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产品供应链与物流管理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二节 农产品供应链的结构分析

一、农产品供应链的特点

农业不同于工业及服务业,在生产过程中对自然力、自然条件及作物个体生命的依赖性比较明显,农产品本身往往具有鲜活性,农产品生产的区域性、季节性、分散性等特点十分突出,同时,生鲜农产品又是人们的生活必需品,消费弹性小,具有消费普遍性和分散性的特点。农产品的诸多特性,导致了农产品供应链特别是物流不同于工业供应链和物流。农产品供应链存在以下几个特点。

(一)供应链参与者众多,系统复杂

在产前、产中、加工、运输、销售和最终到消费者的各个环节上都有众多参与者。仅农户作为一种供应商,其数量已极其巨大,相比之下,汽车、电脑业等的零配件供应商较有限。并且这数量巨大的供应商及其供应物分布在广阔空间中,增加了战略伙伴关系管理的难度,致使物流工作复杂而烦琐。

(二)物流资产专用性高

由于农产品鲜活易腐,在流通中必须采取一定措施,才能保证农产品合乎质量要求进入消费领域。例如,农产品在流通环节需要进行分类、加工、整理等工作;农产品储运过程中部分品种需要特定的容器和设备,如奶产品的物流需要专用的设备。这说明农产品流通比工业品流通更具生产性,并且具有更强的资产专用性。此外,受季节、气候等自然条件的限制,农产品的生产周期比工业品相对要长得多。因此在农业生产方面的投资具有更长的回收期,厂商进入和离开的阻力较大。

(三)供应链具有不确定性

将供应链管理应用于农业产业链有三个不确定性因素,即供应者、生产者和客户,其是决定库存投资大小、服务优劣的基本因素。来自这三方面的不确定性将影响供应链管理的建模工作及有效运用。

农业生产及农民是第一种不确定源。农业生产具有地域广阔、季节性和周期性强的特点,与制造企业经营相比可控性低,常常面临自然风险、政策风险、市场风险的多重打击,波动极其频繁。此外,农民总体素质较低,契约意识较淡漠(很大程度上与农民利益被无端侵害有关,受伤害的农民在多次博弈中增强了机会主义和败德动机),从而使得产业链环节极不稳定。

产业链上的企业大多植根于农村,受资金、人才及环境多方面制约,管理水平较低,运营极不稳定,使农产品供应链具有易断性。

农业产业链下的产品大多为食品、服装等日用消费品。随着买方市场加剧及大众生活水平提高,消费者对这类产品花色、品种、包装、质量、保健等方面的特点更加敏感,要求也愈来愈高。此外这类产业进入门槛相对较低,从而加剧了市场与需求状况的不稳定性。

(四)供应链各环节的市场力量不均衡

在发达国家如美国,农户往往就是农场主或叫农业企业家,独立运作的农业企业,在供应链上没有任何特殊性,几乎不存在受欺负、被剥削的问题。而我国是一个以小农户家庭经营为基础,人均资源占有量偏低的农业大国,农村劳动力严重过剩,大多数农产品是由分散的农户生产的,相对于其他市场主体,分散农户的市场力量非常薄弱。在小生产与大市场环境下,我国传统的农产品流通模式一直存在交易环节多、交易不确定性大、交易双方信息不对称、交易成本高等诸多问题。

(五)供应链对物流的要求较高

农产品供应链的物流约束性表现在两个互相关联的方面,一方面农产品物流能力(包括物流管理和物流基础设施等方面)制约和影响农产品供应链的范围和绩效;另一方面宏观物流环境、国家物流政策、农产品行业规范及标准化等对农产品加工物流形成外部约束和限制。物流约束性的重要根源在于农产品供应链物流客体的特殊性。农业原料及其制品一般具有内在本质生物性、供应季节性、性状不稳定及易腐败等特性,从消费者的角度看,对其则有食用(饲用)、营养、安全、卫生、感官等要求,从而决定了农产品供应链对物流管理能力和物流技术因素的高度依赖。农产品物流的复杂性主要源于农业生产的分散性和农产品制品消费的普遍性。农产品供应链中农产品加工物流过程可描述为:农业投入物以工厂为起点运达农村,直至各农户(这一过程物流路径呈强发散性);经过农业生产、收获等环节后,农产品由少聚多,由支线向干线汇聚到加工厂(呈强收敛性),然后再向中间商扩散(呈中度发散性),最后分销给消费者(呈强发散性)。这一特点决定了农产品供应链中一体化物流控制上的高难度、管理上的复杂性、物流硬件投资上的巨大,其影响不仅表现于粮食、棉花等大宗农产品流通方面,更突出地表现在生鲜农产品上,其对物流配送的要求更高。因此,要提高农产品物流的水平,必须实行专业化的物流管理,减少农产品供应链环节,这说明农产品存在技术上的供应链整合要求。


二、农产品供应链的结构类型

供应链的结构分类是建立在科学研究基础上的,并随着供应链管理研究的深入及农产品和食品生产物流系统的不断发展而发生变化。尽管供应链理论已经有了很大发展,但是作为供应链的一个分支的农产品供应链,对其结构的研究不多,参考有关供应链结构方面的参考文献,农产品供应链的结构分类也有很多标准,可以从供应链的复杂度、供应链节点企业集中程度、供应链的可靠度和优化目标等方面对供应链结构进行分类。本书参照戈兰(Golan E)、波色利(Boselie D)等人的观点,即根据农产品物流的发展阶段,认为典型的农产品供应链结构可划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一)哑铃形农产品供应链

这种类型的农产品供应链严格来说是一种准供应链(见图2-1)。它的特点是供应链较短,位于两端的交易主体很多,而中间环节少且交易主体也较少,呈现为哑铃形。在发展中国家,特别是靠近城镇地区的蔬菜供应,由于上游蔬菜生产者生产条件差,经营规模小,蔬菜消费者离市场较近,一般都采用这种类型的供应链。

图2-1 哑铃形农产品供应链

(二)T形农产品供应链

这种类型的农产品供应链一般是用于农产品的生产地和消费地相距较远,消费需求差异较大的情况。由于农产品易腐烂,农产品生产者不可能直接销售自己的产品,需要通过必要的中间商提供服务,如第三方物流、农产品深加工商和批发商等提供的相应服务。这种类型的农产品供应链,往往上游聚集了较多的农产品生产者,而中下游中间商和销售商较少且集中,供应链的形状呈现为T形(见图2-2)。这种类型的农产品供应链在我国农业产业化不发达的地区较为普遍。T形农产品供应链由于中间环节缺位和低水平的物流运作,易出现上游农户盲目生产而下游农产品销售困难的现象。

图2-2 T形农产品供应链

(三)对称型农产品供应链

随着农产品新兴业态,如生鲜超市的出现,农产品传统销售形式逐渐被超市所取代,且这种趋势越来越明显,同时由于技术水平的提高,农产品生产也趋向于由少数种植商集约经营。随着上游产品供应商数目的锐减和大型连锁超市的不断扩张,这种农产品供应链的上游供应商与下游连锁超市的数目呈现对称增长之态势(见图2-3)。在发达国家及其他国家物流发展较为成熟的大城市里,这种农产品供应链经常表现为集中采购、统一配送和尽可能减少不增值的物流环节,以实现节约成本的精益物流(lean logistics)战略。

图2-3 对称型农产品供应链

(四)混合型农产品供应链

随着市场对农产品消费需求的多样化,农产品加工的比重也在逐步提高。大型超市为了适应消费需求的显著变化,将原先由独立企业从事的专业化生产的增值环节进行“内部化”,专门建立大型加工配送中心,对农产品进行清洗、分类、深度加工、包装和配送等,同时通过大型加工中心实施HACCP、生产质量安全规范(good manufacturing practice,简称GMP)和卫生安全认证来保证农产品的质量安全。这个环节是前述三个农产品供应链中没有的,这是大型超市和连锁食品店对市场需求做出快速反应的结果。随着上游供应商实力和优势的增加,加工中心部分功能,如清洗、分类和深度加工等又向供应商回流,使得加工中心的重点放在处理不断扩大的农产品数量和种类业务上。因此,这种农产品供应链是一种综合的、多品种、大批量和多频次的混合型供应链体系(见图2-4)。这种农产品供应链更关注消费者的满意度,通过加工中心来对市场需求做出快速反应,并实时对农产品进行“定制”和深度加工,以实现不同于精益物流的敏捷物流(agile logistics)。

图2-4 混合型农产品供应链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和物流技术的进步,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开始尝试在网络平台上采购农产品,生鲜电商的供应链结构同混合型结构较为相似。成熟的生鲜电商往往寻求同大型的农产品基地合作以获得优质、稳定的货源,随着自身的发展还可能直接自建或者收购生产基地,自产自销。它们倾向于提供高附加值的产品,如礼盒包装或者经过初加工的农产品。它们的货源来自全国乃至世界各地,得益于物流、保鲜技术的进步和农产品配送中心的建立,它们的服务辐射范围也不断扩大。不过,生鲜电商主要通过配送或者自提点服务而非超市或门店等将产品传递给消费者。


三、我国农产品供应链的现状

(一)农产品供应链管理薄弱

我国现阶段农产品供应链管理的薄弱主要体现在物流体系的不完善以及各主体间尚未建立起有效的合作机制。由于物流是供应链的重要组成部分,物流对象沿着整个供应链的链条流动,因此物流的管理过程和供应链的管理过程难以截然分开。随着农产品物流的发展,农产品供应链的重要性日渐显露,供应链管理水平直接影响着农产品物流的成本。而现阶段,我国建立的较为完整的农产品供应链还不多见,农产品加工企业和一些新成立的农业合作经济组织本身实力薄弱,很难成为农产品供应链的核心主体。当前大部分农产品的流通和交易活动都由农产品批发市场和乡村集贸市场承担,从理论上讲,这些批发市场和集贸市场基本算是农产品供应链的核心主体。然而多数农产品批发市场和集贸市场还处于较为原始的状态,在市场经济日益发展的今天,虽然有一部分早已改制,但仍在相当程度上保持着本色,大量的农产品自原材料供应到生产再到销售,整个链条还基本被分割为两段:一是“生产—流通”环节,即从农户到批发市场或集贸市场;二是“流通—消费”环节,即从批发市场或集贸市场到消费者。在两个环节的结合处,由于各个交易主体只注重和追求个人利益,诱发了诸多问题,特别是农产品质量安全方面的问题,这些问题尚未解决,使得农产品供应链现在只是一条断裂的链。

(二)农产品供应链节点主体发育不完善

1.农产品批发市场发育不完善,难以与国际接轨

当前,我国农产品物流的主要载体还是农产品批发市场。中国统计年鉴(2016)显示,截至2015年年底,我国共有农林牧产品批发企业5072家,资产总额达7051.05亿元,主营业务收入达8032.08亿元,主营业务利润达533.92亿元。但大部分农产品批发市场还十分原始,物流系统极为落后,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基础设施落后。农产品大多数属于生鲜易腐产品,需要先进的储藏设施保鲜,需要低温运输设备进行快速运输。目前国内保鲜水平较低,尚停留在常温保存或冰块保鲜的初级阶段,而国外则有先进的冷藏设备可以保证-30℃的储藏条件。随着生活质量的逐步改善,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的关注程度越来越高,但国内批发市场尚缺乏先进的检测设施来满足消费者的需要。

其次,交易方式落后。我国农产品的交易主要是对手交易,即通过将农产品全部摆放在摊位上,由货主和客户互相讨价还价进行交易,导致批发市场价格波动大,不利于农产品的供需平衡。这种交易方式的采用与我国现有的国情密不可分:由于保鲜和冷藏设施跟不上,不得不进行现货交易,收获后很少采用预处理措施,而且绝大多数市场无库存能力,使得上市农产品必须在最短的时间内全部售空;农产品没有实现标准化,无法进行公开、公正、公平的拍卖交易;批发市场本身不成规模,没有建立市场准入制度,缺乏必要的政策扶持。

再次,信息化程度低,电子商务还未被应用。目前,批发市场本身没有专门的信息发布平台,只有个别做得较好的摊位业主拥有库存管理、财务管理等软件,整体信息化程度较低。另外,现今企业十分流行的电子商务在我国农产品物流中基本上没有体现出它的价值。法制环境和诚信体制的匮乏是制约电子商务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2.主要零售终端农贸市场无法保证消费者安全

现阶段,我国农产品的零售终端主要有农贸市场、连锁超市和餐饮业,其中农贸市场成为居民日常消费的主要场所。但是农贸市场本身规模小,经营不规范,产品质量难以保证,信息化程度偏低,无法为上级供应商(主要是各批发市场)提供准确的销售信息反馈,也不能为供应链下游的消费者提供安全保证。因此,人们目前往往更倾向于在售后服务等各方面有保障的连锁超市中消费。

3.农产品生产者未能完全介入农产品供应链

当前,农产品生产者是农产品物流的起点,虽然部分地区已经实行了订单农业或建立起生产基地,将农户完全纳入公司管理,但仍然有较多农户与供应链运作主体保持独立。农户一般处于弱势地位,其与农产品加工或流通企业以及第三方物流公司之间往往会产生一定的利益冲突,成为风险的承担者。

(三)农产品供应链节点之间的衔接存在问题

1.农产品物流仍然处于无序状态

由于受传统的“重生产、轻流通”思想影响,缺乏商品意识,缺乏市场营销概念,不重视向外发布信息,不重视商品包装和品牌开发,我国农产品优势地区优势产业不突出,无法实现农产品的有序流动。

2.农产品交易成本高,消费群体小,不利于合作伙伴联盟

农产品具有鲜活易腐性及生产上的区域性、季节性和分散性等特点,同时农产品是人们生活的必需品,具有消费群体小的特点,造成农产品交易成本偏高,容易导致农产品交易过程中的投机行为,不利于稳定的供应链合作伙伴联盟的形成。

(四)农产品流通过程中相关信息本身及信息交换存在问题

农产品供应链中的各主体要建立协同关系,取得合作带来的效益离不开信息的交换和沟通。信息流通不畅会阻碍供应链各主体之间建立互信关系,从而对协同关系的建立产生负面影响。现阶段,我国农产品市场几乎没有一个经过统一规划设计的信息系统,各企业之间信息化程度差距较大,发展很不平衡,供应链上企业之间也缺乏统一的信息平台进行信息交流。要解决不断发生的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也需要通过构建和完善可追溯的信息系统。而正是因为缺乏有效的信息流通和监管体系,农产品流通过程中相关信息本身存在滞后、失真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