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岛文化与生态的人文地理研究:舟山案例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2.5 普陀山佛教文化景观价值评价

2.5.1 历史文化价值

2.5.1.1 佛教文献

普陀山的相关佛教文献主要有历代普陀山志、碑刻、观世音菩萨本迹、本山名僧传记等,这些文献不仅为研究普陀山历史提供了资料,也推动了佛教文化研究,为研究宗教史关键材料。此外历代普陀山志中,涉及许多道教在本山的发展情况,这对研究一般宗教史很有用处。其次,这些资料可以作为一般史料来使用,我们研究某一时期的思想史、文化史、文学史等,都离不开禅宗史料。再次,普陀山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中转站,其佛教文献不仅记述了中外佛教文化交流,也涉及中外经贸往来等。

佛教遗存下大量典籍。仅以汉语文献来说,其中有大批翻译的经、律、论,亦有许多中国佛教徒的撰述。这庞大的文献堆积中包含着极其丰富的历史资料,对研究佛教文化极其重要,其中也保留了不少古印度与中亚的史料,由于当地有关当时的文献短缺,这些史料对于研究古代印度、中亚历史极其珍贵。关于普陀山佛教文献的发掘与整理仍有许多工作待做。随着佛教研究的发展,对佛教文献的科学研究、整理和使用也须加强。做好这方面的工作,对史学研究进展一定会有巨大助益。

2.5.1.2 诗文辞赋

唐代以来,文人雅士、学者名流扬帆来游,陶醉于山海之间,迷恋于佛国净土之中,写下众多诗词歌赋和游记散文。据旧志和新采录资料统计,古今诗词歌赋1420余首,名家散文、游记130余篇,还有大量楹联、匾额等。以下按时间顺序,选录历代名人作品,如表2.6。

表2.6 普陀山历代名家作品

资料来源:作者根据《普陀洛迦山志》(普陀山佛教协会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整理.

众多的诗词歌赋,尤其是历代名家作品,不仅扩大了普陀山的影响,其作品本身也具有很高的文学和史学价值。

2.5.1.3 佛教哲学

普陀山自建观音道场以来,以禅宗为主,也有律宗、净土宗在山传法。早期亦有密宗传入,但很快与律宗相融合,即成绝响。五代梁贞明至北宋末年,皆以律宗为主。南宋绍兴元年(1131)僧真歇自真州长芦(今江苏仪征市)来山,请郡府奏准朝廷易律为禅,自后禅宗成为全山主要传法教派。至南宋嘉定年间,禅宗临济宗高僧大川等相继主持山事,奠定临济正宗基础。元代禅宗得到持续稳定的发展。隆庆、万历年间佛教复兴,五台山龙树寺高僧真松登岛演绎律义。此时岛上律、禅两宗并存。清康熙二十九年(1690),临济宗天童寺(今宁波天童寺)密云四世法裔潮音主持普陀山,再次易律为禅。至此,建树起普陀佛教临济正宗。在岛上僧人中亦代有专修或兼修净土者。清光绪十九年(1893),净土宗十三代祖师印光法师住进法雨寺,专志净土,在国内佛教界影响极大,但净土宗在岛上未形成教派。

佛教哲学作为宗教学术,其基本倾向是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的,其目的主要是为论证宗教信仰服务,因而它是宗教思想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但其又包含着许多客观真理的部分。中国佛教哲学是作为宗教思想而另成的一个封闭体系,其各宗派都有一定的哲学观点和理论系统,使其逐渐成为中国哲学的一部分,对中国哲学的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