岸电,水的福音
在实际操作中,清洁能源的外延,在浙江似乎也有了新的诠释。习惯上,我们理解的清洁能源当然是指风电、光伏和水电等。但是,当这些电能用到一种叫作“岸电”的电能替代项目上,就令人耳目一新。所谓的岸电,是指船舶在港口靠泊期间,停止使用船上的发电机,改用陆地电源供电;一台充电桩可连接两艘船舶。众所周知,浙江杭嘉湖地区河网密布,内河船舶航运依旧是重要的交通运输载体。一直以来,船舶靠岸期间,船上的供电都是依靠船载柴油发电机发电,虽然能够满足通信照明等用电需求,但这样的发电方式不仅稳定性差,还会产生大量噪声和废气污染。类似的情况不光在水乡密集的浙江,在全球水运发达地区也普遍存在。国际海事组织经过研究发现,全球约15%的氮氧化物和近8%的硫氧化物排放源自船舶。而靠港船舶使用岸电,是解决这类污染的最佳方案。
浙江湖州岸电城东水上服务区
船主焦五月是岸电项目的最早一批受益者。在嘉兴芦花荡岸边,新添的9个充电桩就是焦五月眼中的稀罕物。正午时分,芦花荡水上服务区岸边的货船甲板晒得滚烫,约莫有七八十摄氏度,而焦七月的船舱内,一台大3匹的立柜式空调却让船舱就像在岸上的家里一样清凉。焦五月将自己清凉的夏天归功于嘉兴芦花荡水上服务区智能港口岸电电能替代示范项目。凡有人到他船上做客,他都会提起刚用上的岸电,并赞不绝口:“这是我开船十几年来,第一次用上这么好的岸电服务。”只需要从船里拉出一根配了专用接头的电缆接到岸上的充电桩,然后取出电卡在感应区一刷,不到半分钟就接通了电。焦五月算了一笔账,“用一般的柴油发电机要1.7元一度电,岸电接上以后每度电可以省下将近3毛钱,而且也不用再掐着时间给柴油发电机加油换水了”。
焦五月的船舶用上岸电,只是一个开始。浙江省电力部门计划在全省内河港口建造3600多个岸电充电桩。据计算,若船舶停靠期间使用燃油发电,排污总量非常巨大,其烟气总量达10亿立方米。岸电充电桩全部建成并投入使用后,不光可增加电能替代电量1亿千瓦时,每年还可以为船舶减少支出约1.46亿元。更重要的是,可减少排放一氧化碳728吨、二氧化硫1900吨,氮氧化物1214吨、烟尘338吨。这对于浙江内河环境的改善,显然是一个福音。
用上岸电的船舶,在船舱里也装上了立式空调
这种岸电项目,不光在内河、湖泊使用,也出现在上海吴淞国际邮轮港。2016年夏季投运的上海吴淞国际邮轮港岸基供电一期项目,不仅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邮轮变频岸电系统,也是亚洲首套邮轮岸电系统。上海吴淞国际邮轮港岸基供电项目整体建设分为两期,全面建成后将覆盖4个泊位。一期项目覆盖2个泊位,容量1.6万千伏安,不仅可为用电频率为60赫兹的国际邮轮供电,也可为用电频率为50赫兹的国内客轮、货轮供电,实现了供电对象的全覆盖。天海游轮是这套岸电系统的第一个使用者。整个操作过程看起来并不复杂,码头工作人员将移动电缆车驶到预定位置,将电缆一头接入岸电系统设备,另一头通过接入口与船体相连。随后,邮轮工作人员按下操作键,邮轮与码头间就实现了船岸自动并网、自动负载转移、自动切断发电机供电,邮轮转由岸基供电。整个切换过程可实现邮轮的不间断稳定供电,运行安全智能。2016年,上海吴淞国际邮轮港计划排有488个航次,岸电项目投运后,停靠邮轮可实现在港零排放,实现替代电量3660万千瓦时。以邮轮平均吨级15万吨计算,每年可减排二氧化碳3.6万吨、二氧化硫750吨、氮氧化物65吨。
其实,吴淞国际邮轮港的岸电项目,只不过是中国港口岸电布局的一个缩影。按照中国交通运输部的规划,到2020年,中国岸电工程将覆盖50%的集装箱、客轮和邮轮码头。
岸电的排兵布阵,要比想象的来得快。到2017年年中,仅国家电网公司,就已经累计投资1.4亿元,先后在京杭大运河、东南沿海以及长江内河“两纵一横”区域推动建成600多套岸电设施,研发建成省级岸电运营服务平台,初步形成了国内示范带动作用。计划在2018年年底之前,将实现公共水上服务区绿色岸电全覆盖,并建成一体化港口岸电运营服务系统平台,实现岸电设施互联互通。除京杭大运河沿线外,在长江沿线、东部沿海也将全面启动港口岸电工程建设,最终打造“两纵一横”绿色运输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