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四章 肿瘤

【知识要点】

1.肿瘤的概念、形态结构、异型性;肿瘤的生长、扩散方式;肿瘤对机体的影响;良性肿瘤与恶性肿瘤的区别;癌与肉瘤的区别。

2.肿瘤的代谢特点、命名、癌前病变、原位癌;各种常见肿瘤的基本病变。

3.肿瘤的分级、分期和分类;肿瘤的病因、发病机制。

教学PPT

肿瘤(tumor)是一类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常见多发病,几乎全身组织都可发生,按其生物学特性和危害性一般分为良性肿瘤和恶性肿瘤两大类。近年来的统计资料显示,我国城市居民恶性肿瘤死亡率居死因第一位,农村居民恶性肿瘤死亡率居死因第三位,常见的恶性肿瘤有肺癌、肝癌、胃癌、食道癌、大肠癌、乳腺癌、白血病、子宫颈癌和鼻咽癌等。因此,学习掌握肿瘤的基本知识,积极开展前沿性研究,对于肿瘤的早期、准确诊断和有效防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第一节 肿瘤的概念

肿瘤是机体在各种致瘤因素的作用下,局部组织的正常细胞在基因水平上失去对其生长的正常调控,导致克隆性异常增生而形成的新生物,常表现为局部肿块。

肿瘤性增生与非肿瘤性增生有着本质的区别。肿瘤性增生一般是单克隆性增生,即由单个亲代细胞经过反复分裂繁殖产生子代细胞。肿瘤细胞具有异常的形态结构、功能代谢,不同程度丧失分化成熟能力,持续性生长并有相对自主性,即使致瘤因素已不存在,仍能持续生长。这种增生与机体不协调,是有害而无益的。非肿瘤性增生可见于生理状态下的细胞更新,如黏膜、表皮等,也可见于损伤后的修复、适应性增生(如炎性增生)等。非肿瘤性增生一般是多克隆性增生,增生的细胞或组织具有正常的形态结构、功能代谢,分化成熟;这种增生受机体调控,生长有一定限度,病因消除后增生停止,与机体协调,适应机体的需要。

第二节 肿瘤的形态学特征

一、肿瘤的大体形态和结构

(一)肿瘤的大体形态

肿瘤的形态多种多样,大体观察时应注意肿瘤的形状、大小、数目、颜色、质地等。这些信息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肿瘤的来源和性质。

1.形状 肿瘤的形状多种多样,有息肉状、乳头状、绒毛状、结节状、分叶状、囊状、菜花状、蕈状、浸润性包块状、弥漫性肥厚状和溃疡状等(图4-1)。肿瘤形状上的差异一般与其发生部位、组织起源、生长方式和良恶性密切相关。

图4-1 肿瘤的形状和生长方式示意

2.大小 肿瘤的大小差别很大。有的肿瘤较小,只有在显微镜下才能发现,如原位癌;有的肿瘤很大,可重大数千克乃至数十千克,如卵巢囊腺瘤。1968年,河北一家医院为一老年女性患者切除了重达45 kg的肿瘤。肿瘤的大小与其性质、发生的部位和生长的时间有关。

3.数目 肿瘤的数目不等,通常为一个,也可以同时或先后发生多个原发肿瘤。消化道恶性肿瘤,多为单发;有些肿瘤则表现为多发,如神经纤维瘤,患者可有多达数十个甚至数百个肿瘤。

4.颜色 肿瘤的颜色由肿瘤组织的起源、血液供应状况、色素的多少、有无出血和坏死决定。有时可从肿瘤的色泽大致推测它是何种肿瘤,如血管瘤常呈红色,脂肪瘤呈黄色,黑素瘤多呈黑色等。

5.质地 肿瘤的质地与肿瘤的类型、肿瘤实质和间质的比例等有关。如脂肪瘤一般较软,骨肉瘤的质地较硬;同一组织的肿瘤,实质多于间质的较软,反之则较硬;瘤组织发生坏死时变软,有钙质沉着(钙化)或骨质形成(骨化)时则变硬。

(二)肿瘤的组织结构

肿瘤组织由肿瘤实质和间质两部分组成。

1.实质 肿瘤的实质即肿瘤细胞,是构成肿瘤的特异性成分。不同组织来源的肿瘤,实质是不相同的,根据肿瘤的实质可以确定肿瘤的组织起源、判断肿瘤性质及分化程度。大多数肿瘤只有一种实质成分,少数肿瘤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实质成分构成,如乳腺纤维腺瘤中含有纤维组织和腺组织两种实质。

2.间质 肿瘤的间质主要由纤维组织、血管组成,可有淋巴管。大多数肿瘤的间质基本相同,是肿瘤的非特异性成分,起着支持、营养肿瘤实质的作用。间质中常有一定数量的淋巴细胞和巨噬细胞浸润,是机体对肿瘤组织的免疫反应。近年来研究发现,肿瘤间质血管生成在肿瘤生长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肿瘤间质中的血管较少者,肿瘤一般生长缓慢,转移出现较晚,预后较好;若间质中的血管较为丰富,则肿瘤一般生长迅速,转移出现较早,预后不良。因此,间质血管的密度,已成为判断某些肿瘤预后的主要指标之一。

二、肿瘤的分化与异型性

无论在细胞形态还是组织结构上,肿瘤组织与其来源的正常组织都有不同程度的差异,这种差异称为异型性。异型性是肿瘤组织和细胞出现成熟障碍和分化异常的表现。分化,在胚胎学中是指幼稚或原始细胞发育成为成熟细胞的过程,在肿瘤学中则是指肿瘤细胞和组织与其来源的细胞和组织的相似程度。通常肿瘤的异型性越小,说明肿瘤组织和正常组织越相似,分化程度越高;异型性越大,表示肿瘤组织的分化程度越低。肿瘤的异型性和分化程度是判断肿瘤良、恶性的主要组织学依据。有些恶性肿瘤细胞的分化很差,主要由未分化细胞构成,称为间变性肿瘤。间变是恶性肿瘤细胞缺乏分化的状态,间变的肿瘤细胞具有明显的多形性,往往不能确定其组织来源。

(一)肿瘤细胞异型性

良性肿瘤细胞的异型性小,一般与其来源的正常细胞相似。恶性肿瘤细胞异型性明显(图4-2),主要表现为:

图4-2 恶性肿瘤的细胞异型性及病理性核分裂象

细胞异型性明显,核大深染,可见瘤巨细胞和病理性核分裂象

1.瘤细胞的多形性 恶性肿瘤细胞与正常细胞形态和大小不一致,一般比正常细胞大,有时出现瘤巨细胞。但少数分化很差的肿瘤,其瘤细胞较正常细胞小,呈圆形,大小也比较一致,如肺小细胞癌。

2.瘤细胞核的多形性 瘤细胞核的体积增大,核浆比例增大[正常为1∶(4~6),恶性肿瘤细胞则接近1∶1],核大小及形状不一,并可出现双核、多核、巨核或奇异形核。核染色深,染色质呈粗颗粒状,分布不均匀,常堆积在核膜下,使核膜明显增厚。核分裂象常增多,特别是出现不对称性、多极性及顿挫性等病理性核分裂象时,对诊断恶性肿瘤具有重要的意义。

3.瘤细胞胞浆的改变 肿瘤细胞胞浆内因核蛋白体增多而呈嗜碱性。有些肿瘤细胞可产生异常分泌物或代谢产物,如黏液、糖原、脂质、角质和色素等。这些物质可通过特殊染色或免疫组织化学染色使之显示,常有利于判断肿瘤的来源。

(二)肿瘤组织结构的异型性

肿瘤组织结构异型性是指肿瘤组织在空间排列上与其来源的正常组织存在的差异。良性肿瘤细胞的异型性不明显,一般都与其发源的组织相似,主要表现在组织结构的异型性,如纤维瘤细胞和正常纤维细胞很相似,只是其排列与正常纤维组织不同,呈编织状。恶性肿瘤的组织结构异型性明显,瘤细胞排列更为紊乱,失去正常的排列结构层次,如纤维肉瘤,瘤细胞很多,胶原纤维少,排列很紊乱,与正常纤维组织的结构相差较远;腺癌,其腺体大小和形状十分不规则,排列也较乱,腺上皮细胞排列紧密重叠或呈多层,并可有乳头状增生。

第三节 肿瘤的生物学特性

一、肿瘤细胞的代谢特点

肿瘤细胞比正常细胞代谢旺盛,尤以恶性肿瘤更为明显,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肿瘤细胞分化不成熟和生长旺盛。

(一)核酸代谢

肿瘤细胞尤其是恶性肿瘤细胞合成DNA和RNA的能力较正常组织强,而核酸分解过程明显减弱,故DNA和RNA的含量在恶性肿瘤细胞中均明显增高。DNA与细胞的分裂和繁殖有关,RNA与细胞的蛋白质合成及生长有关。因此,核酸增多是肿瘤迅速生长的物质基础。

(二)蛋白质代谢

肿瘤细胞的蛋白质合成代谢和分解代谢都增强,但合成代谢超过分解代谢,甚至可夺取正常组织的蛋白质分解产物,合成肿瘤本身所需要的蛋白质,使机体出现恶病质。肿瘤组织还可以合成肿瘤蛋白,作为肿瘤特异抗原或肿瘤相关抗原,引起机体的免疫反应。某些肿瘤蛋白是重要的肿瘤标志物之一,例如肝细胞癌能合成胎儿肝细胞所产生的甲种胎儿球蛋白(AFP),内胚层组织发生的一些恶性肿瘤如结肠癌、直肠癌等可产生癌胚抗原(CEA),胃癌可产生胎儿硫糖蛋白等。虽然这些抗原并无肿瘤特异性,也不是肿瘤所专有,但检查这些抗原,可帮助诊断相应的肿瘤和判断治疗后有无复发。

(三)酶系统

肿瘤组织酶活性的改变是复杂的。一般在恶性肿瘤组织内氧化酶(如细胞色素氧化酶及琥珀酸脱氢酶)减少,蛋白分解酶增加,其他酶的改变在各种肿瘤间很少是共同的,而且与正常组织比较只是含量的改变或活性的改变,并非是质的改变。例如前列腺癌的癌组织中酸性磷酸酶明显增加,在前列腺癌伴有广泛骨转移时,患者血清中的酸性磷酸酶也明显增加;骨肉瘤和肝癌患者碱性磷酸酶增加,这不但见于肿瘤组织中,还可见于患者的血清中。这些均有助于临床诊断。

(四)糖代谢

大多数正常组织在有氧时通过糖的有氧分解获取能量,只有在缺氧时才进行无氧糖酵解。肿瘤组织即使在氧供应充分的条件下也主要是以无氧糖酵解获取能量。这可能是由于瘤细胞线粒体的功能障碍所致,或者与瘤细胞的酶谱变化,特别是与三个糖酵解关键酶(己糖激酶、磷酸果糖激酶和丙酮酸激酶)活性增加和同工酶谱的改变,以及糖异生关键酶活性降低有关。糖酵解的许多中间产物被瘤细胞利用合成蛋白质、核酸和脂类,从而为肿瘤生长提供了必需的物质基础。

二、肿瘤的生长与扩散

(一)肿瘤的生长

肿瘤细胞的分裂增生是肿瘤生长的基础。肿瘤的生长速度和生长方式有助于初步判断肿瘤的良恶性。

1.肿瘤的生长速度 肿瘤的生长速度取决于肿瘤的分化程度。一般良性肿瘤由于分化程度高,生长速度较缓慢,可达数年或数十年。如果生长缓慢的良性肿瘤,在短期内生长速度突然加快,要高度警惕发生恶变的可能。恶性肿瘤分化程度低,生长速度较快,短时间内可形成较大肿块,并且常因血液和营养供应不足而发生坏死、出血等继发改变。

2.肿瘤的生长方式

(1)膨胀性生长:是大多数良性肿瘤的生长方式。肿瘤逐渐增大,不侵袭周围正常组织,宛如逐渐膨胀的气球,推开或挤压四周组织。因此肿瘤往往呈结节状,周围常有完整的包膜,与周围组织分界清楚(图4-1、图4-3)。临床触诊时,肿块活动度好,手术容易摘除,不易复发。

图4-3 膨胀性生长

多发性子宫平滑肌瘤,有完整的包膜

(2)浸润性生长:是恶性肿瘤的主要生长方式。瘤细胞分裂增生,侵入周围组织间隙、淋巴管、血管内,如树根长入泥土一样,浸润并破坏周围组织,因而没有完整的包膜,与邻近组织分界不清(图4-1、图4-4)。临床触诊时,肿块固定或活动度小,手术不易彻底切除,术后易复发。

图4-4 浸润性生长

肺癌组织像树根扎入泥土一样生长,与肺组织分界不清

(3)外生性生长:发生在体表、体腔(如胸腔、腹腔等)表面或管道器官(如消化道、泌尿生殖道等)腔面的肿瘤,常向表面生长,形成突起的乳头状、息肉状、蕈状或菜花状的肿物,这种生长方式称为外生性生长(图4-1)。良性肿瘤和恶性肿瘤都可呈外生性生长,但恶性肿瘤在外生性生长的同时,其基底部往往也呈浸润性生长,又由于其生长迅速、血液供应不足,这种外生性肿物容易发生坏死脱落而形成底部高低不平、边缘隆起的癌性溃疡。

(二)肿瘤的扩散

扩散是恶性肿瘤最重要的生物学特征之一。恶性肿瘤通过直接蔓延和转移两种方式进行扩散。

1.直接蔓延 恶性肿瘤细胞沿组织间隙、血管、淋巴管或神经束衣侵入并破坏邻近组织或器官后继续生长,称直接蔓延。如晚期子宫颈癌蔓延至直肠和膀胱。

2.转移 恶性肿瘤细胞从原发部位侵入淋巴管、血管或体腔,迁移到其他部位继续生长,形成与原发瘤同样类型的肿瘤,这个过程称为转移。所形成的新肿瘤称为转移瘤或继发瘤。转移是恶性肿瘤最重要的生物学特征,常有以下几种途径:

(1)淋巴道转移:是癌最常见的转移途径(图4-5)。瘤细胞侵入淋巴管后,随淋巴液到达局部淋巴结,先聚集于边缘窦,增殖发展为淋巴结内转移瘤。转移瘤自淋巴结边缘开始生长,逐渐累及整个淋巴结,受累的淋巴结逐渐增大、变硬,切面呈灰白色。有时由于瘤组织侵出被膜而使多个淋巴结相互融合成团块。局部淋巴结转移后,可继续转移至下一站的其他淋巴结,最后可经胸导管进入血流再继续发生血道转移。例如乳腺癌常先转移到同侧腋窝淋巴结,肺癌首先转移到肺门淋巴结。

图4-5 癌的淋巴道转移模式图

癌细胞首先侵入淋巴结边缘窦,而后累及整个淋巴结

(2)血道转移:是肉瘤最常见的转移途径,少数癌(如肝细胞癌、绒毛膜上皮癌)也可较早发生血道转移,各种癌晚期均可发生血道转移。肿瘤细胞多经毛细血管与小静脉(管壁较薄)直接入血;亦可经淋巴管 胸导管或经淋巴 静脉通路入血。进入血管系统的肿瘤细胞常与纤维蛋白和血小板共同黏聚成团,称为瘤栓,可阻留于靶器官的小血管内,损伤内皮细胞,然后自内皮损伤处或内皮细胞之间穿出血管,进入组织内增殖,形成转移瘤(图4-6)。血道转移的途径与栓子运行途径相同,即进入体循环静脉的肿瘤细胞经右心到肺,在肺内形成转移瘤,例如绒癌的肺转移;侵入门静脉系统的肿瘤细胞,首先发生肝转移,例如胃、肠癌的肝转移等;进入肺静脉的肿瘤细胞,可经左心随主动脉血流到达全身各器官,常见转移到脑、骨、肾及肾上腺等处;侵入与椎静脉丛有吻合支的静脉内的瘤细胞,可引起脊椎和脑内转移,例如前列腺癌的脊椎转移。

图4-6 血道转移模式图

血道转移最常见的部位是肺和肝,其次是骨、脑等。因此,临床上恶性肿瘤患者进行肺、肝、骨的影像学检查,对判断有无血道转移是非常必要的。转移瘤在形态上的特点是边界清楚并常为多个散在分布的结节,且多接近器官的表面。位于器官表面的转移瘤,由于瘤结节中央出血、坏死而下陷,可形成“癌脐”。

(3)种植性转移:体腔内器官的恶性肿瘤蔓延至器官表面时,瘤细胞脱落并像播种一样,种植在体腔和体腔内各器官的表面,形成转移瘤。例如,胃黏液癌破坏胃壁侵及浆膜后,可种植到大网膜、腹膜、腹腔内器官等处,如播种在卵巢表面浆膜上再浸入卵巢,可形成克鲁根勃格(Krukenberg)瘤。肺癌也常在胸腔内形成广泛的种植性转移。经体腔转移常伴有体腔积液和脏器间的癌性粘连。积液多为血性,其内含有脱落的癌细胞,可供细胞学检查。此外,手术操作不慎也可能造成医源性种植性转移,应注意尽量避免。

三、肿瘤的分级与分期

肿瘤的分级与分期一般用于恶性肿瘤,是制定治疗方案和估计预后的重要参考。

1.分级 主要根据肿瘤的分化程度、异型性和核分裂象来确定。一般多采用三级分类方法:Ⅰ级为高分化,恶性程度低;Ⅱ级为中分化,中度恶性;Ⅲ级为低分化,恶性程度高。

2.分期 肿瘤的分期为临床概念,主要根据原发瘤的大小、浸润的深度和范围、邻近器官受累的情况、局部和远处淋巴结转移以及其他远处转移等情况来判定。目前国际上广泛使用TNM分期系统。T指肿瘤的原发灶大小、浸润的深度和范围,依次用T1~T4来表示;N是指局部淋巴结转移情况,N0表示无淋巴结转移,N1~N3表示淋巴结转移的程度和范围;M指远处转移,通常指血道转移,M0表示无血道转移,有血道转移用M1~M2表示程度。

第四节 良性肿瘤与恶性肿瘤的区别

良性肿瘤和恶性肿瘤在组织分化、生物学行为、对机体的影响等方面都有明显不同。因此,区别良性肿瘤与恶性肿瘤对于正确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现将良性肿瘤与恶性肿瘤的区别归纳于表4-1中。

表4-1 良性肿瘤与恶性肿瘤的区别

需要指出的是,良性肿瘤与恶性肿瘤的区别是相对的,两者之间并没有绝对界限,有些肿瘤介于两者之间,称为交界性肿瘤,如卵巢交界性浆液性乳头状囊腺瘤和黏液性囊腺瘤。肿瘤的良、恶性也并非一成不变,有些良性肿瘤如不及时治疗,也可能转变为恶性肿瘤,如结肠乳头状腺瘤可恶变为腺癌;而个别的恶性肿瘤,有时由于机体免疫力加强等原因,可以停止生长甚至完全自然消退。在恶性肿瘤中,其恶性程度也各不相同,有的较早发生转移,如鼻咽癌;有的转移晚,如子宫体腺癌;有的则很少发生转移,如皮肤基底细胞癌。

第五节 肿瘤对机体的影响

一、良性肿瘤对机体的影响

良性肿瘤一般分化程度高,生长缓慢,不浸润,不转移,故对机体影响相对较小,主要表现为以下三种影响。

1.局部压迫和阻塞 是良性肿瘤对机体的主要影响。其症状与肿瘤发生部位有关,如突入肠腔的平滑肌瘤可引起肠梗阻或肠套叠,颅内的良性肿瘤可压迫脑组织、阻塞脑脊液循环引起颅内高压等。

2.继发性病变 良性肿瘤有时可发生继发性病变,对机体造成程度不同的影响,如肠的腺瘤性息肉、膀胱的乳头状瘤等表面可发生溃疡而引起出血和感染。

3.激素分泌增多 内分泌腺的良性肿瘤往往引起某一激素分泌过多而出现相应的表现,如垂体前叶的嗜酸性腺瘤可引起巨人症或肢端肥大症,胰岛细胞瘤因分泌过多的胰岛素引起阵发性低血糖。

二、恶性肿瘤对机体的影响

恶性肿瘤由于分化程度低、生长较快,浸润、破坏器官的结构和功能,并可发生转移,因而对机体的影响严重。除引起局部组织压迫和阻塞外,还可引起更为严重的后果。

1.继发性病变 恶性肿瘤因浸润、坏死可继发溃疡、出血、穿孔、感染等。由于肿瘤代谢产物、坏死组织毒性物质的作用以及合并感染,使得恶性肿瘤患者常有发热。肿瘤浸润、压迫局部神经还可引起顽固性疼痛。

2.恶病质 恶性肿瘤晚期,患者出现严重的消瘦、无力、贫血和全身衰竭的状态,称为恶病质。其发生机制尚未完全阐明,与多种因素有关,如晚期患者缺乏食欲,进食减少,同时并发出血、感染、发热;肿瘤组织坏死所产生的毒性产物等引起机体的代谢紊乱;恶性肿瘤的迅速生长,消耗机体大量的营养物质等。

3.副肿瘤综合征 少数肿瘤患者,由于肿瘤产物(如异位激素)或异常免疫反应或其他不明原因的作用,内分泌、神经、消化、造血、骨关节、肾脏及皮肤等系统发生病变,并出现相应临床表现,称为副肿瘤综合征,不能用原发瘤和转移瘤进行解释,但可随肿瘤缓解而减轻,也可因肿瘤复发而加剧。较常见的是异位内分泌综合征,即某些非内分泌腺肿瘤能产生和分泌激素或激素类物质(称为异位激素),如促肾上腺皮质激素、甲状旁腺素、胰岛素、生长激素等十余种,引起相应激素过多的临床症状。副肿瘤综合征可能是一些隐匿肿瘤的早期表现,对早期发现肿瘤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第六节 肿瘤的命名和分类

一、肿瘤的命名原则

肿瘤的种类繁多,命名复杂,一般根据其起源组织的类型和良恶性来命名。

(一)良性肿瘤的命名

良性肿瘤的命名通常在起源组织后加“瘤”字。如来源于腺上皮的良性肿瘤称腺瘤;来源于脂肪组织的良性肿瘤称脂肪瘤。有时还结合肿瘤的形态特点命名,如乳头状瘤、息肉状腺瘤。

(二)恶性肿瘤的命名

恶性肿瘤一般可分为上皮组织源性和间叶组织源性两类。人们通常所称的“癌症”泛指所有的恶性肿瘤。

1.癌(carcinoma) 上皮组织的恶性肿瘤统称为癌。命名时在其来源组织名称之后加“癌”字,如来源于鳞状上皮的恶性肿瘤称为鳞状细胞癌,来源于腺上皮的恶性肿瘤称为腺癌;有时可结合部位和形态特点命名,如卵巢黏液性囊腺癌。

2.肉瘤(sarcoma) 间叶组织的恶性肿瘤统称为肉瘤。间叶组织包括纤维结缔组织、脂肪、肌肉、脉管、骨、软骨组织等。命名时在来源组织名称之后加“肉瘤”,如纤维肉瘤、横纹肌肉瘤、骨肉瘤等。

少数肿瘤同时具有癌和肉瘤两种成分称为癌肉瘤。

(三)特殊命名

1.以“母细胞瘤”命名的肿瘤 肿瘤的形态类似胚胎发育过程中的某些幼稚组织,多数为恶性肿瘤,如神经母细胞瘤、肾母细胞瘤、视网膜母细胞瘤。少数为良性肿瘤,如骨母细胞瘤、软骨母细胞瘤。

2.冠以“恶性”命名的肿瘤 有些恶性肿瘤因成分复杂或由于习惯沿袭,则在肿瘤的名称前加“恶性”二字,如恶性畸胎瘤、恶性淋巴瘤、恶性黑色素瘤、恶性神经鞘瘤等。

3.以“瘤”或“病”命名的肿瘤 如精原细胞瘤、多发性骨髓瘤、黑色素瘤、白血病等,实际上都是恶性肿瘤。

4.以人名来命名的肿瘤 如尤文(Ewing)瘤、霍奇金(Hodbkin)淋巴瘤等。

5.以“瘤病”命名的肿瘤 主要指肿瘤多发的状态,如神经纤维瘤病、脂肪瘤病、血管瘤病等。

二、肿瘤的分类

肿瘤的分类主要以肿瘤的组织类型、细胞类型、生物学行为为依据,每一类分别又分为良性肿瘤与恶性肿瘤两大类。表4-2列举了常见肿瘤的简单分类。

表4-2 常见肿瘤的分类

第七节 癌前病变、非典型性增生和原位癌

恶性肿瘤的发生、发展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正确认识癌前病变(或疾病)、上皮内瘤变和原位癌是防止肿瘤发生、发展以及早期诊断肿瘤的重要环节。

一、癌前病变

癌前病变是指某些具有癌变潜在可能性的良性病变,如长期存在即有可能转变为癌。及时治疗癌前病变或疾病,对减少肿瘤的发生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常见的癌前病变或疾病有以下几种:

1.黏膜白斑 常发生在口腔、子宫颈及外阴等处黏膜。主要病理改变是黏膜的鳞状上皮过度增生和过度角化,并出现一定的异型性。

2.慢性宫颈炎伴宫颈糜烂 是妇女常见的疾病。在慢性宫颈炎时,子宫颈阴道部的鳞状上皮被来自子宫颈管黏膜的单层柱状上皮所取代,肉眼观呈粉红色或鲜红色,称为子宫颈糜烂。随后,局部又可被再生的鳞状上皮所替代,称为糜烂愈复。上述过程反复进行,少数病例可发展为鳞状细胞癌。

3.乳腺囊性增生症 常见于40岁左右的妇女,主要表现为乳腺小叶导管和腺泡上皮细胞的增生、导管囊性扩张,间质纤维组织也有增生,伴有导管内乳头状增生者较易发生癌变。

4.结肠、直肠腺瘤 较为常见,可单发或多发,均可发生癌变。绒毛状腺瘤发生癌变的机会更大,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几乎均会发生癌变。

5.慢性萎缩性胃炎和胃溃疡 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胃黏膜腺体肠上皮化生与胃癌的发生有一定关系,如久治不愈可发生癌变。慢性胃溃疡时,溃疡边缘的黏膜因受刺激而不断增生,转变为胃癌的概率为1%。

6.慢性溃疡性结肠炎 在溃疡反复发作和黏膜增生的基础上可发生结肠癌。

7.皮肤慢性溃疡 经久不愈的皮肤溃疡,特别是小腿的慢性溃疡,由于长期慢性刺激可发生癌变。

8.肝硬化 由慢性病毒性肝炎引起的肝硬化,有一部分进展为肝细胞性肝癌。

上述癌前病变多通过非典型增生而发生癌变。

二、非典型性增生

非典型性增生是指增生的上皮细胞形态和结构出现一定程度的异型性,但还不足以诊断为癌。表现为增生的细胞大小不一,核大深染,核浆比例增大,核分裂象增多,但一般不见病理性核分裂象;细胞层次增多、排列较乱,极性消失。非典型性增生多发生于鳞状上皮,也可发生于腺上皮。鳞状上皮的非典型性增生,根据其异型性程度和(或)累及范围可分为轻、中、重度三级。轻度和中度非典型性增生分别累及上皮层下部的1/3和2/3,在病因消除后可恢复正常。而重度非典型性增生累及上皮层下部超过2/3,但尚未达全层,很难逆转,常转变为癌。目前,常将上皮从非典型增生发展到原位癌这一连续的过程称为上皮内瘤变。轻、中、重度非典型性增生分别称为上皮内瘤变Ⅰ、Ⅱ、Ⅲ级,并将原位癌也列入上皮内瘤变Ⅲ级(图4-7)。这一概念的引入主要是由于重度非典型增生和原位癌在诊断上难以截然划分,而且治疗原则基本一致,因此临床没有必要将两者进行严格区分。

图4-7 上皮内瘤变Ⅰ、Ⅱ、Ⅲ级

上皮细胞异型性逐渐增大,累及范围逐渐扩大

三、原位癌

癌细胞仅局限于上皮全层,尚未突破基底膜向下浸润的癌,称为原位癌。原位癌常见于子宫颈、食道、皮肤、膀胱等处,也可见于鳞状上皮化生的支气管黏膜。原位癌是一种最早期癌,及时发现和恰当治疗可治愈。

第八节 常见肿瘤举例

一、上皮组织肿瘤

上皮组织肿瘤最为常见,对人类危害最大的恶性肿瘤大部分来源于上皮组织。

(一)良性上皮组织肿瘤

1.乳头状瘤 由复层被覆上皮,如鳞状上皮或移行上皮发生的良性肿瘤,常见于皮肤、喉、外耳道、阴茎、膀胱等处。乳头状瘤呈外生性生长,形成指状或乳头状突起,也可呈菜花状或绒毛状,肿瘤的根部可有蒂与正常组织相连。镜下,乳头轴心由血管和结缔组织等间质构成,其表面覆盖增生的鳞状上皮或移行上皮(图4-8)。

图4-8 皮肤乳头状瘤

乳头表面由增生的鳞状上皮覆盖,乳头轴心由血管和结缔组织构成

2.腺瘤 由腺上皮发生的良性肿瘤,妤发于甲状腺、乳腺、卵巢、涎腺和肠等处。黏膜腺的腺瘤多呈息肉状,腺器官内的腺瘤多呈结节状,且常有包膜,与周围正常组织分界清楚。腺瘤的腺体与其起源腺体不仅在结构上十分相似,而且常具有一定的分泌功能。

(1)囊腺瘤:是由于腺瘤的分泌物蓄积,腺腔逐渐扩大并互相融合成囊,肉眼可见大小不等的囊腔。囊腺瘤常发生于卵巢,偶见于甲状腺和胰腺。卵巢囊腺瘤主要有两种类型:①腺上皮囊腔内呈乳头状生长,并分泌浆液,称为浆液性乳头状腺瘤。该类型较易发生癌变,转化为浆液性囊腺癌。②分泌黏液,常为多房性,囊壁多光滑,少有乳头状增生,称为黏液性囊腺瘤。

(2)纤维腺瘤:常发生于年轻女性,是乳腺常见的良性肿瘤。多为单发、结节状,境界清楚,常有包膜,镜下除腺上皮增生形成腺体外,同时伴有大量纤维结缔组织增生,共同构成肿瘤实质。

(3)多形性腺瘤:由腺组织、黏液样和软骨样组织等多种成分混合形成。多发生在涎腺,特别常见于腮腺,多见于中年人,生长缓慢,呈结节或分叶状,切除后易复发,少数可恶变。

(4)息肉状腺瘤:又称腺瘤性息肉。发生于黏膜,可呈息肉状、乳头状或绒毛状,有蒂与黏膜相连。多见于直肠和结肠。表面呈乳头状或绒毛状者恶变率较高。结肠多发性腺瘤性息肉病常有家族遗传性,不但癌变率高,而且易早期发生癌变。

(二)恶性上皮组织肿瘤

上皮组织发生的恶性肿瘤称为癌,多见于40岁以上人群,是临床上最常见的一类恶性肿瘤。

1.鳞状细胞癌 简称“鳞癌”,常发生在鳞状上皮覆盖的部位,如皮肤、口腔、食道、喉、子宫颈、阴道、阴茎等处。有些部位可通过鳞状细胞化生而发生鳞癌,如支气管、胆囊、膀胱等处。肉眼观,常呈菜花状,可形成溃疡,同时向深层呈浸润性生长。镜下观,在分化好的鳞状细胞癌中,细胞间可见到细胞间桥,癌巢中央可出现层状的角化物,称为角化珠或癌珠(图4-9)。分化程度较低的鳞状细胞癌无角化珠形成,细胞间桥少或无,细胞异型性明显并可见较多的核分裂象。

图4-9 高分化鳞状细胞癌

癌巢中可见层状红色角化物(癌珠)

2.腺癌 是腺上皮发生的恶性肿瘤。根据其形态结构和分化程度,可分为管状或乳头状腺癌、黏液癌和实性癌。

(1)管状或乳头状腺癌:多见于胃肠道、胆囊、子宫体和卵巢等处。癌细胞形成大小不等、形状不一、排列不规则的腺样结构。癌细胞异型性明显,细胞常不规则地排列成多层,核大小不一,核分裂象多见(图4-10)。当腺癌伴有大量乳头状结构时称为乳头状腺癌,腺腔高度扩张呈囊状的腺癌称为囊腺癌,伴乳头状生长的囊腺癌称为乳头状囊腺癌。

图4-10 结肠管状腺癌

癌细胞排列成腺样结构,“腺体”大小不等,排列不规则

(2)黏液癌:常见于胃肠道。肉眼观,癌组织呈灰白色、湿润、半透明如胶冻样,又称为胶样癌。镜下观,黏液堆积在腺腔内,并可由于腺体的崩解而形成黏液池,当癌组织中黏液成分超过50%时,称为黏液腺癌。因黏液聚积在癌细胞内,将核挤向一侧,使该细胞成印戒状,故称为印戒细胞癌。印戒细胞癌常较早发生广泛的浸润和转移,预后差。

(3)实性癌:又称单纯癌,属分化程度低的腺癌,恶性程度较高,多发生于乳腺,少数可发生于胃和甲状腺。镜下观,癌巢为实体性,无腺腔样结构,癌细胞异型性高,核分裂象多见。有的癌巢小而少,间质结缔组织多,质地硬,称为硬癌;有的则癌巢较大而多,间质结缔组织相对较少,质软如脑髓,称为髓样癌。

3.基底细胞癌 多见于老年人面部,如眼睑、颊和鼻翼等处,由表皮基底细胞发生。镜下观,癌巢主要由浓染的基底细胞样的癌细胞构成。此癌生长缓慢,表面常形成溃疡,并可浸润破坏深层组织,但几乎不发生转移,对放射治疗很敏感。

4.移行细胞癌 好发于膀胱、输尿管、肾盂等处。肉眼观,常呈乳头状或菜花状,多发性,可溃破形成溃疡或广泛浸润深层组织。镜下观,癌细胞似移行上皮,呈多层排列,异型性明显。


病例分析

张某,男,78岁。进行性吞咽困难3个月。食道镜发现食道中段有1个菜花状肿块,取组织送检,病检镜下见肿瘤细胞呈巢状分布,实质与间质分界清楚,肿瘤细胞增大、大小不等,核大、深染、形状不规则,可见病理性核分裂象;肿瘤细胞团中央可见角化珠,肿瘤侵及黏膜下层。

问题与思考:

(1)该患者肿瘤属什么组织学类型?

(2)该肿瘤分化程度如何?

二、间叶组织肿瘤

(一)良性间叶组织肿瘤

1.纤维瘤 常发生在四肢和躯干皮下组织。肉眼观,呈结节状,与周围组织分界明显,有包膜,切面呈灰白色,并见纵横交错编织状条纹,质韧。镜下观,肿瘤组织内的胶原纤维排列呈束状,互相编织,纤维间有细长的纤维细胞。此瘤生长缓慢,手术摘除后不易复发。

2.脂肪瘤 主要发生于成人,是最常见的良性软组织肿瘤。常发生的部位为背、肩、颈和四肢近端的皮下组织。肿瘤大小不一,外观多呈分叶状、有包膜,质地柔软,单发或多发,切面呈淡黄色,似脂肪组织。镜下观,似正常脂肪组织,呈不规则分叶状,有纤维间隔,但有完整包膜。此瘤一般无明显症状,很少恶变,手术易切除。

3.脉管瘤 可分为血管瘤和淋巴管瘤两类。①血管瘤:最为常见,多为先天性发生,常见于儿童的头面部皮肤。肉眼观无包膜,呈浸润性生长,在皮肤或黏膜可呈突起的鲜红斑块,或呈暗红、紫红色斑块。内脏血管瘤多见于肝脏,呈结节状。镜下,血管瘤分为毛细血管瘤(由增生的毛细血管构成)、海绵状血管瘤(由扩张的血窦构成)和混合型血管瘤(即两种改变并存)三种。血管瘤一般随身体的发育而长大,成年后即停止发展,甚至可以自然消退。②淋巴管瘤:多见于小儿颈部。由增生的淋巴管构成,内含淋巴液,淋巴管可呈囊性扩大并互相融合,内含大量淋巴液,称为囊状水瘤。

4.平滑肌瘤 最多见于子宫,其次为胃肠道。瘤组织由形态比较一致的梭形平滑肌细胞构成。肿瘤细胞排列成束状,互相编织,核呈长杆状,两端钝圆,核分裂象少见(图4-11)。

图4-11 平滑肌瘤

平滑肌细胞呈束状排列,互相编织,核呈长杆状

(二)恶性间叶组织肿瘤

间叶组织发生的恶性肿瘤称为肉瘤,较癌少见,多发生于青少年。癌与肉瘤有很多差异,具体见表4-3。

表4-3 癌与肉瘤的区别

1.纤维肉瘤 好发于四肢皮下组织。分化程度高的纤维肉瘤,瘤细胞多呈梭形,与纤维瘤有些相似。分化程度低者有明显异型性,生长快,易发生转移,切除后易复发。

2.脂肪肉瘤 肉瘤中较常见的一种类型,起源于原始间叶细胞,非脂肪瘤恶变而来,多见于40岁以上成年人,常发生在大腿和腹膜后等深部软组织。肉眼观,多呈结节状或分叶状,可似脂肪瘤,亦可呈黏液样或鱼肉样。镜下观,瘤细胞形态多种多样,以出现脂肪母细胞为特点,胞浆内可见多少和大小不等的脂滴空泡。

3.横纹肌肉瘤 主要发生于10岁以下的婴幼儿和儿童,少见于青少年和成人。好发于头颈部、泌尿生殖道和腹膜后,偶见于四肢。肿瘤由不同分化阶段的横纹肌母细胞组成。根据瘤细胞的分化程度、排列结构和大体特点可分为胚胎性横纹肌肉瘤、腺泡状横纹肌肉瘤和多形性横纹肌肉瘤三类。各型横纹肌肉瘤均生长迅速,易早期发生血道转移,预后极差。

4.平滑肌肉瘤 较多见于子宫和胃肠,偶可见于腹膜后、肠系膜、大网膜及皮下软组织。好发于中老年人。肉瘤细胞多呈梭形,核大、异型明显,常出现病理性核分裂象。平滑肌肉瘤的瘤细胞凝固性坏死和核分裂象的多少,对判断其恶性程度有重要意义。

5.骨肉瘤 起源于骨母细胞,为骨组织中最常见的恶性肿瘤,常见于青少年。好发于四肢长骨,尤以股骨下端和胫骨上端最多见。肉眼观,肿瘤为梭形肿块,切面呈灰白色或灰红色、鱼肉状、出血坏死常见。瘤组织侵犯破坏骨皮质,掀起其表面的骨外膜,在肿瘤上、下端的骨皮质和掀起的骨外膜之间形成三角形隆起,在X线片上称Codman三角。由于骨外膜掀起,在骨外膜和骨皮质之间形成与骨表面垂直的放射状反应性新生骨小梁,X线片上显示为日光放射状阴影,这些影像学表现是骨肉瘤的特点。镜下观,肉瘤细胞呈梭形或多边形,异型性明显,瘤细胞可直接形成肿瘤性骨样组织或骨组织(图4-12),是病理诊断骨肉瘤最重要的组织学依据。骨肉瘤恶性度很高,生长迅速,发现时常已有血道转移。

图4-12 骨肉瘤

肉瘤细胞呈梭形或多边形,异型性明显,瘤细胞形成肿瘤性骨样组织

三、其他肿瘤

(一)色素痣与黑色素瘤

1.皮肤色素痣 来源于表皮基底层的黑色素细胞(痣细胞),为良性错构性增生性病变,但有的可恶变成为黑色素瘤。根据其发生的部位不同,可分为三种。①交界痣:痣细胞在表皮和真皮的交界处生长,形成痣细胞巢,此型较易恶变。②皮内痣:是最常见的一种,痣细胞在真皮内呈巢状或条索状排列。③混合痣:即交界痣和皮内痣兼而有之。如色素痣的色素加深,体积增大,生长加快或破溃,发炎或出血等可能是恶变的征象。

2.黑色素瘤 又称恶性黑色素瘤,是一种能产生黑色素的高度恶性肿瘤。大多见于30岁以上成年人,发生于皮肤者以足底、外阴及肛门周围多见。通常由交界痣恶变而来,也可一开始即为恶性。此瘤也可发生于黏膜和内脏器官。肉眼观,肿瘤突出或稍突出于皮肤表面,与周围组织界限不清。镜下观,瘤细胞可呈巢状、条索状或腺泡样排列,瘤细胞可呈多边形或梭形,核大,常有粗大的嗜酸性核仁,胞浆内可有黑色素颗粒。无黑色素的黑色素瘤,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有助于诊断。黑色素瘤的预后多数较差,晚期可有淋巴道和血道转移。因此,早期诊断和及时治疗十分重要。

(二)畸胎瘤

畸胎瘤来源于性腺或胚胎剩件中的全能细胞,含有两个或三个胚层的组织成分。常发生于卵巢和睾丸,偶见于纵隔、骶尾部、腹膜、松果体等中线部位。根据其组织分化成熟程度分为良性畸胎瘤和恶性畸胎瘤两类。

第九节 肿瘤的病因和发病机制

一、肿瘤的病因

引起肿瘤发生的因素可以分为环境因素和机体内在因素两大类。

(一)环境因素

1.化学因素 现已确定的对动物有致癌作用的化学物质有1000多种,其中有些可能和人类肿瘤有关。

(1)直接致癌物:较少见,这类化学致癌物不需要体内代谢活化即可致癌,一般为弱致癌剂,致癌时间长,主要是烷化剂与酰化剂,如抗癌药中的环磷酰胺、氮芥、亚硝基脲等。这些具有致癌性的药物可在应用相当长时间以后诱发第二种肿瘤,如髓细胞性白血病。某些金属元素对人类也有致癌的作用,如镍与鼻咽癌、肺癌有关,镉与前列腺癌、肾癌的发生有关等。

(2)间接致癌物:

①多环芳烃类:存在于石油、煤焦油中。致癌性特别强的有3,4-苯并芘和1,2,5,6-双苯并蒽等。3,4-苯并芘是煤焦油的主要致癌成分,还可由有机物燃烧而产生,它存在于工厂排出的煤烟、烟草点燃后的烟雾中。近几十年来肺癌的发生率日益增加,与吸烟和工业城市严重的大气污染有密切关系。此外,烟熏和烧烤的鱼、肉等食品中也含有多环芳烃,这与有些地区胃癌高发有关。

②亚硝胺类:这类物质致癌作用强,致癌谱广。亚硝酸盐可作为肉、鱼类食品的保存剂与着色剂进入人体,也可由细菌分解硝酸盐产生。在胃内的酸性环境下,亚硝酸盐与来自食物的各种二级胺合成亚硝胺而致癌。

③芳香胺类:如乙萘胺、联苯胺、4-氨基联苯等,与印染厂工人和橡胶厂工人的膀胱癌发生率较高有关。

④真菌毒素:黄曲霉毒素B1的致癌性最强,它在肝脏代谢为环氧化物,可使肿瘤抑制基因p53发生点突变而失去活性,主要诱发肝癌。黄曲真菌广泛存在于高温潮湿地区的霉变食品中,以霉变的花生、玉米及谷类中含量最多。


知识链接

生活方式癌

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WHO)的研究报告显示,“生活方式癌”占癌症患者的比例高达80%。不健康的衣食住行所引起的癌症即是“生活方式癌”。比如肺癌与吸烟有关;酗酒、经常熬夜、吃夜宵易被肝癌、胃癌、食道癌等盯上;长期静坐不运动则是直肠癌的高危因素;乳腺癌与高脂肪、高蛋白饮食脱不了干系;性生活混乱的妇女患宫颈癌的比例较高等。医学界之所以提出“生活方式癌”这个概念,就是提醒人们要保持自己的良好生活方式,摒弃不良的生活习惯。

2.物理因素 主要是电离辐射和紫外线。电离辐射主要包括X射线、γ射线和亚原子微粒(β粒子、质子、中子等)的辐射,通过损伤细胞染色体,激活原癌基因和灭活肿瘤抑制基因而导致肿瘤的发生,在保护不当的情况下长期接触X射线及镭、铀、氡、钴、锶等放射性同位素,可以引起皮肤癌、白血病、肺癌和骨肉瘤等。长期受紫外线照射易发生皮肤癌。

3.生物性因素

(1)病毒:能引起人或动物肿瘤或体外能使细胞发生恶性转化的病毒称为肿瘤病毒,其中1/3为DNA病毒,2/3为RNA病毒。它们通过转导或插入突变这两种机制将其遗传物质整合到宿主细胞DNA中,导致原癌基因被激活和异常表达,使细胞发生恶性转化而形成肿瘤。主要引起人类肿瘤的病毒包括:人类T细胞白血病/淋巴瘤病毒Ⅰ(HTVL-1)与T细胞白血病/淋巴瘤有关,人类乳头状瘤病毒(HPV)与子宫颈和肛门生殖器区域的鳞状细胞癌有关,EBV与伯基特淋巴瘤和鼻咽癌有关,乙肝病毒(HBV)与肝癌有关。

(2)幽门螺杆菌(Hp):为革兰阴性杆菌,Hp感染引起的慢性胃炎与胃黏膜相关B细胞淋巴瘤、胃癌有关。

(3)寄生虫:日本血吸虫病与结肠癌的发生有关,华支睾吸虫病与肝胆管细胞癌的发生有关,埃及血吸虫病与膀胱癌的发生有关。

(二)机体内在因素

1.遗传因素 流行病学与临床资料显示,5%~10%的肿瘤的发生与遗传因素有关。在大多数肿瘤的发生中,遗传因素的作用只表现为对致癌因素的易感性或倾向性,如乳腺癌、胃肠癌、鼻咽癌等,直接遗传的只是少数肿瘤,如视网膜母细胞瘤、肾母细胞瘤、神经母细胞瘤等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这些肿瘤有明显的家族史,发病早,以儿童多见。

2.免疫因素 机体免疫功能状态在肿瘤的发生、发展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大量资料显示,免疫功能低下者易患肿瘤,如细胞免疫缺陷或大量使用免疫抑制剂者,其肿瘤发病率明显升高;幼儿期(免疫功能不成熟)和老年期(免疫功能衰退)肿瘤发生率高于其他年龄组人群。

3.性别和年龄因素 肿瘤的发生有很大的性别差异,乳腺、生殖器官、胆囊、甲状腺及膀胱等器官的肿瘤女性发病人数多于男性,而肺癌、食道癌、肝癌、胃癌、鼻咽癌和结肠癌等则以男性多见。年龄对肿瘤的发生上也有一定的影响,大部分癌多见于中老年人,而骨肉瘤、横纹肌肉瘤好发于青年人。

二、肿瘤的发病机制

肿瘤的发病机制是一个极其复杂的问题。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的迅速发展,人类对肿瘤发病机制的研究取得了显著成绩,一般认为,肿瘤本质上是一种基因病。

(一)原癌基因的激活

研究表明,恶性肿瘤细胞中能够促进细胞自主生长的基因称为癌基因,癌基因在正常细胞内的对应基因称为原癌基因,原癌基因是细胞增生和分化的调节基因,其产物通常包括细胞生长因子、生长因子受体、信号转导蛋白和核调节蛋白等,它们对正常细胞的生长与分化起着重要的正调节作用。原癌基因转变为癌基因的过程,称为原癌基因的激活。原癌基因的激活机制和途径有两种。①基因突变:主要包括点突变、染色体重排、启动子插入和基因扩增,从而导致原癌基因结构改变而被激活为癌基因。②基因表达调控异常:由于调节水平发生改变,导致基因过度表达,产生过多的生长促进蛋白,使细胞受到持续或过度的生长信号的刺激而过度生长,并可使其丧失分化成熟的能力而导致恶性转化。

(二)肿瘤抑制基因的失活

肿瘤抑制基因又称抑癌基因,是正常细胞内存在的一类抑制细胞增殖、诱导细胞分化,并具有潜在抑制癌变作用的基因群,如Rhp 53、WT-1、N F-1等。肿瘤抑制基因表达的蛋白质对细胞生长、分化起负调控作用。在某些致癌因素作用下,抑癌基因可通过突变或缺失,或表达的蛋白质与DNA肿瘤病毒蛋白相互作用而失活,使其抑癌功能丧失,引起细胞分化不成熟和过度增生,进而发生恶变。

(三)凋亡调节基因和DNA修复基因

肿瘤的生长与细胞增殖和细胞死亡的比例有关。肿瘤的发生不仅与原癌基因激活和肿瘤抑制基因失活有关,而且与凋亡调节基因和DNA修复调节基因的改变也有关。如Bcl-2蛋白可以抑制细胞的凋亡,而Bax蛋白促进细胞凋亡。正常细胞内DNA的轻微损害,可通过DNA修复机制得以恢复,这对维持基因组稳定性很重要。遗传性DNA修复基因异常者,如着色性干皮病患者,由于不能修复紫外线导致的DNA损伤,从而导致皮肤癌的发生率极高。

总之,肿瘤的发生、发展是一个长时间、多因素、多种基因突变、多步骤逐渐演化的过程。肿瘤发生的基本模式是在致瘤因子的作用下,激活原癌基因和(或)灭活肿瘤抑制基因,可能还累及凋亡调节基因和(或)DNA修复基因以及其他调控基因发生改变,使细胞呈多克隆性增生;在促进因子作用下,基因进一步损伤,发展为单克隆性增生,通过演进和异质化,形成具有不同生物学特性的亚克隆,从而获得浸润和转移的能力。

第十节 肿瘤的预防

肿瘤的防治是当前医学界急需解决的重大问题。人类肿瘤绝大多数是受外界环境因素的影响而发生的,因此大多数肿瘤是可以预防的。肿瘤可以通过三级措施来预防。

一级预防:又称病因学预防,是消除或减少可能的致癌因素作用于人体,减少肿瘤的发生率。如控制污染、保护环境;倡导健康的生活方式,不吸烟,不酗酒,不吃高脂、高糖、高热量饮食,不吃发霉变质的食品,少吃腌制食品;坚持锻炼身体,保持乐观的情绪,健康豁达,增强机体的抗肿瘤能力,及时治疗癌前病变,可防止部分肿瘤的发生。

二级预防:又称临床前预防或“三早预防”,即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等有效手段来减少肿瘤患者的死亡。

三级预防:又称临床预防或康复性预防,是指以延长生存期和提高生活质量为目的而进行积极综合治疗,并预防癌症复发和转移,防止并发症和后遗症。对已经确诊的癌症患者进行积极的医学治疗,争取获得最佳疗效。即使是晚期患者,也可以帮助他们减轻痛苦,改善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期。

思考与练习

一、名词解释

1.肿瘤2.肿瘤的异型性3.肿瘤转移4.原位癌5.癌前病变6.癌7.肉瘤8.癌珠

二、选择题

1.下列哪个不符合肿瘤性增生 ( )

A.增生过程中致瘤因素持续存在

B.生长旺盛

C.与机体不协调

E.相对无限制生长

D.丧失分化成熟的能力

2.下列哪项形态的肿块,癌的可能性最大 ( )

A.乳头状

B.火山口状溃疡

C.菜花状

D.息肉状

E.结节状

3.肿瘤的分化越高,说明 ( )

A.肿瘤的恶性程度越小

B.肿瘤对化疗越敏感

C.患者预后越差

D.肿瘤越易转移

E.肿瘤的异型性越大

4.肿瘤的代谢特点不包括 ( )

A.DNA和RNA合成增强

B.蛋白质合成与分解都增强

C.与正常起源组织代谢相比没有质的差别

D.肿瘤组织内氧化酶和蛋白分解酶均减少

E.主要以糖无氧酵解获取能量

5.决定肿瘤性质的主要因素是 ( )

A.肿瘤的实质

B.肿瘤的生长方式

C.肿瘤的间质

D.肿瘤的转移途径

E.肿瘤细胞的代谢特点

6.恶性肿瘤经血道转移最常见的部位是 ( )

A.肝、肾

B.肝、脑

C.肺、脾

D.肝、肺

E.肺、脑

7.癌与肉瘤的根本区别在于 ( )

A.发生的年龄

B.转移途径

C.生长速度

D.对机体的危害性

E.组织来源

8.癌巢内角化珠常见的癌,一般诊断为 ( )

A.低分化鳞癌

B.高分化腺癌

C.高分化鳞癌

D.低分化腺癌

E.腺鳞癌

9.女性,55岁,乳腺癌患者。体格检查见同侧腋窝淋巴结肿大、质硬、无疼痛,应首先考虑为 ( )

A.慢性淋巴结炎

B.淋巴结原发肿瘤

C.淋巴结反应性增生

D.淋巴结内癌转移

E.淋巴结水肿

10.男性,48岁,恶性肿瘤患者。X线检查时发现肺内有多个散在圆形阴影,首先应考虑恶性肿瘤发生了 ( )

A.浸润生长

B.淋巴道转移

C.血道转移

D.种植性转移

E.并发肺结核

三、问答题

1.列表比较良恶性肿瘤的区别。

2.列表比较癌与肉瘤的主要区别。

3.肿瘤对机体有哪些影响?

4.恶性肿瘤的异型性有哪些表现?

参考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