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从19世纪末至20世纪上半叶,随着电影和广播、电视的问世与普及,世界范围内的传播工业和影视行业应运而生,并日益走向发达。我国的广播影视事业孕育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勃发于社会主义建设的高潮时期。为了适应这一新兴事业的需要,到20世纪中期,我国广播影视高等教育事业也逐步建立和发展起来。1959年4月正式成立的北京广播学院(现中国传媒大学)是我国广播电视高等教育的标志性成果。这是国内最早开办广播电视类专业的高校,也是当时唯一的广播电视高级人才的培养基地,其前身是1954年中央广播事业局开办的“中央广播事业局技术人员训练班”和1958年在原训练班基础上成立的北京广播专科学校。进入20世纪90年代,我国广播电视高等教育事业与广播电视事业的发展并肩同行,各地创办的各类广播电视专业院系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其势头如火如荼。一方面,这些专业院系为广播电视行业培养和输送了大量专业人才,同时也为业界提供了专业理论的学术支撑;另一方面,广播电视事业的转型升级又为广播电视高等教育事业注入了丰富的教学资源和鲜活的研究样本,其产学融合、共生共荣的生态成为我国广播电视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一道独特的景观。进入21世纪,我国的广播电视高等教育更是在改革奋进的历程中一路高歌猛进,取得了辉煌的成绩,并与时代和科技同步迈向了更高的阶梯。然而,在新的历史发展时期,问题也随之出现,无论是广播电视院系的整体布局,还是广播电视教育体制、机制,以及教学资源的配置、师资队伍和学科体系的建设等,都面临着重重矛盾和严峻挑战。
我国的电影事业同样发轫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际,与其如影随形的电影教育事业也兴办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1951年成立的北京电影学校是今天的北京电影学院的前身,它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是全国唯一的电影高级专业人才培养机构,可见其在我国电影高等教育中的特殊地位。之后不久,我国还兴办了中央戏剧学院和上海戏剧学院等专业演艺人才培养机构,主要为电影行业培养、输送表导演人才。这些专业院校成为我国电影高等教育事业的重要支柱,为我国电影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但由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我国的电影教育基本上是沿袭苏联的模式,尚未完全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教育思想和办学理念,因此,当时我国的电影高等教育还处于借鉴探索时期,要建立起具有我国特色的电影高等教育事业体系尚待时日。而从那之后直至20世纪70年代中期,由于历次政治运动的冲击和极左思潮的影响,特别是“文化大革命”,我国的广播影视事业和广播影视教育均遭遇了巨大挫折,直到1977年各类高校恢复招生考试才结束了长达十年的梦魇。
随着20世纪70年代政治上的拨乱反正和改革开放新时期的到来,我国的广播影视事业又迎来了百花盛开的春天;同时,我国的广播影视高等教育事业也掀开了新的一页,并从此逐步走向时代发展的快车道。资料显示,到1990年前后,全国有200多所高等院校相继开设了影视院系或影视艺术专业课程,如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南京大学、四川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中山大学等,出版了影视教材和影视学术著作共70余种,其学科专业的建设成效可见一斑。
无论是从广播影视学科专业自身的建设,还是从业界对广播影视类专业人才的需求来看,广播影视高等教育都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今,我国现有的广播影视院系已为业界培养、输送了数以万计的各类专业人才,从影视作品的编、导、演、摄、录、美、化、服、道,到广播电视节目的采、编、播,以及影视工程技术,应有尽有。然而,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以及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在给我国既有的广播影视学科专业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无法回避的挑战。随着媒介技术的革新和融媒时代的到来,原有的广播影视媒体的传播手段、传播途径、接受方式必将发生巨大的改变,这些都将给广播影视高等教育带来深刻的影响。尤其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虽然有的高校能与时俱进地制定新的培养方案,改善办学条件,从而提高教育质量,但仍然不排除一些高校还存在着诸多问题,比如在专业设置上盲目跟风,办学条件和教学能力不足,教育理念陈旧落后,培养模式因循守旧,因此导致有规模无师资、有数量无质量、有体系无创新等乱象的出现。一些专家学者用“浮躁”“轻率”“盲目”等字眼概括了我国这个时期广播影视教育存在的弊病,不得不引起人们的关注和深思。因此,符合时代需要的教育教学理念的确立必然成为亟须解决的首要问题,我们必须与时俱进地更新教育观念,并不断探索和创新新形势下广播影视人才的培养方案和模式。
我们应该清醒地看到,21世纪广播影视教育的核心已经不是单一的“影视艺术教育”或“影视技术教育”,而是“影视媒介教育”。如果我们将广播影视教育纳入媒介素质教育的范畴,就决定了影视人才的培养不仅是艺术人才的培养,还是传媒人才的培养,并可统称之为传媒艺术人才的培养。基于此,我们就应站在更高的媒介教育的层面上来审视我国既有的影视教育,发现其不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局限或弊端,从而转变教育观念,重组教学资源,设计符合媒介融合背景下的广播影视行业需求的人才培养方案。
事实上,笔者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便引入了传播学理论观点来研究分析电影问题,即把电影视为一种传媒,并从“电影是传媒”这一基本观点出发,逐步认识到对广播影视人才的教育不能仅限于艺术素质和技能的培养。之后,到20世纪90年代后期,笔者还与诸位同仁一道开始了在成都理工大学传播科学与艺术学院的影视类专业教学中关于影视传媒艺术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
十年前,面对业界对广播影视专业人才“一专多能”的技能要求,笔者在自己所在的成都理工大学传播科学与艺术学院的影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提出了“三四五”课程体系对接广播影视行业需求的设计。“三”即三大课程系列,包括文化素养课程系列、传播业务课程系列和影视艺术与技术课程系列,以加强学生系统化的专业知识素养储备;“四”即四大技能训练,包括文字表达训练、口头表达训练、摄影摄像训练和镜头思维训练,以强化学生应用性的动手能力的培养;“五”即五大课程模块,包括通识性课程模块、专业基础课程模块、专业及核心课程模块、专业方向课程模块以及实践实训课程模块,以凸显文化素质与专业技能并重的理念,旨在培养满足业界需求的复合应用型人才。
跨入21世纪,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速普及,我国以网络为代表的新兴媒体日益发达,并以此为平台,形成了媒介融合的大趋势。这一社会环境和行业背景的变化必然深刻影响高等院校影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和培养模式的转变。在此背景下,笔者试图以媒介融合为切入点,以国内外先进的教学理念为指导,以本单位教育教学改革与实践为例证,努力探索我国高校影视专业人才培养的规律性问题,以期能够创新广播影视专业人才培养的教育理念和模式。
当我们走向融媒时代,我们越来越强烈地意识到,我国的广播影视高等教育越来越需要先进的教育思想和办学理念作引领,也越来越需要切合时代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来配套。在学习借鉴与探索实践中,我们深切体会到,如果在培养广播影视类专业人才的教育教学中引入后现代教育理论,就可以审视既有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看清其存在的局限或弊端,从而改变教育观念,设计优化的人才培养模式。我们还认识到,后现代教育理论中的“解构”和“去中心化”等观点以及新颖的教学方式方法正好契合了媒介融合背景下影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型,并在实践中显示出重要的应用价值和借鉴意义。于是,我们沿着这个思路开始了多年的探索和创新,并提出以“新三四五”模式和“直接教学法”应对媒介融合挑战的对策。“新三四五”模式即在原有模式的基础上将四大技能训练改进为语言表达与沟通能力训练、数字网络技术运用训练、多媒介操作业务训练、多媒介整合营销实践训练,同时,围绕能力培养这一关键重新将三大理论课程系列调整为媒介与文化素养课程系列、多媒介传播业务课程系列和现代广播影视艺术与技术课程系列,进而按照其各自的功能性质分工将这两大课程系列有机地结合在既有的五大课程模块中,从而形成全新的影视媒介教育培养模式,以适应媒介融合背景下业界对广播影视人才的新要求。直接教学法是以按照正规电视台的要求建立的校园电视台为实验平台,以制作某个广播电视节目样态的作品为教学内容,严格按照专业电视台的业务标准和工作程序,在“双师型”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通过从前期策划到中期拍摄再到后期编辑以及正式播出等的整个流程的实验实训,对所有工作都亲力亲为,从而充分激发学生的潜能,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素质和动手能力,最终实现将学校课堂教学与用人单位岗位培训直接对接并融为一体的特殊效果。直接教学法的关键在于它的“直接性”特点。一是教育者的经验必须“直接”来自于业界;二是教学实践条件必须与业界“直接”接轨;三是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必须突出实践环节并确保其“直接性”。直接教学法是确保培养适应融媒时代需要的复合应用型广播影视类高级专门人才质量的有效手段,也是落实符合培养目标的课程体系以及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有力措施,更是一种让学生、学校、用人单位都受益的教学实践。
以上做法还只是在媒介融合的技术层面上对广播影视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如果要从结构层面上来思考和解决问题,还得站在学科专业建设的高度上贯彻落实影视融媒教育的理念,即按照媒介融合的理念来建设广播影视类专业,使其形成科学、合理和互为支撑的学科专业生态,并围绕前述课程体系及人才培养方案的落实,探索行之有效的复合型应用人才的培养模式,着重培养具有良好的媒介素养和媒介融合观念及意识,熟悉各种媒介运作方法和程序,具备多媒介知识和技能,并通晓媒介经营业务的专门人才。
不言而喻,围绕以上培养模式设计,还需加强相应的师资队伍建设,通过从业界引进专门人才和自身师资的培养,造就能够胜任跨媒体教学的优秀教师;同时,紧跟技术发展前沿,进一步更新和充实实验设施设备等硬件条件,并将数字和网络技术作为教学手段,为学生提供直接的实践平台,以不断完善既有的影视媒介教育中的薄弱环节。
媒介融合是当今时代传播和影视行业发展的大趋势,数字和网络技术的高度发达为其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业界需要一大批适应这一趋势发展的专业人才,国外已经走在前面,而我国高校在这方面的人才培养却由于种种原因相对滞后。因此,我们必须奋起直追,跟上世界高等教育的发展潮头,以适应媒介融合的环境变化,培养出能够担当起多媒介整合传播职能并且具有媒介融合思维和意识以及融媒创新能力的广播影视专业人才。总之,媒介融合已然成为广播影视行业势不可挡的发展趋势,单一技能的从业人员和单一领域的传播媒介已经难以支撑密集性的信息传播和应对融合媒体的巨大挑战。解决此难题的对策在于培养和造就一大批适应这种挑战的融媒创新及复合应用型人才。担负着人才培养功能的高校在此方面大有可为,而努力探索出创新引领的教育教学理念和切实可行的人才培养模式无疑是当务之急。我们所做的还仅仅是开始,但愿本书的问世能对当前我国广播影视教育的理论、实践与创新起到抛砖引玉之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