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观察:大学生眼中的家乡变化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前言

2013年5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同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时指出,广大青年要坚持“把理想信念建立在对科学理论的理性认同上,建立在历史规律的正确认识上,建立在对基本国情的准确把握上,不断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增强对坚持党的领导的信念,永远紧跟党高高举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2017年8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给第三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青年红色筑梦之旅”的同学们的回信中殷切勉励大学生“扎根中国大地了解国情民情”。

改革开放近40年来,我国经济社会有了前所未有的大发展,城乡面貌大变样,人们的生活水平显著提高。这是中国人追寻中国梦的征程中展现出的一幅无比伟大也无比生动的社会实践画卷。而这恰好给我们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丰富生动而又充满力量的素材。

如何用好这个素材呢?我们想到了一个词——家乡。家乡是见证每一个人成长的原生地,是可以勾起无数人情愫、激发美好愿景的一个词,每一个人都可以真切感知她的变迁。商学院党委在如何有效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上动了很多脑筋,策划推出了面向全体学生党员、入党积极分子的寒假返乡“社会观察”专项活动。活动紧紧抓住“家乡”这个主题,动员学生利用寒假返乡的闲暇时间,就近就便,从家乡发展变化、风土人情、社会风尚等各类情况中选择一个角度进行观察和思考,撰写一篇“社会观察”报告。

从活动的过程和结果来看,正如我们所预期的,它产生了良好的效果。2016年寒假结束后,200多份“社会观察”报告递交了上来,2017年寒假结束后,300多份“社会观察”报告递交了上来。本书收录了46篇相对优秀的寒假“社会观察”调查报告。这46篇报告按照写作主题的不同,分成“不要错过家乡的每一次成长”“每个人都有一座属于自己的城”“藏在那快乐时光里的家乡味道”和“去我的家乡吧,那里的花开得很美”等四个篇章。同学们的笔下,有G20后杭州城的华丽转身,有新形势下的温州速度,有重摇“拨浪鼓”创新创业再出发的义乌,也有建南村、溪东村、鸣鹤古镇等村镇的今非昔比;也有对老宁波民俗的回忆,对宁海“十四夜”的描述,对江南小吃的如数家珍;还有“到处皆诗境,随时有物华。应酬都不暇,一岭是梅花”的美丽山村张村村;更有对消逝在记忆里的小村庄的忧思,对年味淡了的伤感,对环境污染的哀伤。读完这些报告,我感受到了同学们对家乡的热爱,这热爱体现在对家乡发展的欣喜和担忧之中,体现在对家乡建设的展望与思考之中。

虽然同学们的笔触还显得稚嫩,同学们的观察还不够深入,同学们的思考还不够细致,同学们的建议也还不够专业,但是,这都不足以影响同学们对家乡的表达,以及透过这种表达传递给我们的青年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我想这就是活动的意义吧。它的意义在于为同学们“扎根中国大地了解国情民情”找到了一个好的载体,引导同学们深入了解社会,体察国情民生,增长见识;它的意义在于启发了同学们的思考,让平时再熟悉不过的家乡变得更加清晰而生动,让同学们明白了家乡发展变化背后的逻辑;它的意义在于激发了同学们的社会责任感。

我们将在此基础上继续深化“社会观察”专项活动,进一步梳理观察主题,教授必要的社会观察和分析方法,提高学生的观察水平和思考分析能力,引导学生建立人民情感,“扎根中国大地了解国情民情”,在观察和思考中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李萍萍

(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商学院党委书记)

2017年8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