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3 环境特征
普陀山面临浩瀚海洋,加之地形奇异,植被繁茂,海天与山岛相互映衬,交融渗透,是佛门比丘参禅修行的清幽之地,从而佛寺大量兴建,历久不衰。其环境特征见表2.3。
表2.3 环境特征
2.3.3.1 地形地势
普陀山中部的长岭,将海岛分为东、西两部分。东部和南部山势缓和,植被丰富,且山脚地势平缓,适合依山建舍;西部的山势较为陡峭,山脚平地略为狭窄,且北风凛冽,不宜兴建寺庙。所以岛上佛寺庵堂主要分布在东南山麓一带。大部分建筑的朝向以朝南为主,比如三大佛寺之主殿、梅福庵、福泉庵、积善堂等。但也有些许庵院,结合山海环境,如大乘禅院、紫竹林、悦岭庵等,将主殿朝向东方或东南,取“紫气东来”之祥瑞。
2.3.3.2 植被
中国佛教建筑依景而建,在普陀山主要佛寺庙宇周围,分布着较多的佛教植物。普济寺内古樟树所营造出的宗教氛围甚是绝妙;有曼陀罗花之称的山茶为天花法雨中四大天花之一,与法雨寺的寺名呼应,在法雨寺内分布着大量山茶(杨茹,2011);慧济寺多为盆景植物,为寺院内增添了一份宁静和清幽。此外,常乐庵内“双桂流芳”,双泉庵内芭蕉、银杏、竹等植物营造出宁静舒适的氛围。
香道是信众和游客朝山进香的通道,佛教植物在香道上的布置可以让信众和游客置身于大自然之中,感受佛教文化的涵养。妙庄严路是通向普济寺的香道,路旁樟林广为分布,为普济寺内的植被环境穿针引线,也有较多的茶类、杜鹃等植物分布在周围,烘托出浓浓的佛教韵味;大量古山茶群落在冬春季节绽放朵朵红花,如法雨天花般为善财路上增添了一道艳丽的风景线;香云路沿途多山茶、黑松等佛教植物,环境自然清幽(杨茹,2011)。
2.3.3.3 庙宇与环境的融合
中国佛寺建筑大多讲究风水之术。普陀山诸多寺庙在选址与建造时,运用风水之术,结合山海环境,将建筑与大海的雄、旷、险和山的秀、幽、静相关联,使得佛教景观的总体景象、单体设计和建筑细节的处理上,与周边山海景色相辉映。
《普陀洛迦新志》卷五中,记述了法雨寺依风水之故,改为东方入寺的原因:“旧入寺者,路从西,地家谓生气东旺,故改于东首。”这种“门向”的改动,不仅与东南方海洋遥相呼应,而且曲折的步阶增强了空间序列感,更使得香客在心理上有个过渡的过程。《普陀洛迦新志》卷八中,说明了风水林木对庙宇龙脉保护的作用:“后山系寺之来脉,堪舆家,俱言不宜建盖,故常住特买东房基地,与太古堂相易,今留内官生祠外,其余悉载竹木培荫道场。后人永不许违禁建造。其寺后岭路,亦不得仍前往来,踏损龙脉。一应行人,俱从几宝岭下旧路行走。”在普陀山《山中旧归》中,第一条就是必须种植竹木培荫风水。《普陀洛迦新志》载:“凡本寺前后左右山场,不但不可侵渔,且风水攸关,竹木务悠久培荫。斫石取泥,俱所当慎,违者罚摈。”风水一般反对伐树,如树木处于吉利位置,伐去则除吉。而当树木处于不吉利的位置应当砍伐时,应当选择适当时机,渐渐除去,不可一次性砍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