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2 人文地理概况
早在秦朝时,普陀山便成为道人修炼的场所,秦朝安期生、汉朝梅子真、东晋葛稚川均登山修行。历史上,普陀山名几经更变。春秋时(公元前497—前465年),本山及舟山等岛均为甬东地区,相传西汉时(公元前32年—公元7年),南昌尉梅福到本山修行,从此本山名为梅岑山,宋朝称宝陀山,元朝山名更为补陀洛迦山,明代时根据梵语翻译更名为白华山,明万历三十三年(1605),今普济禅寺名为“护国永寿普陀禅寺”,山以寺名,此为普陀山名之始。因其东南海中有洛迦山,又有普陀洛迦之称谓。
普陀山佛教主供观音菩萨,其之所以发展成为闻名海内外的观音道场,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1.印度佛教衰亡及其向中国的流传,这是形成的前提;2.中国各朝代皇帝对佛教的推崇;3.舟山早期观音信仰及普陀山自然地理环境酝酿了观音道场的萌芽;4.古代明州城(今宁波市)的发展以及“海上丝绸之路”的出现,促进了其形成过程;5.诸多灵异传说,对本山能够成为观音道场,起到推波助澜作用。
目前我国学者对观音文化的探讨主要分为以下三个方向:一是观音信仰,最具代表学者是李利安(2008),其著作《观音信仰的渊源与传播》详细论述了观音信仰来龙去脉。此外段友文(1998)、柳和勇(2006)、何昭旭(2013)等也分别对观音信仰做了研究;二是观音形象,这方面的研究涉及观音性别(朱子彦,2000)、造像(曾繁燕,2013)及其艺术(王倩2012)等;三是有关观音佛经研究,如罗华庆(1987)对《观音普门品变》及《观音经变》探讨、郑浩对(2013)两晋南北朝时期《观音普门品》论述。
随着佛教典籍翻译的发展,观音名号也在不断变化。季羡林等(1985)曾对观音名号的梵文做过研究,认为玄奘翻译的观自在正确,光世音、观世音和观世自在都是错误译法,对于目前流行名号“观世音”或“观音”,是由于将观音名号的梵文名误读为Avalokitasvara所致,avalokita为“观”, svara为“声音”,故全名也误译为观世音或观音的译名为“观自在”。李利安(2008)对以上观音的两个梵文名做了研究,认为观音的两个梵文名出自于不同的梵文文本并认为观音名号出现在观自在之前。笔者比较赞同后种说法。
关于观世音名号中的“世”字,其他学者进行过论证,日本学者后藤大用(1987)和我国台湾省学者奚淞(2011)认为梵文Avalokitasvara,可译为“观世音”,但郑僧一(1993)则认为该梵文不能翻译成有“世”字的名号。何昭旭(2013)经考证认为:“世”字是译者根据观音的“应有之义”敷衍而成。笔者认为:观音名号与其世俗文化及宗教文化密切相关,之所以将梵文Avalokitasvara“观音”中加入“世”字,是由于观音世俗文化的影响,认为观音所观之音应为世间的声音,这样才能寻声救世人,这种观音世俗文化渐渐影响到观音宗教文化,在佛经典籍中出现了“观世音”的译名。此外,《辞源》、《辞海》认为“观世音”名号因避唐太宗李世民的“世”字,因而简称“观音”,但早在唐代之前,佛经翻译的古译阶段(公元413年之前)就出现了“观音”名号,相关学者(李利安,2008;于鸿志,1988)亦证实了观世音中“世”字并非因避讳而演变为“观音”,但“避讳说”之所以流传到现在,无疑受到观音世俗文化的影响。至于观音的其他名号,如“楼亘”“现音”“窥音”“光世音”等名号,终未能随着佛经翻译阶段的发展而沿用下来。以下主要介绍观音、观世音和观自在的文化内涵。
观音。“观”即“观照”“审视”的意思,是一种特殊的观察、知晓、洞悉,是一种宗教意义十分浓厚的感应功夫。“音”于佛教中为“相”的附属,“观音”即包括“相”的理解,也有对“相”深层次中“性”的审视,即“观”分为“内观”和“外观”,内观是对“性”审视,外观是对“相”观照(李利安,2008)。从观音文化结构上分析,内观注重于“空”,体现的是观音般若智慧,外观则强调“有”,是观音慈悲的体现。
观世音。对“观世音”名号词义解释,多从字面解释“观听世间声音的菩萨”,即只要众生正在苦难之中,念一下其名号,菩萨便会寻声救苦,使受难者脱离苦海。但很少有学者注重《楞严经》中关于其名号的解释,即以听音方法入三摩地,求取耳根圆通,修得功业。前者的词义解释带有功利性和世俗性,而后者的解释更注重观音宗教文化。
观自在。这个名号为双关语,其显意指观自在菩萨;其深意是指在修行入定时,超越现象界,直观超然者,即可独善其身,不为红尘中俗事所动扰,内心又十分平静安详,并且可广度有缘之人,解救众生之苦,以大觉有情为自己责任的修行大士。
从以上观音名号探究及其词义解释中,可以看出隶属于观音宗教文化的观自在名号,其词义与佛教的般若智慧有着联系,而隶属于观音世俗文化的观世音名号,其词义与佛教的慈悲相关联,而观音的词义中,既有观音宗教文化在内,也包含了观音世俗文化,且与文殊、普贤、地藏三位菩萨名号都统一为两个汉字组成,故这个名号比其他名号更为流行,下文中均采用观音这一名号。观音众多名号,也反映出其在宗教文化与世俗文化中,受到的推崇与爱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