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 文化景观研究综述
2.1.1 国外文化景观研究
2.1.1.1 聚落景观
IanA.Simpson(2003)等根据冰岛北部区域两乡村使用燃烧物残渣方法不同,研究得出两个传统聚落资源使用的规章制度,并且断定在社会驱动下当地环境发生了巨大改变。Peter G.Johansen(2010)分析了南印度钢铁时期的历史遗迹,将其上部陶瓷性质做量化测评,基于空间形式视角考究当地聚落的组织形式,而且当外力作用时,聚落的每处均展示出各种特征。基于上述研究,得出了聚落不同形式的基本活动构架,并对人造物品及其分布特征做了更加深入的研究,猜想出历史上独具特色的钢铁时期聚落风貌是由各处聚落所建设规划及一些组织形式和空间形式构架而形成的。Veerle Van Eetvelde与Marc Antrop(2005)对弗蓝得斯的历史古迹做了分析,得出18世纪后期的传统聚落风貌特点是其早期乡村形状及范围的蓝本,其较小的区域分布在弗蓝得斯南方的广大高原地形区,而较大的乡村主要在北方的荒漠地带。
2.1.1.2 景观形成机制
Michael Buzzelli(2001)研究多伦多胜克来儿街道中市区种族人群流动历程,在二战以前,占多数的本地市民为英国人后裔,市区形成了乔治亚景观样式,被叫作“little English”。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本地市民绝大多数为意大利人后裔,意大利形式市区景观也随之占据主导地位。同时,随着居民进入,景观也在产生变迁。Zechmeistera H和Schmitzbergera I(2003)通过人们劳作手段方面的研究,分析了奥地利草原文化景观的产生及变化,推断发达的劳作手段促使了当地文化景观产生及变化。
2.1.1.3 景观意象
William P.Stewart等(2004)认为市民对当地聚落的意象在产生景观变化的过程中起到了关键性作用。研究者根据拍照诱导法及面谈法,选取芝加哥为例,分设三个主题研究了本地市民和其聚落相关联地的自然环境的关系。Lise Saugeres(2002)经过研究男女性别差异对农场文化风貌产生的不同意象,批判了旧时代思想中女性文化景观的意象不如男性的想法,得出女性更加容易察觉出大地与自然的变化,关心人们劳作手段和大地的相互关联。
2.1.1.4 景观布局
Christina von Haaren(2002)研究得出旧时的景观布局中自然风光占据主导地位,现今社会应当根据自然的协调方式进行最优的规划土地布局。在合理规划布局土地的条件下,景观布局应当注重景观的各种作用,调整人和自然之间的联系。Ralf Buckley与Claudia Ollenburg(2008)以旅游的视阈分析了蒙古文化景观规划布局,研究得出即使蒙古仅有部分文化景观为世界性遗产,但这并不妨碍这些景观形成蒙古主要旅游景观,基于这些文化景观建设的旅游设施形成了蒙古发展旅游业的主要支柱。
2.1.1.5 景观生态保护
Schmitz F等人(2007)研究了西班牙中部区域的树篱文化景观带对生态保护的功能,得出在限制牲畜数量、生态保护角度,本地独特的小地方气候环境使树篱比农用地更能起到保护作用。经Sebastiano Cullotta和Giuseppe Barbera(2002)分析,旧时文化景观在地中海沿岸国家占据主导地位。景观研究通过依靠各种知识融合的方式,来确定意大利国家中埃特纳火山的旧时文化风貌地图。