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人类需要万分之五
传统的化石能源是有限的
已经在浩瀚的宇宙中运转了46亿年的地球,看上去依旧蔚蓝壮丽。然而,随着人类活动的加剧,特别是对地球资源的无序开发和疯狂掠夺,这颗蔚蓝色的星球正在变得遍体鳞伤,不堪重负。在1965—2014年的49年间,全球累计消耗煤炭2350亿吨、石油1600亿吨、天然气97万亿立方米。仅2014年,全球煤炭、石油、天然气消费量就占到一次能源总消费量的86.3%。2014年,全球生产煤炭81.6亿吨、石油42.2亿吨、天然气3.5万亿立方米。到2014年年底,全球化石能源剩余探明可采储量折合标准煤1.2万亿吨。按目前开采强度,全球煤炭、石油和天然气资源技术可开发量仅能再开采大约110年、57年和54年。如果人类仍旧像过去和现在这样过分依赖传统化石能源,那么在54年后,天然气资源将会枯竭。57年后,石油将不复存在。110年后,煤炭将成为文物。要知道,人类对这颗已经运转了46亿年的星球的化石能源开发历史不足300年。
这种没有节制的能源运动,其实从19世纪90年代人类进入机器时代就已经开始。当时,柴油机和汽油机在世界范围内蓬勃发展,并已经有了小规模的应用。电气照明开始安装使用,蒸汽技术日渐成熟。涡轮机、热交换器、电容器、给水泵、锅炉和直流发电机开始迅猛发展。那时,工业已不完全受能源供给(如水轮和风车位置)的影响,能源供给已具有灵活浮动性。急需电力供应的工业可以在方便的地点建立,而燃烧用的燃料则可以通过交通工具运送到工厂所在地实地消耗。当然,烟囱里会排出二氧化碳和烟灰。我们称那个时期为过渡时期。即便如此,至少在19世纪人们已经开始小规模应用化石能源,并且这种局面百余年来从未被打破。那时,人类还未对全球变暖现象给予足够重视,甚至缺少相关意识。世界上各大城市逐渐变得烟熏火燎,工厂、火车机车、家庭所用暖气设备冒出来的浓烟波及地表万物,几乎无所不到。这种状况持续很久,因为许多国家的领导人也认为,这是工业化文明的标志。
在中国,有一个故事广为流传,讲的是建筑学家梁思成在1950年与从英国留学归国的建筑家陈占祥共同提出《关于中央人民政府行政中心区位置的建议》。这个建议,也被称作“梁陈方案”。方案主要涉及两个方面:一是从整体保护和疏解旧城压力的角度出发,建议中央人民政府从北京中心迁出,保留旧城中心区为历史文化区,在西郊建中央人民政府;二是提出平衡发展城市的原则,多中心,每个区域有自己完善的工作、生活体系,防止跨区域交通集中带来的拥堵。据说,当年毛泽东看过“梁陈方案”后说:“有那么一个教授,要把我们从北京城里赶出去。”而当时,毛泽东勾画的新中国蓝图,包括北京城也要烟囱林立,这是他要使打下的江山从农耕时代跨向工业文明的重要标签。由此可见,在相当长一个时期,连毛泽东这样的伟人对于环境和能源的关系,也很难有足够的前瞻性认识。
然而,历史的轨迹,有时候总是惊人相似。在距离梁思成和陈占祥提出的“梁陈方案”67年后,在北京南偏西100余千米,一个国家级新区横空出世,它有一个陌生的名字叫“雄安新区”。在新区境内,有闻名遐迩的白洋淀,除了白洋淀,无论是雄县、容城,还是安新,这3座县城在绝大多数中国人的记忆里,几乎是一片空白。2017年4月1日,因为雄安新区建设规划的诞生,这3座华北平原上的小县城,突然就上了搜索引擎的热搜榜。更加令人吃惊的是,新区规模将超过深圳和浦东,就占地面积而言,深圳为1996平方千米,浦东新区为1210平方千米,雄安新区远期规划面积则达到2000平方千米。新区的战略功能是打造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集中承载地。很显然,现有的资源,已无法满足北京的无限扩张,这其中,自然也包括能源。在众多央企纷纷表态支持中央这一“千年大计、国家大事”的战略决策时,国家电网公司更是第一时间宣布,组建国网河北雄安新区供电公司。雄安新区电网的建设标准也同时披露,这将是一个“绿色低碳、智慧高效、友好便捷、坚强可靠”的国际一流绿色智能电网。
雄安新区电网的建设标准,让人们再次意识到,传统的化石能源对于人类文明的可持续发展而言终将难以为继,利用新能源是保证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于是,人们将目光转向更加宽广的大自然。而自然界早已为人类准备了丰富且清洁的能源,它的储存数量几乎没有上限。已知的储量中,比如水能、陆地风能和太阳能资源,就分别超过了100亿千瓦、1万亿千瓦和100万亿千瓦。这是一个无比庞大的概念,庞大到人类只需要开发其中万分之五就可满足全球能源需求。
清洁能源,也被称作再生能源,是相对于会穷尽的不可再生能源的一种能源。再生能源包括太阳能、水力、风力、生物质能、波浪能、潮汐能、海洋温差能等,它们在自然界可以循环再生,所以具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属性。如果将来核聚变式的核能技术能够有所突破,那么,清洁能源家属的队伍还将更为庞大。
汛期泄洪中的浙江省丽水市紧水滩水电站大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