优势专业,就业如果回当地,还要到农村学校待上几年,进城还要经过考核,这些都是不确定因素。

最后考虑读医学专业,因为医生这个职业就业无忧,社会尊重度高,收入稳定。同时,又想在省城杭州读书。所以,在二段,我们能选择的医学院就只有杭州医学院了。因为新高考的志愿填报以专业优先,医学比较热门,杭州医学院的临床专业在一段除了儿科专业还有5个名额,都已录取完。但是,就如一位医学院老师所说的“学医只要准备好吃苦就行了”。医生这个职业来不得半点马虎,做医生整个过程是在不断学习、不断考试中度过的。权衡利弊,我们和女儿经过再三讨论考虑,把杭州医学院儿科专业放在首选专业,最终结果女儿被杭州医学院儿科专业录取了!

回顾整个高考填报志愿的过程,觉得作为家长和考生要做好以下两点。

一是要了解填报学校专业的具体情况

大多数考生及家长对高校以及专业了解不够,甚至多数孩子在面临选择的时候,是茫然的。他们或许会说“我不喜欢什么?”但却不知道“我喜欢什么?”家长在面对五花八门的专业时,也是一脸茫然。比如“康复治疗学”,都认为该专业的学生经考核可获得“医师执业执照”,其实是技师系列并非医师系列;“数字媒体新技术”,以为是新媒体类,其实所学以游戏编程为主,就业以游戏公司为主;甚至还出现了646分的高分考生被同济大学浙江学院录取、学霸第一志愿填报浙大城市学院的现象。

对专业不熟悉容易导致误报,毕竟今后就业能从事所学专业是最有竞争力的选择,所以要耐心地做足功课,了解想报专业究竟从事哪方面工作,就业前景如何。如果不了解,可以打电话咨询高校招生办。就业前景是我们选择专业非常重要的一项内容,我们要充分了解所学专业的就业前景,分析所学专业的社会认同度、收入状况,结合孩子的兴趣,尽可能避免学成后找不到合适工作的尴尬。

二是对填报的顺序要考虑成熟

新高考填报顺序非常重要,由于排序不合理一不小心会被不是最理想的高校专业录取了,这样的例子很多。所以,在志愿填报时,要把学校专业按喜好程度排序,最理想的学校专业按顺序排在最前面,以此类推;志愿排序过程看似简单,但要用心研究、仔细分析,家长、孩子认真交流才能做到合理排序,不至于留下遗憾。

现在女儿已经开启了5年的学医之路。虽然学医会很辛苦,但她说既然选定了,就要好好学好,就要把从医这条路坚定不移地走下去。作为父亲,把女儿填报高考志愿期间的过程描述下来,希望能给2018届一段分数线左右的考生及家长一些借鉴。

我的北大圆梦之路

北京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2017级学生 周闻达

一、高一寒假初识北大

北京大学,几乎是每一位高考生都梦寐以求的高校。我在母校嘉兴一中就读时,学校时常会有一些毕业的学长学姐回母校做“返校宣讲”。那时候,我和绝大多数同学一样,对于即将到来的高考和大学充满了迷惘和困惑。记得高一寒假,一个北大阿拉伯语系的学姐到学校来向我们介绍北大的情况,我当时就完全被北大吸引住了:她有悠久的历史、浓厚的人文底蕴、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几乎有我所能够想到的一切。走在路上,不经意间跟同学谈起“要是将来能考上北大该有多好啊!”从那个时候开始,我就暗下决心,要考上北大,这也成为高中三年我努力的目标和方向。

高二升高三的暑期,考上北大的学长学姐返回母校向我们传授高考经验,以及自己考上北大的经历。听了他们的介绍,综合各方面因素,我对自己进行了分析:要靠竞赛降分进入北大对我而言难度比较大,而通过更加依靠综合素质的“博雅计划”或者“三位一体”希望会更大一些。按照学长学姐的经验,如果要参加“博雅计划”或“三位一体”综合测试,最好能够参加北大组织的“暑期课堂”或“体验营”活动。

二、高二暑期亲历北大

在学长和老师们的鼓励下,我报名参加了北大组织的“暑期课堂(工学)”,这是一项“个人推荐”(以下自称“自荐”)报名的活动,每个人都有机会报名参加。后来我又有幸得到了学校的推荐,参加了北大的“优秀中学生体验营”,这是一项“学校推荐”(以下自称“校荐”)的活动。在这短短几周的暑假时间里,我连着去了两次北京。经过这两次的活动,我对北大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也认识了很多来自全国各地优秀的同学,了解到了那些顶尖高手是如何学习、生活的。这两场活动都要进行语、数、英、物、化等科目的测试,但考完之后,我预估自己的成绩都不是太理想,当时有些沮丧,感觉自己肯定跟北大无缘了。后来,学长开导我说来参加这样的活动,不仅仅是为了获得招生上的优惠条件,更多是开拓自己的眼界,认识很多优秀的新朋友,对以后的挑战有更加清楚的认识,这样能够让高三的学习生活更加有目标。

三、高三备考北大

两次北大体验活动让我在暂时搁置想要考上北大的想法的同时,彻底明白了:如果要考上一所自己心仪的高校,要走的路还很长,并且当务之急是要赶紧提高自己的成绩。我按照班主任王老师教导我们的“一个阶段专心做一个阶段的事情”的复习方针,决定先专心准备竞赛,和同学们一起参加了9月份的物理、数学竞赛。在竞赛结束后,又马不停蹄地开始准备10月的选考和英语考试。由于先前第一次参加考试,物理、化学都只有很不理想的88分,再加之复习时间只剩短短一个月,我每天都面临着巨大的压力。

在备考选考时,我每天都会限时做模拟试卷来保持自己的手感。对于本来自己并不擅长的化学科目,我每天都绞尽脑汁从书本上找出几个问题来向老师请教,同时,想办法把书本上的每一个细节地方都弄懂。幸运的是,我在10月份选考时物理和化学都达到了100分。

选考考完之后,的确是有种稍微松了一口气的感觉。从2016年10月到2017年6月高考,还有相对比较宽裕的时间,我就买了几本自主招生备考用书(和“三位一体”考试的知识点是一样的),一有时间就开始做书上的题目,在高三寒假到来之前,我已经把所有知识点都过了一遍。班上同学们几乎都是买了一样的辅导书,所以大家平时碰到了问题就一起交流,这也使得我们对问题的认识更深入一些。此外,学校还邀请了一些自主招生培训专家来给我们进行专门的面试辅导,为我们提供自我介绍、无领导小组讨论的训练机会。

我知道,要想考上自己心仪的学校,不能有任何一个科目拖我的后腿,所以我每天均衡而有侧重地把时间分配在每一个科目上面。高三的一整年,每天的时间几乎都排得满满当当的:早晨起来读书或者背单词,上午上课,下午和傍晚做试卷,晚上看书复习。虽然过得忙碌而充实,但我尽量让自己每天在晚上11点之前睡觉,绝对不能熬夜,以免影响自己第二天的学习。我还会给自己留出时间进行体育锻炼,保证自己有充沛的精力进行后续的学习。

与往届高考不同的是,新高考改革后的物理、化学等选考科目没办法在高分考生中拉开差距,因为这些同学的选考科目普遍都在290分以上。因此,语文、数学、英语就成了大家竞争的焦点,最后甚至出现了所谓“得语文者得天下”的说法。我深知自己的语文基础非常薄弱,数学也不十分突出,这将会给我的高考带来极大的麻烦,但这样的薄弱环节是完全可以花时间弥补的,所以我决定放弃历史由97分变100分的机会,在10月份选考之后将全部的精力投入语、数、英和“三位一体”的复习中。就在最后半年时间里,我语、数、英的水平都得到了比较显著的提升。我相信,像班主任王老师说的那样,全心全意地做好一件事情,往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到了寒假,北大学长回母校的时候给我带来了好消息。他告诉我,根据我在北大夏令营的综合表现和多次考试成绩,北大给我的综合等级评定是A+(一共有4个等级A+、A、B、C,其中A+是最好的)。这对我来说是一个无比优越的待遇了,也意味着我可以不用参加笔试(并且成绩按满分计算),直接参加最后的面试。这样的好消息重新唤醒我想要报考北大的想法,我为自己之前的努力付出感到庆幸。但我的内心还是颇不安宁,担心拿到了这样优越条件的我,最后还是没能考取北大。我当时不清楚同样拿到这样优越条件的同学还有多少,所以我一点也不敢松懈,反而更加努力,珍惜这来之不易的机会。

寒假过后的三四月份,各大高校的“三位一体”招生简章全部都出来了,由于我之前参加北大夏令营的时候,已经准备过自己的各项资料,所以填报各高校的报名材料相对比较轻松,妈妈和老师也给我提供了相当多的帮助。最后,我尝试着报名参加了北大、清华(校荐)、上海交大、浙大(自荐)的“三位一体”考试,并且都获得了资格。填报具体志愿之前,我向学长学姐以及一些高校老师做过详细的咨询了解,所以在填报北大志愿的时候,我把自己最喜欢的物理系放在第一位,然后就是我感兴趣的其他理科类专业;而在填报上海交大和浙大的志愿时,我首先选的是学校的强势学科、重点培养专业。当时妈妈问我:“报这么多学校,万一考试时间冲突了怎么办?”当时我已经下定决心要冲刺北大,想着如果真的时间冲突了,我肯定是首选参加北大的面试。幸运的是,这些考试时间后来都没有冲突,我全都去参加了。

虽然新高考倡导“先专业,后学校”,但我觉得那些能够考上相对较好的985、211的高分考生应该首选学校,因为一所好的大学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知识技能,还有学校的文化底蕴、人格塑造等。我们的时代在不断发展,大学里能够提供给我们的只是最基础的教育,更多的是培养了我们学习、与人交往的能力,毕竟很多人最后都没有从事自己学的专业,我们不一定要将自己的人生框定在小小的专业之内。

四、高考冲刺北大

2017年6月,本来遥不可及的高考,就在一眨眼之间考完了,我甚至感觉有些恍惚,这种感觉是如此的不真实,让我甚至有些失落。但我还暂时不能开始我的暑假,因为还有“三位一体”考试在等着我,这是我最后的冲刺。

在短短一周之内,我辗转嘉兴、杭州、北京、上海多地参加各高校的笔试、面试。由于之前大致了解过考试的形式和题量,所以我在考场上并没有遇到太出乎意料的事情。北大的面试是三位考官对三个同学,让我们每个人在五分钟之内做出一道题目来,并当场讲解,然后点评下一个同学的回答;上海交大的笔试难度大概在高考之上,竞赛笔试之下,题量比较多,面试的老师比较随和,先让我们自我介绍,然后主要以聊天沟通的形式进行面试;浙大的“三位一体”考试,没有统一的笔试,是根据选考的成绩来分配我们参加专业面试,我最后参加的是光电专业的面试,这也是浙大的一个王牌专业。考官让我们先做一段英文的自我介绍,然后在场的七八位老师,每位老师提一个问题,由同学们自由发言回答。我知道有的同学因为参加浙大的“三位一体”被分配到自己不喜欢的专业,担心以后不能转专业而最后放弃这个机会,靠裸分考上了一个更好的专业。所以,请同学们在报考的时候,一定要仔细了解每个高校“三位一体”的具体政策,然后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做出选择。

2017年的金秋,进入美丽的北大燕园,正式成为一名北大学子。那一刻,我从心底里感谢爸爸妈妈的关心照顾,感谢所有老师们的谆谆教诲,感谢同学们的支持鼓励,也感谢努力拼搏、最终圆梦北大的自己!

我的浙大情缘

浙江大学建筑与土木学院2017级学生 李 慧

一、缘起:初识浙大

浙江大学一直是我很向往的高校。第一次真正意义上认识浙大是在往届浙大学长学姐的返校宣讲会上。宣讲会上学长学姐们介绍了浙江大学的许多相关资讯,让我了解到,作为一所著名的研究型大学,浙大有美丽的校园、完善的教学设施、卓越的师资、优秀的同窗……令我印象最深的是浙大的图书馆,宣讲视频中图书馆台阶下入镜的少年骑着自行车,用书生意气来形容,恰如其分。玻璃顶的建筑下三三两两的学子,正如书中所写,天堂应当是图书馆的样子。意气风发,青春恰逢其时。那一幕深深烙印在我的脑海,让我在迷茫的高中学习中找到了方向,并产生了为之努力的想法。

在粗浅地了解了浙大之后,我便想在假期去浙大的校园走走、看看,亲身去感受下浙大的人文底蕴。浙江大学共有八个校区。那个夏日,我第一次踏入浙大玉泉校区。玉泉校区历史悠久,踏入其中便有历史厚重之感扑面而来。依旧是三三两两的少年结伴而行,讨论着学业、谈论着生活,阳光倾泻在他们年轻的脸庞上,似乎在无声地召唤着我加入其中。老树参天、久经沧桑的校园里充满着年轻的朝气,全然没有违和感,这应该就是理想中的大学吧。置身其中,让人充满了积极向上的力量。

二、缘中:备考浙大

愿景总是美好的,它吸引着旅人不停向前。想要饱尝胜利果实之香甜,必定要踏过荆棘遍布的道路。对于我们而言,想要进入浙大校园,想要与那些灿若星辰的名字共享同一个称号,提高自身实力才是硬道理,而在高考最后的冲刺阶段,提高高考成绩成了最最重要的敲门砖。

我们是浙江新高考改革后的第一届考生,有不少同学笑称自己为“小白鼠”。对于我们这批新高考政策实施的第一届考生来说,新高考政策有利有弊,有利的是在高三学习后期“7选3”的成绩已定,英语成绩已出,压力确实少了很多,但说到底那是将最后一年的压力分摊了部分到高一、高二。

就我个人而言,我第一次英语考试的成绩还不错,可是我的物、化、生三门课的成绩尽管还过得去,但离自己的目标还是有较大的差距,身边同学们的选考成绩为97、100分的不在少数,而英语在新高考形式下由于有两篇作文,分数再高也不会高多少,即便在后期做出很大努力,收效也许甚微,做出取舍后,我选择了向老师申请,暂时不学英语。英语学习空下来的时间我都拿来提高物、化、生和数学,语文倒是有些怠慢了,这也导致我最后的语文成绩不是很理想,在此也希望学弟学妹们引以为戒,虽然数学拉分大,但也绝不能轻视语文的学习。像我们这一次的高考,许多同学都感慨“得语文者得天下”,虽是戏言,但学弟学妹们要重视语文学习确实不假。我的物、化、生和数学在这样的选择下确实提升了不少。在这一点上,新高考确实给第一次发挥失常的同学们提供了机会,改变了“一考定终身”可能造成的遗憾。

当然,第一次考得好也并不意味着就一定能笑到最后,笑到最后才是笑得最好的。或许读到我这篇文章的学弟学妹们已经有了自己的第一次选考成绩,考得好,恭喜你,但请不要骄傲;考得不好,也请不要气馁,就我的母校而言,考得最好的两位同学,恰恰是一门功课都没有舍弃以挤出时间给其他课程的同学。所以,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做好自己正确的选择。加油啊,学弟学妹们!

此外,我也参加了浙江大学的“三位一体”综合测试。2017年浙大的“三位一体”是没有笔试的,而是根据你的平时成绩、选考成绩与竞赛奖项来确定你的参考资格,所以平时成绩也是重要的。虽然,我最终不是因为“三位一体”考入了现在所学的专业,但那次面试经历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面试的是光电专业,虽然高中也进行了无领导小组讨论的一些模拟活动,但当时的面试题目确实令我很意外。面试形式是多对多,首先是英文自我介绍,再是每个老师一人一个问题,其中还有一道英文问题,大致内容是牛顿三定律对物理学的贡献,可选择英文回答或中文回答,非常有新意的面试题目。但因为一些不足,我最终没能进入那个专业,确实有些惋惜。庆幸的是,最终我以裸分进入了现在所学的土木工程专业。加之入学后浙大转专业的政策较为宽松,也就没那么遗憾了。此外,我还是想提醒学弟学妹们,若是参加浙大的“三位一体”,最好先确定自己喜欢的专业,避免进入自己不喜欢的专业。其实,只要自己的成绩好,凭自己的裸分也是可以考上喜欢的专业的。

三、缘至:进入浙大

终于,在那个散着栀子花芬芳的夏日,我拿到了浙江大学的录取通知书!踏入紫金港,成为求是园的一名新生,成为那些少年中的一员。青春正好,恰逢其时!

圆梦浙江工业大学

浙江工业大学健行学院2017级学生 潘圣益

一、初识浙工大

高中,我就读于宁波效实中学,初上高一的我似乎觉得高考离我遥遥无期,读哪所大学更是未曾思考过,但是高一第一个学期末,一次饭后回教室的路上,看见学校图书角陈列着一排排色彩绚烂的宣传册,抱着好奇的心态我走近了它们。跳入眼帘的六个鲜红大字“选工大,有底气”。到底是怎样一所高校可以亮出这样的宣传语?这个疑问的种子从此在我的心里生根发了芽,从此我对浙江工业大学念念不忘。从那时起我便开始了解并留意关于浙工大的点滴信息。到了高三,听闻浙工大来学校宣讲,我早早就开始期待。正是那场宣讲会让我对浙工大有了更加全面的认识,也更加坚定了要报考浙工大的决心。浙工大,有着“厚德载物”的校训、“取精用宏”的学风,是一所旨在培养能够引领、推动浙江乃至全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精英人才的综合性应用研究型大学,学校的健行实验班更是实力口碑俱佳。

二、初见浙工大

“三位一体”对于在学考中发挥出色的同学来说是一个绝佳的进入心仪大学的好机会,同时也无形之中给高考上了一道保险,毕竟相比高考一考定胜负的形式,“三位一体”的测试更侧重综合素质的考量,在心理上也会更加放松一些。在参加“三位一体”面试之前,学校还邀请了一些“三位一体”招生培训老师来给我们进行相关的面试辅导,为我们提供了自我介绍、无领导小组讨论的锻炼机会。这也让我对“三位一体”的考试形式和必要技巧有了一定的了解。

浙工大于2017年3、4月份就在学校官网上公布了“三位一体”的招生计划,这为我之后的报考提供了较为充分的时间。招生计划中包含了本次招生对象有关学考的要求以及具体的报考流程。“至少8个学考科目成绩为A”的报考条件相较于其他学校的要求而言是比较严苛的。幸而,我之前几门科目的学考成绩较为理想,再加之对浙工大一直心存向往,没有太多的犹豫,我就选择报名参加了浙工大的“三位一体”测试。浙工大的“三位一体”测试只有面试。我之前从未参加过类似的面试,这对我来说是一次宝贵的历练自己和积累经验的机会。

还记得和浙工大见面的第一次场景:潮王路18号,朝晖校区,刚一进门便看见“浙江工业大学”几个金色大字在向我招手,欢迎我这一位来自宁波的考生。一路在学长学姐的指引和帮助下,我顺利找到了图书馆候考室。在候考时,我就感受到了学校浓厚的学习气氛。图书馆里宁静而有序,虽然是周六的清晨,来图书馆自习的同学就几乎占满了阅览室的自习位,他们都在认真地或阅读或作业或复习或备考。浙工大的学长学姐们给我一种很温暖的感觉,非常热心地帮助我解决困难。

浙工大“三位一体”面试为上下午各一场,上午考核心材料题,下午考自由问答题。每场面试15分钟,三位面试考官。面试老师完全不是我之前印象中严肃刻板的大学教授。所谓面试更多的是一次轻松愉快的聊天。在一段简短的自我介绍之后,老师会询问一些你对社会上问题的看法和兴趣爱好,而并非全是提前准备好的、程式化的问题。

参加完朝晖校区的面试之后,我也顺道去游历了远在小和山的浙工大屏峰校区,屏峰校区美得令我惊艳,那时正值樱花盛开,校园的公路上满是飘落的樱花,美不胜收,无怪乎被称为“最美公园大学”。

经历了这样一段美丽的遇见之后,我心中对报考浙工大有了更加强烈的念想,但同时我也明白健行实验班的录取竞争是非常激烈的。对于我来说,这并不是一个轻松的目标,需要坚定的恒心和不懈的努力。

三、冲刺浙工大

之后,浙工大的大学梦总是在我想停一停的时候激励着我,正是为了实现自己的工大梦,我也做出了自己最后的冲刺。

在备考选考阶段,我主要是跟着学校老师的节奏,除此之外也会自己补充一些相关的训练来巩固和加强知识点。我比较注重的一是每次模拟考都认真对待,因为这不仅仅是对知识的检验,更是对心态和临场发挥的磨砺;二是作业中的错题尽可能搞懂,因为考试的时候很可能就栽在一些平时微不足道的细节上。

老师和学长不断告诫我们,要想在高考中收获一个具有竞争力的分数,最重要的是做到各科均衡,所以我尽可能每天均衡而有侧重地把时间分配在每一个科目上,这也有助于提高学习效率。毕竟高三的生活总体来说是单一而乏味的,尤其在四月份的选考结束之后,整天都是语文、数学、英语的循环往复,不断地考试、讲评。在这样的学习模式下保持一个较高的学习效率是十分重要的。所以,我尽量把自己的作息时间固定下来,绝不熬夜,以免影响自己第二天的学习。同时,我也会给自己留出时间进行适当的放松,或是体育锻炼,保证自己有充沛的精力和兴趣完成接下来的学习任务。

与往届高考不同的是,新高考改革之后,选考的三门科目的成绩是等级赋分制,并且最终的成绩大家都十分相近。因此,语文、数学、英语就成为竞争的焦点,我深知自己的语文在这三门课中是基础最薄弱的,因此在高三最后的时间里我花了较多的时间在语文学习上,最终在高考中也取得了比较理想的成绩。我觉得在备考的过程中,最重要的是保持一个平和的心态,不必过于担心,只要坚持不懈地向目标努力,最终总能收获回报。

四、圆梦浙工大

高考成绩的揭晓,让我那颗悬着的心终于放下了,成绩较为理想,这也为自己实现工大梦铺平了道路。

2017年的志愿填报与往年不同,平行志愿改为专业优先,且数量多达80个。我建议新一届高考的学弟学妹们可以多去听一听相关志愿填写和高校招生的说明会,避免在志愿填写这一环节上出差错。就我自己而言,也是经历了一番抉择。其实我的分数可以填报一些远方的211、985高校,这些学校的招牌无疑对考生来说有很大的吸引力,毕竟它们在一定程度上象征着更高的社会认可度和工作竞争上的优势。但是在向师长询问和网上了解之后,我毅然决定选择浙江工业大学。之所以能够坚持我最初的选择,我想有这样几个方面的考虑:一是从就业方面来说,浙工大历年毕业生的就业率以及工资都处于一个非常高的水平,尤其是在浙江省内的就业竞争力足可媲美一些知名的211、985高校;二是从浙工大具备的教育资源来说,学校有很多国家级实验室、优秀的人才培养体系,学生有转专业、海外交流的机会,近几年的保研、考研率都维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准上……尤其是健行学院,它是浙江工业大学拔尖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基地,是学校精英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示范区,更是全校优秀学子身份象征的荣誉学院。每一年在国家甚至国际的比赛中都能看到健行学子活跃的身影。个性化的培养模式对学生今后的发展无疑是有极大帮助的。最重要的就是,我内心对浙工大向往已久,之前的种种经历让我对在浙工大的学习之旅充满期待,同时也不用担心有任何生活习惯上的不适应,而且杭州这座城市也特别有魅力,拥有着巨大的发展空间,并能够为将来提供很多就业机会。

2017年的金秋,我终于如愿踏入美丽的浙江工业大学屏峰校区,正式成为一名工大学子、健行学子。既然选择了方向,就应当努力前行!选工大,有底气,圆梦浙江工业大学!

“三位一体”给了我一次上重点高校的机会

浙江理工大学史量才新闻与传播学院2017级新生 谢永琪

我叫谢永琪,浙江理工大学史量才新闻与传播学院2017级新生,高中就读于浙江省温州市苍南中学。我们是浙江新高考改革的第一届学生,从高一开始,学校就针对新高考给我们开展过多次讲座,让我们大致了解一些本届与往届考生的不同之处以及一些关于高考志愿填报的信息,比如高考志愿按照专业优先等。学校非常重视学生对自己的生涯规划,从高一开始就鼓励我们为自己的将来制订计划,早点明确自己的专业方向,不要将自己的人生抉择仅仅交给填志愿那短短的几天。按照当时的思路,我查询了一些专业书以及网上搜集的资料,再结合自己的兴趣,定下今后初步的目标是管理学。所以,高中三年关注最多的是管理专业比较强势的学校。

到了高三最后阶段,我的成绩一直不太稳定,忽起忽落;再加上“7选3”的选考成绩不太理想(与正常发挥大概相差20分左右),感觉处境也比较危险。当时就很担心自己的成绩上不了重点高校,但是我觉得自己性格比较外向活泼,从小注重综合素质的培养,因此,觉得在“三位一体”的面试中可能会有优势,于是决定通过参加“三位一体”给自己多一份保障。

“三位一体”的报名是在2017年4月的选考之前,当时我凭自己的学业水平成绩(数学A、英语B、语文C、化学A、物理B、生物A、地理A、政治A、历史B、技术A)分别申请了浙江理工大学、浙江工商大学和宁波大学。浙江工商大学是6个A的报名申请条件,但是可能因为竞争激烈,书面审核没有通过。浙江理工大学“三位一体”的报名条件是学业水平考试各科目成绩合格,且综合素质评价须达到B等及以上。学业水平考试(10门)等第折算成绩满分为150分,其中,A为15分,B为9分,C为3分,D等及以下不计分。按上述折算计分,学业水平考试成绩折算分数达120分及以上。提交报名申请表的时候我的学业水平成绩刚好达120分,压线通过了浙江理工大学的书面审核,真的好悬。

对于“三位一体”的综合测试,我一点经验也没有,除了听过一些学校关于“三位一体”面试技巧的讲座。寒假,我搜集了一些关于浙江理工大学、宁波大学的资料,以及考生复述的面试题,请教了一些参加过面试的学长学姐,做了一些简单的准备。

浙江理工大学的综合测试包括面试和笔试,面试由自我介绍、抽签回答随机问题以及无领导小组讨论几部分组成。在做自我介绍的时候,面对面前的几位教授考官,我竟然紧张得忘词,发生了很明显的失误,因此对自己当时的表现不太满意。不过,还好在之后回答问题以及无领导小组讨论中感觉自己发挥得比较好。浙江理工大学的“三位一体”综合成绩(750分)=学业水平考试等第折算成绩(150分)+综合素质测试成绩(225分)+高考文化总分×0.5(375分),其中学业水平考试等第是按照所有考试完成之后的最终结果计分(我最终是8A+2B=138分)。综合测试分数总分是188分,高考文化总分为564分。经管人文类一共招收90人,预计排名比较靠前。

经历过一次尝试之后,很快迎来了我的第二次面试,就是宁波大学的“三位一体”测试。宁波大学的“三位一体”测试一共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自我介绍,二是材料分析。有上一次的经验,我这次的自我介绍就顺利了很多。材料题给的是一篇关于电子货币的文章,当时和考官讨论得比较愉快,最后取得了98.2的高分(满分100),排名第20名。

高考结束后,成绩果然不太理想(高考总分:564分,一批分数线:577分),也就是说我并没有上重点线,也就没有机会在第一阶段填报80个志愿,只能通过填报提前批志愿,利用“三位一体”的成绩为自己加分,被浙江理工大学或宁波大学录取。而提前批志愿和往届差不多,第一志愿学校至关重要,如果第一志愿学校没有录取,第二志愿学校录取的可能很小。对我而言,如果与这两所学校失之交臂,也就失去了上重点院校的机会。当时我在宁波大学“三位一体”的综合分数排名较高,加上学业水平考试的分数还有高考分,总分应该比较靠前,相较于浙江理工大学录取的概率会更大一些。但是,在宁波大学“三位一体”的制度中,通过“三位一体”进入宁波大学的学生入学后想要换专业的话,只能在“三位一体”招生的专业之中选择。而浙江理工大学并无此项规定。这个时候,就是一个两难的选择了。到底该报考哪所学校呢?经过综合分析和评判,我最终决定将浙江理工大学作为第一志愿,同时,将经管人文类的专业通过自己的分析进行了排序,把工商管理类放在了第一志愿专业,新闻传播类作为第二志愿专业,为了保险还勾选了服从调剂。

很庆幸的,我最终被浙江理工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录取。收到入学通知书的那一刻,真的好开心!感谢“三位一体”给了我一次上重点高校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