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文化与安全文化
安全是一种文化,是最原始的文化,是人类一切文化的始祖。在当今充满现代气息的浩如烟海的人类文化宝库中,安全文化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安全文化是保护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的重要保障,是社会文明、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它是当代科技开发与社会发展的基本准则,是人文伦理、文化教育等社会效力的体现;它是文学艺术、美学追求的崇高境界,是人性修养、行为规范、道德观念、价值观、人生观的哲学殿堂;它是保护人的身心健康,实现安全、舒适、高效活动的理论与实践指南;它是全人类获得高度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国际规范及戒律标准。
一、文化
人类的文化是由全人类每一个具有社会属性和行为能力的成员共同创造并践行而产生的,人类的起源和发展与文化的起源和发展是同步的。从猿发展到人的过程中所使用的第一件工具就是人类进化的起点,也是文化进化的起点。
文化是一个非常广泛的概念。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们长期创造形成的产物,文化也是一种历史现象,是社会历史的积淀物。文化是既凝结在物质之中又游离于物质之外的,它包括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是人类之间进行交流且被普遍认可的一种能够传承的意识形态。
文化有广义文化和狭义文化之分。广义文化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心理文化三个方面。物质文化是指人类创造的各种物质文明,包括交通工具、服饰、日常用品等,是一种可见的显性文化;制度文化和心理文化分别指生活制度、家庭制度、社会制度以及思维方式、宗教信仰、审美情趣,它们属于不可见的隐性文化,包括文学、哲学、政治等方面内容。狭义的文化是指人们普遍的社会习惯,如衣食住行、风俗习惯、生活方式、行为规范等。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不同时代所形成的文化是不一样的,因此文化具有多样性。
二、企业文化
1.企业文化的产生和发展
“企业文化”该词孕育于日本,成熟于美国,风靡了全世界。在中国最早传播于台湾,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企业文化”一词开始在大陆一些报刊上出现,研究企业文化的组织也相继兴起,为企业文化在中国企业的应用、发展和传播打下了良好基础。
把企业文化当成一门科学来对待,有意识地对它进行研究并运用于企业管理实践,源于日本经济的迅速崛起和其对美国的挑战。
在20世纪50年代,日本开始从美国引进现代管理方法,60年代实现了经济的起飞,创造了连续增长的奇迹。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来,日本的经济力量出现在国际舞台,大有取代美国、欧洲之势。这一显著变化,引起美国政界和企业界的高度关注。
美国人认为,日本是个岛国,资源相对贫乏,国境内火山、地震不断,经济发展对外的依赖性很强,既不像中国拥有着光辉灿烂的民族文化,也无像欧洲的现代科学技术历史,而且还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败国,不像美国在战争中赚得盘满钵满。但更让美国人匪夷所思的是日本的管理是向美国人学的,甚至自动化生产线也是从美国引进的,在不到20年的时间里,创造了如此让世人惊异的经济奇迹,究竟是什么力量支撑了日本经济的腾飞,日本成功的奥秘究竟源于什么呢?
从20世纪70年代末到20世纪80年代初,美国学者带着许多的疑问、抱着探究的眼光和心态,分期分批远渡重洋赴日本考察,研究美国输给日本的真正缘由。在这些美国学者中,不仅有管理学者,而且有社会学、心理学、文化学等多学科的学者和研究专家,他们的到来和研究成果的发表,掀起了美日两国比较管理学的研究热潮。
当初,美国学者考察研究的兴趣主要集中在企业管理方面,并针对美日两国不同管理模式进行了全面的比较研究。他们发现日本企业与美国企业之间一个最大的差别是日本企业的员工有“爱厂如家”的思想,而美国企业的员工却缺乏这种思想。而导致这种不同的原因,是美日两国不同管理模式背后的文化差异。因此,美国学者又把注意力集中在美日两国企业文化的比较研究方面,这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并出版了影响世界的重要企业文化专著。
第一阶段是企业综合管理研究,代表作是哈佛大学伏格尔教授的《日本名列第一》。美国全国广播公司电视节目曾用“日本能,为什么我们不能?”为标题播出与企业管理相关节目,引起了全美的强烈反响。
第二阶段是美日两国管理的比较研究,代表作有由斯坦福大学帕斯卡尔和哈佛大学阿索斯西教授合著的《日本企业管理艺术》、由美籍日本人威廉·大内著的《Z理论——美国企业如何迎接日本的挑战》。
第三阶段是深入改革的研究,主要目标是重建与美国文化相匹配的经营哲学和工作组织,恢复美国的经济活力,与日本一比高低。代表作有由哈佛大学迪尔教授和麦金塞咨询公司顾问肯尼迪合著的《公司文化》、由麦金塞公司顾问彼得斯和沃德曼合著的《追求卓越》等。
美国人的研究和他们决心重塑企业文化的举动,也深深地影响和刺激了日本人。面对美国人对日本企业文化的青睐,日本人感到他们对企业文化理论研究的薄弱与落后。于是,日本的学者也展开了一系列深入研究,代表作有由中野郁次郎所著的《企业文化进步论》和名和太郎的《经济文化》等。
美国学者和日本学者的研究和成果推广,宣告了企业文化研究的兴起,由此也形成了一个共同研究观点:强有力的企业文化是企业取得成功的新的“不二法门”。
世界各地,也正是在对这些研究成果的学习和传播过程中,不仅使企业文化的概念更加普及,而且使各类组织也越来越深刻地意识到企业文化在企业经营管理中的重要作用。在这个过程中不仅学术界的研究成果层出不穷,而且实践领域的经验总结也使人耳熟能详。诸如,休利特和帕卡德创立的“惠普之道”、韦尔奇在通用电气公司进行的“文化变革”、戴尔公司以客户为中心的企业文化、沃尔玛公司的营销文化、微软公司强调的“工作激情”“善于学习和独立思考”“危机意识”等等。在我国也有越来越多的企业认识到文化的重要作用,它们在实践中勇闯新路,不断探索企业文化建设的有效途径,并取得了令人欣喜的成效。例如,联想公司的创新文化、华为公司的“狼文化”,尤其是海尔公司创造的具有中国特色的“H理论”,其核心是主动变革内部的组织结构,使其适应员工的才干和能力,最终实现人企共赢,这使海尔走向了世界。
从发展过程来看,企业文化是指一个企业在长期生产经营过程中,把企业内部全体员工结合在一起的理想信念、价值观念、管理制度、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的总和。它以全体员工为对象,通过宣传、教育、培训、文化娱乐和交心联谊等方式,最大限度地统一员工意志,规范员工行为,凝聚员工力量,为企业总目标服务。因此,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灵魂和精神支柱,是现代企业生存和发展的灵魂和动力。
2.企业文化的功能
企业文化在企业管理上有许多特定的功能。
(1)导向功能。企业文化能对企业整体和企业成员的价值及行为取向起引导作用。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企业成员个体的思想和行为起导向作用;二是对企业整体的价值取向和经营管理起导向作用。这是因为一个企业的企业文化一旦形成,它就建立起了自身系统的价值和规范标准,如果企业成员在价值和行为的取向方面与企业文化的系统标准产生悖逆现象,企业文化会对其进行纠正并将其引导到企业的价值观和规范上来。
(2)约束功能。企业文化对企业员工的思想、心理和行为具有约束和规范作用。企业文化的约束不是制度式的硬约束,而是一种软约束,这种约束产生于企业文化氛围、群体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之上。群体意识、社会舆论、共同的习俗和风尚等精神文化内容,会造成强大的使个体行为从众的群体心理压力和动力,使企业成员产生心理共鸣,继而达到行为的自我控制。
(3)凝聚功能。企业文化的凝聚功能是指当一种价值观被企业员工共同认可后,它就会成为一种黏合力,从各个方面把其成员聚合起来,从而产生一种巨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企业中的人际关系受到多方面的调控,其中既有强制性的“硬调控”,如制度、命令等;也有说服教育式的“软调控”,如舆论、道德等。企业文化属于软调控,它能使全体员工在企业的使命、战略目标、战略举措、运营流程、合作沟通等基本方面达成共识,这就从根本上保证了企业人际关系的和谐性、稳定性和健康性,从而增强了企业的凝聚力。
(4)激励功能。企业文化具有使企业成员从内心产生一种高昂情绪和奋发进取精神的效应。企业文化把尊重人作为中心内容,以人的管理为中心。企业文化给员工多重需要的满足,并能用它的“软约束”来调节各种不合理的需要。所以,积极向上的理念及行为准则将会形成强烈的使命感、持久的驱动力,成为员工自我激励的一把标尺。一旦员工真正接受了企业的核心理念,他们就会被这种理念所驱使,自觉自愿地发挥潜能,为公司更加努力、高效地工作。
(5)辐射功能。企业文化一旦形成较为固定的模式,它不仅会在企业内部发挥作用,对本企业员工产生影响,而且还会通过各种渠道对社会产生影响。企业文化的传播将帮助企业树立良好公众形象,提升企业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优秀的企业文化也将对社会文化的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
(6)调适功能。调适就是调整和适应。企业各部门之间、员工之间,由于各种原因难免会产生一些矛盾,解决这些矛盾需要它们进行自我调节;企业与环境、与顾客、与企业、与国家、与社会之间都会存在不协调、不适应之处,这也需要进行调整和适应。企业哲学和企业道德规范使经营者和普通员工能科学地处理这些矛盾,自觉地约束自己。完美的企业形象就是进行这些调节的结果。调适功能实际也是企业能动作用的一种表现。
三、安全文化的发展
1.安全和安全文化
安全是从人身心需要的角度提出的,是针对人以及与人的身心直接或间接相关的事物而言的,安全不能被人直接感知,能被人直接感知的是危险、风险、事故、灾害、损失、伤害等。
安全文化是人类安全活动所创造的安全生产、安全生活的精神、观念、行为与物态的总和。主要包括安全观念、行为安全、系统安全、工艺安全等。安全文化在高技术含量、高风险操作型企业,如能源、电力、化工等行业内尤为重要。安全文化的核心是以人为本,这就需要将安全责任落实到企业员工的具体工作中,通过培育员工共同认可的安全价值观和安全行为规范,在企业内部营造自我约束、自主管理和团队管理的安全文化氛围,最终实现持续改善安全业绩、建立安全生产长效机制的目标。
2.人类安全文化的发展
人类安全文化伴随人类的生存而生存,伴随人类的发展而发展。其发展可分为四大阶段,如表1-1所示。
表1-1 人类安全文化的四大阶段
17世纪前,人类的安全观念是宿命论,行为特征是被动承受型。17世纪末期至20世纪初,人类的安全观念提高到经验论水平,行为方式有了“事后弥补”的特征;这种由被动式的行为方式变为主动式的行为方式,由无意识变为有意识的安全观念,是一种进步。20世纪50年代,随着工业的发展和技术的不断进步,人类对安全的认识进入了系统论阶段,从而在方法上能够推行安全生产与安全生活的综合型对策。20世纪50年代以来,人类对高技术的不断应用,如宇航技术、核技术、信息化技术的应用,使人类对安全的认识进入了本质论阶段,超前预防成为现代安全文化的主要特征;这种高技术领域的安全思想和方法论推进了传统产业和技术领域的安全手段和对策的进步。
3.企业安全文化的产生与发展
20世纪初期,随着工业革命的兴起,工业机械开始大规模的推广、应用,早期的机械在设计中并不考虑操作的安全问题,所以伴随而来的是更多的工业安全事故,在这种情况下产生了事故频发倾向论,所谓事故频发倾向是指易于发生的、稳定的、自我的内在化倾向,根据这种理论,预防事故就是要找出这样的事故频发倾向者并开除其就可。
其后,安全工程师海因里希(H einrich)调查了大量的工业事故统计得出,工业事故发生的直接原因98%可以归纳为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并提出事故因果连锁论。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飞机的出现,推动了人机工程学在工业安全领域的研究,人们对事故致因理论提出了新的理论:轨迹交叉论和事故遭遇论,使预防事故的重点从人开始向物(设备)转移。
之后,更加复杂的设备、工艺和产品诞生了,人们在研制、使用和维护这些复杂系统的过程中,萌发了系统安全的基本思想;同一时期,本质安全的理念出现在工业安全领域。无论是系统安全还是本质安全,都提出了一个共同的观点:预防事故的主要责任在于产品的设计者,而非操作者或设备本身。
随后,管理失误论开始兴起,无论是博德(F.Bird)、亚当斯(Edward Adams)还是伍兹(Woods),其理论的一个共同点在于:预防工业事故的主要责任在于管理层。
此时苏联的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震惊全世界,为了解决核安全问题,国际原子能机构在1986年提出了“安全文化”这一概念。随后国际核安全咨询组(INSAG)提出了以安全文化为基础的安全管理原则,安全文化理念的发展不再局限于核安全领域。
从发展过程来看,企业安全文化是企业在长期生产经营活动中逐渐形成的或有目的的人为塑造的,为企业全体员工所认同、接受和遵循的,具有企业特色的安全生产与生活的精神、观念、行为及物态的总和。它基于“大安全观”和“大文化观”概念,在安全观方面包括企业安全文化、全民安全文化、家庭安全文化等;在文化观方面既包含精神、观念等意识形态的内容,也包含行为、环境、物态等实践及物质的内容。它强调以全面提高人的安全素质为核心,以具体的形式、制度和实体为表现载体,以对企业的安全生产系统进行全方位、立体式协调管理为任务目标,以最大限度地减少生产事故、保障企业安全生产为目的,在内涵和外延上具有明显的层次性和广泛性。企业安全文化是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资料链接】
杜邦公司安全文化的四个发展阶段
杜邦公司安全文化的形成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自然本能反应。处在该阶段的企业和员工对安全的态度仅仅是一种自然本能保护的反应,是一种被动的服从;安全缺少高级管理层的参与。
第二阶段:依赖严格的监督。处在该阶段的安全行为的特征是:各级管理层对安全责任做出承诺;员工执行安全规章制度是被动的。
第三阶段:独立自主管理。此阶段企业已具有良好的安全管理及体系,安全意识深入人心,员工把安全视为个人成就。
第四阶段:团队互助管理。此阶段员工不但自己遵守各项规章制度,而且帮助别人遵守;不但观察自己岗位上的不安全行为和隐患,而且留心观察他人岗位上的不安全行为;员工将自己的安全知识和经验分享给其他同事;关心其他员工的异常情绪,提醒其安全操作;员工将安全作为一项集体荣誉。
4.企业安全文化的结构
企业安全文化可划分为四个层次,即物质层、行为层、制度层、精神层,如图1-1所示。
图1-1 企业安全文化的结构
(1)安全文化的物质层。物质层是企业安全文化的最表层部分,是由企业员工创造的产品和各种物质设施等构成的。主要包括厂房、机器设备、辅助设备、厂容厂貌、内部网络和宣传媒介、员工的劳动环境和文化设施等等。它是形成安全文化制度层和精神层的基础条件,它所折射出的是企业的安全生产理念、思想、作风和意识等。
(2)安全文化的行为层。行为层是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形成的行为原则、标准和模式,包括员工行为准则、生产经营活动、教育宣传活动、协调人际关系的活动和各种文体活动等。安全文化的行为层体现了企业管理者及员工在长期的安全管理实践中形成的基本经验,是企业经营作风、精神面貌、人际关系的动态体现,是企业精神、价值观的折射。
(3)安全文化的制度层。制度层是企业安全文化的中间层,主要是指对员工和企业组织的安全行为产生规范性、约束性影响的部分,它规定了企业成员在共同的生产经营活动中所应遵循的安全行为准则,是一种强制性文化。企业安全生产管理是针对生产中的安全问题,运用有效的资源进行相关的计划、组织、协调和控制活动,实现生产过程中人与设备、环境的和谐,保障生产人员免遭危险,保障设备的安全稳定运行,向用户提供充足可靠的产品,努力促进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
(4)安全文化的精神层。精神层是指企业的领导和员工共同信守的安全基本准则、信念、安全价值和标准等,是企业安全文化的核心和灵魂,是形成企业安全文化制度层和物质层的升华。企业安全文化精神层的形成与否是衡量一个企业是否形成了自己的安全文化的标志。
物质层、行为层、制度层和精神层,这四个层次形成了企业安全文化由表层到深层的有序结构。其中,物质层是企业安全文化的外在表现,是精神层和制度层的物质载体,所表现的是企业安全文化的程度,构成企业安全文化的硬件外壳。行为层是一种处在浅层的活动,构成企业安全文化的软件外壳。制度层制约和规范着其他三个层次的建设,是企业安全文化的骨架,没有严格的规章制度,企业安全文化建设就无从谈起;精神层则是物质层、行为层和制度层的思想内涵,是企业安全文化的核心和灵魂。
四、企业安全生产的“五要素”及其关系
企业安全生产“五要素”是指:一是安全文化,即存在于单位和个人中有关安全问题的种种特性和态度的总和。二是安全法制,既建立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和安全生产执法。三是安全责任,既安全生产责任制度的建立和落实。四是安全科技,既安全生产科学与技术研究与应用,要提高安全管理水平,必须加大安全科技投入,运用先进的科技手段来监控安全生产全过程。五是安全投入,既保证安全生产必需的经费,安全投入是安全生产的基本保障。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人才投入,二是资金投入。如图1-2所示企业安全生产的“五要素”。
图1-2 企业安全生产的“五要素”
安全文化是各要素之根本,安全法制是制度文化的典型形式,是安全制度文化的主体,安全责任体现在安全文化的各个层次,安全科技是安全文化的精华,安全投入是安全观念的行为表达。如图1-3所示是企业安全生产“五要素”之间的关系。
图1-3 企业安全生产的“五要素”的关系
1.安全文化是各要素之根本
安全文化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安全宣教和承载宣教内容的各种媒体、文艺样式或主题活动等。安全文化的空间结构分为表层、中层和深层三个层次。表层安全文化是以物质或物化形态表现的,它是外显的,是摸得着、看得见的,例如安全防护用品等。中层安全文化是以人的行为活动或行为化的方式表现的,它不像表层文化那样外露,但也不像深层文化那样隐秘,虽然摸不着,但能看见或听见,例如安全法律法规和安全活动等。深层安全文化表现为人的意识形态,它是无形的、内隐的、不易觉察的,是人们对安全规律的认识和头脑中的各种安全观念。深层安全文化虽然是摸不着、看不见的,但它的各种信仰以及有关安全的理论、科学原理等,均反映在中层和表层文化中。例如,穿着符合标准的劳保服装从事生产操作是以行为活动方式表现出来的中层文化,可在这里面却能看出价值观念、审美观念等许多深层文化的内容。
深层安全文化的变化,是由社会存在决定的。例如事故频发、死伤率高,人们的安全意识会因此而增强,安全观念会有所更新,安全文化会有一个阶段性的顺利发展的机会;事故少发、伤亡率低,人们的安全意识会减弱,安全观念会淡化,安全文化会停滞不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所经历的五次事故高峰和安全监管机构的多次撤并与重建,就表明安全文化的发展受社会存在影响。
2.安全法制是制度文化的典型形式
安全法制处于安全文化的制度层次。首先,它是制度文化的典型形式,是安全精神文化的外化,也是安全行为文化的规范。其次,它是国家意志的体现。再次,它是政府管理安全工作的准绳和企业社会责任的底线,它规定企业存在的起码条件、生产经营的基本要求、市场准入的最低门槛、从业人员的行为准则。第四,它是公民义务的参考样本。第五,它是公众舆论监督的标准,通过它可以评判政府管理是否到位、企业自律是否合格、相关机构是否尽责等情形。
3.安全法制是安全制度文化的主体
安全法制是安全制度文化的主体,是人们行为的指南,它的决定因素是多数人认同的安全观念。在我国,它是“安全第一”的价值观念、尊重生命的道德观念、劳动保护的政治观念、安全生产的法制观念、以行为安全和文明卫生为美的审美观念的综合反映。其中既有对不安全行为的限制,也有对安全行为的倡导。在对不安全行为的限制方面,首先是通过制定标准进行界定,其次区分哪些应当禁止、哪些是一般的约束等。例如《安全生产法》规定,生产经营单位必须具备安全生产的基本条件,才能从事生产经营活动。这里所说的安全生产基本条件,指的就是有关安全的法律法规、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对安全行为的倡导表现在鼓励开展多种形式的安全活动,制定开展这些活动的周期、开展活动的具体时间以及相应的内容等方面。例如,规定每年6月为“全国安全生产月”,每年3月最后一周的星期一为“全国中小学生安全教育日”,每年9月上旬为“全国交通安全宣传周”,每年11月9日为“全国消防宣传日”;规定新员工进厂必须接受“三级安全教育”;规定各类人员的安全职责,明确各类人员都要在自己的职责范围内对安全生产负责……这些都是受人的安全观念的支配,为了减少进而杜绝人们行为中的不安全因素,提高已养成的安全行为习惯的可靠性,通过观察、调研、起草、论证、征求意见、反复修改、会议通过等一系列行为而创制的安全制度和规范。它是安全中层文化的高级形式,它为安全行为文化(包括安全法制)的发展和繁荣提供了制度保障,把安全行为文化与生产经营活动融在一起,促进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
当然,有关安全的行为规范除安全法律法规、标准制度外,还表现在人们的道德、风俗、习惯等许多方面,从而构成全面的、科学的、与时俱进的安全行为规范,并要求人人自律,确保安全。
4.安全责任体现在安全文化的各个层次
从安全文化的空间结构看安全责任,它的位置主要在中层和深层文化里。
首先表现在行为文化里,以杜绝“三违”(违章指挥、违章操作、违反劳动纪律)为核心的各种行动,就是在履行安全责任。例如各级政府、各职能部门、各行各业的决策层召集安全会议,带队检查安全等;各级政府、各职能部门、各行各业的管理层按照分工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保质保量完成日常工作等;各行各业的操作层按照规章制度进行生产作业等;社会各界关注安全的各种实践活动等。现在,以落实安全责任为内容的安全行为已成为一种区别于其他行为的社会现象。这种现象分个人行为和集体行为,个人行为就是人们常说的“三不伤害”(不伤害自己,不伤害他人,不被他人伤害);集体行为就是政府、社区、企业为达安全目的所开展的一切活动,如安全培训、安全检查、安全评估、安全制度的编写、安全法律的制定、安全文艺演出、有关安全的学术研讨、安全电视电话会议等。
其次就是制度文化。在制度文化里,有关安全责任的内容相当丰富。例如政府和政府有关机构的安全责任制,其中包括政府安全监管机构的责任和政府非安全机构的安全责任;受政府有关部门委托的中介机构的安全责任(咨询机构、评价机构、培训机构、宣传机构等);科研机构的安全责任,包括安全科研机构的责任,非安全科研机构的安全责任;教育机构的安全责任,包括安全教育机构的责任,非安全教育机构的安全责任;还有社区(街道、村委会)的安全责任,企业安全生产责任等。
另外是表现在深层文化里的安全责任。例如在社会所倡导的个人道德观念里,关心人、爱护人、帮助人等;在对个人所期望的社会道德规范里,“三不伤害”就是最典型的例子。
5.安全科技是安全文化的精华
安全科技影响着安全文化的品质和功能。安全科技在本质上处于文化的深层结构中,但在一般情况下,在安全文化的各个层次中都能见到它。安全科研活动是安全行为文化的重要内容;安全科研成果是安全文化的精华,是对安全精神文化的继承和发扬、创新和发展,同时也使安全文化的空间层次更加丰满,使实现安全的手段更加可靠。
在物质层次上,各种用于安全目的先进工具和设施都是物化了的安全科技成果。安全物态文化是安全文化的表层部分,是人们受安全观念的影响所进行的有利于自己的身心安全与健康的行为活动的产物,它能折射出安全观念文化的形态。因此,从安全物态文化中往往能看见组织或单位领导对安全的认识程度和行为态度,这反映出企业安全管理的理念和方法是否科学,体现整体的安全行为文化的成效是否显著。生产生活过程中的安全物态文化表现在:一是人的操作技术和生活方式与生产工艺和作业环境的本质安全性;二是生产生活中所使用的技术和工具等人造物及与自然环境相适应的安全装置、仪器仪表、工具等物态本身的安全可靠性。
在行为层次上,各种操作动作更有益于人的健康,各种设计、施工和验收行为等都更符合自然法则、更加人性化。在我们这个现代文明还有盲区,不讲科学的迷信活动仍有市场的发展中国家,在工业化程度不高,农业仍很落后的情况下,需要倡导的安全行为是:进行科学的安全思维;强化高质量的安全学习;执行严格的安全规范;进行科学的领导和指挥;掌握必需的应急自救技能;尊重因安全的需要而出现的各种活动,抓住机会因势利导,开展科学的安全防灾引导;进行合理的安全操作等。
在制度层次上,安全法律、法规、标准的制定更科学,科技含量更高。科学的安全制度文化与安全行为文化一样,在安全文化的空间结构中,同处中层位置,但它在时间上滞后于行为文化,因为它产生于人们的行为活动,是人们行为活动中有利于安全的成分被总结提炼的产物,它的作用是对人们的安全行为进行规范。安全制度文化是社会化大生产不可缺少的软件。它对社会组织和各类人员的行为具有规范、约束和影响的作用,所以有学者又把它叫作管理文化。安全制度文化的建设内容包括:①建立法制观念、强化法制意识、端正法制态度;②科学地制定法律法规、规章标准;③严格的执法程序和自觉的执法行为等。同时,安全制度文化还包括行政手段的改善和合理化,经济手段的建立与强化等。
在精神层次上,安全观、安全哲学、和谐社会的构想和科学发展观等成为主导思想。科学的安全观念文化是指被决策者和大众共同接受的符合客观规律的安全意识、安全理念、安全价值标准。安全观念文化是安全文化的核心和灵魂,是形成和发展安全物态文化,促进并提高安全行为文化和安全制度文化的内因。联系我国社会政治经济的大背景——计划经济的惯性与市场经济的不完善,全面小康的发展目标与重生产轻安全的现实,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的承诺与面对问题的投鼠忌器——我们需要建立的安全观念文化是:以人为本、生命至上,安全第一、预防为主,安全就是效益,安全就是最大的内需,安全生产就是经济增长点,讲安全就是有人性的观点等;以及未雨绸缪的意识,自我保护意识,科学防范意识,等等。总之,要尊重国情,开展利于每个人发展的积极的安全科研,并促进安全科研成果的应用;同时更多地借鉴世界各地的最佳安全科研成果,以造福广大劳动者。
6.安全投入是安全观念的行为表达
安全投入是某种安全观念的行为表达,或者说是受某种安全观念所支配的行为选择。这一选择是对人的身心健康和安全需要的积极肯定和有益促进;安全投入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安全文化在物质层次和制度层次的状况。因此,为了使安全投入有保障,除了创造物质条件外,还要建立切合实际,具有可操作性的制度,并将其约定为必须承担的社会责任。
安全投入是一种以公益为主的高层次的安全行为,是现代文明和安全制度文化的基本内容,是建设安全物质文化的保障,也是开展安全科研,应用安全科研成果的保障,而这一切都必须建立在正确的安全观念文化的基础之上,才有可能变为现实。
在我国,正确的安全观念被《宪法》表述为:加强劳动保护,改善劳动条件。这样的表述不仅表明我国在安全方面的意识形态,同时也确定了我国在安全方面的社会制度。因此,我国在安全投入方面具有最好的社会条件,它可以克服经济条件的局限,尽最大的努力确保劳动者的安全健康。
当前,我国实行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按照《宪法》规定,“国家依法禁止任何组织或者个人扰乱社会经济秩序”。这对不重视安全投入的人是一个警告,因为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市场的每个参与者都应依法经营,如果市场参与者中有因安全投入不足达不到安全生产条件而参与竞争的,这种情形不单是违反了安全生产的法律法规,还违反了《宪法》,是一种应该被禁止的“扰乱社会经济秩序”的行为。鉴于我国目前仍是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可以考虑建立多元化的安全投入机制,即国家、企业、社会,甚至个人有机结合的投入机制;但企业是安全投入的主体。中央和地方政府要支持困难企业的安全设备准备和技术改造,困难企业要有治理事故隐患的措施计划,并严格执行。社会团体和个人公益性投入也是重要的方式,同时要重视发展社会保障和商业保险事业,使安全投入的保障有多种方式和渠道。
【资料链接】
杜邦公司十大安全理念
1.所有的安全事故都是可以防止的;
2.各级管理层对各自的安全直接负责;
3.所有的安全操作隐患都是可以控制的;
4.安全是被雇用的条件;
5.员工必须接受严格的安全培训;
6.各级主管必须进行安全检查;
7.发现安全隐患必须及时消除;
8.工作外的安全和工作内的安全同样重要;
9.良好的安全就是一门好的生意;
10.员工的直接参与是关键。
五、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的主要途径
1.坚持强化现场管理
一个企业的生产是否安全,首先表现在生产现场,现场管理是安全管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员工在企业生产过程中不仅要合理利用自然环境和机械设备,而且还要同自己的不良行为做斗争。因此,必须加强现场管理,搞好环境建设,确保机械设备安全运行。同时要加强员工的行为控制,健全安全监督检查机制,使员工在安全、良好的作业环境和严密的监督监控管理下,没有违章的条件。为此,要搞好现场文明生产、文明施工、文明检修的标准化工作,保证作业环境整洁、安全。规范岗位作业标准化,预防人的不安全因素,使员工做标准活、放心活、完美活。
2.坚持安全管理规范化
人的行为习惯的养成,一靠教育,二靠约束。约束就必须有标准、有制度,建立健全的安全管理制度和安全管理机制,这是搞好企业安全生产的有效途径。首先,要健全安全管理法规,让员工明白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违反规定会受到什么样的惩罚,使安全管理有法可依,有据可查。对管理人员、操作人员,特别是关键岗位、特殊工种人员,要进行强制性的安全意识教育和安全技能培训,使员工真正懂得违章的危害及后果,提高员工的安全意识和技术素质。解决生产过程中的安全问题,关键在于落实各级干部、管理人员和每个员工的安全责任制。其次,要在管理上实施行之有效的措施,从公司到车间、班组建立一套层层检查、鉴定、整改的预防体系,公司要成立由各专业的专家组成的安全检查鉴定委员会,定期对公司重点装置进行一次检查,并对下属企业提出的安全隐患项目进行鉴定,分公司级、厂级整改项目进行归口及时整改。各分厂也应相应成立安全检查鉴定组织机构,每月对所管辖的区域进行安全检查,并对各车间上报的安全隐患项目进行鉴定,分厂级、车间级整改项目,落实责任人进行及时整改。车间成立安全检查小组,每周对管辖的装置(区域)进行一次详细的检查,能整改的立即整改,不能整改的上报分厂安全检查鉴定委员会,由上级部门鉴定并进行协调处理。同时,重奖在工作中发现和避免重大隐患的员工,调动每一个员工的积极性,形成一个从上到下的安全预防体系,从而堵塞安全漏洞,防止事故的发生。
3.坚持不断提高员工整体素质
不断提高员工素质是企业发展的动力和源泉。只有高素质的人才、高质量的管理、切合企业实际的经营战略,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因此,企业安全文化建设,要在提高人的素质上下功夫。近几年来,企业发生的各类安全事故,大多数是由于员工存在侥幸、盲目、习惯性等心理造成的。这就需要从思想上、心态上去宣传、教育、引导,使员工树立正确的安全价值观,这是一个微妙而缓慢的心理过程,需要我们做艰苦细致的教育工作。提高员工安全文化素质的最根本途径就是根据企业的特点,进行安全知识和技能教育、安全文化教育,以创造和建立保护员工身心安全的安全文化氛围为首要条件。同时加强安全宣传,向员工灌输“以人为本,安全第一”“安全就是效益,安全创造效益”“行为源于认识,预防胜于处罚,责任重于泰山”“安全不是为了别人,而是为了你自己”等安全观,树立“不做没有把握的事”的安全理念,增强员工的安全意识,形成人人重视安全,人人为安全尽责的良好氛围。
4.坚持开展丰富多彩的安全文化活动
企业要增强凝聚力,当然要靠经营上的高效益和员工生活水平的提高,但心灵的认可、感情的交融、共同的价值取向也必不可少。开展丰富多彩的安全文化活动,是增强员工凝聚力,培养员工安全意识的一种好形式。因此,要广泛地开展认同性活动、娱乐性活动、激励性活动、教育活动;张贴安全标语、提合理化建议;举办安全论文研讨、安全知识竞赛、安全演讲、事故安全展览等活动;建立光荣台、违章人员曝光台;评选最佳班组、先进个人;实行安全考核,一票否决制。通过各种活动向员工灌输和渗透企业安全观,取得广大员工的认同。对开展的“安全生产年”“百日安全无事故”“创建平安企业”等一系列活动,都要与实际相结合,其活动最根本的落脚点都要放在基层车间和班组,只有基层认真地按照活动要求结合自身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扎扎实实地开展、不走过场才会收到实效,才能使安全文化建设尽善尽美。
5.树立大安全观
企业发生事故,绝大部分是由于员工的安全意识淡薄造成的,因此,以预防人的不安全生产行为为目的,从安全文化的角度要求人们建立安全新观念。比如上级组织安全检查是为了帮助下级查处安全隐患,预防事故,这本是好事,可是下级往往百般应付,恐怕查出什么问题,就是真的查出问题也总是想通过走关系,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又如安监人员巡视现场本应该是安全生产的“保护神”,可是现场管理者和操作人员利用“你来我停,你走我干”的游击战术来对付安监人员。还有,本来“我要安全”是员工的内在需要,可现在却变成了管理者强迫被管理者必须完成的一项硬性指标……上述的错误观念一日不除,正确的安全理念就树立不起来,安全文化建设就永远是空中楼阁。我们应利用一切宣传媒介和手段,有效地教育和影响公众,建立大安全观,通过宣传教育,使人人都熟悉科学的安全观、职业伦理道德、安全行为规范,掌握自救、互救应急的防护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